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920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docx

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措施

北京市乡村振兴措施-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牢牢守住农业发展空间底线,坚定市场需求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不断增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深挖农业多种功能和价值,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一)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

  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牢牢守住“五个百万”农业基本盘,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生产,着力提升蔬菜、肉类等农产品自给率和控制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1.保住百万亩绿色粮菜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落实200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菜田面积底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全面实施“田长制”,实行接任、离任交清单制度,将耕地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畴。

采取“长牙齿”的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对基本农田范围内非农业用地进行清理整治,全面开展闲置设施、撂荒耕地核查与利用,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存量问题整治,健全日常监管长效机制。

加大永久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有效提升耕地地力和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以上。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播种面积指标分解到各区,打造一批高产示范方,确保粮食生产在2020年水平上只增不减。

建设东南、东北和西北三个蔬菜产业带,稳步增加菜田面积,加强老旧设施改造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打造10个万亩镇、100个千亩村、1000个百亩园。

围绕六环路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片区,开展5000亩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

到2025年,蔬菜产量达到220万吨,自给率提升至20%以上。

  2.确保百万头生猪出栏

  稳定生猪生产,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一批现代化养殖企业,到2025年,全市生猪存栏量不低于50万头,年提供商品猪89万头以上,实现猪肉自给率达10%。

构建高效、绿色生猪产业,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结合。

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继续稳定家禽、奶牛、渔业等养殖业发展。

统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建立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形成市域、产区、养殖场三层生物安全屏障,压实养殖企业疫病防控主体责任。

  3.优化百万亩优质果品

  推进果园“提质增效”工程、现代果树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京字号”果树保护和利用体系建设,推广品种优化、土壤改良、节水灌溉、果园机械化、蜜蜂授粉等关键技术。

聚焦小品种,培育大品牌,打造“北京水果”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樱桃、大桃、葡萄、梨、苹果等品种繁育和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50个。

到2025年,新建、更新改造、提质增效综合技术示范推广果园面积达到100万亩。

  4.建设百万亩林下经济

  科学高效利用林地资源,制定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科学高效利用森林资源和绿色空间,鼓励发展与森林旅游、林下休闲、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户外拓展等密切相关的产业,推动发展林下养蜂、林产品采集加工等绿色产业,积极探索“林下种植+自然体验”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到2025年,建成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高效利用林地资源100万亩,总产值达到20亿以上。

  5.稳固百万亩外埠基地

  以实施京津冀农业合作项目为重点,建设一批环京津的肉、蛋、菜、奶“菜篮子”产品自控基地,与首都农产品销售网络相对接,提升“菜篮子”产品市场掌控率。

强化粮食产销深度融合发展,加快环京4小时粮食物流圈建设。

鼓励龙头企业在北京周边建设稳定、可控的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基地,建立“点对点”供应模式。

建立环京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转化基地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

扶持黑龙江首农双河农场、天津清河农场的发展。

深化农业区域合作,推动农业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

  

(二)建设农业“中关村”

  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把农业科技创新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

  1.打造现代种业发展高地

  充分发挥北京科技与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种业之都”。

编制实施北京市种源“卡脖子”联合攻关十年规划,开展重要品种选育和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在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上取得积极进展,当好种业翻身仗先头部队。

聚焦有创新基础的玉米、小麦、蔬菜、种猪、蛋鸡、奶牛、北京鸭、桃、乡土树种等优势物种,选育推广一批都市精品籽种和林木良种。

积极承接国家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抓好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

落实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建立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促进科企深度融合,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滚动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着力打造农业“中关村”,加快建设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引擎的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在全市形成“一核多辐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

聚焦现代种业、高效农业设施、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重点领域,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积极承接国家级农业科研重大任务,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展示基地。

认定100个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示范带动全市农业科技水平提升。

  3.发展智慧农业

  大力推进应用场景建设,加快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北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建设北京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

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智慧农园。

开展以清洁能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农机研究与示范应用。

实施高效设施、畜禽水产、初加工、农业废弃物处理装备提升四大工程,加大农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全面提升设施农业、生猪养殖设施装备智能化水平。

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畜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5%,设施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5%。

  4.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集聚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机制,明确科技人员兼职取酬、成果作价入股等事项,加大科研成果权益分配的激励力度。

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响应能力,建立科技人员与行政村“一对一”联系对接服务机制。

深化农业科技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支持农业技术人员将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

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及相关站所与各类示范区、产业园、特优基地、专业村镇等对接合作,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

到2025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77%。

  (三)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

  1.发展绿色优质安全农业

  巩固部市共建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成果。

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名录,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完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

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与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防控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系统,强化全程智慧监管,开展生产主体追溯试点。

强化源头风险管控,健全“四位一体”风险管控机制,探索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

推广一批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在延庆、密云、怀柔等区推进建设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区。

“十四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2.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以区为单位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整合资源、集成政策,到2025年创建2-3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强镇,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竞争力,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创建15家左右国家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和标准化基地建设。

  3.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结合全市物流专项规划,建设40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升“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能力。

探索“互联网+田头市场+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的新模式。

全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的农产品供应。

到2025年,全市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提升到50%。

  4.打造北京农业好品牌

  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名优品牌,鼓励因地制宜恢复“老口味”,培育一批品牌叫得响、市场卖得好的本地农产品,抓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

强化质量标识和可追溯管理,规范标识授权使用,强化产品带标上市,建立健全地标产品可追溯制度。

搭建推广平台,加强“京字号”农产品品牌宣传,对接“优质粮食工程”,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

  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推进机制,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区创建,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京市建立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

健全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完善以供销系统为依托的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6.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革

  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厘清不同层级的执法权限,明确职责分工和执法重点。

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

积极创新执法制度机制,改进执法方式,引导、教育和帮助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方针,深入发掘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拓展乡村产业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1.做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推动全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精心设计吸引人、精细服务留住人、精致感受打动人,打造温暖、近距离休闲农业精品项目。

实施“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打造十余条精品线路、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区、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户。

推出一批乡村精品民宿,打造一批乡村民宿特色乡镇,实现全市乡村民宿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提升。

落实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求,建设一批青少年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乡村综合体。

鼓励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

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达到40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

  2.做优农产品加工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提升冷藏、保鲜、包装水平。

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产品服务范围,加强企业质量管控。

鼓励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

到202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实现加工业产值5倍于农业总产值。

  3.做强乡村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功能蔬菜、有机果品、绿色杂粮、蜂产业和中药材等小品种特色产业,做强“北京油鸡”“北京鸭”“平谷大桃”“燕山板栗”“上方山香椿”“密云蜂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发展10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支持发展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等乡土特色产业,推动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支持乡村手工艺产品参与遴选“北京礼物”。

  4.做大乡村新型服务产业

  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社会化服务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完善金融保险、品牌培育、电商销售、冷链仓储等配套服务。

巩固发展公益性服务,强化农业专业化服务,实施小农户生产托管促进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形式,扩大生产托管对小农户覆盖面。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农村电商末端网点,培养一批农村流通类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电商平台为引领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