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8799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doc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doc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

库门之由来

   1843年11月17日清晨,随着一声沉闷的开门声,一团血色的的光束从上海东城门上空掠过。

在迷离的光影中一群群金发碧眼的洋人穿越城门而入。

与此同时,一个标志着中国“第一繁盛商埠”的光晕却陨落在了黄浦江边那些破旧不堪的码头上。

东西方难以忍受的差异,带来的是一个华洋分居的局面,于是租界运营而生。

1860年后,太平军向上海推进,苏南、浙西的大批难民涌入租界避难。

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租界当局动员房地产商尽快兴建住宅。

这些既保留了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等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又采用了西方联排样式的住宅就是最早期的石库门建筑了。

至于石库门由何得名,至今说法不一。

但相对来说比较被人们认可的大约有两种,其一是说石库门住宅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其二之说是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讲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

因“箍”与“库”同音,而上海外埠人口众多,口误之事如家常便饭,因此以讹传讹,久而久之“石箍门”就变成了“石库门”。

作为时代建筑的典范,相对于外滩而言,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群更多地体现了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还能看到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这是文化混血的产物和结晶,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

石库门建筑是具有海派特色的近代优秀建筑群体。

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按照西方连排居住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带有浓厚的中西合璧的色彩,具有混血儿特征。

东西方两种完全不相干的风格在上海却得到了融合。

这是上海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即融合中西的传统。

这与上海开埠以后的自我认同有关系。

海上弄堂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

在20世纪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在建筑风格上更加西化。

  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商业街市是宋代才出现的,而事实上,江南同类商业街的产生,至迟却可追溯到唐代。

鸦片战争后,已非常发达的江浙地区商品经济汇聚上海,使这里成为地方封建宗法势力比较薄弱的地区,加上广商、晋商等的介入,决定了上海商业文化的多源性和兼容性。

但是本土异域文化间的渊源关系并不足以说明上海城市精神的特质,而外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必须借助某种精神的东西方能触及人心。

  里弄石库门住宅是公认的上海居住文化象征,引入了西方城市房地产的高效开发方式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雅致外观。

而西味浓郁的上海石库门决不是以盲目抄搬外来建筑形式为目的,而是追求实用、实效的城市生长进程的结果。

这种因果关系可以说明上海建筑性格的理性本质,也是当时城市精神的一种体现。

 

显然,里弄石库门的产生根本上是和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契合的。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上海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率先在西方的冲击下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社会的总体结构上,工商活动成了社会的主要部分,而且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居住空间里。

里弄石库门在上海的“遍地开花”,因而与其说是江南战乱的结果,母宁说是急遽的社会变迁和时代转型而使然。

然而如果说在上海向现代城市转型的初始时期,石库门里弄的居所和家庭式作坊常常混为一体,那么――或者说即便是到了都市化进一步发展的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石库门里弄里也依然活跃着小型印刷厂、出版社、报馆、私人画室等等的身影,而同时则也日渐形成了某种堪称独特的生活方式或氛围。

它的“独特”既来自西方文明、都会摩登的氤氲,同时也来自弄堂里全国各地的移民所带来的不同风俗的交汇融合,上海的弄堂文化因此不能不是多元和“不中不西”的。

从弄堂的居住者来看,也非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的划分所能概括,从20世纪初的石库门里,曾“走出

.石库门建筑的特点。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近代民居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

(1)结构特点:

石库门建筑既有江南院落民居的风格,又融合了欧洲排联式的结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结晶,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互相照应,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等等特点。

(2)装饰特点:

石库门建筑的装饰性特别强,在山墙、过街楼都有重点装饰。

造型和装饰多采用西式建筑风格,也以吉祥文字装饰门头,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生活特点:

原以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为主,后被单身和几户小家庭共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所取代。

邻里间生活关系密切,人员复杂。

2.石库门文化对近现代上海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的影响。

石库门孕育了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石库门文化,具体是:

(1)政治:

上海的石库门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诸多重要政治机构的所在地。

例如麦加里中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所、鲁迅等人创办的“中国济难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2)经济:

上海的“里弄工厂”是上海工业与文化的一大特色,更是现代多家大型企业的雏形。

解放后的上钢八厂便是如此。

各种烟纸店的经营也是大商家的雏形。

(3)文学:

上海的石库门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亭子间文学”。

诸多文化界人士以石库门为栖身之所,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例如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即后来的《国歌》),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文集》也是作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亭子间内。

(4)艺术:

石库门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如《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许多电影、音乐作品,都能看到石库门生活的影子。

石库门建筑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广为流传。

(5)生活方式:

石库门这一多样性、复杂性的住宅,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生活风情,奠定了近代上海特有的节令文化、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成为区别其他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如童谣、婚丧活动、社交等等。

1.石库门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上海近代文明,作为一种象征,石库门文化代表了近代上海的文化特色。

当然,石库门的五方杂处,也包容了三教九流的黑色文化与灰色文化,这是应当清醒认识到的。

2.石库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可以也应当作为构建当代有上海特色文化的基础,根据这一文化特色开发出适合新时代的文化,它应当具有石库门文化的包容性、大众性。

3.“石库门情结”反映了上海人对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的怀念与向往。

它应当成为上海新的住宅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向。

这就是说,新上海的建设应当将文化认同作为构建的重要因素,特别在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