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22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doc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

文本

(2011-2030年)

姓名:

刘溪

学号:

20080940111

专业:

城市规划专业

班级:

1班

指导老师:

史晓华

奉节县兴隆镇总体规划

文本

目录

第一部分绪论 .3

第一章总则.............................................................................................................3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4

第二部分镇域规划 5

第一章镇域性质和规模 5

第二章村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镇域经济分区 5

第二节村镇等级规模、结构 5

第三节村镇规模与空间布局 6

第四节村镇职能 7

第三章农村居民点规划 7

第一节规划原则 7

第二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7

第三节农村居民点规划 7

第四章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8

第一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8

第二节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9

第三节镇域污水工程规划 10

第四节镇域雨水工程规划 12

第五节镇域电力工程规划 12

第六节镇域邮政电信工程规划 13

第七节镇域燃气用能规划 14

第八节镇域供热工程规划 14

第四章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15

第五章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16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16

第二节生态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17

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18

第一节消防规划……………………………………………………...18

第二节防洪规划……………………………………………………...18

第三节防滞规划……………………………………………………...19

第四节防震规划……………………………………………………...19

第三部分镇区规划 19

第一章规划原则 19

第二章镇区性质、范围与规模 19

第三章用地布局 20

第一节规划结构 20

第二节各类用地布局 20

第四章土地使用控制 21

第五章镇区综合道路交通规划 22

第一节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22

第二节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23

第三节镇区交通运输规划 23

第六章镇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24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24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25

第四节邮政电信工程规划 26

第七章镇区风貌规划 27

第一节镇区风貌规划原则 27

第二节河流两岸绿化控制 28

第三节镇区风貌规划 28

第八章镇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28

第一节各类绿地布置 28

第二节景观结构 28

第三节景观规划要点 28

第九章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29

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 29

第十一章镇区防灾减灾规划 30

第一节防灾规划 30

第二节防震规划 30

第三节防洪规划 30

第四节地质灾害防治 30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31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42

第十四章附则 33

附: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现状调研报告……………………………………34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中牟县黄店镇的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特编制《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第四次修订)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年3月13日)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镇规划标准》

6.《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7.《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2006年4月1日)

8.《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

规划原则

1.坚持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并重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3.坚持节约用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

4.坚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相应的努力措施。

5.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并举的原则,逐步提高人居生活环境,加快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做好有价值的民居和街区保护工作。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镇域为黄店镇行政辖区域范围,包括黄店村32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全镇土地总面积81.7平方公里,黄店村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

近期:

2011-2015年;远期:

201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成果

本规划由文本、说明书、规划图纸组成,其中文本和图纸具有法律效力。

第五条法律性规定

凡在规划范围内从事各项规划编制、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和开展各项建设活动,包括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点和开发区建设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第六条社会发展目标

2030年居民恩格尔系35%以内,人均住宅居住面积35平方米,全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镇区养老保险和理疗保险覆盖面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100%,燃气气化率50%,集中供热普及率75%。

第七条经济发展目标

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7.9亿元,年均递增16%,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预测为60:

15:

25。

人民生活目标:

2030年实现人均收入20000元,年均增长9%。

第八条城镇发展目标

要把黄店镇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田园乡镇,使其成为具有完善的城镇服务设施的区域产业服务基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最适宜居住的田园城镇。

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迅速扩大经济总量,促进镇区经济发展。

做强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产业;努力把黄店镇镇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环境秀美、人民生活富庶的生态型现代城镇。

第九条产业发展

优先发展工业,作为黄店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领导型产业,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大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力争培育出品牌产品,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第十条基本农田保护

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配置镇域空间资源,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整治置换,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第十一条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镇建设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现有的自然植被、水体等绿色资源,创造幽静和谐的生活空间,达到城镇与自然相融的生态格局。

严格保护风景区的植被和地形地貌,严禁建设任何可能破坏景区风貌的项目,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第十二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交通、医疗、教育和市政设施等建设步伐,完善镇域、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部分镇域规划

第一章镇域性质与规模

第十三条黄店镇下辖32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

镇区每逢农历三、六、九集市,客商云集,市场繁荣。

2011年镇区人口2237人,预测2030年镇区人口4.5万人。

第三章村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镇域经济分区

第十四条镇域经济分区

规划以镇区为中心、镇域为载体划分为4个经济区,发展与镇域现有产业及农业资源相适应的产业。

1)生态生态农业区:

位于镇域西部,地形较为平坦,几本农田所占面积较大,以农业生产为主。

包括石家、侯庄、八李、洪家、圈后村。

2)产业经济发展区:

位于镇域中部,位于几条重要交通道路交叉处,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主。

包括黑李、马庄、段村、罗家村。

3)林业产区:

位于镇域东北部,多为丘陵地带,以林业生产为主。

包括武家村、李村、前杜村。

4)畜牧业产区:

位于镇域西南部,以畜牧养殖为主。

包括大路张、武张、申家、郝营、冉家、罗家、业王、袁家村。

5)绿色蔬菜生产区:

位于镇域东南部,以种植绿色蔬菜、水果为主,以大蒜、大枣为主。

包括八府赵、杓王、打车李、油坊王、袁家、绰王、祥符营村。

第二节村镇等级、规模结构

第十五条村镇等级、规模结构

村镇体系等级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级:

镇区,规划总用地约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5万人。

第二级:

中心村,即李村、八李、武张、八府赵。

第三级:

基层村,即绰王、王俭、前杜、武家、段村、申家、杓王、祥府营、马庄、侯庄、岗陈、圈后、石家、冉家、郝营、庵陈、洪家、罗家、业王、打车李、水西、共28个。

各村规划人口为1200—3500人。

第四级:

46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

第三节村镇规模与空间布局

第十六条村镇规模与空间布局

1.用地规模

根据规划期内村镇职能特点和城镇化发展进程,规划确定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分别按《镇规划标准》终点一般镇标准和中心村标准进行控制,已达到集约利用土地目的。

s近期全乡域内的住宅建设以类别别墅为主,远期人口增加后,镇区住宅以3-4层为主,中心村以1-2层为主,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乡村建设标准

项目

集镇标准

中心村标准

人均建设用地(m2/人)

111

120

人均道路用地(m2/人)

16

12

人均绿地(m2/人)

15

6

自来水普及率(%)

100

100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人·日)

150

100

固定电话普及率(%)

30

30

道路铺装率(%)

100

100

集中供热率(%)

75

0

燃气气化率(%)

70

10

2.人口规模

根据规划期内村镇职能特点和城镇化发展进程,规划确定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分别按《镇规划标准》终点一般镇标准和中心村标准进行控制,预测镇区和中心村在规划期限内的人口规模。

如下表所示:

黄店镇用地规模及人口规模预测(2011-2030)

 

规划村镇建设面积(公顷)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

规划人口(2030)

镇区

450

0.30%

1560×20

50000

李村

12

0.30%

10×20

2000

八里村

24

0.30%

10×20

1500

武张村

20

0.30%

10×20

2000

八府赵村

18

0.30%

10×20

1500

合计

524

 

1600×20

57000

第四条村镇职能

第十七条村镇职能

1)镇区职能

镇区是未来规划的省道、高速及快速路交汇处,由一条河流穿过,是中牟县南部生态农业区的中心;为协调、领导地区经济、商贸、交通的发展,从而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的新城镇。

2)中心村职能

李村:

镇域东北部林业产区中心。

八李村:

镇域西部生态农业产区中心。

武张村:

镇域西南部畜牧业产区中心。

八府赵:

镇域东南部绿色蔬菜生产区中心。

3)基层村职能

黄店镇公园28个基层村,主要为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服务。

第三节农村居民点规划

第一节规划原则

第十八条规划原则

1、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和郑州市的具体要求作好居民点规划。

2、坚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土地、可持续发展用地”原则。

3、坚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移民搬迁、空心村改造、地灾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第十九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由于镇区用地受限制,人均建设用地按80平方米计算;从节约用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出发,规划要求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第三节居民点规划

第二十条居民点道路规划

道路是居民点交通的骨架,也是对外的连接通道。

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巷道三种。

主干道宽六至八米,次干道宽四至五米,巷道宽一点五至三点五米为宜。

第二十一条居民点住宅规划

农村居住用地应重点考虑保护环境、方便出行等因素,在建设用地中的比重不低于50%。

第二十二条居民点设施规划

居民点布置加以分区,一般分公共设施区、生产区和生活区。

公共设施区(如商业、邮电、卫生室、托儿所、学校、文化室等)应布置在居民点的中心。

公共设施在建设用地中比重不宜超过12%。

严禁引入有污染的企业和工厂。

生产区应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河流下游。

所有污水和垃圾必须按有关规划处理。

厕所、餐厅等要有防治污染的措施,集中、有一定规模或位于水体附近的居民点,要严格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其他的可与农、林等结合,转运、处理成为肥料用于农林业生产。

第四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二十四条规划原则

1.结合镇域地形地貌,避免大开挖、大填方,保持原始自然生态风貌。

2.根据镇域经济发展,形成快捷、方便的道路系统。

3.以镇区为全镇的交通枢纽,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衔接。

第二十五条镇域道路系统规划

1.镇域内的道路应顺应地形,采取截弯取直、局部拓宽、分期改造的做法,逐步提高道路等级。

2.改造镇域范围内的两条乡道(中心大道、静安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作为与其他镇相联系的主要道路。

3.改造镇域范围内原有的乡道明珠路,新建清河路,华西路,清泉路三条村道,增强完善镇域道路体系。

4.完善村级道路系统,以两条快速路(S322省道和中和路)为骨架,实现村村通公路,而且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第二十六条镇域交通运输规划

1.结合镇域地形地貌,避免大开挖、大填方,保持原始自然生态风貌。

2.根据镇域经济发展,形成快捷、方便的道路系统。

3.以镇区为全镇的交通枢纽,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衔接。

4.以S322省道、中心大道和过境高速作为最主要的货运交通路线;过境公中和路以及静安路和华西作为最主要的客运交通路线;镇区内部纵向联系的道路(文渊路、龙江路、永华路)和镇区外围的高速公路起分流作用的规划路昌平路作为客货运交通混行路线。

第二十七条镇域道路的命名原则与依据

1.镇域内道路的名称

过境公路:

中心大道、中和路

省道:

S322省道

乡道:

龙江路

村道:

明珠路、清河路、华西路、清泉路、昌平路、永和路

第二节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第二十八条给水工程规划依据与原则

1.规划依据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2.规划原则

(1)、镇区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共用同一系统,镇区以外工业用水由另外一个系统供应,实行低压制供水。

(2)、给水管网环状布置,确保生产、生活和消防等用水安全。

(3)、多层建筑生活用水由管网直接供水。

(4)、供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各生产部门水质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给水规划

1.用水量标准

综合用水标准:

镇区近期为120L/人·d,远期为150L/人·d;其它村庄近期为80L/人·d,远期为100L/人·d,供水普及率为100%。

工业用水标准:

按综合生活用水的30%计算。

消防用水量标准:

镇区为25L/s,并按同一时间内有一处发生火灾;其他村庄为20L/s,并按同一时间内有一处发生火灾,灭火持续时间均为2小时用水计算。

2.水源和自来水厂规划

镇区生活、工业和消防用水主要是地下水,沿着小清河建若干水井作为水源地,并在水源地小清河上游建一水厂。

近期供水能力达到6000吨/日,远期为8000吨/日。

给水水质必须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的规定。

3.给水管网

镇域给水管网结合环状网和枝状网两种布置形式,在干路之间采用环状网形式,干路至支路则采用树状网形式。

对不合理的管段逐步取消,对供水不足的管段加以更换完善。

消防供水与镇域供水共用一套管网系统,沿道路按不大于120米的间距设置市政消火栓。

6.给水管材

给水干管可根据需要选用球墨铸铁管、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配水管由于经过加压后送水,要考虑管材的耐压性,可选用钢管、UPVC、PE等强度高的管材。

第三节镇域污水工程规划

第三十条污水工程规划依据与原则

1.规划依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中牟镇总体规划》

2.规划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2)、排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均排入镇域污水管网。

近期镇域的污水分片就近排入生态湿地进行处理,远期规划各中心村的污水分区排入生态湿地进行处理,镇区的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分片区排入污水厂集中处理。

(3)、污水综合治理采取集中处理的原则。

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排入地下污水管道,与城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到污水厂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地表水体。

(4)、根据本地段地势地形特征,以及河流水系分布情况,按照分散布局和就近排放的原则规划布置雨水排除设施。

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排水设施,积极扩建和新建排水设施,逐步达到合理完善,根治雨涝灾害和水体污染的目标。

第三十一条污水工程规划

3.规划污水量

根据《镇规划标准》,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并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1)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85%进行计算;镇域取80%进行计算;

(2)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可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于家房镇镇取75%进行计算;

4.污水处理厂规划

(1)、本规划拟将于小清河下游、镇区边缘、临近快速路处建一污水处理厂。

(2)、处理级别为二级污水处理指标

(二),其工艺流程大体为泵房、沉砂、初次沉淀、曝气、二次沉淀、消毒及污泥提升、浓缩、消化、脱水及沼气利用。

5.污水管网规划

(1)根据镇域的地形、地貌分别设两条主干管、6次干管;

(2)镇区中心大道和文渊路路设置污水主干管,镇域经过初步处理的生产污水向南汇集,送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3)镇域其他四个中心村的污水几乎全部是生活污水,主要的处理方式是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到各村附近的沼气池进行发酵,所产生的能量用于解决各村的燃气问题。

(4)污水管道主干管径DN400mm,次干管径DN200mm。

(5)污水管道埋设在道路下,主要采用重力流,部分采用压力流,设置污水泵站3处。

6.污水提升泵站

根据本区的水系和地形,规划设置污水提升泵站3座。

具体设置位置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泵站规模及用地面积详见下表。

泵站规模及用地一览表

序号

泵站编号

规模(万m3/d)

用地面积(公顷)

1

1#

0.8

0.2

2

2#

1.2

0.2

3

3#

0.9

0.2

第四节镇域雨水工程规划

第三十二条雨水工程规划依据与原则

1规划依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2雨水规划原则

1、雨水排放方式采用沿路敷设管渠方式,利用现有的水塘,河流作为雨水汇集点,根据整个区域的地形、地势划分排水区域,采用分片排水的办法,以经济的方式达到最佳效果。

2、雨水排水系统尽可能采用分区布置,在高地区和低地区分别布设管道,避免对管道的严重冲刷。

尽可能采用自流方式排放,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雨水排放根据雨量、汇水面积及地形,确定其排水量管径和走向,建立合理的排水体系。

第三十三条雨水管网规划

1、红线宽度20m以上的道路上,雨水管道沿道路布置在中间。

现状S322省道规划后将调整为镇区道路,雨水管布置在道路两侧。

2、雨水管以重力流为主,宜顺坡敷设。

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

雨水管道管径最大为1200mm,最小为300mm。

3、雨水管道排入内河的排放口采用一字式。

4、镇域内雨水分为两个片区排放,分别排入水库处,另一片区排入小清河。

第五节镇域电力工程规划

第三十四条电力工程规划依据与原则

1.规划依据

1)《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2)《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2.规划原则

1)根据区内项目发展的不确定性,容量控制应满足逐步开发、灵活多变的要求。

2)合理布局,正向送电,减少迂回,线路走向尽量短捷,降低投资。

3)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过渡协调,实现规划。

4)合理预测用电负荷,保证供电容量,提高供电质量。

5)镇区和村庄采用统一供电。

第三十五条电网规划

1.电荷预测

镇域内规划预测用户15700户,用电负荷预测1.6万kw。

规划农业用地8.472万亩,用电负荷0.13万kw。

工业用地约为6.6平方公里,用电负荷预测66万kw。

镇域内总用电负荷预测:

67.73万kw

2.电网规划:

220KV主干电缆构成单回路的网络。

镇域内设置一个220kv变电所和两个66kv变电所。

220kv和66kv配电线路采用地上架空形式。

镇域统一采用10kv电压供电,采用地上架空形式。

3.电力线路规划:

根据电力电量的预测,可得知镇域内需要220kv电压来满足生活生产需求,同时根据负荷分布合理布置并深入负荷中心,电线的敷设可采用电缆沟或直埋方式。

4.电力设施方面:

建设电管所电管站各一处。

电管所和电管站分别建设在新区市政府大楼内,为全镇提供电力维修和电费收缴的工作。

第六节镇域邮政电信工程规划

第三十六条电信工程

1.电信设施

镇域内设置了一个有线电话模块局,随着城镇的发展,可以对模块局进行扩容。

有线电话近期普及率为30%,远期普及率为50%。

移动电话信号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信号为有缝隙覆盖,镇域内设置四处电信服务代办处。

3.电信线路

规划的电视电信管道的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并采用同井共沟,沿镇域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