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72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docx

TS16949审核准备要点

TS16949审核要点(准备要点)

一、 最高管理者审核要点:

1. 组织的质量方针是什么?

是如何制订出来的?

制订的依据是什么?

有书面的质量方针吗?

是否沟通到组织的全体员工?

2. 组织的质量目标有哪些?

是否包含组织的总目标?

各职能部门目标和各层级的目标为何?

制订质量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目标是否可以测量?

制订的质量目标是否在期限内达到?

制订的质量目标是否符合顾客的期望?

3. 目前质量目标的达成状况如何?

对于未达成的质量目标是否采取了有关措施?

4. 最高管理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把顾客的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沟通到组织的各个层级和全体员工的?

我们是如何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

5.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知道组织的资源需求?

是否提供了适用的资源?

6. 最高管理者如何理解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是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式了解顾客的满意度?

对于顾客不满意项是如何处理的?

7. 顾客投诉是如何处理的?

如果没有发生顾客投诉,是否就意味顾客满意呢?

8. 组织有哪些激励员工的措施?

最高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满意度吗?

9.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分配各个部门的职能?

如何分配各级管理人员权责?

10. 最高管理者如何理解持续改进?

有哪些地方需要持续改进?

是否有具体规划?

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如何?

11.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产品质量的?

监控的结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2.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员工工作的绩效?

目前采取的手段有效吗?

13.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员工的工作质量?

又是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

14. 是否制订了经营计划?

哪些人知道公司的经营计划?

质量目标是否包含在经营计划中?

15. 所有的生产过程、各个班组(包括白班与夜班),是否设置了质量控制人员?

当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时,负责质量的人员是否有停止生产的权力?

负责质量的人员是否开具过生产停工单?

最高管理者参与了吗?

16. 当出现质量问题,该信息是否第一时间报告到有采取纠正措施权力的管理阶层?

17. 是否设置了管理代表?

管理代表的职责是什么?

管理代表参加了哪些质量活动?

18. 是否设置了顾客代表?

顾客代表的职责是什么?

顾客代表是否参加了组织内一些质量会议或质量活动?

顾客代表是否就选择特殊特性、制定质量目标、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采纳了吗?

二、 管理者代表审核要点:

1. 组织是否建立了书面化内部审核程序?

内部审核的相关记录是否被维持?

2. 组织是否对审核的方案进行策划?

方案是否考虑到过程的重要性,区域的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3. 是否规定了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内部审核是否涵盖了所有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过程活动和班次?

4. 审核员是如何选择的?

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审核员有无审核自己的工作?

5. 受审区域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审核员是否跟踪及验证了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6. 是否有制造过程的审核计划,是否已经进行了制造过程审核?

审核结果如何?

7. 组织是否规定了适当频率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对产品进行审核?

审核结果如何?

8. 管理者代表是如何提升整个组织对顾客需求认知水平的?

9. 管理者代表是否不定期或定期的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了质量体系的运行效果?

提出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10. 当组织发生重大的质量事故时,管理者代表是否参与了处理?

三 技术办的审核要点

1. 是否建立了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否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是否规定了过程的顺序和过程的相互关系?

2. 是否建立了书面的文件控制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程序,预防措施程序与培训程序?

3. 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

如何控制?

4. 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批准?

文件变更时是否重新评审与批准?

5. 文件的更改和文件现行版本状态是否能够识别?

6. 使用场所是否能够得到文件的最新版本?

现场有失效文件吗?

7. 外来文件是否能识别?

是否在受控下发布?

8. 由于积累知识或法律需要而保留的旧版文件能否识别?

9. 是否对记录标识,储存,保护,保管期限和处置方法做出了相关规定?

10. 是否建立了文件总清单?

文件总清单是否定期的更换?

11. 对顾客的工程标准或工程规格,包括顾客提出工程标准变更,,是否在不超过两周工作日完成评审,分发与执行?

12. 是否保存了工程标准变更后,生产实施的日期记录?

13. 工程变更完成后,相关的控制计划,FMEA等文件是否有作相应变更?

14. 顾客,法规和当地政府是否规定了某些质量记录的最低保存期限?

是否按规定执行?

15.对于不合格品,采取了哪些处理方式?

不合格品被纠正是否进行重新验证?

为避免类似不合格品再次发生,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16.对于让步使用的不合格品如何控制?

是否经过顾客同意?

17.当不合格品在交货或开始使用后被发现,是否根据其影响采取了适当行动?

18.返工产品有控制吗?

如何控制?

返工作业指导书和相关人员容易得到吗?

22.当产品或过程与目前已经被顾客批准的产品或过程不同时,是否向顾客报告并取得顾客特许或偏差许可?

23.组织是否形成纠正措施的书面程序?

有无规定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与步骤?

目前组织采用了哪些预防措施?

效果如何?

24.是否制定了预防措施的书面程序?

有无规定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与步骤?

目前组织采用了哪些预防措施?

效果如何?

25.是否对顾客退回产品进行试验/分析,如何分析?

分析之后是否及时报告顾客?

退回产品分析的资料是否被保存?

26.产品放行,产品交付和产品交付后的活动是否实施控制?

是如何控制的?

27.是否对产品的系统、子系统、零部件或材料的各层次制定了控制计划?

33.是否有试产控制计划和量产控制计划?

这些控制计划得到很好的执行吗?

34.当出现过程不稳定或过程能力不足时是否采用了指定的反应计划?

这些采取的反应计划效果如何?

35.当有任何的变更影响到产品、过程、测量、运输、供应来源或变更FEMA时,是否重新评审和更新控制计划?

36.当顾客要求时,更新后的控制计划是否提交顾客评审与批准?

37.在控制计划中规定的统计技术,组织是否在应用,是如何应用的?

38.所有的生产过程、各个班组(包括白班与夜班),是否设置了质量控制人员?

当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时,负责质量的人员是否有停止生产的权力?

负责质量的人员是否开具过生产停工单?

四 综合办的审核要点

1. 是否建立并维持了书面的培训程序?

对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人员,其能力是如何识别的?

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2. 员工能力不够时,是否提供了适当的培训?

培训的有效性有评价吗?

3. 组织如何来提升员工的认知水平?

如何要求员工为达成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具体有些什么有效的措施?

4. 是否对新进员工,转岗员工,临时工,合同工进行了培训?

5. 是否对影响质量的岗位进行了资格鉴定,如:

内审员,质量控制人员,实验室人员,设计人员,特殊过程人员,关键设备操作人员,量具校验人员,其它影响产品质量的人员的等?

6. 有维持适当的教育,训练,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吗?

7. 有哪些公共设施?

这些设施设备目前的状况如何?

能否满足使用的规定要求?

9. 产品需怎样的工作环境?

这些工作环境能满足要求吗?

组织是如何管理这些工作环境的?

工作环境是否考虑到人员的安全?

10. 本部门有量化的质量目标吗?

目标的达成状况如何?

11. 本组织的内部沟通有那些方式?

这些方式沟通的有效性如何?

12. 是否有激励员工的措施?

是如何去激励员工的?

这些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是否进行过程评估?

13. 是否采用多方论证的方法(即“项目管理方法”)来制定工厂、设施及设备的计划?

是否针对工厂、设施及设备策划的有效性指定了评价操作和过程效果的方法?

14. 当出现公共设施中断,劳工短缺,主要设备故障时,组织是否准备了紧急应变计划?

这些应变计划启动后,是否确保准时交货?

A、人力资源

1.    人力资源规划

2.    企业用工制度

3.    核心人才建设

4.    人员招聘、甄选与录用

B、培训

1.    岗位素质描述

2.    实施素质现状调查

3.    形成人员素质状况矩阵

4.    编制年度员工培训计划

5.    实施培训资料汇总

6.    实施培训有效性评价

7.    未达到培训效果的处理

8.    新员工/转岗员工培训资料

9.    新产品/新工艺的投产前培训

10.    特殊过程人员清单→资格证明

11.    特殊人员的顶岗计划

12.    个人培训档案

C、内部、员工满意度、激励机制

1.    员工激励政策的策划

2.    形成员工激励政策方案

3.    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

4.    员工满意度分析报告

5.    员工满意的改进措施

6.    内部(工序间)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改进措施。

D、质量成本

1.    质量成本的科目设置

2.    质量成本计划

3.    质量成本的核算

4.    质量成本的开支范围

5.    质量成本的分析和报告

6.    质量成本控制和考核(按产品、工序、发生时间进行分析,并由相关部门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7.    质量成本报告

五 销售办的审核要点

1. 目前有哪些产品/服务?

这些产品/服务的要求是什么?

有没有与产品有关的法规法律的要求?

这些要求是如何遵守的?

2. 在提供产品前,时否对标书,合约或定单进行了评审?

评审了那些内容?

评审的结果有记录吗?

这些记录是否被维持?

3. 在合同评审时,是否对制造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是否对风险进行了分析?

4. 有没有口头或其它书面声明的合约或定单?

这类合约或定单如何处理?

5. 当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如何处理?

变更处理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6. 组织如何与顾客沟通?

有哪些沟通的方式?

沟通的效果如何?

7. 有顾客指定的特殊性吗?

这些特殊性如何控制?

8. 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得顾客感受(满意感受,不满意感受)的有关信息?

这些信息分析过吗?

是如何来处理有关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

9. 是否对顾客满意度进行了持续评价,而不是一年评价一次或两次?

10. 对于在组织控制下的顾客财产是如何管理的?

当发生异常时,是否第一时间报告顾客?

异常报告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11. 当接到顾客反馈的信息时,是否迅速地通报制造,质量,工程和设计部门?

这些信息(如客诉)处理后是否回复客户?

12. 是否对服务人员进行了培训?

13.顾客投诉是如何处理的?

A、营销质量

1.    市场调查表

2.    新产品市场调研报告

3.    新产品市场营销计划

4.    企业总体市场调研报告

5.    产品建议书

B、外部顾客满意度

1.    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

2.    外部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

3.    外部顾客满意度的改进措施

4.    与竞争对手、行业水准比较(年度业务计划的输入)

C、合同评审

1.    生产能力调查资料

2.    顾客订货信息登记

3.    重要、特殊、一般合同评审资料

4.    合同/订单100%履约率月报及趋势分析、措施。

5.    合同/订单/销售计划更改、更改信息传递

10.    发货审核

11.    年度、月份销售计划的传递

12.    顾客档案的建立

13.    销售人员/合同评审人员授权书

14.    新产品投标、报价管理

15.    收发存的交接手续

16.    包装损坏统计、纠正措施

D、售后服务

1.    顾客访问计划

2.    顾客访问单

3.    服务报告(包括年度)

4.    顾客质量信息反馈途径、处理方法、闭环。

E、物流

超额运费的统计

六 设备办的审核要点

1.. 有那些公共设施与生产设备?

这些设施设备目前的状况如何?

能否满足产品的规定要求?

2. 设备是否被维护吗?

是如何维护的?

维护的效果如何?

3.是否对制造过程中的机器设备进行预防性保养?

4.如果工装的设计与制造被分包,是否实施了控制?

如何控制?

1.    设备管理台帐

2.    设备保养维护要求和内容

3.    设备保养维护计划

4.    设备保养维护后检查记录

5.    各类设备日常点检

6.    设备完好率、非计划停机时间/率、设备利用率、设备总效率等指标汇总、分析、改善。

7.    关键设备备件清单和制造、外购计划,供应商名单等。

8.    闲置设置维护规定

9.    设备能力测定(CMK≥1.67)

10.    保养维修记录汇总、分析、改进

11.    关键设备标识

12.    设备操作规程

13.    设备操作证(全体员工持证上岗)

14.    设备故障分析

15.    设备档案、设备履历卡

16.    设备大中修理管理

17.    关键设备故障应急计划

18.    设备润滑、清洗换油计划与实施。

七  生产办的审核要点

生产办:

1. 是否制定了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有哪类生产计划,比如:

年度生产计划,季度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和日生产计划?

2. 是如何来监控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的?

当不能完成生产计划时有哪些应急措施?

3. 是否有经常性的临时插单?

这些临时插单如何处理?

4. 有无生产库存品,为什么有不按定单生产的情况?

为什么要生产库存品?

5. 目前生产计划的完成率是多少?

造成生产计划不能完成的原因有哪些?

有改进的措施吗?

6. 有无根据产能工时来指定生产计划?

生产办及工段:

1. 是否对生产和服务的提供进行了策划?

策划时输入了什么?

输出了哪些文件?

(铝管子过程中识别的有)

2.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是否对这样的过程(特殊过程)实施了确认?

是如何确认的?

特殊过程控制时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3. 当可行时,是否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标识产品?

有哪些标识方法?

监视与测量后是否有产品状态的标识?

当有追溯要求时,能否唯一的识别出来?

4. 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了哪些防护措施?

5. 所有的过程操作的员工是否有书面的作业指导书,这些指导书是否在工作场所容易取得?

作业指导书能指导作业吗?

效果如何?

6.当作业开始,材料变更、作业变更时,是否进行了作业准备验证?

7.是否有易损工装的更换计划?

是否对工装进行状态标识,如生产中、修理中、处置中?

8.是否进行了工装的入库检验、日常保养及预防性维修?

12.是否排定每天的生产计划?

如何监控生产计划的完成?

生产计划完成的如何?

当不能完成生产计划时,有哪些应急措施?

13.组织是否执行了顾客生产批准程序所批准的过程能力?

当过程不稳定或过程能力不足时是否提出了适当的反应计划,当顾客要求时,该计划是否交顾客批准?

14.控制计划和过程流程图是否被执行?

(PPAP资料里有)

15.工具变换、机器维修等重要过程事件是否摘记在控制图上?

16.当有外观项目时,是否在外观检查时有充足的照明、标准的样件?

是否对从事外观判定的人员进行了资格鉴定?

17.生产现场的整齐与清洁是否被维持?

产品所需求的工作环境(如湿度、温度等物理环境)是否能满足?

18.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或频繁地发生了一般的质量问题时,生产办是如何处理的?

19.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是如何处理的?

八、综合实验室的审核重点

1..组织是否确认了需要实施的监视和测量?

是否提供了监视和测量的装置?

这些装置是否符合产品测量的要求?

2.监控和测量装置在使用前是否进行了校准或验证,这些校准能否证明追溯至国家或国际标准?

这些记录是否被维持?

3.当发现监控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规定要求时,是否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4.组织是否对控制计划规定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分析的结果如何?

5.测量系统分析是否采用参考手册规定的内容与方法?

如果顾客要求,是否采用了顾客规定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6.是否保存在校准的记录?

7.内部实验室是否符合有关的技术要求,如实验室程序、实验室人员、实验室能力等?

8.对组织无法试验的项目,可委托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是否符合ISO17025或得到国家认可?

9.在产品实现过程的哪些阶段对产品的特性实施监控和测量?

比如:

来料、过程和最终产品?

产品测量和监控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10.产品是否在全部测量完成,且经过有关授权人员批准后才放行?

11.是否按控制计划规定频次进行全尺寸的检验与功能测试?

12.全尺寸检查是否进行了设计记录所有零件尺寸的完整测量?

13.是否有来料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的规范或标准?

14.紧急放行是否有权责人员批准?

15.当出现重大事故时,综合实验室是否有停止生产的权利?

综合实验室开具过《停工生产单》吗?

组织是否制定了不合格品控制的书面程序?

九、采购的审核要点(综合办及新乡事业部招标采购办)

1.组织是如何初期评价和选择供应商的?

初期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2.与供应商确定合格关系后,组织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连续评价?

连续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是如何对供应商进行连续评价的?

3.初期评价与连续评价的记录被维持了吗?

4.对独占市场与顾客指定的供应商是如何控制的?

控制的效果如何?

5.采购文件如何控制?

采购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相关权责人员的批准?

6.采购产品验证了吗?

是如何验证的?

验证的准则是什么?

是否有未验证的产品而直接投入生产线使用?

7.如果组织到供应商处验证产品或顾客到供应商处验证产品,这种情况如何控制?

产品放行的方法有规定吗?

8.对一些水准差的供应商怎样处理?

是否频繁的更换供应商?

组织是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培训或采取其它方式提升供应商水准?

9.如出现合并、收购或加盟的供应商,是否对其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评审?

10.采购的产品或材料是否符合生产国和销售国法律法规的要求?

11.是否有供应商质量体系开发的计划?

是否建议所有的供应商在某一期限内必须符合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12.是否要求所有的供应商以符合本技术规范为目标?

13.对顾客批准的供应商,如何控制?

控制效果如何?

14.是否对进货产品质量进行控制?

如何控制?

控制方法是什么?

控制效果如何?

15.是否对供应商的交货质量绩效,退货款、超额运费等进行监控?

16.是否要求供应商监控自身的过程绩效?

17.当供应商不能准时交货时,是否要求其提出纠正措施?

为确保供应商准时交货采取了哪些措施?

18.是否有外包过程,是如何控制的?

十 仓库的审核要点

1. 是否规定了材料进出的管理办法并遵守?

2. 是否规定了半成品,成品进出的管理办法并遵守?

3. 是否规定了产品搬运的方法并遵守?

4. 仓库内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有标识?

仓库的工作环境如何?

5. 在内部过程和交货目的地期间,是否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

6. 是否建立准时交货的生产计划?

7. 仓库材料的帐物是否一致?

是否定期盘点?

8. 材料的进出是否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

执行了吗?

9. 为检测产品仓储不良,组织是否按计划周期性的评价库存状况?

当发现仓储不良时,如何处理?

10. 仓库是否制定库存优化的指标?

目前库存状况如何?

十一   各职能部门共同的审核要点

1各职能部门主管是否明确本部门的工作职责?

与其它部门的组织接口是否明确?

2.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是什么?

现在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

3.各部门是否定期的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否采取过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有什么效果?

4.各部门是否规定了收集哪些数据和资料?

这些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有分析吗?

对分析的结果如何应用的?

是否用于持续改进?

6. 本部门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进行持续改进?

效果如何?

持续改进是否包含产品特性,过程参数,价格,服务等?

7. 本部门下一步打算做什么改进?

十二、各职能部门共同的审核要点:

     1.各职能部门主管是否明确本部门的工作职责?

与其它部门的组织接口是否明确?

     2.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是什幺?

现在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

     3.各部门是否定期的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否采取过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有什幺效果?

     4.各部门是否规定了收集哪些数据和资料?

这些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有分析吗?

对分析的结果如何应用的?

是否用于持续改进?

     5.本部门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进行持续改进?

效果如何?

持续改进是否包含产品特性、过程参数、价格、服务等?

     6.本部门下一步打算做什幺改进?

收集整理:

张慧瑞整理日期:

2009年6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