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641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docx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中也指出: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上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地把美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肯定美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不可忽视和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美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从培养教育的对象上来看,包括青少年美育、中老年美育等阶段;从教育的环境上来看,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在这三个美育的环境中,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社会美育是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继续,而学校美育上承家庭美育,下启社会美育,指导并协调家庭和社会美育,是实施美育的关键。

学校教育是否实施美育,直接关系到能否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美育的任务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就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审美教育活动,将完成两大任务:

一是重建审美意识,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培养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1.审美意识的建构

审美意识的建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由于人们的生活境遇、实践经验、世界观和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为什么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在有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丑的呢?

关键在于他们的审美观的差异。

由于这方面的缺乏所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

十几年前进行的旧城改造、拆迁。

正是由于一些地方当政者审美意识的缺失,使得许多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毁于一旦,使得改造后的城市面貌变得千城一面,丧失了每个城市自己的特点。

二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把对美的需要作为动机,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的情感和兴趣。

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而是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趋向和理想的反映。

我国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标榜高洁,往往以松、竹、梅、菊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现了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

如陶渊明独爱傲爽怒放的菊花,陆游偏好冰肌玉骨的梅花,王安石更爱挺拔不屈的松树,郑板桥尤好高风亮节的青竹。

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

审美意识的建构也包括了审美主体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换言之:

“如果你想欣赏红楼梦,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历史和美学知识”。

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

用美来审视生活,用美来启迪人心。

审美生活是美育社会功能的体现。

它一方面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心,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提高人的艺术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是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是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

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如在读苏轼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你能否构想像出诗中那楼宇接踵、歌舞升平、烟柳杭州城的景象。

这就是对美的感受力。

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

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

辨别又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复杂性,美丑也常常混杂难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

理解是审美的核心,人要真正获得美感,就在于理解。

我国古代的钟子期之所以为“伯牙的知音”,也正是他透过琴音领悟了其中深含的意蕴。

鉴赏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水平,是审美的进一步升华。

三是审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人们感受美、鉴赏美的目的是为了想象和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归宿和美育的最终目的。

美育任务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培养感受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基础,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发展,培养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提高。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实现个体的审美发展并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三、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合金”,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

尽管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

并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就直接牵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

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

并进行美的创造。

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

(二)审美教育对智育发展的作用。

关于审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审美教育。

不但如此,从“重理轻文”这一现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这一尴尬。

这一后果就是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

现在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

当我们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时,重新评价美育对发展人的创造性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育是感情与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但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素质的教育形态(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教育)相比,更偏向于感性教育。

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

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知识和感情调和并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美育与智育从根本上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作为人类精神能力最高体现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包含理性思维能力,而且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

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而且需要感性方面的教育——美育。

我国古典名著小说《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认识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并以此作为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启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

所以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艺术品,一曲动人的乐章,一种美的事物,都能唤起人们丰富而宽阔的想象力,使创造智慧得到启迪与形成。

而且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

审美教育能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即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审美教育成了受教育者认识世界,促进智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审美教育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巩固。

人们通过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道德。

审美境界可促使个体抑制感性欲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和高尚的人格。

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自我意识,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情感、地位,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

在审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贯通的,其中美感作为一种信息把三者联系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动力。

这就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美育与德育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

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由以上可以看出,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人格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

美育能够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气质、性格和个性,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品格。

审美教育对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全面教育仍然很不完善。

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尤其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些中小学校往往因师资缺乏,而难以进行应有的审美教育,美学的知识的贫乏导致进入高校的学生审美能力严重的先天不足。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样、衣冠不整、乱丢杂物、举止粗野、不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宽容谦让……这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我们有些学生素质偏低,审美意识淡薄,审美修养缺乏,他们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

然而多数学校对审美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美育的探讨研究相当缺乏;有些学校将美育课上成单纯的一两门艺术选修课,或把美育降低到简单的课外文娱活动的地位,美育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

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传统的误区

1.“寓教于乐”的现实缺陷

我反对“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因为这实际上把自我认识的知识世界视为渺小的、无意义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所谓“精神陶冶”只是一个不断远离人的生存现实、不断否定个体自我经验能力的知识体系,这样做的结果,使审美教育最终带领人们偏离了个体的发展,走入一个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天地之中,抑制了个性、创造性,最终将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这足以说明当代审美教育的普遍失效,脱离了人的自觉性,创新意识。

传统思想上出现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中,已经成为审美教育活动的根本性错误。

因此,当代审美教育不得不对传统的“寓教于乐”提出深刻质疑!

2.审美教育简化为“技能主义”

新课改已经实行了好几年了,可在传统思想形式上,审美教育活动还依然被简化为艺术技巧。

学生进行的依然是技能教育,而非审美教育。

由此,审美教育成了一种人的“资格教育”,换言之,审美教育活动以及由此养成的个体艺术技能,转为对个体生活的漂亮包装。

审美教育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当作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的全面过程。

这样,审美教育在强化了“学习知识”这个目的的同时,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创造力及其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

对于当代审美教育,如何克服这种由技能主义的审美教育所带来的片面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审美教育的对策分析

从“什么是审美教育”的角度,对传统形式上的“寓教于乐”和“技能主义”审美教育进行分析,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必须解决的:

面对中国文化现状,目前的审美教育应从根本上变革自身形式。

1.建立新的人文精神

在构建新人文精神的过程中,让当代审美教育活动适应文化现实,推进文化工作,这也是审美教育活动的当代性要求。

在人的全面教育方面,实现人的生活理想的当代性重塑。

从而体现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要求。

以现实为出发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为依托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教育。

2.综合全面开发的意识

在传统形式上的审美教育观念和实践,片面地规定了审美教育的单一功能。

由于当代中国审美教育进程的变迁,必然要打破这种传统性的审美教育活动,并向当代审美教育提出了确立人的全面发展意识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意识的发现和强化为核心的。

因此,对于当代审美教育来说,强调人的综合全面开发,它充分体现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权利的积极肯定,以及人自身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要求。

所以,当代审美教育活动不再作为一种训练个体艺术技能和强调道德教化的规范性教育,而走向人的全面发展领域。

人的全面发展总是与文化的全面建构相联系,当代文化的重建过程则必须以人的全面利益为核心,塑造全面的、健康的人。

总之,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并对德育、智育、体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走向人格完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美育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待于人们意识的转变、提高,从根本上变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教育活动,以多样性的实践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

这些将有利于人类及其人格的进步,最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009-06-1908:

43提问者采纳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

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

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

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

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

  蔡元培认为世界有两方面:

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

现象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实体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就是人类心理和精神的最后依靠、归依。

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仅生存于物质世界而具有物质需求,人还有心理,有情感,有精神世界,渴望心灵有依靠。

美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以达到精神世界的途径、津梁,这是由美育的特点决定的。

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些都是随人的生死祸福利害等而改变的。

而美感则否,美感的特点是无功利性、超脱性、普遍性。

人们面对美的对象,决无占有它的念头,心理的美感是纯洁无杂念的,众人面对美的对象,都是如此,因此就能忘记人我的差别,而与美浑然一体,进入实体世界。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美育对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功名利禄、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利害生死的境界,使人体验生命的真谛,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

  从美育含义的角度论美育的意义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

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

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

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

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可见,美育的目的在陶养人的感情,培养人的高尚兴趣、道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人追求高尚行为以动力。

此外,蔡元培还明确讲过: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

陶养人的感情是美育的直接目的;而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兴趣、道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给人追求高尚行为以动力,则是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能够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偏见,保持一种永久和平的心境。

可见,美育的作用在于消沮人的卑劣的欲望,消除人我的自私界限,超越个人利己的狭隘观念,而进入善和美的境界。

  从心理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

  蔡元培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有三种:

一是知识,二是意志,三是情感。

知识属于科学,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情感属于美育。

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

人人都有感情,却不一定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因为感情推动力薄弱。

而美育正是培养感情推动力的。

这就从心理的角度论述了美育对人的高尚行为的作用。

蔡元培还认为,艺术能使人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的思想。

为什么呢?

他同样从理智与感情的心理关系方面进行了说明:

知航空之理论者,或不敢冒险而飞行;何哉?

感情兴奋之时,非理智所能调节;感情沉滞之时,非理智所能活泼也。

孰调节之?

孰活泼之?

曰艺术。

因为艺术是超于利害生死之上,而自成兴趣的。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同情心。

而人有了同情心,就能互相爱护,互相扶助。

美育为什么能培养人的同情心呢?

蔡元培认为,因为美感具有“感情移入”的作用。

例如,图山水于壁上,可以卧游;观悲剧而感动,不觉流涕;这就是感情移入的状况。

  从美和美感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

  美育是如何对人的心灵陶养和高尚行为发生作用的呢?

这还得从美和美感的本质与性质说起。

蔡元培认为,从美的诸范畴来说,有崇闳(即壮美)、都丽(优美)、悲剧、滑稽等,崇闳包括至大、至刚两种类型。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

蔡元培认为,因为它有两种特性:

一是普遍性,二是超脱性。

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足。

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

而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

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

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

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所咏叹的,以花为多。

专供玩赏的花,且有因人择的作用,而不能结果的。

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

人因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

宫室可以避风雨和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

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

可知美的作用,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

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

这些品质就是由于感情的陶养,而源于美育。

  蔡元培认为,美育还能使人们养成宁静而强毅的精神。

美感有两种,一为优雅之美,一为崇高之美,从容恬淡,超利害之计较,泯人我之界限,例如游名胜者,初不作伐木制器之想;赏音乐者,恒以与众同乐为快;这样的超越而普遍的心境涵养惯了,还有什么卑劣的诱惑,可以扰乱他么?

崇高之美,又可分为伟大与坚强之二类;存想恒星世界,比较地质年代,不能不惊小己的微渺;描写火山爆发,记叙洪水横流,不能不叹人力之脆薄;但一经美感的诱导,不知不觉,神游于对象之中,于是乎对象之伟大,就是我的伟大;对象的坚强,就是我的坚强;在这种心境上锻炼惯了,还有什么世间的威武,可以胁迫他么?

美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010-06-2820:

06付善明 讲师

美术教育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

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

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美术教育与人全面发展应该怎样做

2010-05-3110:

59刘润成 教师来自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

  美术具有丰富多姿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

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对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的。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家人的生活起居,社会上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但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而在美术教育中,老师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具体表现出来,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使幼儿在不断追求美、探索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智力。

  手工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双手参与活动。

为了能完成一个造型或一个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就要进行训练,如,折纸、剪贴、撕贴等。

通过这些动作使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得到发展,并使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协调发展。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如,大脑皮层中光大拇指的运动区就相当于整个大腿运动区的十倍。

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脑并用”。

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

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三、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对幼儿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度具有促进作用。

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身心沉浸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中,这就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我们在按季节制定的命题中,有一幅《给树穿上新衣裳》的命题画,我们启发幼儿,你喜欢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衣裳,请你也为大树设计新装。

结果,就是“新衣裳”三个字使幼儿的作品既有灵气,又富有创意。

尽管笔触非常稚嫩,但体现了幼儿天真纯洁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从创造活动的生理机制上说,美术活动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

审美活动能调动右半脑的功能,使经常处于兴奋状态的左半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并促进左半脑建立更多的暂时神经联系。

从心理机制上说,创造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

美术教育形象性、自由性的特点,有利于幼儿通过想象,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产生灵感。

美术教育的陶冶性、自由性、

  趣味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创造性品质。

  四、美术教育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

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

美术教育具有愉悦性,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手,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产生积极幸福地情感,积蓄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稳定的情绪。

在美术活动中,许多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会使他们惊喜和追求。

每一次的成功都需要努力,需要专心和耐心,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观性。

同时,在审美活动中,幼儿也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