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28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2)能够区别胶体、溶液和浊液等三种分散系(主要是判别哪些物质属于胶体);

(3)掌握胶体的特征性质——丁达尔效应,以及它与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

(4)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离子反应的条件;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

(5)能正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当中的有关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6)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能进行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正确判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在与同学讨论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胶体,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应用。

课前准备

所用课件:

有关知识归纳与比较的表格与网络图。

导入新课

生活和学习中存在很多分类的现象,如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化学中分散系的分类,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等。

运用分类的方法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

[设问]我们学习了哪些分类的方法?

推进新课

[思考]根据物质的组成将物质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投影分析]

物质

[思考]分散系可以怎样来分类?

[投影分析]

分散系(按分散质的粒子大小)

[思考]化学反应又可以如何来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投影分析]

化学反应

[练习]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氧化物

A

硫酸

纯碱

石膏

铁红

B

氢硫酸

烧碱

纯碱

生石灰

C

碳酸

熟石膏

小苏打

二氧化硫

D

二氧化碳

苛性钾

食盐

石灰石

分析:

A中的纯碱是Na2CO3,是盐不是碱;C中熟石膏是2CaSO4·H2O,属于盐不属于碱;D中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而不属于酸。

所以只有B是正确的。

[讨论]

(1)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的定义。

(2)胶体、溶液、浊液三种分散系之间的比较。

(3)胶体的性质,如何区分溶液和胶体。

二、分散系及分类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1.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

<1nm

1~100nm

>100nm

外观

均一,透明,稳定

均一,透明,介稳体系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实例

食盐水

Fe(OH)3胶体

泥浆水

2.胶体的性质: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常用方法:

丁达尔效应

[思考]常见胶体有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墨水等。

那么如何来制备Fe(OH)3胶体呢?

[分析]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沸腾。

3.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加热至沸腾

[练习]1.下列分散系中,能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蔗糖溶液B.碘化银胶体C.浓盐酸D.豆浆

2.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中,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分析:

1.只有胶体中能出现丁达尔效应,豆浆是胶体,所以答案为D。

2.胶体中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所以答案选C。

3.A中豆浆是胶体,豆浆中加盐卤做豆腐是让胶体发生聚沉。

B中河流水是胶体,海水中有大量的电解质,中和胶体中胶体粒子所带电荷,发生聚沉,所以易形成沙洲。

C中蛋白质溶液是胶体,所以有丁达尔效应。

D中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FeCl3+3NaOH===Fe(OH)3↓+3NaCl。

[思考]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回答]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

酸、碱、盐和水。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

酒精、蔗糖、SO2、SO3、NH3、CO2等

[分析]关于这个概念需要注意的是: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如能导电的物质有:

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3)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

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

液态HCl)不导电。

[练习]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碘化钾 B.乙醇 C.氨气 D.蔗糖 E.硫化氢 F.硫酸氢钠 G.一水合氨 H.液氯 I.铜

2.下列物质容易导电的是(  )

A.熔融的氯化钠 B.硝酸钾溶液C.硫酸铜晶体D.无水乙醇

分析:

1.根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可知,A、E、F、G属于电解质,B、C、D属于非电解质。

2.氯化钠、硝酸钾为强电解质,题目中的条件是“熔融的”和“溶液”,所以A、B选项是容易导电的。

C选项指的硫酸铜晶体,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

D选项无水乙醇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答案为A、B。

[思考]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分析]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是离子反应。

在水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也就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2.离子反应

(1)定义: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发生的条件:

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思考]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那么离子方程式如何来书写?

[分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要注意配平)

②改: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

常见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

三大强酸(H2SO4、HCl、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OH)2、Ca(OH)2〕,可溶性盐,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一律保留化学式。

对于微溶物,如果是澄清溶液,则拆成离子的形式;如果是悬浊液,则保留其化学式。

③删:

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价态不变和存在形式不变的离子)

④查:

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两边是否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氧化铜与稀硝酸反应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3.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

4.三氧化二铁和盐酸反应

5.锌和盐酸反应制氢气

6.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答案:

1.CuO+2H+===Cu2++H2O

2.H++OH-===H2O

3.Ba2++2OH-+2H++SO

===2H2O+BaSO4↓

4.Fe2O3+6H+===2Fe3++3H2O

5.Zn+2H+===Zn2++H2↑

6.CO2+Ca2++2OH-===CaCO3↓+H2O

[思考]如何来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分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看一看)

①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能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对不对)。

②看是否可拆(应该拆的有没有拆)。

③看是否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④看“↑”“↓”是否应用恰当。

[练习]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

CO

+2H+===H2O+CO2↑

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

2Fe+6H+===2Fe3++3H2↑

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

CO

+2H+===H2O+CO2↑

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H++OH-===H2O

分析:

B中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应是亚铁离子,C中碳酸钙是不溶于水的盐,应该写成化学式,D中除了生成水的离子反应,还有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的离子反应。

所以只有A是正确的。

[思考]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是什么?

[分析]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具体的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而且还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练习]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

A.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

C.Cu(OH)2和稀硫酸反应D.CO2通入NaOH溶液中

分析:

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

所以选B。

[设问]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条件是什么?

[分析]

(1)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淀:

AgCl、BaSO4、BaCO3、CaCO3、Mg(OH)2、Al(OH)3、Fe(OH)3、Cu(OH)2等。

生成气体:

CO

、HCO

、SO

、HSO

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难电离物:

①H+和OH-生成H2O。

②CH3COO-和H+生成CH3COOH(弱酸)、NH

和OH-生成NH3·H2O(弱碱)等。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离子:

Cu2+、Fe3+、Fe2+、MnO

(常见的四种有色离子)。

②注意挖掘某些隐含离子:

酸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H+,碱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OH-。

[练习]1.碱性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Al3+ Na+ NO

 Cl-      B.K+ Na+ Cl- NO

C.K+ Na+ Cl- HCO

D.K+ NH

 SO

 NO

2.下列各组离子中,在酸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

A.K+、MnO

、Cl-、SO

B.Na+、HCO

、NO

、CO

C.Na+、OH-、NO

、SO

D.Na+、K+、NO

、Cl-

分析:

1.题目中“碱性溶液”隐含了OH-,所以相当于五种离子大量共存。

A中Al3+与OH-反应生成Al(OH)3沉淀,C中HCO

和OH-不能共存,D中NH

与OH-反应生成NH3和水。

答案为B。

2.题目中有两个条件:

“酸性溶液”和“无色”。

“酸性溶液”意味着隐含了H+,“无色”意味着不能有有颜色的离子,即不能有Cu2+、Fe3+、Fe2+、MnO

等离子。

A中有MnO

有颜色,B中HCO

、CO

与H+反应,C中OH-与H+反应生成水,答案为D。

[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降,根据这一点可以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

2.特征:

3.本质:

[练习]下列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SiO2+2C

Si+2CO↑B.Fe+2FeCl3===3FeCl2

C.Cl2+H2O===HCl+HClOD.AlCl3+3NH3·H2O===Al(OH)3↓+3NH4Cl

分析:

根据有无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升降来判断,选D。

[思考]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析]氧化剂是得到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物质。

氧化产物是发生氧化反应的产物,还原产物是发生还原反应的产物。

一定要熟记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断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物中找;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生成物中找。

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4.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升(化合价升高)→失(失电子)→氧(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降(化合价降低)→得(得电子)→还(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练习]1.在Mg+2HCl===MgCl2+H2↑中,________是氧化剂________是还原剂,氧化产物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

2.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     B.3∶8C.2∶3     D.8∶3

分析:

1.根据定义可知HCl是氧化剂,Mg是还原剂,氧化产物是MgCl2,还原产物是H2。

2.还原剂是Cu,氧化剂是HNO3,3molCu与8molHNO3反应,8molHNO3并未全部作氧化剂,只有2molHNO3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故答案为C。

[思考]如何来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

5.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分析]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2)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判断:

一般地,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具有氧化性;

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低价态,具有还原性;

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从左到右,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练习]已知

(1)2FeCl3+2KI===2FeCl2+2KCl+I2;

(2)2FeCl2+Cl2===2FeCl3,据此可判断各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FeCl3>Cl2>I2B.Cl2>FeCl3>I2

C.I2>Cl2>FeCl3D.Cl2>I2>FeCl3

分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反应

(1)中氧化性是:

FeCl3>I2,反应

(2)中氧化性是:

Cl2>FeCl3,所以答案为B。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胶体的概念,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有关概念等等。

同学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而且更要会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今后的学习。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分类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1.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2.胶体的性质: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常用方法:

丁达尔效应

3.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加热至沸腾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

酸、碱、盐和水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

酒精、蔗糖、

SO2、SO3、NH3、CO2等

2.离子反应

(1)定义: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发生的条件:

生成沉淀、气体和水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写、改、删、查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5)离子共存问题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

2.特征

3.本质

4.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5.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

Ba2++SO

===BaSO4↓

B.铁与盐酸反应:

Fe+2H+===Fe3++H2↑

C.铜与硫酸锌反应:

Cu+Zn2+===Zn+Cu2+

D.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

Ba2++SO

===BaSO4↓

2.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

A.K+、MnO

、Cl-、SO

B.Na+、AlO

、NO

、CO

C.K+、NO

、SO

、H+D.Na+、SO

、SO

、Cl-

3.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4.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

Fe3O4+4H2,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

A.FeB.H2O

C.Fe3O4D.H2

[答案]1.A 2.BD 3.A 4.B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尝试用分类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分散系进行分类,对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通过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的判断,加深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含义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从物质得氧失氧、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的角度逐渐演变,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