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735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docx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出版社中职版精品文档25页

第3章基本组织

第l节上皮组织

教学目标:

1.说出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2.简述各类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及分布

3.解释内皮、间皮和外分泌腺的概念

4.比较微绒毛与纤毛的异同

概述

特点:

⏹细胞多,间质少,排列紧密

⏹无血管,有极性,游离两面

⏹有神经,位不同,功能各异

类型:

⏹被覆上皮

⏹腺上皮

⏹特殊上皮(肌上皮、感觉上皮、生精上皮等)

一、被覆上皮

(一)被覆上皮的类型、结构及分布

 

上皮类型

主要分布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

胸膜、腹膜、心包膜、

其它:

肺泡、肾小囊等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胆囊、子宫内膜等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管道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角化型:

皮肤表皮

非角化型:

口腔、食管、阴道

复层柱状上皮

睑结膜、男性尿道等

变移上皮

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细胞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状

1.单层扁平上皮

特点:

⏹细胞扁平,有核处略厚,周边薄

⏹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相互嵌合

⏹核扁椭圆形,居中

⏹游离面光滑

分布:

⏹各不一样,

有内皮、间皮等之分。

2.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

⏹侧面为立方形,

顶面为六角形或多角形。

⏹核圆,居中。

分布:

⏹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

3.单层柱状上皮

特点:

⏹高柱状细胞为主,可夹有其它细胞

⏹核居基部,长圆形。

⏹杯形细胞(gobletcell):

高脚酒杯状,顶部有粘原颗粒。

分布:

⏹胃肠、胆囊、子宫内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特点:

⏹一层高低不等的细胞,包括柱状、杯形、锥形、梭形细胞,以纤毛柱状细胞为主。

⏹细胞高低不一,形似复层,但均达到基底面

⏹仅柱状和杯形细胞达到上皮游离面。

分布:

⏹呼吸管道。

5.复层扁平上皮

特点:

⏹多层,细胞因层次而异,依次为矮柱状、多边形、梭形和扁平形(表层)。

⏹基底层细胞为干细胞,越向表层增生越衰老。

⏹基底面与深部的结缔组织连接面凹凸不平。

类型:

⏹角化型:

皮肤表皮

⏹非角化型:

口腔、食管、阴道

6.变移上皮

特点:

⏹多层,越是表层,细胞越大

⏹细胞形状和层数可变。

分布:

⏹泌尿管道内表面

(二)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⒈微绒毛

⏹细胞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密集者呈现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中轴为纵行微丝

⏹扩大表面积,与吸收有关

⒉纤毛

⏹细胞伸出的较粗而长的突起

⏹中轴为“9+2”方式排列的微管

⏹可节律性摆动,为运动装置

上皮细胞的侧面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⒈基膜

上皮与深部组织间的薄膜,两者共同形成

⏹厚薄不一,HE呈淡红色,镀银呈黑色

⏹连接、支持、半透膜作用等

2.质膜内褶

⏹胞膜折向胞质形成,与基底面垂直

⏹内褶较多则形成光镜下的基底纵纹

⏹内褶内有较多的线粒体,与内褶平行

⏹主要分布于肾小管

⏹扩大基底部表面积,有利于物质运转

二、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

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gland):

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腺细胞分泌物:

酶、糖蛋白、激素等

外分泌腺:

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

内分泌腺:

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

外分泌腺

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

导管可有分支,分泌部呈管状、泡状或管泡状,据此进行外分泌腺的形态分类

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称为腺泡

第2节结缔组织

教学目标:

1.说出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2.概述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细胞的形态构特点和纤维的特点

3.比较3种软骨的异同

4.解释骨单位和同源细胞群的概念

概述

特点

⏹细胞数量少,种类多,排列松散

⏹细胞间质多,有血管,形态多样

⏹细胞无极性,分布广,功能复杂

来源

⏹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结缔组织的类型

固有结缔组织

(也称纤维性~,狭义的概念)

疏松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致密结缔组织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分布于皮下网膜系膜

网状组织

造血组织、淋巴组织

液态的结缔组织

(广义的概念)

血液

心血管内

淋巴

淋巴管内的液体

坚硬的结缔组织

(广义的概念)

软骨组织—软骨分类

透明软骨

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骨组织

参与骨的构成

一、固有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

除具备结缔组织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如下特点:

⏹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

⏹分布广泛、功能多样

⏹血管丰富

组成:

⏹细胞: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纤维: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细胞

⒈成纤维细胞:

细胞成分中最多

⏹细胞大、较扁平、多突起

功能——合成三种纤维和基质

⒉巨噬细胞

⏹形态多样、常有伪足

⏹核较小、色深

巨噬细胞的功能:

强大的吞噬功能

⒊浆细胞

⏹圆形、卵圆形

⏹核圆、多偏位,染色质粗块状、车轮状分布

⏹集中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分泌抗体

⒋肥大细胞

多成群分布于小血管的附近。

LM:

⏹细胞圆形或卵圆形

⏹核圆、居中

⏹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②组胺;③肝素

功能:

与过敏反应有关

⒌脂肪细胞

LM:

⏹很大、圆形或多边形

⏹核扁圆、居周边

⏹胞质内有一大脂滴

功能:

⏹合成和贮存脂肪

⏹参与脂类代谢

⒍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LM:

⏹细胞小、多为梭形

⏹核大、色浅

⏹胞质不发达

功能:

⏹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多种细胞

纤维

1.胶原纤维

量多,白色,有光泽。

韧性大,抗拉力强

LM:

嗜酸性,粗细不等,波浪状行走,分支交织成网

2.弹性纤维

较少,黄色,又名黄纤维。

弹性大,抗拉力小

LM:

嗜酸性,折光性较强。

细而均匀,直行,交织成网,断端常卷曲。

3.网状纤维

LM:

嗜银性,细直,有分支,连接成网

EM:

有64nm的周期性横纹

性能:

支架作用

基质

1.基质的构成

2.组织液

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部分液体,进入基质,称为组织液。

(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

除CT的共同特点外,还包括:

细胞种类单一、主要为成纤维细胞纤维粗大、排列致密,支持和连接为主要功能

(三)脂肪组织

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

类型:

⏹黄色脂肪组织:

细胞内有一个大脂滴

⏹作用:

贮能、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填充

⏹棕色脂肪组织:

细胞内有多个小脂滴

⏹核居中,线粒体丰富。

组织中毛细血管丰富。

⏹成人极少,新生儿多。

⏹作用:

主要是维持体温(寒冷刺激下分解氧化释放大量热能)

(四)网状组织

构成:

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

功能:

参与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

二、软骨组织与软骨

软骨组织

软骨组织是一种固态的结缔组织

由软骨细胞和软骨间质构成

软骨组织内无血管

软骨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同源细胞群

软骨间质---由软骨细胞合成和分泌

软骨基质---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和水

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其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软骨分类---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透明软骨:

结构特点---软骨间质内有许多细小的胶原原纤维

分布---肋软骨、关节软骨、鼻软骨、部分喉软骨、气管和支气管软骨

纤维软骨:

结构特点---软骨间质内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束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关节唇和耻骨联合

弹性软骨:

结构特点—软骨间质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

分布---耳郭、外耳道、咽鼓管和会厌

三、骨组织与骨

骨组织由几种细胞和钙化的骨基质组成

骨细胞成分—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细胞最多,位于骨基质内

破骨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骨基质—有机成分(胶原纤维)、无机成分(主要为羟磷灰石结晶)

长骨的结构

◆骨松质---由大量针状或片状的骨小粱连接而成的多孔网架结构

◆骨密质---外环骨板、内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第3节肌组织

教学目标:

1.说出肌组织的分类

2.描述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在光镜下的结构特点

3.比较骨骼肌与心肌的超微结构

4.解释肌节、横小管、肌浆网和闰盘的概念

概述

肌组织是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的组织,其间有少量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特点:

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

肌细胞的细胞膜称为肌膜

肌细胞的细胞质称为肌浆

肌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称为肌浆网或肌质网

肌细胞的结构特点是肌浆内含有大量的肌丝

分类:

骨骼肌—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不随意肌

一、骨骼肌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形态:

细长圆柱状,有横纹的多核细胞,肌浆内有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排列的周期性横纹,相邻肌原纤维的明、暗带又排列在同一平面上,肌纤维上也呈明暗交替的横纹。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I带(明带)+A带(暗带)+1/2I带组成,长2-2.5um.肌节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

由许多细密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所构成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

构成

2.横小管

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小管称为横小管或T小管

3.肌浆网

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的滑面内质网又称纵小管

靠近横小管两侧的纵小管末端横向扩大称为终池

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合称为三联体

肌浆网具有调节肌浆中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二、心肌

(一)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短柱状,有分支,有横纹的细胞,核1-2个,居中。

相互连接成网,连接结构称为闰盘

心肌分布于心脏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根部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丝束粗、细不等,分隔不完整;

2.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3.肌浆网稀疏,终池少,多为二联体;

4.闰盘位于Z线水平,常呈阶梯状;

横位:

中间连接,桥粒

纵位:

缝隙连接

5.心房肌纤维:

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心钠素

三、平滑肌

长梭形,核1个,居中,无肌原纤维,无横纹。

第4节神经组织

教学目标:

1.说出神经元的神态结构和分类

2.解释尼氏体、突触和神经纤维的概念

3.简述突触、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分类

概述

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它们都是具有突起的细胞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绝缘等作用

一、神经元

1.细胞体

尼氏体—光镜下,为嗜碱性的颗粒或小块状物质,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聚集而成

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除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外,还参与物质运输

2.突起

树突----内部结构与胞质基本相似,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

轴突----无尼氏体主要功能是传导冲动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的数量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2.根据功能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

二、突触

1.突触的概念

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它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2.突触的分类

电突触----实际上是缝隙连接

化学突触----轴-树突触、轴-棘突触或轴-体突触

3.突触的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构成

三、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超过神经元10~50倍

(一)中枢神经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血-脑屏障的构成

2.少突胶质细胞-------参与构成CNS的神经纤维

3.小胶质细胞—具有吞噬功能,来源于单核细胞

4.室管膜细胞--分布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Schwanncell)

又称神经膜细胞,包裹轴突,参与构成PNS的神经纤维。

形态特殊,细胞外有基膜。

2.卫星细胞

又称被囊细胞,包裹神经元胞体。

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外有基膜。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nervefiber)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

1.有髓神经纤维

2.无髓神经纤维

两种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

有髓神经纤维:

跳跃式,故速度快。

无髓神经纤维:

无髓鞘和郎飞结,故其传导为非跳跃式,速度慢。

(二)神经(nerve)

由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

五、神经末梢

(一)感觉神经末梢

(二)运动神经末梢

第5节血液

教学目标: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解释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理化特性

3.概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记住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和生理功能

5.简述输血的原则

6.解释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悬浮稳定性的概念

一、概述

(一)血液组成

n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n血细胞的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的比容。

(二)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

5.机体的防御功能

二、血浆

(一)血浆的化学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1.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

2.血液的比重全血:

1.050~1.060

血浆:

1.025~1.030

红细胞:

1.090~1.092

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血浆为1.6~2.4

3.血浆的pH(7.35-7.45)

碳酸氢盐缓冲对、磷酸氢盐缓冲对、蛋白质缓冲对

三、血细胞

(一)红细胞(RBC)

形态—双凹圆盘状,直径7~8.5μm

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

成人网质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   0.5﹪~1.5﹪,新生儿可达   3﹪~6﹪

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寿命120天

红细胞的正常值:

男:

RBC5.0×1012/L,Hb120-160g/L;

女:

RBC4.2×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渗透脆性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0.9%(0.85%)NaCl 红细胞形态正常

0.6%NaCl 红细胞肿胀变成球形

0.42%NaCl 红细胞开始部分溶血

0.35%NaCl 红细胞全部溶血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部位:

骨髓

原料:

铁和蛋白质

成熟因子:

V-B12和叶酸

生成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破坏:

肝、脾

(二)白细胞(WBC)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粒细胞0.5%~3%

嗜碱粒细胞0%~1%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20%~30%

单核细胞3%~8%

1.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呈球形,核2~5叶

胞质内含有许多细小而分布均匀的淡紫红色颗粒

功能-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2.嗜酸粒细胞

●呈球形,核多为2叶

●胞质内充满粗大而分布均匀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功能--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3.嗜碱粒细胞

数量最少的白细胞

呈球形,核分叶、S形或呈不规则形

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具有异染性

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白三烯位于细胞基质内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

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形态多样

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

功能—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大多数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均来源于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浅凹

胞质很少,嗜碱性,染成蔚蓝色

分类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无细胞核,有少量细胞器

血小板体积甚小

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

寿命为7~14天

2.血小板的功能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生理功能:

(1)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

(2)参与生理止血和促进血凝

血小板的生理止血

1.小血管收缩

2.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3.形成坚硬的止血栓

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的概念: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胨状血块的过程。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凝血因子的概念及命名

凝血因子的特点

凝血过程--链式酶促反应过程,正反馈

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酶活化物形成:

Ⅹ→Ⅹa;

2.凝血酶形成:

Ⅱ→Ⅱa;

3.血纤维形成阶段:

即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

两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

完全靠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细胞中组织因子(Ⅲ)参与激活Ⅹ因子引起血液凝固

意义:

外源性凝血:

在凝血的启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内源性凝血:

对于血凝的维持和巩固起重要作用。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

抗凝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抗凝物质的作用:

1.抗凝血酶Ⅲ

2.肝素

3.蛋白质C

纤维蛋白溶解

五、血型与输血

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为糖脂或糖蛋白;

红细胞凝集:

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会聚集成团。

实质为抗原-抗体反应,存在于红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叫凝集原,存在于血浆中的抗体也称凝集素。

输血反应:

体内同种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则会凝集溶血,阻塞血管、损害肾脏、发生过敏反应

(一)ABO血型系统

分型依据:

红细胞膜凝集原(A,B)的不同有无分为A,B,AB,O。

血清中有天然抗体(抗A,抗B)

(二)Rh血型系统

1940年发现,包括40多种抗原,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强。

Rh阳性:

红细胞膜表面含有D抗原。

Rh阴性:

红细胞膜表面不含D抗原,汉族1%、白种人15%和少数民族5%。

Rh血型抗体

◆无天然抗体,接触Rh阳性红细胞后产生;

◆Rh阴性者第一次输入Rh+血液产生抗体,第二次输入Rh+血液时将发生输血反应。

◆Rh抗体为IgG型,可以通过胎盘

◆Rh阴性血型的母亲第二次怀Rh阳性胎儿时可造成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甚至胎儿死亡。

(三)输血的原则

1.鉴定血型2.同型相输3.异型输血

交叉配血试验(37℃)

供血者受血者配血反应

红细胞血清主侧

血清红细胞次侧

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主侧、次侧均不凝集(-):

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主侧凝集(+):

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主侧不凝(-),次侧凝集(+):

血源困难时可少量缓慢输血(可以稀释输入的抗体,但临床多不提倡)。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