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478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docx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表

古代地理学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

年代

事件

人物

地理学思想和成就

备注

上古时期

公元前10世纪前后至公元3世纪

<荷马史诗>

荷马

1.公元前13-前12世纪关于地理的最早描述。

2.《伊利亚特》记述了前1280-前1180年间特洛伊城战役的情节。

3.《奥德赛》记述了奥德赛在特洛伊城沦陷后返乡途中的经历。

4.两部史诗相差近百年,作者名字都为荷马,无从考证是否同一人。

地圆说

毕达哥拉斯

1.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制定了天体圆周运动的数学法则。

帕拉图

1.公元前428-348年,帕拉图创“地球中心说”,演绎推理大师。

2.主张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一切观察到的事物都是从完美的客体退化下来的,或处于退化过程中

亚里斯多德

1.与帕拉图相反,采用归纳法观察分析。

2.他认为,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即离赤道越近越炎热得难以居住。

3.在地里大发现之前,其思想一直影响地理学界。

地球周长测定

埃拉托色尼

1.公元前273-前192年,地理学之父,首先使用“地理学”一词,“地理”即“地球描述”之意。

2.以相当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周长而闻名于地理学史。

3.规定了亚里斯多德所划分的五个气候带纬度的数字界限(热带48°,寒带从极地向两边各延24°,温带各42°。

4.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

<地理指南>

托勒密

1.公元2世纪,著成世界第一部地名词典《地理指南》,错误较多。

2.他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着它旋转,这一“地心说”思想统治了长达十几个世纪。

中古时代

4-14世纪

八次十字军远征

欧洲基督教

1.1096—1270年间,欧洲基督教组织了八次十字军远征,每次都以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的圣墓为目的。

他们带回了大量的异国的自然风光,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

2.公元9世纪到10世纪,居住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漂渡大西洋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

公元1000年又登上纽芬兰岛和北美大陆东北岸。

马可波罗行记

马可波罗

1.马可·波罗(1254—1323年),威尼斯人,1292年在元朝大汗船队护送下,经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到波斯湾,再经陆路返回欧洲。

2.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哥伦布时代。

契斯的威廉

1.契斯的威廉(?

—1150年)提出关于大气下层受热上升冷却成云的思想。

近古时代

15-18世纪

<理想世界论>

皮埃尔·戴利

1.15世纪,引证了许多报道对托勒密的“灼热的热带不可居住”、“有一个封闭印度洋”之说提出怀疑,对哥伦布等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地理大发现

葡萄牙亨利王子

1.1418年亨利王子在葡萄牙拉古什港的圣文森特角创设了世界第一个地理研究院。

2.1418年第一次试航很快返航,后来克服对赤道的恐惧,经过反复努力,在1433年航行到北纬26°7′以南的博哈多尔角。

3.1441年亨利王子的航队向南航行很远,找到了黄金,俘获了奴隶,轰动了欧洲。

热衷航海冒险的时代在欧洲开始了

哥伦布

1.Columbus1451—1506年,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黎明前率三艘帆船出发,在大西洋上克服种种困难,于10月12日登上了巴哈马群岛,发现了新世界的土地。

2.此后十年,哥伦布四次西渡,发现了南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但他至死还认为自己到的是亚洲的南洋群岛,所以把加勒比海岛屿叫西印度群岛。

3.自此以后,有了新大陆的繁荣和进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地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瓦斯科·达·伽马

1.瓦斯科·达·伽马(1469—1524年),1497年,他率葡萄牙船队,避开了强大的本哥拉洋流和赤道以南沿岸的顶头风,在大西洋绕了一个大圈子,然后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向北航行,经莫桑比克,穿过印度洋到达了印度,从而发现了这一苏伊士运河开通前欧洲人去亚洲的唯一航道。

麦哲伦

1.(Magellan1480—1521年)原为葡萄牙人,归属西班牙。

2.于1519年9月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海峡(麦哲伦海峡),驶入太平洋,1522年4月回到西班牙。

他们向东行而从西归,用事实证明了人类的故乡地球是圆球体。

库克

1.(Cook1728—1779年),三次远航,用南大洋航行的事实最终从地图上消除了托勒密的南大陆,第一个勾画出太平洋轮廓的探险家。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哥白尼的日心说

1.波兰学者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年),在地理大发现不久的1497—1529年间对行星、月球和恒星运动进行了多次观察,1543年发表了名著《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中心学说。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以及整个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伽利略

1.1623年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轰动了整个欧洲知识界。

牛顿

1.1689年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以及整个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自然科学从此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了

科学哲学时代的到来

1.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年),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1755年),康德的形而上学(1781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798年)

推动地理学—系列理论和方法的变革

1.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写成了《通论地理》一书,采用太阳中心说,第一个注意到赤道和两极由于受热不同而造成下层空气从极地向赤道流动,这是首次解释世界风系。

2.1686年英国地理学家埃德蒙·哈雷发表了大西洋信风图及其学说,画出了南北半球信风,标明了亚洲季风,并指出这是海陆受热不同的结果。

3.在地形起源理论上,15世纪—18世纪欧洲掀起了均变说和灾变说的争论。

4.1786年法国学者比阿特提出“均衡河谷”的学说,至今在地貌学上仍有意义。

5.1752年法国地理学家比歇把地球陆地用绵长的山脉分成众多大的流域,并以此概念闻名于世,至今流域仍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的重要依据。

6.1682—1725年俄国彼得大帝组织探险队,并于17世纪末完成俄国欧洲部分南部的测量绘图工作,1758年伟大博物学家罗蒙诺索夫创立了俄国科学院地理部

7.1959年荷兰地理学家墨卡托(Mercator,1529—1594)创立了墨卡托投影,第一个设计了把地球球面绘制到平面上的方法,一直为航海者所采用。

8.1728年法国卡西尼和荷兰的尼古拉·克鲁奎,采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

引起了地理科学界新的思考,使地理学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从以前的个别的零碎的现象解释发展到全球性的科学的理论思维。

古代地理学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公元前2世纪-公元15世纪

地位

1.中华民族享受着极高的生活水平,超过地球上任何民族。

2.中国的佛教徒“发现”欧洲和印度大大早于基督教旅行者来到东方的时间。

3.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之间,中国文化“在把自然知识应用到有益目的上是世界上最有效的。

4.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在那时已有长足的进步,超过欧洲所知道的任何东西。

缺点:

受中国儒教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支配

思想

1.中国古代地理学较重于对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观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融于自然之中的,不存在一个事先制定法则创造世界的神,对脱离人的自然界和地球整体的法则很少考虑。

2.我国的地理著述极为丰富,对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分析也相当深刻。

缺点:

关于地球的数理知识研究却很不够

年代

事件

人物

地理学思想和成就

备注

春秋战国

1.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

2.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中,有“仰天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句。

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

<山经>

《山海经》的一部分

1.是《山海经》一书中写作时间最早和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

《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

2.全书2.1万多字,承袭了自古以来所积累的地理知识。

它记述了400多座山,先按南、西、北、东、中五区,每区分若干山系,每个山系又连接许多山岳。

3.记述以山岳为纲,综合记述了水、动植物、矿产、特产、神话传说等,其中还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关系。

其记述的范围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外的广大地区。

虽然《山经》中不免有失实和错误之处,但任堪称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述。

<禹贡>

1.成书于战国前后,虽全书只有1189字左右,但它做为一部地理著作来看,其学术价值在《山经》之上

2.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组成。

“九州”假托大禹治水时划分的疆界,将全国分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兖等九州,实际上是以河流、山脉、海洋等自然分界划的,带有自然区划的萌芽。

3.“导山”部分记述山岳,“导水”部分专写河流,“水功”记述大禹治水的功绩,“五服”部分以都城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候、绥、要、荒等五服,从整体区域角度记述政治和社会生活。

春秋战国

<管子>

1.“地图篇”、“地员篇”、“度地篇”等是关于地图的篇章,关于土壤、生物、水文诸地理因素的关系,论述得很有深度,有“或高或下,各有草土”之说,称得上是对土壤、生物空间地理规律的最早认识。

秦汉时期

1.秦汉以后我国较长时间形成了繁荣统一的大国,为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地理知识丰富、地理典籍、书籍数量和地理实践方面在世界上都居领先的地位。

2.虽然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受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但主体的还是“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人治社会,比起15世纪以前欧洲的“神治的社会”思想,学术环境要宽松得多,地理科学同其他领域一样在世界舞台上还是佼佼者。

但是也应看到与诸子百家时代比起来学术思想仍受到一定束缚。

出使西域

张骞

1.公元前138年以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

2.张骞之行丰富了中国人民和当时西域各国人民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直至罗马的东徼、印度的北部。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此以后双方使者商人往来不绝,张骞西域之行的意义不局限于其本身,而且对地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史记>

司马迁

1.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年)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

2.其巨著《史记》堪称一部历史和地理的百科全书,其中的《货值列传》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的经济地理记述。

3.另有《律书》、《河渠书》等气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专门记述,以及《大宛列传》、《秦本记》等外国地理和国内区域地理记述,在人物列传和其他部分也都广泛地记述了地理知识。

<西域记>

班超

1.班超(32—102年),公元76年到102年,出使西域,一生著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为研究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汉书·地理志>

班固

1.班固(公元32-92年)著的《汉书·地理志》,为地理学著作开创了一种新的体制,即疆域地理志,对后世沿革地理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也阻碍了自然地理的进步。

2.一方面是为我国保留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人文地理资料,另一方面也妨碍了自然地理观念的发展。

直到明末《徐霞客游记》问世之前,我国始终缺乏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和研究的专著

浑天仪和地动仪

张衡

1.在观测天象、了解地球位置和运动以及预测地震等方面,在当时世界都属于先进技术。

晋代

<佛国记>

法显

1.高僧法显(约337—422年),65岁时从长安出发经玉门至印度又南下锡兰、苏门答腊绕行南海回国,历经12年之久。

回国后撰写《佛国记》一书,记述了西域、印度和南洋诸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

北魏

<水经注>

郦道元

1.郦道元(466—527年),继承了古代学者对水重视的传统,认为水流是“万物无所不润”的客体,决心为《水经》作注,他补充增加到1252条河流,全书达20余万字,长达40卷,是我国当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

2.他本着“因水而证地”的精神,以河流为线索对流经的山、湖和注入的海洋进行连贯记述,对河流变迁进行了考证,并对时前的黄河三次改道都作了考证,对水系区的水汛、泥沙、岩溶、季节变化也都详加分析考证,遗憾的是郦道元在某些河源(如黄河)仍然承袭了传统的错误观点。

唐代

<大唐西域记>

玄奘

1.名僧玄奘(公元602—664年)于公元627年西行求法,从瓜州(安西)出玉门关到印度。

在印度玄奘游遍五天竺、恒河及印度河流域。

用了18年的时间,经历了110多个国家,行程5万余里。

回国后按其口述编成《大唐西域记》,全面介绍了所经诸邦和国家的面积、都城、气候、地形、水利、物产、交通以及风俗习惯等。

2.不但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就是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以玄奘西行为底线,演义成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西游记》,译成几十国文字,唐僧玄奘的名字,可谓世界上妇儒皆知。

宋代

<岭外代答>

周去非

1.涉及到南海、东南亚、南洋群岛、南亚、西亚、非洲和西班牙等广大地域。

<诸蕃志>

赵汝适

1.涉及到南海、东南亚、南洋群岛、南亚、西亚、非洲和西班牙等广大地域。

<梦溪笔谈>

沈括

1.沈括(1031—1095年),其中有很多对自然地理的论述。

2.在气候方面,他指出了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和气温随高度降低的规律

3.在自然环境变迁方面,他根据化石解释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4.他用潮汐和月亮在时刻上的对应“候之万万无差”的道理强调月亮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

5.在制图方面,他编修了天下州县图,采用“二寸折百里”的大比例尺制图,还用面糊木屑、熔蜡为材料制作过地形模型。

6.在矿物方面,他最早记述了石油的性质、用途,把当时所称的“石液”定名为“石油“。

元代

1.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耶律楚材(1218年)、长春真人(1221年)、常德(1259年)等出征、出使或旅行于西域各地。

2.周达观(1297年)从海上去柬埔寨,汪大渊(1341年)去南洋诸岛、印度洋沿岸、东非各国。

这些人写的游记都是重要的地理文献.

明代

七次下西洋

郑和

1.郑和(1371—1434年)七下西洋,访问了南洋诸岛、印度、阿拉伯、东非等几十个国家。

2.最后一次航行制作的《郑和航海图》是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的蒙巴萨,图中收入500多个地名,在当时的世界上称得上首屈一指了。

3.遗憾的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郑和的航行目的主要在于向海外宣扬皇帝的德威,而没有更多地注重用于发展工商业和海上贸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近代中国肯定会早于西方发达起来的。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1.明末徐霞客(1586—164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

他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把实地考察方法放在首要地位。

2.写下了69万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他努力采集植物、岩石和化石标本。

献身于地理事业的伟大学者。

徐霞客研究最多的是石灰岩地貌。

徐霞客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贡献卓著:

(1)确定岩溶地形的类型和名称

(2)指出岩熔地形发育的地区性差异

(3)对岩溶地形成因进行了分析

3.徐霞客另一个突出成就就是河源考察和关于河流侵蚀的精辟见解。

徐霞客还指出河床比降与流速的关系问题,认为河床比降大则流速急,并用这一原理解释峡谷的险势。

这些思想可以说与今天的地貌学理论是一致的。

4.此外,徐霞客还亲自考察记述了火山、植物与地形的关系,他比沈括说得更为明晰:

“顶间无高松巨大,即丛草亦不甚深茂,盖高寒之故也”。

近代地理学发展(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国家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和成就

德国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洪堡

1.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涉及自然地理、地质学、地磁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等各个方面,对地理学、生物学贡献尤大。

他著有30卷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新西班牙王国政治论文集》、《植物地理论文集》和巨著《宇宙》(5卷)。

2.他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仅就地理学而言,他的贡献有:

(1)总结出自然地理学和方志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地理学就是揭示各种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并认为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若认识它的现在必须了解它的过去。

(2)探讨了地形、气候与植物的关系,坚持用地理学的眼光和立场研究植物。

他论述了植物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创立了植物地理学。

(3)制成了世界第一幅平均等温线图,注意到了海陆分布所造成的等温线与纬度的差异,创立了大陆性的概念他绘制了洋流图,首次发现了秘鲁寒流,观察和记述了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现象。

(4)纠正了当时流行的错误成岩理论,断言花岗岩、片麻岩和其他一些结晶岩是火成岩指出了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了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磁爆”一词就是他创造的。

(5)在人文地理方面贡献卓越。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到处与土地发生最根本的联系,离开人类现象自然图景将是不完整的;并认为一切种族都有一个共同渊源,没有一个种族应该比其他种族卑劣些。

(6)洪堡的《新西班牙王国政治论文集》称得上是西方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著作,他深刻地指出了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从地理学的观点出发,高瞻远瞩地建议在中美洲开掘贯通两大洋的运河,并提出地点最好在巴拿马境内。

(7)洪堡从直接观察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揭示了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僵化的自然观在自然地理方面打开了缺口,创立了自然地理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德国

李特尔

1.李特尔(CarlRitter,1779—1859)创办了柏林地理学会。

他一生中撰写了《欧洲地理》和《地学通论》等地理著作。

2.李特尔在确立地理学的科学地位方面作出贡献。

他确立了地理学的概念和体系。

他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不是整个宇宙也不是地球的全部,而是地球表面,用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在地上所看到的领域。

3.李特尔赞同洪堡的看法,认为地面是有机的整体,进一步可分为大陆、地方(Gebiet)、地区(Distrikt)等单元。

他强调理解在地区上结合在一起的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

他的这些变化中统一的概念、区域的方法不能不说是现代计量地理学中系统论和景观生态学的远源。

4.李特尔重视人地关系,把地球表面做为人类故乡加以研究,强调人地相关的综合性和统一性。

5.李特尔的比较地理学、形态地理学的方法对近代地理学影响也极为深远。

比较地理学在李特尔看来,就是形态学、类型学的思想,通过对区域地理单位的分类、比较来分析其成因和变化规律,而这种分类,比较是从形象上形态上进行的,就像生物学中的门、纲、目、科、属、种一样。

这种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方法论,时至今日在有些方面仍不失它的意义。

6.但是李特尔认为物质地球是上帝创造的为人类而存在,地球上各种因果关系都是上帝的安排,他的宗教目的论的世界观给他的研究思想蒙上了阴影,限制了它的发展。

区域学派

李希霍芬

1.李希霍芬(Richthofer1833—1905)地貌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

2.提出黄土的风成假说,对野外地理调查的方法研究很有造诣,著有《调查考察的领导方法》。

3.对地理的研究对象他比李特尔深入一步,他明确指出:

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

著有《现代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十九世纪地理学的动力和方向》等著作。

景观学派

阿·彭克

1.阿·彭克(AlbrechtPenck1858—1945)地理学家兼地质学家,他是近代地理学史上系统自然地理研究最出色的人。

2.他第一个采用地貌学(Geomorphology)一词来论述地球形态的起因。

3.他认为气候对景观的可见现象打下深刻的烙印,创立了气候地貌学、第四纪冰川地层学。

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考察时,他证实了第四纪冰期,著有《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一书,这一发现奠定了第四纪学基本理论框架。

4.著有《地球表面形态学》一书,在气候分类学、区域生态学、政治地理学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柯本

1.柯本(W.Koppn1846—1940)是德国又一位系统自然地理学的优秀科学家。

2.他创立用温度和雨量年度变化进行气候分类,是近代地理学最权威的气候分类之一,对研究植物地理和自然区划都有重要意义。

环境学派

拉采尔

1.拉采尔(Ratzd1844—1904)人文地理学家。

2.划分了进取扩张型的人类集团和退缩型的人类集团的不同地理类型。

3.他提出了“生存空间”和“国家有机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概念,认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要有相应的“生存空间”,而且国家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阶段。

虽然他从来没有赞成过民族优劣的思想,但国家有机体的不同阶段的思想,在一个时间水平上看就是民族优劣的思想,以至后续者进一步发展到“地缘政治学”直接为侵略扩张服务,使德国地理学走了一段很不光采的道路。

4.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人类的历史》、《比较地理学》、《美国政治地理》等书。

后期拉采尔比较注意对自己立论的检讨,认识到某些地区的文化差异比自然特征更为重要。

5.此外,拉采尔“文化景观”的思想,关于位置、形状、大小的领域论思想,特别是中心和周围关系的“位置论”思想,对后世的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地研究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德国

区域学派

赫特纳

1.赫特纳(Hettner1859—1941)是洪堡、李特尔之后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最有影响的地理学家。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是地志学思想,他认为地理学的统一性寓于研究方法之中,也就是说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不同,如经济、文化、自然等等,但都是从空间变化这一观点进行研究的。

2.他认为,地理学既是探求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论述个别事物的科学。

他一贯集中注意人和自然及生物环境关系这一论题。

他的研究思想在德国地理界影响很深,形成了传统的区域研究纲要,即从位置开始,依次地质、地貌、气候、植被、自然资源、定居过程、人口分布、经济、交通和政治分区,构成了一个因果顺序,且每一论题都是讨论其与自然基础的关系。

这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现在的区域地理描述也基本是按照这个程序进行的。

赫特纳的地志学思想贯穿了地理学的区域思想传统和以区域的限界的统一地理学思想。

景观学派

施吕特尔·奥托

1.施吕特尔·奥托(Schlüeer.Otto1872—1952),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景观,景观是视觉和感觉到的形象,不应包括那些非物质的内容,诸如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经济机构、气候统计的平均数等等

2.主张研究景观的变化过程,他极力追求原始景观,用了很大精力研究了中欧的原始景观,重建了五百年前中欧林地空地的模式,追溯它的殖民过程,写了《早期历史时代的中欧聚落》一书。

3.他创立了“文化景观形态学”。

他认为所谓文化景观就是地表人类创造物(聚落、城市、生产用地、道路、水渠、寺院、文化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