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51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doc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

目录

(1)、草鱼出血病 1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

(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2

(4)、鲤痘疮病 2

(5)、鳗开口病毒病 2

(6)、鳗狂游症 3

(7)、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 3

(8)、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4

(9)、高首鲟虹彩病毒病 4

(10)、烂鳃病(乌头瘟) 4

(11)、赤皮病 5

(12)、烂尾病 5

(13)、头白嘴病 5

(14)、肠炎病 6

(15)、打印病(腐皮病) 6

(16)、细菌性败血症 7

(17)、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7

(18)、鲤白云病 8

(19)、疥疮病 8

(20)、罗非鱼溃疡病 9

(21)、鳗赤鳍病 9

(22)、鳗红点病 9

(24)、病霉病(水霉病) 10

(25)、鳃霉病 11

(26)、卵甲藻病(卵鞭虫病、打粉病) 12

(27)、隐鞭虫病 12

(28)、锥体虫病 13

(29)、内变形虫病 13

(30)、***虫病(球虫病) 14

(31)、粘孢子虫病 14

(33)、球孢虫病 15

(34)、肤子虫病(单孢虫病) 16

(35)、车轮虫病 17

(36)、斜管虫病 17

(37)、半眉虫病 18

(38)、杯体虫痛 18

(39)、毛管虫病 18

(40)、肠袋虫病 18

(41)、指环虫病 18

(42)、三代虫病 19

(43)、双身虫病 19

(44)、鳜鱼锚首吸虫病 19

(45)、血居吸虫病 20

(46)、扁弯口吸虫病 20

(47)、侧殖吸虫病 21

(48)、九江头槽绦虫病 21

(49)、鲤蠢病 21

(50)、舌状绦虫病和双线绦虫病 21

(51)、毛细线虫病 22

(52)、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22

(53)、长棘吻虫病 23

(54)、似棘头吻虫病 23

(55)、湖蛭病(颈蛭病) 23

(56)、尺蠖鱼蛭病 24

(57)、桡足类引起的疾病 24

(58)、锚头蚤病(针虫病、铁锚虫病) 24

(59)、新鱼蚤病 25

(60)、鲺病 25

(61)、鱼怪病 26

(62)、钩介幼虫病 26

(6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27

(64)、淋巴囊肿病毒病 27

(65)、虹彩病霉病 28

(66)、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28

(67)、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29

(68)、病毒性红细胞坏死病 29

(69)、师幼鱼病毒性腹水病 29

(70)、弧菌病 30

(71)、链球菌病 30

(72)、屈挠杆菌病 31

(73)、假单胞菌病 31

(74)、爱德华氏菌病 31

(75)、气单胞菌病 32

(76)、细菌性肾病 32

(77)、水霉病(肤霉病) 33

(78)、鱼醉菌病 33

(79)、变形虫性鳃病 33

(80)、淀粉卵涡鞭虫病 34

(81)、隐鞭虫病 34

(82)、球虫病 34

(83)、微孢子虫病 35

(84)、增生性肾病(胀鳔病) 35

(85)、昏眩病 35

(86)、车轮虫病 36

(87)、瓣体虫病 36

(88)、隐核虫病(海水鱼白点病) 36

(89)、杯体虫病 37

(90)、三代虫病 37

(91)、本尼登虫病 37

(92)、布娄克虫病 38

(93)、鳞盘虫病 38

(94)、双阴道虫病 39

(95)、锚头蚤病 39

(96)、绦虫病 39

(97)、线虫病 39

(98)、棘头虫病 40

(99)、鱼虱病 40

(100)、鱼蛭 40

(101)、对虾杆状病毒病 40

(1)、草鱼出血病

【本病特点】

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属双链RNA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病鱼症状为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充血、出血,鱼体暗黑而微红,小鱼在亮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鱼体侧皮肤下的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口腔、上下颌、头顶部、鳃盖、鳃、鳍条基部充血,出现“白鳃”,有的眼球突出;肠壁充血,但有韧性不糜烂,肠道无食物;有的病鱼因失血,肝、脾、肾呈灰白色。

该病在我国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各养殖区都有发现,主要危害5—20厘米长的草鱼种,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发病。

每年6~9月水温20~33~C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27-30℃,死亡率可达60%~80%。

人工感染,一般7~10天发病死亡。

【防治方法】

①彻底种塘前用聚乙烯毗略烷酮碘(PVP-I、伏碘)60毫克/升药浴25分钟。

②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袋内充氧0.5%疫苗浸浴夏花74小时,8厘米以上草鱼腹腔或背鳍基部注射疫苗0.3~0.5毫升,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

③发病季节夏花鱼种每两周用伏碘拌饵投喂1次,每尾0.01克,同时每15~20天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15千克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1次。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O.5千克大黄、黄柏、黄芩或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加0.5千克食盐拌饵投喂7天。

⑤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头和盐各0.5千克~起打浆后拌米糠制成药饵投喂7天。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本病特点】

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

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病鱼体色无大变化,肛门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突然离群狂游、翻滚、旋转,间隔片刻又重复发作,直至死亡,病程仅1~2小时,病鱼胸腹部呈紫红色,鳍基部有出血点。

慢性型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

腹部膨大、腹水,鳍基部及腹中线出血,病鱼常停于水底或口网栅两侧。

解剖可见内部胰腺充血,肝、脾、肾苍白贫血,消化道通常无食物,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呈卡他性肠炎。

该病广泛传播于北美洲和欧洲,在我国东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也出现流行,主要危害虹鳟、红点鲑等14~70H龄的鱼苗和幼鱼,流行水温10~15℃,死亡率可达80%~100%,鱼越小死亡率越高。

15厘米以上的鱼很少发病,多呈隐性感染。

带病毒的成鱼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也可通过卵子、精子、粪便及被污染的水和渔具传播。

该痫最明显的持征是胰脏坏死,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肠道内粘液物在5%~10%福尔马林溶液中不凝固,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可迅速正确地检出组织及培养细胞内的病毒。

【防治方法】

①建立检疫制度,严格隔离病鱼,不用带病毒的亲鱼、鱼卵、鱼苗及鱼种。

②严格进行消毒,切断感染源,强化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消毒处理。

③对发眼鱼卵用50~60毫克/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Ⅰ)浸浴15分钟。

④发病早期每千克饵料拌伏碘1.5~2克投喂,连喂15天,可降低死亡率。

(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本病特点】

病原体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肌肉、鳍条基部充血,体侧肌肉组织呈典型的出血斑块,肛门常拖有一粗长的白色粘液便。

病鱼严重贫血,鳃苍白,肝、肾、脾颜色变淡,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出血。

鱼苗突然死亡是该病特征之一,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呈昏睡状,随水漂流,时而出现痉挛,常狂游后不久死亡。

该病流行于北美洲,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危害虹鳟,大麻哈鱼,特别是刚孵出的鱼苗到4周龄的鱼种,2龄以上鱼不发病。

水温4~13~C时流行,以8~10%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可达50%-100%。

患过IHNV残存下来的带病毒鱼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鱼卵、精液、排泄物、水等传播。

根据症状可初步诊断,如鱼苗突然死亡、病鱼肛门拖有二条较粗长、结构粗糙的粘液便,用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可确诊。

【防治方法】

参见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防治。

(4)、鲤痘疮病

【本病特点】

病原体为鲤疱疹病毒。

病鱼初期体表出现小的斑点,并覆盖一层薄的白色粘液,以后变厚增大,且形状大小各异,直径1厘米至数厘米,厚1~5毫米,形状如痘疮,严重时融成一片,蔓延至全身。

增生物表面初为光滑,后变粗糙、玻璃样或蜡样,颜色由浅乳白色、奶油色渐变成淡红色至灰色。

病鱼的生长受影响,脊椎受损害,甚至骨骼软化。

鱼体消瘦、游泳无力而死亡。

该病流行于欧洲、日本、朝鲜及我国,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和鲫鱼,流行于冬季和早春低温季节,水温10~15~C、水质肥沃的水体易发病,水温升高时会逐渐自愈。

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电镜观察或分离培养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检疫制度,隔离病鱼。

②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③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睨落。

④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有预防效果。

⑤用红霉素0.4~1毫克/升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过。

(5)、鳗开口病毒病

【本病特点】

现认为由一种DNA病毒引起。

病鳗身体暗灰色,口张开朝上,口腔上颚发红,口腔粘膜充血、浮肿,口腔肌肉糜烂,用手轻压头部有血液从口腔流出,严重时下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不能进食和呼吸。

头部肌肉出血,严重的肝脏充血肿大,甚至溃疡,脾肾略肿大,有的还出现鳍条充血、蛀鳍或烂鳍症状。

该病1982年在我国福建养鳗场首次发现,发病水温25~30℃,发病季节6~10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流行不普遍,可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

①投喂新鲜饲料,保证饲料中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和无机盐的添加量。

②一旦发病,将鳗鱼转入新池,原池用30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③每25千克饲料添加大蒜素5—10克,每星期投喂2~3次,对预防该病有一定效果。

④发病池可施用聚维酮碘、大黄等药物。

(6)、鳗狂游症

【本病特点】

病原体为鳗冠状病毒样病毒。

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症状,病鳗逆水游或成曲线状快速游动,随后头部露出水面,间隔性窜游,食欲减退,几天内大量病鳗集中于排污口或池边死亡。

病鳗头吻部、鳃部出现明显肿胀,下颌充血,体表粘液减少,肛门红肿,严重的头尾出现溃烂,肝脏肿胀,肠道暗红。

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口张开。

该病是欧洲鳗鲡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水温24~30~C,流仃于夏秋高温季节,养殖各阶段均可发生,传染性强,常造成毁灭性死亡。

可根据鳗群体症状及病情发展情况加以诊断,如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开口等。

【防治方法】

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尽量使用“冷”性水源,加强水质管理,定期对池水消毒。

②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及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

(7)、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

【本病特点】

病原体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

病鱼出现缺氧症状,身体失去平衡,应急反应减低,体表变黑、出血,鳃苍白,解剖发现脾肾脏肿大,肝脏上有出血点呈土灰色,脾肾是该病毒的主要感染器官,被感染器官细胞异常肿大和组织坏死。

心脏、鳃、消化道和脑也有不同程度病变。

水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该病于1995年首次在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养殖的鳜鱼中暴发,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可造成严重损失,发病水温25~34~C,最适水温28~30℃。

可通过组织病理观察、PCR和核酸原位杂交等方法进行检测。

【防治方法】

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加强检疫消毒,流行季节应采取隔离或封闭方法,减少病原传播。

②可试用药性温和的中西药物,如大黄、黄连、黄芩、聚维酮碘等。

(8)、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斑点叉尾鮰病毒(CCV)。

患病斑点叉尾鮰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有的肛门突出,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解剖可见肌肉、肝、肾、脾有出血区,脾脏肿大,肠灰白色无食物,腹腔有黄色譬挲红色液体。

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或头朝上垂直悬浮水中,随后死亡。

该病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急性型暴发,流行水温25℃以上,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当年鱼苗鱼种,需程3~7天,死亡率可高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该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暴发流行,我国对斑点叉尾鮰的引进养殖后,也应预防该病的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

①参见草鱼出血病的防治。

②发病季节将水温降低到20℃以下,可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③可试用黄柏、板蓝根等抗病毒中草药。

(9)、高首鲟虹彩病毒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高首鲟虹彩病毒(WSIV。

患病高首鲟身体瘦弱,停食,病毒主要感染鱼的外表皮、口腔中的粘膜和嗅觉器官的上皮细胞,受感染的细胞肿大变圆、变性和坏死,但不引起全身性感染。

该病1988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主要危害高首鲟和俄罗斯白鲟,特别是高首鲟的幼苗,常导致外部继发性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死亡率高达95%。

可通过组织病理上的嗜中性或嗜碱性上皮细胞异常肿大及超微结构观测来检测。

【防治方法】目前尚未深入研究。

(10)、烂鳃病(乌头瘟)

【本病特点】

病原体为柱状曲桡杆菌。

病鱼鱼体发黑,特别是头部,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末端糜烂,严重的软骨外露,并常粘附淤泥。

本病常年可见,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从鱼种到亲鱼都可受害,鲤鱼、鲫鱼、鲢鱼、鳙鱼也可被感染;水温15~C以上开始发生,15~30%间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季节4~10月,7~9月最严重,常与肠炎、赤皮病并发,死亡率高。

感染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引起,特别是鳃受损(被寄生、机械损伤)后更易被感染,带菌鱼和破菌污染的水源及塘泥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浴10—30分钟,或2%~4%的食盐水浸浴5一10分钟。

②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使pH值保持在8在右(水深l米每亩用10—20千克)。

③发病池塘用含氯消毒剂或季铵盐类消毒剂遍洒消毒。

④全池遍洒五倍子(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成2~4毫克/升。

⑤每100千克鱼用穿心莲0.5千克(水煮2小时)拌饲料投喂,连喂3~5天。

⑥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氧嘧啶10—20克拌饵投喂,第1天药量加倍。

⑦红霉素粉0.05~0.3毫克/升全池泼洒。

(11)、赤皮病

【本病特点】

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菌。

病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有的出现蛀鳍;体表病灶常继发水霉感染,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有的鳃盖出现“开天窗”,有的鱼肠道亦充血发炎。

该病又称赤皮瘟或擦皮瘟,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鲤鱼、鲫鱼、团头鲂也可感染,全国各养鱼区四季都有流行,以江浙一带最为严重,常与肠炎、烂鳃病并发;传染源是被病原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

体表被寄生虫寄生受损也常导致感染。

镜检菌体并鉴定可确诊该病。

【防治方法】

①预防和治疗同烂鳃病。

②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仔细操作,不要伤及鱼体。

③每1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甲基异噁唑10克或含0.1%

的氟哌酸投喂药饵,连用5~6天。

④每50千克鱼用金樱子嫩根(焙干)150克,金银花j00克,青木香l00克,天葵子50克,碾粉或煎水去渣拌饵投喂,每3天为1个疗程,该法对草鱼赤皮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2)、烂尾病

【本病特点】

是草鱼鱼种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如温和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柱状曲桡杆菌等。

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头部朝下,鱼体与水面垂直;尾部鳞片脱落,发炎,有时继发水霉感染;有的鳍条充血,鳍条末端蛀蚀,鳍间组织破坏,鳍条散开;严重时尾柄肌肉溃烂,甚至尾部烂掉。

该病为多发病,只要鱼的尾部受到损伤,鱼体抵抗力下降.水质污浊、水中细菌较多时,就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同赤皮病。

(13)、头白嘴病

【本病特点】

病原菌不明,有的称是一种粘球菌。

病鱼从吻端到眼球一段的皮肤色素消退变为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造成呼吸困难,口周围皮肤糜烂,微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症状,病鱼取出水面,该症状不明显;个别病鱼颅顶充血,出现“红头自嘴”症状;病鱼反应迟钝,漂游下风近岸水面,不久死亡。

该病是淡水养殖中夏花培育池中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青龟、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鱼苗和夏花鱼种都可发病,尤其是夏花鱼种,一般鱼苗养殖20灭后,如不及时分塘.就易发生该病,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

该病流行于夏季,5月下旬开始,6月为发病高峰,7月下旬以后少见,我国长江、西江流域常见,以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

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但应与车轮虫大量寄生时的“白头门嘴”症状相区别,确诊需镜检患处粘液,可见大量滑行的杆菌。

【防治方法】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和治疗。

②鱼苗的放养密度要合理,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饵料充足并及时分塘。

③取新鲜乌蔹莓捣烂,加硼砂全池泼洒,使池水乌蔹莓浓度为5~7毫克/升,硼砂浓度为1.2~1.5毫克/升,连续使用3~5天;或每100千克鱼种用乌蔹莓干粉0.5千克,拌饵投喂,连用3~5天。

(14)、肠炎病

【本病特点】

病原菌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病鱼离群独游,鱼体发黑,食欲减退、停食。

发病早期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无食物或仅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后期全肠呈红色,后肠充血最为明显,肠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

2龄以上的大鱼,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积水,腹壁有红斑,整个肠壁因瘀血呈紫红色,肠内粘液多,用手轻压腹部,有脓状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

该病是危害草鱼、青鱼的严重疾病之一,鲤鱼也有少量发生,从鱼种到亲鱼都可受害,一般死亡率50%左右,高的可达90%以上,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25~30℃,流行季节4~9月,全国主要养鱼区均有发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取病鱼肝、脾、肾心血接种R-s培养基,如长出黄色菌落,则可确诊为细菌性肠炎。

【防治方法】

①投喂新鲜饵料,流行季节常用含氯消毒剂对池水消毒。

②用磺胺嘧啶类药物制成药饵投喂,每100千克鱼种用5~10克,连用6天。

③每50千克鱼用黄连100克,黄柏200克,苦木150克,金银花120克,山楂90克,石菖蒲60克,鸡内金40克,甘草15克,共同研细成粉末,将10千克青草淋湿,切成1.6厘米长,用木棒或竹竿将青草挡在鱼塘一角,将上述药粉趁无风时,撒在青草上面,让鱼连草带药服食,隔天1次.连服3次即愈。

还可选用大蒜、地锦草、铁苋菜、辣蓼、穿心莲、地榆等中草药。

(15)、打印病(腐皮病)

【本病特点】

病原菌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病鱼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尤以在肛门两侧常见,极少数在鱼体前部,亲鱼病灶无固定部位。

患病处先出现圆形、椭圆形红斑,似在鱼体表加盖红色印章,故称“打印病”。

随着病情发展,病灶中间鳞片脱落,坏死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病灶直径逐渐扩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的甚至露出骨骼和内脏。

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衰竭而死。

该病主要危害鲢鱼和鳙鱼,从鱼种到亲鱼均可受害,特别是亲鱼更易被感染,严重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病程较长,虽不引起大批死亡,但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商品价值和亲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常见。

该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受伤时易感染发病。

根据症状可作初诊.确诊须作细菌培养或用荧光抗体法诊断。

【防治方法】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

②亲鱼患病时可用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病灶,再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软膏,严重的每千克鱼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20毫克或金霉素5毫克。

③每亩水面用2~2。

5千克苦参熬汁,或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4克全池泼洒。

(16)、细菌性败血症

【本病特点】

又称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败血症、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出血性疾病等。

据报道。

病原菌可能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

该病症状表现多样化。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基和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尚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体表严重充血和内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积有腹水,鳃、肝、肾脏颜色变淡,呈花斑状,肝、肾、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多粘液,病鱼严重贫血。

该病在我国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流行区域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季节4~11月,水温9~36℃,南方各省区可提早到2月底发病。

该病主要危害鲫鱼、团头鲂、鲮鱼、鲢鱼、鳙鱼、鲤鱼、草鱼等各龄鱼,发病率60%一100%,死亡率20%~95%,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保持在25℃以上的养殖区更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池,改落生态环境。

②流行季节定期对池水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并杀灭鱼体外寄生虫。

③发病鱼池制备药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20毫克,或}霉素50毫克,连用3~5天。

(17)、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本病特点】

病原菌为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立,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发炎,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病鱼眼球突出,鳃盖内表皮亢血,腹部膨胀,腹腔常积有大量腹水;痫鱼鳃、肝、脾、肾颜包变淡、贫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呼吸困难,继而腹部向,2~3天后死亡。

该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等,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养鱼区常有发生,在鲤鱼产卵期和越冬期危害严重,一般以4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上要流行季节,从较大的鱼种到亲鱼均可受害,死亡率达50%以上。

该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发病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

根据症状和镜检鳞囊内渗出液,可见大量短杆菌,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

①养殖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定期泼洒含氯消毒剂。

②亲鱼患病,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索15~20毫克/千克。

③用2%~3%食盐水浸浴痫鱼5~1O分钟,或用浸泡后的苦参水浸浴20~30分钟,连续4~5天。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二:

甲基嘧啶(SDM)10~20克或土霉素2.5~5克投喂药饵,连喂4~7天。

⑤20升水中,加捣烂的大蒜100克,浸浴病鱼10分钟,每天1次,连用2—3天。

⑥每亩用5千克艾蒿根捣烂加生石灰1.5千克全池泼洒。

(18)、鲤白云病

【本病特点】

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

病鱼初期体表有点状白色粘液物附1,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全身好像布满一片白云,头部、背部及尾鳍处粘液更为稠密,后期鳞片基部充血、脱落;体内肝、肾脏充血。

病鱼靠近网箱边游动缓慢、停食。

不久死亡。

流行于水温6~18℃,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鱼和流水越冬池中易发生,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常与竖鳞病、水霉病并发,死亡率高达60%以上,水温20℃以上时该病不治而愈。

同网箱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不感染此病。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初诊,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诊。

【防治方法】

①选择健壮、无伤的鱼种进箱养殖,进箱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药浴。

②加强管理,尽量缩短越冬停食期。

③发病时,在网箱内遍洒福尔马林或新洁尔灭,同时用磺胺类药物拌药饵投喂。

(19)、疥疮病

【本病特点】

鲤科鱼类病原菌为疥疮型点状气单胞菌。

国外报道鲑科鱼类由杀鲑气单胞菌引起。

病鱼背部一处或数处形成隆起,隆起处的鳞片覆盖完好,该处的皮肤和组织充血发红,肌肉溶解,呈混浊灰黄色凝乳状,并逐渐形成脓疮,疮内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鳍条基部常常充血,轻度或严重“蛀鳍”;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充血发炎。

鲤科鱼类疥疮病主要危害青色、草鱼、鲤鱼、团头鲂,鲢鱼、鳙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