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28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最新.doc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

一、蛋鸡饲养管理

(一)育雏期饲养管理(0—6周龄)

雏鸡在0—6周龄这段时间为育雏期。

其饲养管理总的要求是根据雏鸡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满足鸡的生理要求,严格防止各种疾病发生,提高成活率。

1、雏鸡的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机能差。

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

其体温调节机能在两周龄后才逐渐趋于完善,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2)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

雏鸡1周龄体重约为出生重的2倍;6周龄时约为15倍;其前期生长发育迅速,在营养上要充分满足其需要。

由于生长迅速,雏鸡的代谢很旺盛,单位体重耗氧量是成鸡的3倍。

在管理上必须满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3)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弱。

雏鸡消化器官还处于发育阶段,进食量有限,消化酶分泌能力不太健全,消化能力差。

所以,配制雏鸡料时,必须选用质量好,易消化,营养水平高的全价饲料。

(4)抗病力差。

幼雏由于对外界的适应力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弱,在饲养管理上稍有疏忽,即有可能患病。

在30日龄之内雏鸡的免疫机能还未发育完善,虽经多次免疫,自身产生的抗体还难以抵抗强的病原微生物侵袭。

因此,必须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5)敏感性强。

雏鸡不仅对环境变化很敏感,而且由于生长迅速,对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和一些药物以及霉菌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反映也很敏感。

所以,应注意环境控制和饲料的选择以及用药的慎重。

(6)群居性强、胆小。

雏鸡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喜欢群居。

比较神经质,对外界的异常刺激非常敏感,易引起混乱炸群,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

所以需要环境安静以及避免新奇的颜色,防止鼠、雀、兽等动物的进入鸡舍。

同时,注意其饲养密度的适宜性。

(7)初期易脱水。

刚出壳的雏鸡体内含水率在75%以上,如果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在呼吸过程中失去很多水分,造成脱水。

育雏初期干燥的环境也会使雏鸡因呼吸失水过多而增加饮水量,影响消化机能。

所以,在出生之后的存放、运输及育雏初期应注意湿度的问题,就可以提高育雏成活率。

2、管理要点

(1)密度:

1—3周龄20—30只/m2,4—6周龄10—15只/m2;,笼养为1—3周龄50—60只/m2,4—6周龄20—30只/m2,注意强弱分群饲养。

(2)温度:

温度对于育雏开始的2—3周极为重要。

刚出壳的小鸡要求35℃,此后每5天降低1℃,在35—42日龄时,达到20——22℃。

注意观察,如发现鸡倦怠、气喘、虚脱表示温度过高;如果幼鸡挤作一团,吱吱鸣叫表示温度过低。

蛋鸡适宜温度见下(表1)

表1:

蛋鸡各阶段适宜温度

日龄

育雏温度

笼养

平养

1-3

33—35

35

4-7

32—33

33

8-14

31-32

31

15-21

28-30

28

22-28

25-28

25

29-35

22-25

22

36-140

17-21

17-21

(3)湿度:

湿度过高,影响水分代谢,不利羽毛生长,易繁殖病菌和原虫等,尤其是球虫病。

湿度过低,不仅雏鸡易患感冒,而且由于水分散发量大,影响卵黄吸收,同时引起尘埃飞扬,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小鸡因脱水而死亡。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10日龄前60—70%;10日龄后55—60%。

湿度控制的原则是前期不能过低,后期应避免过高。

(4)饮水:

饮水是育雏的关键,雏鸡出壳后,应尽早供给饮水,在炎热的天气,尽可能提供凉水;寒冷冬季应给予不低于20℃的温水。

在开始几天,水中可加入5%的糖,适量的维生素和电解质,能有效的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5)饲喂:

雏鸡在进入育雏舍后先饮水,隔3—4小时就可以开食。

饲喂次数在第一周龄每天6次,以后每周可减少1次,直到每天3次为止。

尽可能选用雏鸡开食料。

(6)通风:

可调节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排除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空气中尘埃,降低鸡的体表温度等。

通风与保温是一对矛盾,应注意观察鸡群,以鸡群的表现及舍内温度的高低,来决定通风的次数与时间长短。

(7)光照:

原则上第1周光照强,2周以后避免强光照,照度以鸡能看到采食为宜。

光照时间,开始第1周每天22—24小时,从第2—8周龄10—12小时,第9—18周龄8—9小时。

(8)分群:

适时疏散分群,使雏鸡健康生长,减少发病,提高成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分群时间应根据密度、舍温等情况而定。

一般是在4周龄时进行第一次分群,第二次应在8周龄时进行。

具体是将原饲养面积扩大1倍,根据强弱、大小分群。

(9)断喙与修喙:

7—11日龄是第一次断喙的最佳时间;在8—10周内进行修喙。

在断喙前一天和后一天饮水(或饲料)中可加入维生素K3,每公斤水(或料)中约加入5毫克。

(10)抗体监测与疫苗免疫:

应根据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

有条件的鸡场应该在免疫以后的适当时间进行抗体监测,以掌握疫苗的免疫效果,如免疫效果不理想,应采取补救措施。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7—20周龄)

7周龄到产蛋前的鸡称为育成鸡。

育成期总目标是要培育出具备高产能力,有维持长久高产体力的青年母鸡群。

1、育成鸡培育目标:

体重符合标准、均匀度好(85%以上);骨骼发育良好、骨骼繁育应和体重增长相一致;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产前确实作好各种免疫,保证鸡群安全度过产蛋期。

2、雏鸡向育成鸡的过渡:

(1)逐步脱温,雏鸡在转入育成舍后应视天气情况给温,保证其温度应在15—22℃。

(2)逐渐换料,换料过渡期用5天左右时间,在育雏料中按比例每天增加15—20%育成料,直到全部换成育成料。

(3)调整饲养密度,平养10—15/m2,笼养25只/m2。

3、生长控制:

育成期的饲养关键是培育符合标准体重的鸡群,以使其骨架充实,发育良好。

因此从8周龄开始,每周随机抽取10%的鸡只进行称重,用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较。

如体重低于标准,就应增加采食量和提高饲料中的能量与蛋白质的水平;如体重超过标准,可减少饲料喂量。

同时,应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喂,保证其均匀度。

4、光照:

总的原则是育成期宜减不宜增、宜短不宜长。

以免开产期过早,影响蛋重和产蛋全期的产蛋量。

封闭式鸡舍最好控制在8小时,到20周龄,每周递增一小时,一直到15—17小时为止。

开放式鸡舍,在育成期不必补充光照

5、及时淘汰畸形和发育不良鸡只。

(三)、产蛋期饲养管理(20周龄—淘汰)

育成鸡培育到18周龄以后,就要逐步转入产蛋期饲养管理,进入20周龄以后,就要完全按照产蛋期管理。

产蛋期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生活环境(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成分);合理的饲料营养;精心的饲养管理;严格的疫病防治。

使鸡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各种性能,为此必须做到科学饲养,精心管理。

1、提供良好的产蛋环境

开产是小母鸡一生中重大转折,产第一枚蛋是一种强刺激,应激相对大。

产蛋前期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成熟,体重仍在不断增长,产蛋率迅速上升,因此生理应激反应非常大。

由于应激,使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所以,应减少外界干扰,减轻应激。

2、满足鸡的营养需要。

从18周龄开始应给予高水平的产前料,在开产直到50%产蛋率时,粗蛋白应保证在15%;以后要根据不同产蛋率,选择使用蛋鸡料,保证其产蛋所需。

对产蛋高峰期如果在夏季,应配制高能、高氨基酸营养水平的饲料,同时应加入抗热应激的药物。

蛋鸡每天喂量3—4次,加量均匀。

同时要保证不间断供给清洁饮水。

3、光照管理。

产蛋鸡的光照应采用渐增法与恒定光照相结合的原则,光照强度为3—4瓦/m2,光照时间从20周龄开始,每周递增1小时,直至每天17小时。

光照时间与强度不得随意变更。

4、做好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

产蛋鸡的适宜温度为13—23℃,湿度为55—65%,通风应根据生产实际,尽可能保证空气新鲜和流通。

5、经常观察鸡群并做好生产记录。

健康与采食,产蛋量、存活、死亡和淘汰、饲料消耗量等都应该详细记录。

在产蛋期,应该注意经常观察鸡群,发现病鸡时应迅速进行诊断治疗。

(四)蛋鸡饲料营养水平

鸡的生长、产蛋都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从饲料中摄取。

鸡获得各类营养物质后,经过体内的消化、代谢活动,转变成鸡的体蛋白、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糖元等,进而合成为人类需求的鸡产品。

1、蛋鸡的饲养标准

蛋鸡的营养指标有:

代谢能、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必须脂肪酸。

这里主要列出代谢能、粗蛋白质、钙、磷、食盐以及蛋氨酸、赖氨酸需要量(见表2)和我国蛋鸡配合饲料标准(表3)。

在蛋鸡配合饲料标准中,产蛋后备鸡包括雏鸡、青年鸡两个阶段。

表2:

蛋鸡各阶段营养指标

项目

雏鸡

青年鸡

产蛋鸡(产蛋率%)

周龄

0—6

7—14

15—20

>80

65—80

<65

代谢能(兆卡/千克)

2.85

2.80

2.70

2.75

2.75

2.75

粗蛋白质(%)

18.0

16.0

12.0

16.5

15.0

14.0

蛋白能量比(克/兆卡)

63

57

44

60

54

51

钙(%)

0.80

0.70

0.60

3.50

3.40

3.20

总磷(%)

0.70

0.60

0.50

0.60

0.60

0.60

有效磷(%)

0.40

0.35

0.30

0.33

0.32

0.30

食盐(%)

0.37

0.370.37

0.37

0.37

0.37

0.37

氨基酸(%)

0.30

0.27

0.20

0.36

0.33

0.31

赖氨酸(%)

0.85

0.64

0.45

0.73

0.66

0.62

表3:

蛋鸡配合饲料标准(GB/T5916—2004)

产品

饲喂阶段

粗蛋白质

赖氨酸

蛋氨酸

蛋氨酸+胱氨酸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总磷

食盐

产蛋后备鸡饲料

前期(0周—8周)

18.0

0.98

0.37

0.74

2.5

5.5

8.0

0.90—1.20

0.60—0.80

0.30—0.80

中期(9周—18周)

15.0

0.66

0.27

0.55

2.5

6.0

9.0

0.80—1.10

0.54—0.80

0.30—0.80

后期(19周—5%产蛋率)

17.0

0.70

0.34

0.64

2.5

7.0

10.0

2.00—2.50

0.52—0.80

0.30—0.80

产蛋期饲料

高峰期(产蛋率>85%)

16.5

0.73

0.34

0.65

2.5

5.0

13.0

3.30—4.00

0.52—0.80

0.30—0.80

高峰后期(蛋率≤85%)

15.5

0.67

0.32

0.56

2.5

6.0

13.0

3.50—4.00

0.50—0.80

0.30—0.80

注1:

饲料中营养成分以86%干物质计算。

注2:

凡是添加植酸酶的饲料,总磷可以降低,但生产厂家制定企业标准,并在饲料标签上注明添加植酸酶,并标明其添加量。

注3:

添加液体蛋氨酸的饲料,蛋氨酸、蛋氨酸+胱氨酸可以降低,但生产厂家应制定企业标准,并在饲料标签上注明添加液体蛋氨酸,并标明其添加量。

3、选择使用蛋鸡饲料应注意问题

(1)在饲养蛋鸡中,若选购商品饲料时,应注意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一定要按照不同生长发育和生产阶段选择,选购相对应饲料。

(2)育雏期最好使用颗粒全价饲料(破碎开口料)。

(3)育成期和产蛋期可选择使用浓缩饲料。

浓缩饲料应按生产厂家推荐配方加入玉米(粉碎)、麸皮充分混合均匀后使用。

(4)在选购使用饲料时,一定要认真仔细阅读所购饲料标签,看营养指标是否适合,是否加入药物等。

若所购饲料含有药物添加剂,一定要注意防病治病时所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量。

(5)在玉米、麸皮选择使用上,一定要注意质量,切勿使用发霉变质。

二、鸡病综合防治

(一)近年鸡病发生的特点

1、鸡病的种类逐渐增多

新的鸡病几乎每1—2年出现一个。

从1985年开始,先后爆发了马立克、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法氏囊炎、腺胃型传支等,在西安地区2003年还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原的毒力明显增强,如马立克氏、传染性法氏囊炎及新城疫病的毒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野毒的毒性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近10多年里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就出现了3—4个新的血清型,传染性法氏囊炎病也出现许多亚型。

因此,鸡病变的愈加复杂,防治愈来愈困难。

2、细菌性疾病的危害逐渐加大

鸡白痢、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发生不断,特别是鸡大肠杆菌病是小鸡早期死亡、育成鸡和产蛋鸡死亡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在一些鸡场由于鸡大肠杆菌病或与此病相关所造成的死亡占死亡数的50%以上。

大肠杆菌病对产蛋鸡不仅造成死亡,还可使鸡发生肠炎、输卵管炎及腹膜炎,产蛋急剧下降。

3、中毒性疾病和营养代谢病日益增多

近年来,有的使用了没有脱氟的磷酸氢钙或含氟量高的骨粉引起的氟中毒。

当中毒时精神食欲降低,拉稀,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产蛋鸡产蛋下降。

有的使用喹乙醇造成中毒,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冠发黑,流涎和腹泻,严重者痉挛倒地而死,产蛋鸡产蛋下降,种蛋孵化率下降。

有的饲喂了发霉饲料,引起的霉菌中毒,特别是小鸡十分敏感,表现为肺炎症状,成年鸡表现为产蛋率下降(10—20%)。

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中毒,小鸡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贫血、冠苍白,黄疸,粪便稀薄带血,生长迟缓并有神经症状,母鸡产蛋明显减少,病死率高达49%以上。

在营养代谢病方面,主要以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症、脂肪肝综合症、痛风和笼养蛋鸡疲劳症的发生多见。

(二)疾病防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布局不合理,不能做到全进全出。

2、重养轻防、轻防重治。

3、免疫程序不科学,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

4、疫苗在运输、贮存、使用环节没有严格按照要求。

5、对病死鸡、粪便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做好综合性防治,控制疾病的发生

综合性预防措施是控制疾病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

场址的选择,鸡舍的设计,建筑及合理的布局;引进健康雏鸡,科学的饲养管理,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合理的免疫接种和预防程序用药等。

鸡的传染病在鸡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一是传染源(病毒、细菌等)、二是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传染媒介等)、三是易感动物(鸡)。

所以,在鸡病防治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就是根据疫病流行规律,针对以上三个条件,消除或切断三个因素的相互联系,以使疫病不在继续传播。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群抵抗力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不同日龄的鸡应分舍饲养或分场饲养;每批鸡出舍后,鸡舍和用具必须进行清洗、消毒、空闲,空闲至少在4周以上再进鸡。

根据不同鸡种、不同日龄,按科学的配方提供全价饲料。

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用疫苗和菌苗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使鸡群对某种疫病产生特异的抵抗力,称为免疫。

免疫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养鸡场必须根据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认真做好各种疫病的免疫。

免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疫苗的运输保存、免疫的时机、免疫的方法等等,都会对免疫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定本场的免疫计划。

兽医人员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确定免疫的最佳时机,检查免疫效果。

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免疫的剂量准确,方法得当。

免疫前后,要保护好鸡群,免受野毒的侵袭,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加一些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以提高免疫效果。

免疫的途径和方法常用的有:

点眼、滴鼻、刺种、羽毛囊涂擦、擦肛、皮下或肌肉注射、饮水、气雾等,在生产中采用哪一种方法,应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及本场的具体情况决定。

以下提供免疫程序(表4),仅供参考;

表4:

种鸡,商品蛋鸡建议的免疫程序

日龄

疫苗种类

接种方法

剂量

备注

1

马立克氏苗(液氮)

颈部皮下注射

0.2ml/只

7

克隆30疫苗

滴眼

1.2头份/只

14

法氏囊(进口)

饮水

1.5头份/只

18

新城疫+传支(二联四价苗)

点眼

1.2头份/只

28

法氏囊(三价)

饮水

2头份/只

35

新城疫+法氏囊+传支多价(油苗)

肌注或皮下注射

0.3ml/只

45

鸡痘

刺种

1.2头份/只

60

传喉(进口)

点眼

1.2头份/只

70

新城疫1系苗

肌注

1.2头份/只

90

鸡痘+脑炎

刺种

1.2头份/只

种鸡用

100

禽流感

肌注

0.5ml/只

120

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传支多价(油苗)

肌注

0.5ml/只

130

法氏囊(油苗)

肌注

0.5ml/只

种鸡用

3、药物预防

对尚无有效疫苗或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细菌病,如大肠杆菌病、鸡白痢、鸡败血霉形体病或鸡球虫病等,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药物预防和治疗,可收到显著效果。

常用的药物种类很多,应有针对性的用药,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

如在1—5日龄可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

用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拌入饲料、溶于饮水、经嘴投药、肌肉注射、体表用药、蛋内注射等。

选用方法要根据饲养特点和不同的疾病而定。

4、卫生消毒

场门口或鸡舍门口消毒:

常用2%火碱溶液。

鸡舍内消毒:

清扫、冲洗用具、地面以及通风,用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

在进鸡前还要进行熏蒸消毒,方法是把所有的鸡舍用具移放在鸡舍内,将福尔马林盛于玻璃、陶瓷或金属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水,然后迅速加入福尔马林。

这时操作人员应迅速撤离并密闭鸡舍,将门窗关闭密封。

一般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25毫升,水12.5毫升,高锰酸钾12.5克。

在室温15—18℃,相对温度70%,消毒效果最好。

经过12—24小时后方可将门窗打开通风。

带鸡消毒:

可选用0.3%的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等高效低毒的药物。

一般0—6周龄每天消毒一次;6—18周龄隔日进行一次;成鸡每周进行一次。

鸡舍周围环境消毒:

夏季每月进行一次,冬春季每两月进行一次,药物可选用强消毒药。

三、常见鸡病防治

(一)鸡新城疫(ND)

鸡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等。

[流行特点]禽类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为敏感,病鸡是主要传染源,病鸡及流行间歇期的带毒鸡和饲管人员的传播也是原因之一。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病鸡在出现症状前24小时分泌物和粪便中就会含有大量病毒,可持续3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环境条件恶化和应激时易诱发本病。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2-15天或更长。

根据毒力强弱和病程长短可分为速发型、中发型、慢发型和非典型新城疫。

(1)速发型新城疫:

常见有内脏型和肺脏型。

内脏型新城疫,最急性和急性,常未见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任何周龄的鸡都可出现,死亡率很高,造成广泛性器官(主要的是消化道)出血;肺脑性新城疫,特征是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病变,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4℃,食欲不振,羽毛蓬松、闭目缩颈,呈昏睡状,冠和肉髯呈紫黑色。

呼吸困难,病鸡下痢,排黄绿色,黄白色恶臭稀粪,有的鸡出现神经症状,如腿麻痹,站立不稳,头颈向后仰翻,或向下扭转。

随着病性的发展,病鸡极度虚弱,体温下降至常温以下,虚脱而死。

(2)中发型新城疫:

由中等毒力毒株引起,是幼雏一种以呼吸系统为主要症状的新城疫,以咳嗽为特征,喘鸣声很少有,有时有神经症状,采食量减少,产蛋鸡产蛋量下降10-15%,蛋壳质量差,一般流行1-3周。

(3)慢发型新城疫:

由弱毒株所致,初期症状与急性相同。

患鸡常常出现神经症状,反复发作,翅腿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

(4)非典型新城疫:

近几年最常见,主要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

病鸡张口伸颈,气喘咳嗽,气管发出“呼噜”声,口中有较多黏液。

鸡群的产蛋量下降,并出现畸形蛋和软壳蛋。

[预防措施]鸡新城疫具有高度传染性,易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播。

因此主要是做好免疫预防,在实践中一般是将弱毒苗和油乳剂灭活苗联合免疫。

在预防接种的同时,必须采取严格的综合防治措施,杜绝病原体的侵入,防止购入病鸡,禁止收购淘汰鸡的人员进入鸡舍,控制飞鸟及其他动物传播病毒。

用具、运输工具、鸡笼、鸡舍要认真清洗及消毒。

[治疗方案]本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发生后一般扑灭疫情。

对于非典型新城疫,可用以下方法:

1、紧急预防注射:

用新城疫Ⅳ系紧急接种,用量:

青年鸡以3倍量肌肉注射;成年鸡以5倍量肌肉注射。

2、鸡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次1-2毫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3、病死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可深埋或焚烧。

4、加强消毒,可采用每天带鸡消毒方法。

(二)禽流感(AI)

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鸡、火鸡、水禽和野鸟等均可感染,其发病情况决定病毒亚型和毒力的强弱和宿主的易感染性,常引起败血症死亡。

[流行特点]禽流感病毒能感染许多种类的家禽和野鸟。

天然病例见于鸡、火鸡、水禽以及多种野鸟,其中以火鸡最敏感。

鸭是禽流感的天然宿主,一般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呼吸道症状,但病毒长期存在于鸭的肠道,并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等,所以鸭在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他许多野鸟,包括捕获野鸟、迁移鸟等,也可能是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

[症状和病理变化]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最急性例没有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剖检也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但某些毒株区可引起禽流感的一些特征性变化,可见头部肿胀,眼眶周围水肿,鸡冠和肉垂发紫、变硬,脚趾部鳞片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的乳头及黏膜严重出血。

有的腹部脂肪和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

温和性禽流感是由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感染引起,或由高致病力毒株感染了已有一定免疫力的家禽群体。

在蛋鸡,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下降,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死亡率正常或略有上升。

食欲突然下降,粪便呈黄、白、绿,稀粪,主要病理变化为腹膜炎、肝周炎、气囊炎,偶尔可见到肌胃和腺胃出血。

[预防措施]1、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从国外传入我国,对禽类、种蛋、禽加工产品和生物制品要进行严格的检疫。

2、经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时,尽快划定疫区,采取严格措施,一般都采取捕杀,掩埋和焚烧,防止疫情扩散。

3、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污染的所有场所及设备,病禽的排泄物及工作服等进行严格消毒。

4、免疫接种。

禽流感灭活苗每4-5个月免疫一次。

[治疗方案]对温和性禽流感发生早期,可用一些抗病毒药和抗菌素对症治疗,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病毒唑,利巴韦林以及庆大霉素等。

(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病鸡以咳嗽、打喷嚏、呼吸啰音为特征。

该病还能引起雏鸡肾脏病变,在产蛋鸡群中则经常导致产蛋下降及软壳蛋、畸形蛋、蛋青稀薄等。

呼吸系统和肾脏损伤是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病仅发生在于鸡。

各种年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

过热、严寒、拥挤、通风不良、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其它营养缺乏以及疫苗接种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空气飞沫传染。

此外,也可通过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传染,在寒冷季节及气候变化异常时多发。

[临床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