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92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docx

哺乳纲+动物地理分布

v第二十章哺乳纲(Mammalia)

v哺乳动物:

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具哺乳行为的脊椎动物。

v哺乳动物具有5大进步性特征:

v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

v2.口腔具有了咀嚼和消化作用,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v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

v4.具有快速运动能力。

v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v  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具有恒温特征,所以都称作恒温动物。

v第一节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3大重要特征:

胎生、哺乳和恒温

1.胎生:

胎生的实现依靠胚胎发育期间形成胎盘。

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血液循环系统并不直接通连,而是被一层约2μm厚的薄膜隔开,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是通过弥散作用而透过的。

这种渗透是一种选择性渗透,而不是机械性渗透。

选择性渗透:

通透层渗透只允许某些物质通过。

哺乳动物胎盘的渗透作用:

水、电解质、O2、CO2是机械性渗透;其它物质,盐、糖、氨基酸、简单的脂肪分子、尿素可以通过;大的蛋白质分子、脂肪分子和细胞均不能通过。

v胎盘的类型

(1)依据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结合的紧密程度区别:

分为无蜕膜胎盘和蜕膜胎盘2种。

无蜕膜胎盘:

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时,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易于脱落,不会造成子宫壁出血。

蜕膜胎盘:

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结合紧密,胎儿出生时,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不能脱离,结果造成母体的子宫内膜随胎儿胎盘一起撕下产出,造成母体子宫壁大量出血。

v

(2)根据胎盘上绒毛的分布状况区分

胎盘又可分为4种:

散布状胎盘、叶状胎盘、

环状胎盘、盘状胎盘。

散布状胎盘:

绒毛均匀分布在绒毛膜上的胎盘。

叶状胎盘:

绒毛汇集成一块块小叶丛,散布在绒毛膜上的胎盘。

 

环状胎盘:

绒毛呈环带状集中于胚胎腰部的绒毛膜上。

盘状胎盘:

绒毛呈盘状集中在绒毛膜的一个或二个区域。

v胚胎发育过程的三个环节——受胎、妊娠、分娩。

受胎——精子、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初步发育,并运行到子宫形成胎盘,坐胎于子宫的过程。

妊娠——从受精卵在子宫着床,到胎儿在母体内完成发育的过程。

分娩——胎儿发育完成后的产出过程。

各种动物的妊娠期都是较为稳定的,是分类学的依据之一。

v胎生的意义?

(1)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而恒温是保证酶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从而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胎生使亲兽对繁殖具有了保护作用,使后代成活率大为提高;(3)胎生方式的形成从进化上为哺乳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后代能随母体迁移到任何可生存的新地域。

v2.哺乳亲兽以母乳哺育仔兽,

        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活动。

哺乳行为的意义:

(1)使动物后代具有了更优越的营养条件,从而能迅速的发育生长,是一种有利适应;

(2)哺乳期间母体对仔兽的各种完善保护行为,使哺乳类具有了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更高的成活率。

(3)成活率的提高使哺乳类可减少产仔的数量,从而降低体能的支出、消耗。

v哺乳行为通过乳腺活动而实现,乳腺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组织器官。

乳腺的特点:

乳腺由汗腺演变而成,为管状腺和泡状腺的复合腺体,有乳头开口于体表。

乳头数目因种类而不同,一般乳头对数与动物的所产仔数相当。

并不是所有哺乳动物的乳腺都具有乳头,低等哺乳类的乳腺不具乳头。

乳腺的乳头开口部位有鼠蹊部,腹部和胸部。

v3.恒温

恒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

(1)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和保持了体内各种酶的代谢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和能量的爆发程度;

(2)能量的积聚爆发,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的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

(3)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分布和生活范围。

v第二节哺乳类的躯体结构和解剖生理

1.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5部分。

头部:

有哺乳类特有的肉质唇,是吸吮乳汁和摄食的结构;有耳壳以收集声波;

躯干:

包括胸部和腹部。

2.体外被毛,有利于保持体温恒定和保护身体免受伤害。

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点。

3.身体结构和四肢的着生方式使哺乳类更适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利于逃逸敌害和获取食物。

表现特征:

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四肢紧贴于躯身下方,与脊柱呈竖向垂直相交,将躯体抬离地面,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

v前、后肢关节

4.适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体形上有较大改变

  水栖种类体呈鱼形,附肢退化呈桨状;

飞翔种类前肢特化具有翼膜;

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适应倔土。

v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的特点:

加厚,结构致密,良好的透水性,敏感的感觉功能和控制体温功能,有效抵抗张力和阻止细菌侵入的功能。

哺乳动物皮肤是脊椎动物中结构和功能最完善,适应于陆栖生活的防卫器官。

v,

●皮肤的厚度在不同种类的动物差异极大:

  

   犀牛、河马、大象及猪的表皮有几百层细胞厚,称硬皮动物;人的表皮有几十层细胞;小型啮齿类则只有几层细胞。

   哺乳类皮肤质地、厚度的不同是适应多变外界环境的进化结果。

v3.皮肤的衍生物

(1)毛表皮的衍生物,可分为

毛干和毛根2部分。

毛的功能主要是保温。

(2)皮肤腺:

包括:

①汗腺表皮细胞下陷至真皮和皮下组织,分化而成。

②皮脂腺由毛囊的上皮发育分化而成。

③乳腺表皮衍生物,有乳头开口于体表,乳头的数目随动物种类而不同,一般乳头的对数与动物的产仔数相当。

④味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

用于同种识别或吸引异性;个别动物的还具有防御功能(臭鼬)。

v(3)爪、蹄、指甲、角

爪:

指(趾)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

蹄、指甲:

爪的变形物。

角:

头部表皮和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

为防卫利器。

求偶特征。

  但犀牛角是毛特化的产物。

  雄兽角一般比雌兽角发达。

角有洞角和实角之分。

v洞角:

不分叉,终生不换。

是头骨骨角外突后包以角质鞘构成;

实角:

有分叉,通常每年更换一次。

  刚长出的鹿角,外包富有血管的皮肤,称鹿茸。

v动物的角型

v三.骨骼 哺乳类的骨骼有四大特点

1.脊柱:

分区明显,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5部分;四肢下移至腹面,与脊柱呈竖向垂直相交,将躯体抬离地面;出现肘和膝,适于陆上快速运动。

马的脊椎公式:

颈7胸18腰6荐5尾15-21(18)

2.头骨:

骨快减少和愈合,是明显标志。

头骨骨块愈合使头骨变得坚固和轻便。

   下颌骨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颧弓的特点常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v次生腭与初生腭的比较

v4.嗅觉、听觉极为发达

v鼻腔扩大,鼻腔内出现复杂鼻甲骨,嗅黏膜着生在鼻甲表面,使嗅觉表面积增大;鼻腔扩大促成内鼻孔也扩大。

达成了咀嚼食物时“消化”与“呼吸”矛盾的解决。

与“次生腭”的出现相协调,

6.四肢主要是前后运动,肢骨长而强健。

7.肩带薄片状,主要由肩甲骨构成,乌喙骨和锁骨已经退化成残留突起;仅在个别类群发达。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

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愈合,构成关闭式骨盆。

四.肌肉系统

  总体特点:

结构与功能进一步复杂化。

(1)四肢肌肉强大适应快速奔跑。

(2)胸内出现特殊的膈肌,将胸腔和腹腔分开。

(3)皮肤肌发达,尤其灵长类的面部皮肤肌发达,用以表达表情。

(4)头骨的颞窝附生强大的咀嚼肌,用于完成捕食、撕咬、咀嚼食物。

v膈肌

v表情肌

v咀嚼肌

v四.消化系统

v消化道各段的特点

●口:

肉质唇、肉质舌、异型齿、再生齿。

●咽:

里面有内鼻孔的开口和耳咽管的开口。

●食道:

仅具传送食糜之功能。

●胃:

大多数哺乳动物是单胃,而反刍类食草动物(牛、羊、鹿等)是复胃。

●小肠:

食物主要在此进行化学消化和吸收。

小肠高度分化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大肠:

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直肠后是肛门。

草食性动物的盲肠能帮助消化纤维素。

v

(1)口腔及咽部结构的作用

①肉质唇:

是吸乳、摄食及辅助咀嚼的重要器官。

在人类,唇是发音吐字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口裂缩小,牙齿外侧出现颊部或颊囊,使咀嚼的食物碎屑不致掉落,或用以暂存食物。

③口腔后部(口腔底)出现硬腭、软腭,将气通路与食道入口分开。

④舌发达且长有味蕾,味蕾是化学分析器。

在人类,舌是发音辅助器官。

v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牙、犬牙、前臼齿和臼齿。

v出齿形式:

再出齿、多出齿

再出齿:

一生中脱换一次,即先长乳齿,脱落后换成恒齿,称再生齿。

恒齿终生不变。

多出齿:

牙齿易脱落,一生中多次替换,随掉随生。

牙齿着生形式:

槽生齿

牙齿与动物食性关系密切:

  从进化史看,最早进化出的胎盘哺乳动物为食虫类,以后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发生适应辐射,分化瓦解为食虫类、肉食类、草食类、杂食类。

这一方面反映了哺乳动物在食性上的高度适应能力,同时伴随食性的改变,也引起了牙齿形态和数目上的变化。

v牙齿形态改变:

与原始食虫目哺乳动物比较,哺乳类牙齿发生的形态辐射变化:

①发生“方化”臼齿研磨面扩大,成为四方形臼齿。

②形成高冠齿以干草为食者,齿冠加高成高冠齿。

③臼齿面上的椎尖特化为各种形态,加强了臼齿的耐磨寿命。

牙齿数目改变:

不同生活习性的哺乳类,牙齿的数目有很大变异。

  猪有44颗牙齿,牛32颗;贫齿目的牙齿退化,啮齿类大多不具犬齿和前臼齿。

食肉动物的牙齿较齐全。

v,

由于齿形和齿数在不同的哺乳动物有很大变异,但在同一种类是稳定的。

所以哺乳动物的牙齿形态和数目是哺乳动物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通常以齿式来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

猪的齿式牛的齿式

根据齿式计算,蝙蝠的牙齿数!

1、蝙蝠的牙齿总数是颗。

2、蝙蝠的门牙是颗。

3、上颌臼齿有颗。

4、下颌犬齿有颗。

v

(2)消化管

◆有三大基本功能

①传送食糜,

②对食物进行消化(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③吸收养分。

哺乳动物胃的形态与食性有关:

  大多数哺乳动物为单胃,

  食草动物中的反刍类具有复胃。

v草食类反刍动物的复胃

v(3)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脏。

    唾液腺有3对:

耳下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除马和肉食性动物外,分泌的唾液中均含有淀粉酶。

  肝脏:

分泌胆汁,有乳化脂肪的功能。

  胰脏:

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

肝脏和胰脏的分泌物通过胆管和胰管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

肠腺:

分泌肠激酶、肠淀粉酶

v六.呼吸系统

■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

哺乳动物的鼻腔和口腔已经完全分开,鼻腔内有发达的鼻甲骨,其上为鼻黏膜,具有感觉功能和净化,温暖、湿润吸入空气的功能。

喉部有甲状软骨、勺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

甲状软骨和勺状软骨之间的黏膜皱襞构成声带。

气管有软骨环支持

v喉

v肺:

复杂的支气管树结构和最末端的盲端肺泡组成。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结构可以增大气体交换的表面。

肺位于胸腔内,胸腔为哺乳类所特有的,是容纳肺和心脏的体腔。

v呼吸方式: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哺乳动物具有胸腔,肺、心脏位于胸腔内。

胸腔通过横隔膜(膈肌)与腹腔分隔,横隔膜的来回运动可改变胸腔的容积(称腹式呼吸),肋骨的升降能扩大或缩小胸腔容积(胸式呼吸),使哺乳类的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完成呼气和吸气。

●四足动物的胸还参于支持体重而趋于稳定。

●呼吸中枢位于延脑。

v七.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生命活动继续的最显著信号之一。

血液循环的最重要作用:

①输送养料到各组织器官,并将代谢废物运送到肝脏解毒;

②输送O2和CO2

③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v机体内环境

有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0%),这些水和溶解在水中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体液的大约三分之二分布在细胞内,称细胞内液;其余的细胞外体液,包括细胞间液,血浆,淋巴液及脑脊液等。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常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尽管外环境经常发生剧烈变化,但动物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如酸碱度,温度、渗透压等)都是相对恒定的。

v循环系统的构成:

心脏、血管

v血液循环方式完全的双循环

v体动脉:

左心室发出体动脉弓,只有左体动脉弓。

右体动脉弓已退化。

v双循环:

右心室的缺氧血液经过肺动脉、肺和肺静脉回到左心房,构成肺循环。

左心室的多氧血经过体动脉、在组织器官经过代谢后,在经体静脉回到右心房,构成体循环。

v静脉:

静脉主干简化。

v   肾门静脉完全消失。

v体静脉主要由前大静脉和后大静脉组成。

v心脏的血液供应由冠状循环完成。

v动物血液在循环系统内为什么不会倒流﹖

1、动脉血管内的血来自心脏,带有压力;

2、动脉管壁有发达的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因此动脉血管的大小可随血液流动得到调整

3、静脉管的内壁上有瓣膜(静脉瓣),可阻止血液倒流;

4、在心脏内,心脏的每个房、室之间都有瓣膜,阻止血液回流。

哺乳动物的淋巴系统极为发达,淋巴节遍布于全身。

○淋巴管发源于微淋巴管。

微淋巴管位于组织间隙间,先端为盲端

○微淋巴管再逐渐汇集为较大的淋巴管;

○所有淋巴管最后经胸导管注入前腔静脉回心。

◆淋巴循环是辅助静脉血液回心的系统。

  微淋巴管是一种可变的结构,管壁的缺口,时开时闭。

 组织液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微淋巴管。

扁桃体、胸腺、脾脏都是淋巴器官。

◆淋巴节:

遍布于淋巴系统通路上,具有过滤异物、制造淋巴细胞,吞噬被感染细胞的作用。

v哺乳类血液循环系统与其它低等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1.心脏分为四室,具有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内动、静脉血不在混和,—— 同鸟类

2.只有左体动脉弓

3.静脉系统趋于简化:

单一的前大静脉(上腔静脉/人)代替了相当于低等四足动物的成对前主静脉;后大静脉(下腔静脉/人)代替了相当于低等四足动物的成对后主静脉;肾门静脉消失。

成体的腹静脉消失。

4.红血细胞呈双面凹透镜形,无核 ——与其它脊椎动物不同。

v八.排泄系统

★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4部分组成。

●肾脏的基本结构为肾单位,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

v肾单位的结构

v肾脏的结构

肾的外层为皮质,内部为髓质。

肾盏通出肾脏的部位称肾盂。

肾盂:

宏观结构

肾盏:

微观结构

肾脏是动物最重要的器官,具有高度“浓缩”尿液的能力。

解决了陆栖哺乳动物既需要大量的水将代谢废物溶解并排除体外,又需要保持体内水份以适应陆栖生活的矛盾。

人每天滤泌原尿300L,排出终尿仅约1L。

v九.神经系统

由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

①脑:

包括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大脑:

由一对大脑半球组成,内有侧脑室。

两个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其组织结构为神经纤维,胼胝体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结构。

由于哺乳类大脑半球十分发达。

向后盖住了间脑和中脑。

大脑皮层由发达的新脑皮层组成,功能是接受来自全身各种感受器传来的冲动,并通过分析综合,经神经联系产生适合的反应。

大脑底的纹状体已显著退化成基底核,成为调节运动的皮层下中枢;原脑皮层萎缩形成海马,与梨状叶(在低等动物称古脑皮层)同为嗅觉中枢。

v脑的示意图

v。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

背面为松果体;下丘脑是交感神经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

●中脑包括背面的四叠体,底部的大脑脚是脑和脊髓之间的运动传导通路。

●小脑极为发达,是运动协调和维持躯体正常姿势的平衡中枢。

小脑的皮质,称新小脑,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

小脑腹面有连接大脑皮层和小脑的脑桥,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

愈是大脑与小脑发达的种类。

脑桥愈发达。

v。

▲延脑后连脊髓

①构成脊髓与高级中枢联络的通路;

②延脑中的脑神经核有神经纤维与感觉和运动器官相联系,是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故又称活命中枢。

脊髓位于脊椎之内,主要功能:

①完成反射活动

②外周神经与脑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

脊髓灰质在内,白质在外,中央管位于灰质的中心。

灰质是许多反射活动的中枢。

白质是脑和脊髓间神经冲动的传导径路。

v3.植物性神经

  指活动不受意志控制的神经,主要机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和新陈代谢过程,保持内环境平衡。

植物性神经与外周神经都是由中央神经系统的脑或脊髓发出,但二者有不同。

  植物性神经与外周神经的主要不同有3点:

①植物性神经的中枢位于脑干、胸、腰、荐髓的特定部位;

②传出神经不直接达于效应器,而是在外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更换神经元,再由更换后的节后神经纤维支配有关器官;

③协调内脏器官、腺体、心脏、血管以及平滑肌的感觉和运动。

v脊神经与交感神经

v。

◆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它们一般均共同分布到同一器官上,其功能是互相拮抗。

对立统一。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瞳孔放大,竖毛肌收缩,消化道蠕动减弱。

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副交感神经引起的效果与交感神经相反。

v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结构模式

交感神经

胸腰脊髓中枢效应器

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

脑干中枢

v十.感官系统

感官主要指外感受器,感觉则包括物理感觉和化学感觉。

感官系统主要包括:

嗅觉、听觉和视觉。

哺乳类的感觉器官十分发达。

这种发达并不是说一种动物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同样发达。

感官之间具有补偿作用。

一种感官如果欠发达,另一些感官就特别灵敏。

灵长类的视、听、嗅器官都较平衡。

感官功能对于哺乳动物的远距离定位,定向、进行寻食、找配,躲避敌害等活动都非常重要。

v十一.内分泌系统

  哺乳类的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性腺、胸腺。

v

(一)脑垂体

位于间脑腹面,视神经交叉背后。

由垂体前叶(腺垂体)和垂体后叶(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

神经垂体分泌两种激素:

加压素(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

催产素(促进分娩时子宫的收缩和泌乳)。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包括:

生长激素、催乳素、促卵泡素、促黄体素、促肾上腺激素、促甲状腺素、促黑激素。

v

(二)甲状腺

位于喉部甲状软骨腹侧,气管前端。

分泌甲状腺素(有促进肝糖分解,提高血糖,促进代谢的作用)

(三)甲状旁腺

位于甲状腺背侧,通常为2对。

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钙、磷代谢,维持正常血钙水平)。

(四)胰岛

为散布于胰脏中的细胞群、有α、β两种细胞。

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分解、血糖升高);

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中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元、肌糖元,降低血糖水平)。

v(五)肾上腺

位于肾旁、肾前方内侧,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钠钾、糖份代谢)和肾上腺素(促进动物产生应急反应)。

(六)性腺——睾丸或卵巢

性激素指由睾丸和卵巢分泌的激素以及子宫内膜和怀孕时胎盘分泌的激素。

卵巢分泌的激素:

主要有雌激素和孕激素。

睾丸分泌的激素:

主要是雄激素(睾丸酮、雄烷二酮)。

胎盘也能分泌孕酮,雌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等。

子宫内膜能分泌雌激素。

v十二.生殖系统

(一)雄性生殖器官

1.组成:

由睾丸、附睾、输精管、

阴茎及一些重要附属腺体组成。

2.结构与功能

(1)睾丸:

由众多的曲精细管构成,是生成精子的地方。

曲精细管之间有间质细胞,能分泌雄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雄性第二性征的形成及维持。

曲精细管有输出小管通附睾。

v。

(2)附睾:

为大而卷曲的管构成,管壁细胞能分泌弱酸性液体,构成精子存活和成熟的条件。

附睾既是储存精子的地方,也是精子成熟的地方。

(3)输精管:

一端连附睾,一端通尿道。

作用为输送精子。

(4)附属腺体:

主要有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

它们分泌的物质构成精液的主体。

起促进精子活性,利于精子存活和运动的作用。

(5)阴茎:

交配器官

需要说明的是:

哺乳类的睾丸位置,有的种类终生下降于阴囊中(食肉、灵长类)。

有的只在繁殖期下降于阴囊中(啮齿类,翼手类),少数则终生留在腹腔内(鲸、象)。

v

(二)雌性生殖器官

v哺乳动物的子宫类型

1、双子宫:

具有2个子宫,各自向阴道开口。

(兔子)

2、双分子宫:

有2个子宫,其下端合并。

(牛、羊、马、猪)

3、双角子宫:

2个子宫的愈合范围大,只在子宫腔上端有分离。

(猫、狗)

4、单子宫:

两子宫完全愈合为一个子宫。

(猿、猴、人)

v十三.哺乳类的生殖生理

1.性成熟:

在雌性指卵巢能排出有繁殖力的卵子,并开始表现性行为(性行为表现为接受交配);在雄性指能完成交配行为,射出的精子能使雌性受孕。

(初情期:

雄性第一次能够释放出精子;雌性接受交配)

无论是初情期,还是性成熟,雄性动物一般稍晚于雌性。

动物的性成熟时间差异很大,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

2.体成熟:

指家畜基本上达到生长完成的时期(体重达到成年体重70%~50%。

性成熟而未体成熟的家畜,如果配种受胎,对自身和后代的生产成绩有影响)。

v3.动情周期:

●针对雌性的专用名词达到性成熟年龄的雌性哺乳类动物,在繁殖季节,规律性地进入发情,称为动情。

雌性只有在动情期才排卵;在非动情期卵巢处于休止状态。

动情周期指从一个发情期开始到下一个发情期开始间隔的时间。

◆对于野生哺乳动物,大多数一年中只有1-2次动情期,少数为多动情期,在繁殖季节内,不断地出现几天为一周期的动情。

而人类饲养的家畜,大部分为多动情期(称发情期),也有常年均发情的(没有明显的乏情季节)。

v4.控制繁殖的因子——生殖激素

指对动物的生殖机能起作用的激素。

生殖激素主要有三个来源:

①丘脑下部的释放激素(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0肽蛋白质;PRF,促乳素释放因子;PIF,促乳素抑制因子;T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3肽蛋白质)。

②垂体前叶(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FSH,促卵泡激素;LH,促黄体激素,二者均为糖蛋白。

LTH,促乳素,蛋白质)和垂体后叶分泌的催产素。

③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松弛素,雄激素)及胎盘激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PMSG,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v。

   动物的繁殖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生殖激素的作用,调节性器官的活动。

◆繁殖行为是内外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

   外界环境因子:

包括营养,光照,异性刺激等。

光照影响丘脑下部释放激素、因子的分泌和释放。

   内部因素:

营养条件的影响;异性刺激可以促进性反应。

如家兔只有经过交配才排卵。

12.哺乳动物的子宫有哪几种类型?

胎盘有哪几种类型?

精子和卵子各在睾丸和卵巢的那个部位形成?

附睾起什么作用?

13.内分泌系统有何特点?

试述3种内分泌腺的发生来源、位置、形态特点及其功能。

14.脑神经的对数。

脑桥、大脑脚的作用。

15.胎生、恒温对动物的的意义。

16.重要名词:

蜕膜胎盘/无蜕膜胎盘、机体内环境、胼胝体、新小脑、动情/动情周期、性成熟/体成熟、活命中枢、新小脑、肾单位及作用、足型方式

v第22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生命在地球上已存在38亿年之久,

▼生命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停息地变化,在变化中延续、演进。

▼生命的演化是一个真实、漫长、仍未终止的历史过程。

●自有生命之时起,已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