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药资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48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温州中药资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中药资源.docx

《温州中药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中药资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中药资源.docx

温州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温洲地区草药分布的概括自然环境

  温州市位于东经119°37′~121°16′,北纬27°03′~28°36′。

总面积约为12028.l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占79.69%,沿海平原占18.87%,海岛占l.5%。

境内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广阔,平原土地肥沃,海岸岛屿众多,气候温暖润湿,河流水源充足。

年平均气温为17.9℃,年降雨量1500~1800公厘,雨热同步,光温伴随,宜于亚热带多种生物发育和生长,植被种类成分复杂。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为中药材生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泰顺县境内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峰有179座,著名的白云尖海拔1600公尺,为温州地区最高峰,是蕴藏和生发中药资源的天然"仓库"。

药材生长在山青水秀的环境中,饱尝天然甘露,尽吸地道乳汁,具有滋味纯正的特点。

据明崇祯六年(1633年)和清雍正七年(1729年)《泰顺县志》记载有动、植物药材300多种,天关山产术质优,誉称“泰术”。

  在山地的狭谷中,植物种类较多,是温州地区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地方。

植被特点是大乔木和藤本植物多,其中可供药用植物有大叶冬青、枫荷梨、珠砂根、野木瓜、南五味子、清风藤、三叶青、羊角藤等20多种。

林下属喜阴湿的药用草本有翠云草、八角莲、石吊兰、鹿蹄草、七叶一枝花、斑叶兰、淡竹叶、滴水珠、广东石豆兰等10多种。

  在山地阴坡处,中型乔木多,林下有喜阴灌木和草本,其中药用植物有山胡椒、楝叶吴茉英、冬青、八角枫、珠砂根、大血藤、香花崖豆藤、南蛇藤、三叶青、猕猴桃等10多种。

林下药用草本有阴地蕨、贯众、江南细辛、及己、草珊瑚、菜头肾、淡竹叶、黄精、土砂仁等10多种。

  在阳坡、低丘和开阔谷地中,药用植物有马尾松、天仙果、推木、野山楂、金樱子、小叶石桶、掌叶覆盆子、小槐花、美丽胡枝子、截叶铁扫帚、盐肤木、南岭荛花、地菍、楤木、杜红花、大青、菝葜、威灵仙、鸡屎藤、金银花等40多种。

林下药用草本有石松、贯众、石苇、虎耳草、翻白草、龙牙草、野百合、酢浆草、瓜子金、梵天花、地耳草、过路黄、筋骨草、夏枯草、爵床、菜头肾、茜草、败酱草、野菊花、地胆草、千里光、一枝黄花、大蓟等40多种。

  在平原的原野上,包括屋旁、路边、河岸、田边、荒地,木本植物稀疏,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繁多。

木本药用植物有垂柳、榔榆、桑树、合欢、槐树、苦楝树、瓯柑、桔、佛手、酸橙、橄榄、冬青、女贞、柿、侧柏等30多种;藤本药用植物有薛荔、马兜铃、何首乌、木防已、千金藤、乌蔹莓、常春藤、蛇藤、豇豆、扁豆、使君子、忍冬、栝楼、丝瓜、冬瓜、羊乳等20多种;草本药用植物有海金沙、凤尾草、三白草、萹蓄、荠菜、蛇莓、鸡眼草、酢浆草、地锦、葡伏颧、犁头草、积雪草、珍珠草、马蹄金、活血丹、半枝莲、龙葵、白英、爵床、车前草、黄毛耳草、白花蛇舌草、半边莲、一点红、稀签草、苍耳、水蜈蚣、鸭跃草、仙茅、垂盆草、地榆、过路黄、薄荷、益母草、荔枝肾、紫苏、穿心莲、白菊花、葛蒲、异叶天南星、百部、天门冬、郁金等90多种。

  在池塘、沼池、水田及边缘湿地处,药用植物有三白草、葺菜、水蓼、珍珠菜、水蜈蚣、鸭跖草、灯心草、节节草、谷精草等10多种。

  在海滨沙地上,有药用植物番杏、石竹、滨豌豆、草木樨、单叶蔓荆、狗娃花、芦苇、荆三棱等10多种。

在海水和淡水临界地段常生长着不少的鹧鸪菜。

在海边或海中还有多种药用水产品,如牡蛎、瓦楞子、海马、海龙、蛤蜊、浮海石、海嫖贿等。

沿海岛屿(属大陆岛)生长的植物与大陆上的植物很相似,药用植物有蒲公英、细叶艾、茵陈蒿、芙蓉菊等。

  在低海拔植被保存较好的峡谷地段,桑科、樟科、木兰科、芸香科、野牡丹科、紫金牛科、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种类丰富。

使君子科、桃金娘科某些热带种类的出现,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曲折的海岸,漏斗状的河口,有利于南来太平洋暖流的停留和沿河逆上;南岭山脉通过武夷山而最后延展进入本区,是造成一些南方的热带成分逐渐北移到本区的两个重要因素。

历年本区引种成功不少热带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如龙眼、荔枝、三七、泽泻、桔梗、肉桂、八角、佛手等,证明温州是南药北移、北药南栽的好场所。

温州特产中药材

一、温郁金

  温郁金主产瑞安、有疏肝解郁之功能。

因其鲜块根及皮色金黄而命名。

又因"郁"和"玉""益"谐音,故又称其"玉金""益金"。

它是温州一地产、全国销的道地药材。

列为"浙八味"之一。

  温郁金系人工栽培的姜科植物,植株形似"美人蕉",每年四、五月间抽芽、开花,其地下部分--块根和根茎入药。

块根煮熟后晒干,就叫郁金,其副产品块状根茎,鲜切片晒干,中药名"片姜黄",能行气破瘀,通经络,若整个煮熟晒干,又成一味药材,名曰"温莪术",具有消症积、破血散气的作用。

  温郁金入药早在七世纪的唐代我国编著的药典《新修本草》中就有记载。

究竟始于何时,尚待考证。

温郁金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瑞安飞云江畔的仙降、马屿、陶山一带,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是全国温郁金的唯一产区。

平均亩产达150千克,有时亩产高达250-300千克。

1980年统计温郁金年产量达175000千克。

二、温山药

  温山药主产瑞安高楼、文成珊溪,泰顺百丈口,苍南桥墩等地。

温州山药俗称蛇芋、薯药,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呈紫色,块根圆柱形,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食用。

据文献载:

山药原名薯蓣,唐朝代宗名豫,为避讳而改称薯药,宋朝英名曙,为避讳又改称山药,沿用至今。

温州山药始于何时,尚待考证。

温州山药品种较多,有真薯、火棍薯、草鞋薯、汤罐薯、红、白薯等。

其中食用小真薯为佳,煮熟后粉多松脆,红烧或清蒸、甘香味美。

和猪肉同烹,肥而不腻,别具风味。

农村筵席上常有"糖拌山药""薯芋扣肉'等菜肴。

加工成药材以火棍薯为最优。

削除块茎外层粗皮置硫磺熏于灶内,至柔软透心为度,略揉直,晒干后刮去黄皮,即得洁白园棍状,为山药成品,精制"光条山药"远销国外,颇受欢迎。

国内是一味常用中药,是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成药的主要原料,具有健脾胃、益肺肾、补气养阴等功效。

  温州鲜山药年产量150万公斤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供食用、三分之二加工成中药材,温州山药条勾洁白,质地细腻,规格质量在国内中药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三、温枳壳

  温枳壳主产灵崐岛。

为芸香科半常绿的亚乔木酸橙,俗称朱栾,成熟果实色泽金黄,内瓤味酸不可食。

大身前后,将未成熟的青果摘下,横剖成两半晒干入药。

个小质实者为枳实,个大质轻为枳壳,以肉色白,皮色青,质坚实者为佳。

具有健胃消食,理气化痰的作用。

  枳壳树喜在气候温和、开阳通风、雨量充沛的地方生长,地处困江口的灵崐岛,因受海洋季风的影响,冬暖少严寒,夏热无酷暑,四季风大雨量足,是积壳生长的好环境,当地群众种植机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岛上尚有百年老树存活结果。

据老农说"灵崐岛于明朝逐步形成,他们的祖先迁居岛上,就在屋前屋后种上枳壳树,以保持水土,后来子孙相传作为副业生产,但数量不多,20世纪50年代年产量仅1500-2000千克,建国以来,医药部门把枳壳作的药材收购,加上枳壳树适应性强,塘边、路边、河边均可种植,不占耕地,药用青果在台风季节前便可采收,因此发展很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枳壳生产责任制,谁种谁有,谁种谁收。

灵崐岛已成为我省枳壳生产的主要基地。

全岛有枳壳树11万多株,其中2万多株已结果。

成年树一般株产10一15千克,高产的可达50千克,全岛有90%农户种有枳壳树、枳壳年收入千元以上者有10来户,普遍收入百元以上,群众称枳壳为"摇钱树"。

四、温桅子

  温桅子,俗名黄枝。

为西草科常绿灌木,因果实形似古代叫"卮"的一种酒器而得名。

桅子夏季开花,秋季结果,果实为常用中药,以个小、果圆、饱满、色红黄为佳品。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中有"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桅子肥"的句子。

可见,在1200多年前,人们就在庭院中载培栀子以观尝。

温州种植栀子始于何时,已难考查。

但据产区老农回忆,过去家长为下辈主持分家时,亦将栀子树列入分配项目的习惯,足见栀子在农民心目中的经济地位。

温州是人工载培栀子历史悠久的产区,洞头县仉屿,苍南县桥墩,泰顺县彭坑以及永嘉、乐清等地种植较多,年产约20000公斤,栀子炒后入药,有清热降火、凉血解毒等功效,生栀子捣烂外敷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现代药理试验证明:

栀子有解热镇静、利胆及降压利用,还对皮肤真菌及血吸虫有抑制作用。

  栀子还是人们采用的天然染料之一。

早在1400年前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对栀子就有"入染家用"的记载。

现因发现食用染料中的化学制品有损人体健康的物质,专家们努力寻植物中无害的天然染色剂,栀子是被选用的理想原料之一。

 

野生药用植物 

鹧鸪菜

 别名美舌藻(孢子植物名称),岩衣(温州),乌菜.岩头菜(乐清).

产况繁生温暖地区江.河入海口处,潮汐所及的淡.咸水交替的沿河地段,附生于中.高潮带的岩石.树根.草根以及码头.堤坝等建筑物上.本区瓯江.飞云江.清江等江河入海口地段均有生长,乐清县芙蓉公社产量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咸,性平,驱蛔。

石松

 别名猫藤草(平阳),通身草.山猫儿.老虎垫坐(泰顺),地绦(文成),飞蛇草(洞头),伸筋草(中药名)。

产况蔓生于向阳山坡及丘陵地的草从中。

全区各县均产,以文成.泰顺两县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甘,性温。

舒筋活血,祛风通络。

江南卷柏

别名摩来卷柏(«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岩柏.墙柏(温州),红鸡草(平阳).饼草(泰顺)。

产况生于阴湿山坡.林下岩石上,或溪沟边和老石墙上的石缝中。

本区各县均产,乐清.洞头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微甘,性平。

清热利湿,和血止血。

卷柏

 别名铁拳头.见水还阳.九死还魂(温州.永嘉.乐清.文成.洞头),岩松(泰顺),不死草(平阳)。

产况生于向阳潮湿的山坡.岩隙或溪谷岩上。

本区各县均产,洞头各岛屿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辛,性平。

生用祛,炒用止血。

阴地蕨

别名蛇不见.(温州.乐清),独脚狼衣(永嘉),小春花(中药名)。

产况生于高海拔背或向阳山坡林下。

本区西北部有少量野生。

性味与功能味淡,性平。

清肺化痰,解毒。

燕荡莲座蕨

别名心定散(乐清)。

产况乐清燕荡山药农有少量栽陪于山坡地.菜园地的树阴下。

分株繁殖可于冬季取块状根茎,埋于土壤中,至翌年春季抽出新叶,一年后即可采收。

性味与功能味微苦,性凉。

安神宁心,祛风解毒。

 

海金沙

别名蔓篱丝藤(温州.乐清.瑞安),铜丝藤(温州.洞头),过篱青.鸡爪藤(文成),老虎中计(永嘉),海金沙(孢子的中药名)。

产况生于山区和半山区的疏林下,或溪沟边灌丛中,常缠绕攀援在树木上。

全区各县均产。

性味与功能味甘,性寒。

清热,利湿,通淋。

乌韭

别名乌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雉鸡尾(温州),细狼箕(乐清)。

产况生于山坡.路边.溪沟边.岩石缝或草丛中,阴湿处较多。

全区各县均产。

性味与功能味苦,性寒。

清热利湿,止血.解毒。

凤尾草

别名井栏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乌脚鸡(温州.泰顺.文成)。

产况生于阴湿岩石.墙脚下.井边.沟边石缝处。

各县均产。

性味与功能味淡,性凉。

清热利湿。

扇叶铁线蕨

别名过坛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双甲草.鸡骨草.乌脚枪(温州),乌脚鸡(平阳),五爪蕨.铁狼萁(乐清)。

产况生于山谷岩缝,或院墙石缝内,全区山地常见。

性味与功能味苦,性寒。

清利湿热,平肝散结。

贯众

产况生于山地林下较阴湿地带,以溪沟边石缝中.路边.墙脚及竹园内为多。

全区均产。

味性与功能味苦,性微寒,有小毒。

清热解毒,杀虫,止血。

抱石莲

别名金丝鱼鳖草(«本草纲木拾遗»),仙人指甲(温州),龙鳞草,石龙鳞.岩爪子(温州.瑞安.永嘉.乐清)。

产况和大生于背阴的岩壁上树干上,或山区荒园石墙阴湿处。

全区均产,飞云江以南较多。

味性与功能味淡,性凉。

清热,凉血。

石韦

别名神仙拔剑(平阳),石韦叶(中药名)。

产况生于丘陵山地岩壁上,溪边石坎和大树上。

全区常见,乐清较多。

味性与功能味苦.甘,性微寒。

利水通淋,清肺泻热,止血。

槲蕨

别名猢狲姜.猴姜(温州.永嘉.瑞安.洞头.平阳),岩姜(文成.泰顺),鸡姜(泰顺),骨碎补(中药名)。

产况生于老墙上或大树上,以及较阴处的石壁.瓦背上。

全区各地常见。

味性与功能味苦,性温。

祛瘀活血。

补肾。

别名四瓣莲船.水羚羊.田字草(温州.永嘉.乐清),水铜钱(泰顺),月字草(文成),田荠.田浆味酸酸(瑞安)。

产况生于旷野.路旁的浅水沟或沼泽地。

全区极常见。

味性与功能味甘,性寒。

轻热解毒,利水消肿。

银杏

别名白果(种仁的中药名)。

产况本区各县山区或庭院有极少量栽陪。

侧柏

别名扁柏(本区),侧柏(叶的中药名),柏子仁(种子的中药名)。

产况全区均产。

大布在林场或庭院.路边种植。

目前只能提供侧柏叶。

性味与功能叶微甘.苦.涩,性寒。

凉血止血,止咳平喘。

仁味甘,性平。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三白草

别名三张白(温州),田了白.土玉竹(泰顺),白节藕.塘边藕(永嘉)。

产况生于山村水沟.水塘边及长年积水而腐枝质较多的沼泽地。

各县均产,平阳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甘.淡,性寒。

清热利湿,利尿消肿。

蕺菜

别名臭胆味.臭交耳(温州.瑞安.平阳),草扎儿.臭甲母(乐清),臭答草(永嘉),臭泽母(文成),鱼腥草(中药名)。

产况常生于沟边草丛或山地.林缘阴湿处。

全区各县常见,亦有栽陪。

用根茎繁殖,在清明前后植株萌芽时将根茎挖出,剪成3∽4寸长小段,将根茎按5寸株距排放在浅沟内,复土稍压后浇水,约20天出苗。

需保持土壤湿润,勤除杂草,一般不需施肥。

性味与功能味苦.微辛.有异臭,性微寒。

清热利尿,削肿解毒。

及己

别名四叶对(本区),四张瓦(洞头)。

产况生于较阴湿的山谷林下或溪边。

泰顺.平阳.文成.永嘉等县有产。

性味与功能味辛.苦,性温,有毒。

活血散瘀,杀虫止痒。

草珊瑚

别名接骨金粟兰(«江西草药»),九节茶(温州.平阳.泰顺),野靛(本区中药名)

产况生于山沟溪谷边或林下较阴湿的草丛中,全区各县均产,永嘉.平阳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苦.辛,性微温。

祛风活血,消肿止痛。

榔榆

别名榔皮树(温州),田榆树.田柳树(乐清)

产况生于丘陵地的路旁.宅房.溪沟边等处。

全区各县类星可见,永嘉.乐清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苦,性寒。

清热解毒,消毒止血。

别名桑树(本区),冬桑叶(叶的中药名),桑枝(嫩枝的中药名),桑芽(芽的中药名),桑白皮(根白皮的中药名),桑椹(果的中药名)。

产况各县均有栽陪或野生,永嘉.文成.平阳等县野生较多。

药用大部分采用野生。

性味与功能叶微苦.甘,性寒,祛风清热,凉血明目。

枝味苦,性平。

祛风湿,利关节,透疹。

根白皮味甘,性寒。

泻肺,平肝,行水。

椹味甘.酸,性温。

滋补肝肾,养血明目。

藤葡蟠

别名黄皮藤(温州)。

产况生于山地灌木丛中,或沟边.林缘.路边等处。

全区各县都有野生。

性味与功能味微甘,性平。

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天仙果

别名大号牛奶珠(温州),大叶牛奶树(泰顺.乐清.洞头)。

产况常生于山地灌丛.沟边,或老石墙上。

全区各县均有野生。

性味与功能味甘.微辛,性温。

补脾肾,祛风湿,通筋络。

 

薛荔

别名乒碰(温州),络石藤(不育枝叶的中药名),鬼球(雄花序托的中药名)。

产况攀附在岩石.老墙壁或大树上;各县极常见。

性味与功能味微甘.苦.涩,性温。

健脾肾.祛风湿.暖腰膝。

别名构棘(«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山荔枝(温州),九重皮(泰顺),九层皮(温州.乐清),猴欢喜(平阳),冬杨梅(乐清),穿破石(中药名)。

产况生于山坡灌木丛或溪边.沟边岩石旁和石缝中。

全区各县均产。

性味与功能味微甘.酸.涩,性微温。

舒筋活血,祛风湿。

别名拉拉藤(本区),五叶.大叶五爪金花(温州)。

产况生于山区空旷地.路边.竹林旁或林缘。

全区各县常见。

性味与功能味甘.苦,性寒。

清热解毒,利尿散节。

三角形冷水花

别名史维冷水花(«浙江天木山药用植物志»),玻璃草(乐清)。

产况生于阴湿的山沟.溪谷岩壁上。

各县山区均有少量野生。

性味与功能味淡.微甘,性凉。

解毒消肿。

毛赤车

别名蔓赤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坑兰(温州),坑冷(文成.瑞安)。

产况生于山地岩壁下.沟谷.林下.或溪边阴湿处。

各县均产。

性味与功能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活血岖瘀,消肿解毒。

苎麻

别名苎.野苎.上青下白(温州),山苎叶(洞头),野苎麻根(中药名)。

产况为本区的经济作物。

栽培于菜圃.屋边或草地上。

野生多生于向阳山沟与山麓路边草丛中。

全区各县山区.平原都有生长。

性味与功能味微苦.涩,性寒。

根清热安胎,凉血止血,外用消肿。

叶,外用止血。

百蕊草

别名细珠草.虎毯草(温州.洞头),救死还魂草(瑞安)。

产况生长于山坡及海盗岛草丛中。

产洞头.瑞安.泰顺等县。

性味与功能味微苦.辛,性微温。

行气化痰,岖瘀消肿。

江南细辛

别名马蹄香(本区),马蹄细辛(乐清)。

产况生于较阴湿的山林下.草丛.岩石旁等处。

全区各县有野生。

 

性味与功能味辛,性温,有小毒。

祛寒开窍,行气止痛。

马兜玲

别名青木香(根的中药名),天仙藤(茎叶的中药名),马兜玲(果的中药名)。

产况生于山坡灌丛草地.林缘或山村宅旁路边,全区各县均有野生或栽陪,产量较少,除天仙藤因药用量少,本区可自给外,青木香.马兜玲皆分别从杭州及河北.山东调入使用。

应积极变野生为家种,争取自给。

性味与功能马兜玲味苦.微辛,性寒。

清肺降气,祛痰止咳。

青木香味苦.辛,性寒。

行气,解毒。

天仙藤味苦,性温。

活血,利水。

蛇菰

别名土心肝(温州.平阳)。

产况寄生于山地林下木本植物的根上。

文成.平阳.泰顺偶见。

性味与功能味苦.涩,性温。

暖胃止痛。

别名牛素面(乐清.洞头),(中药名)。

产况丛生于平原路边.沙地及旱田草丛中和园地上。

全区各县极常见。

性味与功能味微苦,性平。

清热利湿,杀虫。

火炭母

别名清明山水.龙山水.山树乌(温州.瑞安),山乌水米(乐清),深毛乌(平阳),赤地利(中药名)。

产况生于山坡灌丛.溪边.河边.墙头.园地上与海滨裸岩上,适应性强。

全区各县极常见,产量较多。

 

性味与功能茎叶,味酸.涩,性平。

清热解毒。

根,,味酸.涩,性微温,有小毒。

消肿止痛。

虎杖

别名土大黄.空心竹(温州),火烫竹(永嘉),活血龙.猢狲竹(乐清),大叶龙山水.大叶赤地利(洞头),金光笋(平阳),酸杖.霜柑头(文成.泰顺)。

产况生于低山坡的灌丛中。

永嘉.乐清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酸,性凉。

清热.止咳.活血.通便。

外用收敛。

水蓼

别名辣蓼(温州)

产况生于平原宅房.路边.水边等潮湿处,各县均产。

性味与功能味辛.性温。

里气止泻,外用止痒,杀虫。

何首乌

别名首乌(块根的中药名),夜交藤(藤茎的中药名)。

产况生于村落墙脚.路边.山坡林缘及沟边石缝中。

全区各县极常见。

惟采挖时常易搞垮围墙,故采收量不多,往往不能满足当药用,今后须人工栽培。

性味与功能制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

补肝肾,益精血。

生首乌味苦.涩,性平;解疮毒,润大便。

夜交藤味甘,性平;安心神,舒经络。

短毛金线草

别名肺行草(温州.乐清),人字草(乐清.平阳),八字草(乐清.泰顺)。

产况生于山坡阴湿地带,林下及路旁。

本区各县均产,并有少量栽陪。

可用种子繁殖或分珠繁殖。

性味与功能味微酸.苦.涩,性寒。

清肺止咳,化痰消肿。

野荞麦

别名金锁银开(«本草纲木拾遗»),花麦肾(温州),天花麦(泰顺)。

产况生于较阴湿的山坡.路边.溪沟边或庭园栽培。

全区各县均产,永嘉栽陪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甘.涩,微苦,性凉。

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益肾。

羊蹄

别名秋棠(温州.泰顺),土大黄(乐清),癣大黄.野大黄(泰顺),雪糖菜.猪母叶头(平阳.泰顺),烧黄头(文成),癣黄(永嘉),壳菜(洞头)。

产况生于旷野水沟边.溪边及村旁.园地.路边.墙脚边或低丘陵地草丛中。

全区各县极常见,产量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苦,性寒。

清热解毒,通便。

土大黄

别名金不换(温州),鲜大黄(乐清)。

产况全区各县有少量栽培。

性味与功能味苦.微辛,性凉。

清热解毒,凉血通便。

鸡冠花

别名白鸡冠,红鸡冠(本区)。

产况常栽培于庭院。

本种适应性强,许多地方都可种植。

清明前后用种子播种,出苗后分珠定植。

性味与功能味甘,性凉。

清利湿热,凉血止血。

牛膝

别名白土牛膝.鼓槌草(温州.瑞安.平阳.洞头.永嘉),鼓槌风(乐清),怀牛膝(中药名)

产况野生牛膝常见于低山向阳坡地.草丛或灌木丛中。

全区各县均可见。

栽培牛膝,中药名称怀牛膝,近自河南引种,试种于永嘉县及温州市郊,已初步获得成功,今后将扩大种植面积。

 

性味与功能白土牛膝,味苦.涩,性凉。

清热解毒,利眼喉。

怀牛膝,味苦.甘,性平。

生用散瘀血,利关节;炒制,补肝肾,强筋骨。

虾钳菜

别名莲子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止血草(温州),白花草儿(温州.永嘉)。

产况生于水边.田边等潮湿地带。

各县常见。

性味与功能味淡,性平。

清热解毒。

千日红

别名烫烫红(温州)。

产况本区各地庭院或菜园地常有栽陪。

本种喜阳光,耐干旱,适应性强。

种子繁殖,于春季播种,一般管理即可出苗成活。

性味与功能味淡,性平。

清宣肺气,化痰平喘。

紫茉莉

别名白胭脂(温州),夜晚花(乐清)。

产况生于沟沿.颓墙上或栽培庭院。

本区各县均产,大多系民间栽培。

种子繁殖,于清明前后播种于屋边.墙脚及杂园地,一般管理即可出苗成活。

性味与功能味甘.辛,性寒,有小毒。

祛湿利尿,活血消肿。

马齿苋

别名酸菜(温州),和尚菜(平阳),豆板菜.猪母耳(文成.永嘉),猪母菜(洞头)。

产况生于荒地.路旁.屋边庭院等向阳处。

全区各县常见。

性味与功能味酸.微甘,性寒。

清热解毒,止血,祛虫。

漆姑草

别名退瘀草.地兰(温州),胎乌草(泰顺)。

产况常见于宅旁.路边及荒地。

各县均有野生。

 

性味与功能味微苦.甘,性凉。

祛瘀止血。

绳子草

别名野蚊子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土党参.土瞿麦(温州.乐清.平阳),土沙参(永嘉.乐清.泰顺.洞头),白沙参(乐清.泰顺)。

产况生于平原路边.丘陵沟边及沙滩地。

本区沿海各县常见。

性味与功能味微甘.苦,性凉。

清热解毒,清暑利湿。

天葵

别名蛇不见(温州.瑞安),老鼠屎(平阳.洞头),天葵子(块根的中药名)。

产况生于山麓疏林缘.路边石缝.郊野草丛中。

全区各县常见,乐清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苦.甘,性寒。

清热解毒,化痰散节。

毛茛

别名驮猫脚迹(温州.瑞安),老虎脚迹(温州.泰顺),猫脚迹(泰顺),白虎脚迹(平阳)。

 

产况生于田边.溪沟边.及丘陵山地草丛中。

全区各县均有野生,产量较多。

性味与功能味辛,性温,有毒。

外用穴位发泡,有活血.消肿.止痛.截疟.退黄疸等作用。

威灵仙

别名铁脚威灵仙.九里火.百条根(温州.瑞安.泰顺),威灵仙(中药名)。

产况生于低山坡杂林边.山麓溪沟旁。

全区各县均产,瑞安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