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591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

《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doc

鸭啄羽原因浅析与防治

随着养鸭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规模化养鸭的不断增加,在饲养过程中生长的各个阶段都经常会出现互啄等不良现象,多发生于幼雏鸭换羽阶段和产蛋鸭换羽期和盛产期,尤其是当年高产群最易发生,冬春多见。

主要表现相互啄食羽毛,一旦发生,很快传开,严重者肛门羽毛、尾羽、背羽全部被啄光,翅肤裸露,更进一步就会引起啄皮、啄肉、啄肛,轻者造成胴体品质下降,重者造成被啄者致伤或致死,同时有些个体因为吞进大量羽毛,造成消化道堵塞而死亡,直接影响了养鸭业的整体效益。

啄羽的类型有啄翅、啄肛、啄背、啄腹,其发生啄羽的原因很复杂,因此要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1.啄羽癖发生的原因与机理

1.1遗传因素

有些品种鸭子的啄癖并不是由于缺乏什么营养因素,而是由于本身习性所致,如四川麻鸭进行圈舍饲养时,就要发生啄癖,这是它生活多年形成的习惯性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梳理和打扮自己的羽毛是家禽和鸟类特有的行为,在长新羽毛及换羽时皮肤受到刺激,有自啄行为及乐意被啄,该行为如果过度,将会引起啄羽。

现代家禽行为学表明,在鸭群中也存在社会等级制度,由于鸭子的个体差异,它们采用最原始的决斗方法来确定各自在鸭群中的地位,胜者在采食、饮水、交配等方面享有优先权,一旦这个社会平衡被打破,如调整鸭群,它们就开始进行新的决斗,就会诱发啄羽癖的发生。

1.2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恶劣引起啄癖已得到广泛认可。

养殖环境恶劣,如饲养密度过大,运动不足,圈舍通风不良,过湿、过热,NH3和CO2蓄集超过鸭群忍受程度,光线过强或光线明暗分布不均等等。

进入冬季以后,考虑鸭舍的防寒、保暖因素,养殖户都要加大肉鸭的放养密度,采取密闭方式,减少空气流量。

这样一来,舍内小环境通风不良,鸭体较脏,再加上肉鸭24天左右翅膀上管羽开始生长,皮肤发痒,如果密度过大,鸭相互碰撞,痒感加剧。

新生的管羽很嫩,根部带血,鸭梳理羽毛时,易造成皮肤出血,还易造成群鸭的效仿追逐,造成啄癖。

鸭对光线具有敏感性,试验表明,当鸭子在红光、绿光或弱光的情况下,鸭群较易安静,啄癖发生较少,而在黄光及强光的照射下,则鸭群较兴奋,啄癖发生的行为明显增加。

由于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应激也可诱发啄羽癖,种种迹象表明,当鸭子在遭受大的应激时,机体多项生理生化指标会改变,于是会造成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临时性缺乏”。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日粮中提供的营养已能满足机体需要,由于应激,使得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需求临时性地增加,所以添加这些营养物质可以预防应激因素造成的啄羽癖。

1.3营养因素

日粮中某些营养素的不足或不平衡可引起啄羽癖,多数人认为蛋白质含量过低可引起啄癖,但根据近来的研究与观察,低蛋白日粮并不一定引发番鸭啄羽癖(别的禽类可能不同)。

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不足可导致啄羽癖,而高纤维含量则可有效预防该病。

符金华认为可能与提高日粮粗纤维含量后增加了饲料消耗量和采食所需时间或高纤维日粮会提高Na、K的利用率有关。

Rauch(1995)曾利用番鸭做过一个试验,试验日粮低能高蛋白(代谢能3107千卡/千克,粗蛋白为23%,纤维6.3%),料为粉状;对照组日粮高能低蛋白(代谢能3346千卡/千克,粗蛋白19.4%,纤维2.5%),料为颗粒状。

结果是,吃试验组日粮的鸭子长势不如对照组好,但是啄癖由30%下降到1%。

这大概由于喂饲颗粒料时,鸭群采食时间较短,空闲时间较长,使鸭群长时间处于一种单调无聊状态,以致于鸭只之间因无所事事而互啄,从而形成恶癖。

部分地方的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进行自配料,原料品质差、品种单一,氨基酸不平衡、维生素(VB、VD)缺乏,食盐不加或添加量不足,日粮中Ca、P比例失调等也可引发鸭子的啄羽癖;硫(蛋氨酸)缺乏引起啄羽癖则已被大家所确认。

1.4疾病

鸭群发生消化不良、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鸭肛门周围羽毛易被粪便粘连,结痴,引起啄羽。

体外寄生虫引起鸭体表发痒,也可导致啄羽。

2.啄羽癖类型介绍

2.1啄翅和啄肛常常表现为一个急性的过程,突然出现许多鸭子被啄,大多被啄出血来,啄伤部位以翅膀覆主翼羽处为主,也有少数肛门被啄的。

此时被啄的鸭子若不及时隔离,就可能被啄死。

这种情况一般是啄毛而不吃毛,往往与环境应激因素有关,当然也不排除营养因素。

2.2啄背一般表现为一个缓慢的过程,无从考证啄羽从何时开始出现,只在一段时间后见到部分鸭的背部靠尾端部位被啄,出现一块无毛区,并有黑痂,较少出现啄出血的情况。

啄背主要与营养因素有关。

2.3啄腹鸭相互之间打架时会见到啄腹的情况,但作为一种恶癖仅见于种鸭的产蛋期,往往与产蛋下降连在一起。

因为这时由于产蛋下降,部分鸭休产换羽,鸭明显感到硫(S)缺乏或含硫基酸不足,所以啄下的毛常被直接吃掉。

被啄的部位主要是腹部靠前端(从脖子开始)。

3.啄羽癖的预防

3.1改善营养

鸭子出现营养不足或缺乏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日粮中本身营养不足或不全面,二是日粮中各种营养素足以满足鸭的营养需要,但由于鸭本身出现消化不良或消化率低造成吸收和利用率较差,使鸭子表现出营养缺限。

所以,改善鸭的营养得下面两方面同时人手。

3.1.1喂沙砾

徐力姣(2000)经过多次统计分析发现,许多老鸭场的啄羽情况比新场的严重,他们发现在老鸭场已经找不到较粗大的沙砾了。

由于鸭的消化器官不发达,在肌胃中的消化需要沙砾等硬物帮助磨碎,细砂无法达到理想的磨碎效果,导致鸭的消化能力不足,饲料中的营养素不能被充分利用,相对营养缺乏。

一般黄豆大小的沙砾即可,太大不利采食,太小不起作用。

据观察,添加粗沙砾比不添加的鸭群生长速度增长10%左右。

尤其圈养的鸭子更应该补饲沙砾,利用江河、水塘放养的鸭子一般可以自己觅食沙砾,不需要另外添加。

3.1.2平衡营养;

饲料中粗蛋白只要达到鸭的营养需要即可,并不是越高越好,尤其对大鸭子更应注意。

很多专家认为,粗纤维可以有效的起到预防啄羽的效果。

很多有经验养鸭户常常在鸭子采食的同时喂给鲜酒糟。

在饲料配合中要注意蛋氨酸和苏氨酸的添加量,保证氨基酸的平衡,确保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满足鸭的需要。

最好购买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厂家的饲料,不要贪图便宜买一些劣质、营养不全的饲料,以免给自己造成巨大的损失。

3.2改善环境;

注意鸭舍的通风换气,网上平养的鸭子清除粪便要勤,注意饲养密度不要过大;圈养的鸭子要每天对鸭滩进行冲洗,定期添加新的垫草,每天保证一定的洗浴时间,羽毛过脏也会引起啄羽;放牧饲养的鸭子环境较好,但是必须保证水的质量,防止野外流行疾病的传播。

3.3预防应激

不要频繁更换饲料,换料时最好在饲料或饮水添加抗应激的药物如VC等。

对鸭子进行免疫、疾病治疗时要尽量保持安静,不要粗暴追赶,轻抓轻放。

不要随意断水、断料,尽量不要调整鸭群。

遇暴雨雷电、高温等突发变化后,应根据情况补充抗应激的药物。

冬天进行保温措施,夏天搭建遮阳网。

3.4断喙;

断喙是最有效的预防啄羽的方法,一般1日龄断喙出血少。

有条件的可用专用鸭断喙器,也可用鸡断喙器代替,农村小规模的养鸭户一般可用手术刀或剪刀断喙,要注意消毒和补充VK。

3.5定期驱虫;

对鸭子进行定期驱虫,消灭体内外寄生虫,减少由于寄生虫而引起的皮肤瘙痒,减少啄羽时间,增加觅食机会。

4.发生后的治疗;当发现啄羽时,尽快对被啄的鸭子进行隔离治疗,对啄伤的部分进行消毒,尽快查明啄羽的原因,对其它的鸭子进行预防。

未断喙的鸭子可以进行断喙,朱景星(1998)曾用上环的方式对啄羽的病鸭进行隔离治疗(“上环”即在鸭子上嘴甲1/3处套扎上橡皮圈或绳子,以不脱落又不太紧为宜,使鸭子可照常采食饮水而失去啄羽能力)。

啄癖若是饲料中缺乏含硫氨基酸而引起的,应在饲料中加入硫酸钙(天然石膏粉末),一般每天每只1—4克,啄癖会很快消失。

啄癖若是由于饲料中缺乏食盐引起,应在饲料中添加0.3-0.5%的食盐或连续添加0.2-0.5%的硭硝3-5天。

5小结;

引起鸭啄羽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如饲养密度过大,运动不足,圈舍通风不良,光线过强,饲料单一,蛋白质缺乏或饲料中缺乏含硫氨基酸,饲料中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或因饲料中长期不补盐,饲喂时间不固定等而造成啄癖。

所以养鸭户应该注意自己的饲养管理,提早进行预防,如果发生应该进行对症下药,方可将损失降低到最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