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696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docx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完结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课件转化全)

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梁实秋、人性;朱光潜)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文学特征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水平明显地提高。

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

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爆发的原因

1、从现实社会原因看,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国际文学背景。

20、30年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红色三十年”文学年代。

3、从五四文学内部看,诞生不久就蕴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因素。

1923年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泽民、蒋光慈都提倡过无产阶级文学。

1924年蒋光慈写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

1925年沈雁冰写了《论无产阶级艺术》,全面论述无产阶级文学主张。

1924年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社团“春雷社”。

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总体特征

1、文学思想空前政治化。

这一时期“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

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这是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

用而形成的。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着这一时期的

创作。

革命文学论争

一、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家的论争。

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的激烈的否定。

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当时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的文学。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的阶级性》等予以反驳。

论争白热化。

二、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的论争。

主要来自于对茅盾《蚀》三部曲的评价。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

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

“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

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二、“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

1.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冯雪峰、鲁迅、瞿秋白都翻译马列文艺理论著作。

2.自觉地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左联以极大的努力输入了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成立了一个“文艺大众化研究会”,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重大的问题”。

4.提倡推行能体现革命的“新现实主义”。

看重客观的真实性,强调具有无产阶级前卫的目光,站在客观的具体的美学上,表现革命的理想主义。

局限:

理论上,照搬……;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这是主要的)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

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

被称为“第三种人”的除了苏汶(杜衡)外,还有施蛰存、戴望舒等人。

胡、苏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

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论争上。

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深刻的分歧。

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

鲁迅等左翼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曾发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批评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他们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左翼和“京派”之间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下面:

1、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2、1936年10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指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的现象,“记着时代而忘了艺术”,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

茅盾等众多左翼作家也展开了与沈从文的论争。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

左翼、京派、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

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

30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第九章三十年代小说

一、概况: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

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大家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他们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的小说界。

这一时期的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割。

二、类型

1、左翼小说:

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

“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

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

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左翼小说——革命文学派

革命文学派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小说。

他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将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

一)“左联”早期的革命小说创作

蒋光慈为代表,另有钱杏村、洪灵菲和华翰(阳翰笙)。

流行主题是“革命加恋爱”。

“光赤时代”的三个小说是:

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和短集《鸭绿江上》。

“光慈时代”的小说是:

《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冲出云围的月亮》华汉(阳翰笙)小说《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洪灵菲《流亡》《前线》《转变》等。

对革命小说的评价

1、社会思想上,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革命+恋爱的模式。

幼稚病。

2、思想上盲目;把革命寄托在暗杀上;描写突变式的英雄;

3、艺术上粗糙幼稚。

二)“左联”后起青年作家的作品

改变了“左联”前期的浮泛的写作风气,注重平易的写实,在创作上取得了比较殷实的业绩,作品由早期的知识分子革命与恋爱的故事转换成直接表现革命风云的题材;由塑造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到赞颂觉醒后的工农领袖。

其中以柔石和胡也频为代表。

他们都是左联五烈士。

柔石长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是柔石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结晶。

是柔石写得最好、最有影响的小说。

肖涧秋身上体现了懦弱而矛盾的性格。

《为奴隶的母亲》表现了典妻风习的残忍和一位母亲的奴隶命运。

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

(1)

张天翼

“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30年代中期的讽刺作品逐渐走向成熟。

写的最多也最成功的是他的“灰色”人物系列:

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僚们。

他们的庸俗、空虚、愚昧、可怜、可笑,都被写进了作品中。

1934年发表的《包氏父子》是最有代表性的讽刺小说,写社会底层人们身上的劣根性,对其思想中的愚昧不遗余力地进行讽刺。

1938年抗战爆发后,张天翼的代表作《华威先生》。

张天翼的讽刺风格是冷峭尖刻、一针见血;泼辣豪放、夸张传神。

沙汀和艾芜

沙汀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

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

一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

前者

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

后者如《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防空—勘察加的一角》是一篇抗战较早讽刺大后方的作品。

1940年发表的《在其乡居茶馆里》历来为人称道。

1941年到1949年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合称“三记”。

其中《淘金记》是“三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艾芜

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

《南行记》中的《山峡中》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小说,塑造了“野猫子”的形象。

艾芜小说题材边境各种类型流浪者题材,反帝题材。

艾芜小说的特点:

强烈的自传色彩;既生动地描写了边境流浪人的心灵,也写出人物心灵复杂性;特色环境;浓郁的抒情性。

40年代的小说有三个长篇《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

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派

(2)

叶紫、吴组缃的小说

叶紫1933年是创作上的丰收年。

著名的短篇小说《丰收》《火》《电网外》《向导》《夜哨线》都在这年内写成。

1934年又写了《杨七公公过年》。

1935年结集为《丰收》集,作为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一自印出版。

“丰收成灾”的题材。

叶紫小说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1、故事总是描写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

2、人物也只是具有两种感情——爱与憎;3、生活的强化和简单化。

吴组缃1934年结集的小说主要收入《西柳集》,其中的《一千八百担》是主要的作品。

还有《樊家铺》。

还有一篇小说比较有特点《菉竹山房》。

吴组缃的小说有两大主题:

一是描写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妇女的悲惨命运;

一是描写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的动荡。

后者是其主要成就。

左翼小说——丁玲和她的小说

丁玲小说创作的变化

一、早期创作刻画了心灵上负着时代创伤的小资产阶级知识

女性形象,诉说着她们的精神苦闷,大部分是爱情上的苦闷。

浓重的伤感主义。

1927年第一篇小说《梦珂》。

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带来极大声名。

二、1931年写了长篇小说《水》。

这部小说标志着丁玲的小说由个性文学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从《韦护》《一九三O春上海》到《田家冲》《水》,创作不断地压抑和抛弃女性自我,认同于男性文化的权威,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使小说成为政治激情的宣泄。

三、进入陕北后,创作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丁玲的创作是歌颂性的。

短篇《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代表。

后来开始进行一种文化批判,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

1948年创作反映土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在延安文艺整风后,调整艺术视点所创作的一部作品。

获得了1951年的斯大林文学二等奖。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莎菲形象最大的特征,是剧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

《莎菲》的价值,也在于莎菲内心矛盾冲突的独特性、新颖性和深度。

女性的内心深度,女性身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女性身上的文化积淀和世代相传的信息,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而深入。

2、莎菲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五四之后,青年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和挣扎,作品塑造了莎菲孤独的灵魂。

莎菲是属于一个始终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之内,努力挣扎追求的女性,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而寻不到出路的女性。

3、作品深入而独到地表现了女性寻找爱情的种种在内心深处的困难以至困境,表现了女性的血泪和忏悔,写出了女性的时代苦闷。

左翼小说——东北作家群(流亡者之歌)

1、东北作家群

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人。

他们来自于被占领区,身受日寇侵略之苦,在作品中描写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

的反抗精神。

2、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主要的有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

骆宾基的《边陲线上》。

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

延续到40年代,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山丁、袁犀、梅娘等。

呼兰河的女儿——萧红

萧红是一个文学创作力特出的天才女作家,一生遭际坎坷,多情敏感,其短暂的生命本身就像一部小说。

萧红的作品除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之外,还有短篇《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讽刺长篇《马伯乐》。

一、《生死场》1935年12月出版,鲁迅先生亲自写序。

小说写出了北国农民“死的挣扎”和“生的坚强”。

《生死场》的特点:

1、“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2、小说中人物众多都用粗线条勾画,缺乏精细的雕琢。

3、全书近似许多生活画面的组合。

全篇用严肃动人的情感贯穿始终,写出了虽无中心事件却震撼人心灵的生与死的苦境。

二、《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1、小说的独特文体2、小说的思想意义

三、《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

萧红小说的特色:

1、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善良、愚昧并由此展现深刻的生命体验。

2、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朴实纯净,风格凄婉明丽。

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

1、萧军《八月的乡村》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出版的第一部。

“中国最伟大的战争小说”。

在艺术构思上,明显地受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的影响。

小说画面少修饰,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接近生活的原形。

2、端木蕻良东北作家群中重要的作家之一。

1933年,完成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成名作是短篇《鴜鹭湖的忧郁》。

端木蕻良的小说特点:

小说有英雄情绪,擅于营造意象和气氛,注重方言的运用,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的式上有新的创造。

3、骆宾基长篇处女作《边陲线上》,舒群名篇《没有祖国的孩子》

李劼人“大河小说”

李劼人是现代小说家、翻译家。

从1935年到1937年间,写出了著名的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

以四川为背景,展现出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的社会图画,是大手笔的鸿篇巨著,被称为“大河小说”。

在三部作品中以《死水微澜》最为著名,也最有艺术魅力。

一、《死水微澜》创作于1935年,小说结构宏大,共分六个部分:

“序幕”、

“天回镇”、“交流”、“兴顺号的故事”、“死水微澜”、“余波”。

是四川内地的风俗画,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时代特色。

二、《死水微澜》的特色:

1、小说对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邓幺姑)三个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尤其是塑造了蔡大嫂的形象。

2、对四川的风土人情以及各阶层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展现了一幅四川内地的风俗画,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时代特征。

3、选取充满活力而又生动有趣的四川方言,表达自然、贴切,洋溢着巴蜀文化的气息。

京派小说

1、京派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

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和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作品特别之处:

1、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营造。

2、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

3、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体。

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

4、作品不易读,既有玄学意味,又有“理趣”和“禅趣”,是一种作家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萧乾

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1933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派文学圈。

1935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出版了短篇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矮檐》

以及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小说的特点:

1、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以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

2、作品中有强烈的苍凉感,但清澈而健朗。

3、作品具有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雅丽清新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芦焚

笔名师陀,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与曹禺的戏剧《日出》何其芳的散文《画梦录》一起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作品多写故乡河南果园城的风物人情,在作品中他是一个滞留城市而又未能忘情于乡村的叙述者。

在乡村文化背景下,写景写人都缭绕着诗意,同时有一种衰败的悲凉之气。

芦焚的艺术个性:

1、写农村人物贫富的清晰度很明显。

贫苦的、愚昧的、朴素的、狡黠的、都各有其位置。

2、讽刺在作品中的比例加重了。

作品抒情性与讽刺性的结合,揉杂了奇幻、神秘的气氛。

3、小说的叙述更讲究。

海派小说

一、深受日本新感觉流派的影响,又被称为“新感觉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二、文学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海派作家

1、早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写三角或多角恋爱,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较值得一看的是《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小说不同于张资平,多了幻美的色调,并且尝试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小说集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紫丁香》

2、“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代表性小说《公墓》和《上海的狐步舞》。

施蛰存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和《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集子中。

其中《梅雨之夕》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3、新感觉派后续作家:

黑婴、禾金

第十章茅盾

一、关于茅盾的评价

二、茅盾思想及创作

三、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独到的贡献:

(一)为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一些新女性形象。

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中各种女性的形象。

(二)塑造了一批民族资本家的形象。

和这些新女性相比,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往往显得更沉实,更安稳,更有社会气魄。

《子夜》中的吴荪甫;《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等。

茅盾的文学创作

1、1927—1928:

处女作《幻灭》。

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

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

3、30年4月到抗战爆发:

创作鼎盛期《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大量中小说短集。

散文集。

4、抗战期间:

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建国后担任文化部长,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

处女作《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

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

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

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追求》:

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

以章秋柳为代表。

左翼文学的丰碑——《子夜》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特征。

小说获得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和认识。

茅盾以小说的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方向进行了价值判断,就是中国无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子夜》把人物放在中国现实中复杂阶级矛盾中,通过人物的悲剧来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

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中国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

1、吴荪甫是高素质的民族企业家。

既有文化素质,有理想雄心,也有出色的管理才能,性格干练、精悍。

“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2、作为一个民族工业资本家,他具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又有刚愎自用的性格。

浓缩地反映了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整体象。

3、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

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

二是社会动荡混乱。

《子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