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69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doc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讨论稿)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

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辟专门章节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深刻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中国农业大学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

到2015年,学校在可比办学指标上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差距;到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根据以上规划精神,中国农业大学以与“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总体目标,立足当前实际,制定“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规划。

二.十年建设回顾与存在问题

(一)十年建设回顾与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化建设始于1996建设校园网之时。

经历了“九五”期间“211工程”一期建设,以及“十五”期间“211工程”的校园网二期建设,逐步建成了覆盖了全校的网络化学习和工作环境,为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十年来,基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从无到有,逐渐丰富和完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历程,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具体表现在:

1.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已经有教育网、公网和IPv6三个出口链路,IPv4带宽1.5G,总带宽2.5G。

我校校园网已形成了覆盖两校区全部教学、科研、学生宿舍、家属区等区域的所有建筑物,高速安全的万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IPv4/IPv6双栈网络,实现了校园网用户的IPv6普遍访问和校园网信息资源的IPv6普遍服务。

此外,无线校园网已经实现对全部公共楼宇的覆盖。

截止到2010年底,校园网信息点3万余个,注册用户数32000余名,每月活动用户22000余名。

铺设主干光缆超过50公里,部署新型网络交换机数量1000余台。

两校区之间一条24芯光纤直连互通。

学校建成了三个专业化的网络和数据中心机房,统一管理的公共服务器近200台。

2.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具备一定基础。

学校立足校园网,提供稳定的门户网站服务、DNS服务、计费服务、Email服务、FTP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

教学科研资源方面,目前已建设存储涉及10个学科的1078门网络课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国家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精品课11门和校级精品课98门。

完成全部馆藏图书、杂志的编目、约80多万册的电子化,电子图书资源已达2T,提供一定数量的学术数据库和档案资源。

文化资源方面,为全校师生提供IPTV(网络电视)、学术会议在线、五色土论坛、视频点播、音乐在线等特色网络文化资源服务。

3.门户网站成为学校主要展示和交流渠道。

中国农业大学门户网站是校园网的首批应用项目,建成已有近15年历史,历程了三次改版,功能不断完善,在学校两校区实质性合并、促进网络办公和联系师生与社会各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将新闻网与门户网站进行互嵌,强化了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

此后,又重点推动了公告栏、校长信箱等信息发布台和互动栏目的建设,促进校务信息公开,强化门户网站对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服务职能。

目前我校门户网站日访问数超过7万次,是学校对外最主要的窗口和平台。

4.建设了一批部门级应用信息系统。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学校各项业务系统逐渐建立。

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撑系统构成了我校信息化的教学与管理体系。

网络教学支撑系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

数字图书馆已形成了图书的采购、编目、查询、借还等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图书管理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开发与管理应用平台,网络存储基础设施的储量达到14T。

此外,校园网新闻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实现了学校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基于校园网的“一卡通”系统已经得到应用。

5.初步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在建设校园网和应用系统时,安全管理体系也逐步建设。

目前已经完成了全校80余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定级,制定了以《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管理规定》、《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安全管理规程》和《中国农业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校园网管理机构体系、总体规范、监管方式、职责划分和安全保障的具体措施,初步形成了我校校园网“校、院(部)、个人”三级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存在问题

从“十五”期间开始,国内许多兄弟高校都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成效显著,促进了全国高校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

对于我校,虽然信息化应用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而言,推动力度不够,信息化发展步伐较慢。

主要要问题表现在:

1,实施策略上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推进机制。

学校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尚未制定数字校园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专项经费支持长期不足;信息化建设基本停留在网络服务部门的推动,以及职能部门的自发建设上。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统一的编码标准,数据来源多样,信息各成壁垒,就必然出现“信息孤岛”。

即使在各部门内部,也没有形成较长期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建设程度也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

2,实施方法上重硬件建设轻资源应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

多年来,学校对信息化项目的投入集中在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更新和维护上,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学校优质网络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共享水平差。

此外,对于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处于制度层面,执行力不足,未形成责权分明的管理机制。

3,建设效果上总体水平低,与学校定位很不相称。

由于我校信息化建设长期缺乏稳定支持和持续发展,导致建设水平与国内“985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对“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发展目标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国内重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第二代数字校园”阶段,而我校基于信息系统整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尚未起步,没有形成部门级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和交换体系,“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这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三,指导思想与建议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从加快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高度”出发,适应当代师生对数字校园的强烈需求,坚持以下原则,实现我校信息化的超越式发展: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领域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目,提高有限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

需求驱动,务求实效。

立足学校主流业务需求,满足师生教学和研究对数字校园的需求为根本导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以明显的效益为信息化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立足高端,跨越发展。

基于先进的“云服务”理念,在可操作的前提下,高起点制定发展信息化规划,引入当前最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发挥我校后发优势,争取技术、管理机制与经费到位,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大学全方位发展;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总体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最终实现与学校整体定位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建设完善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

——全面建成先进的下一代校园网。

校园网对全校建筑的覆盖率保持100%,师生校园网入网率超过90%。

两校区实现两条光纤直通互联和互相备份。

校园网主干带宽升至40G,利用率达到80%。

IPv4链路的出口带宽达到4G,利用率达到70%;IPv6出口带宽不低于2G。

完善校园网的IPv6普遍访问和信息资源的IPv6普遍服务。

完善教育网、公网多链路的负载均衡、安全管理,实行多种精确的带宽和流量控制策略,切实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水平。

——大幅度提升无线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水平。

无线网覆盖全校全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的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

引入和逐步普及先进的3G、802.11n技术,扩大无线校园网容量,实现无线用户的应用快速漫游功能,使上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适应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普遍时段、普遍地点、多终端的移动上网。

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

——构建多业务集成为一体的“云”校园网系统。

基于虚拟技术和云架构,整合校园网主网与各业务专网,通过MPLSVPN等技术,实现不同业务流的流量隔离。

进一步升级、调整和优化校园网技术结构和网络资源,为实现校园网对语音、数据和视频支持的“三网融合”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建立起一套大容量、高性能并具备多种远程接入模式的VPN系统。

——探索拓展新技术条件下校园网功能。

基于CNGI网络的推广,探索IP技术、3G、4G及“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对校园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跟踪管理,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监控,打造一个绿色、低碳、智能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

(二)建设高效节能的新一代云数据中心

——建立全校集中的服务器托管中心。

将各单位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采用虚拟化、集群等先进技术,着力解决当前学校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差、高耗能、高空间占用的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耗能、运维等成本。

——建立全校集中的高性能计算中心。

整合学校高性能计算资源,采用各类高性能计算集群设备、先进的高性能计算中间件支撑系统,利用并行计算技术,构建中国农业大学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同时与各院系专业计算平台相衔接,为学校各学科的发展提供协同高性能计算服务。

——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

包括满足学校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要的大容量、可扩充、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离线备份系统和异地容灾中心,确保学校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备份。

网络存储空间不低于500T。

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面向部门和用户的个性化计算、存储、空间以及公共网盘等等公共性和个性化基础服务,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

——构建全校统一的新型数据中心管理平台。

采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对物理机、虚拟机、存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在内的各项数据中心资源实现统一、动态、可伸缩管理。

(三)实现教育科研资源普遍的数字化

——教学资源: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快课程和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全校90%以上的课程实现教案、大纲、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推动建立各专业教学资源库30个以上。

探索建立我校的课程素材库、习题库。

网上教学资源总量不低于30T。

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中心。

统一提供常用教学软件。

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教学资源的版权管理。

——文献与学科资源:

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步伐。

扩大数字存储能力,“十二五”期间将存储能力从现有的60T提高到120T以上;尽快将现有馆藏文献基本回溯,成为网络电子资源;增加中外文电子书刊数量,“十二五”期间外文电子图书达到1万种以上。

探索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博物馆、学科(专业)资源库和知识库。

——校园文化资源: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内学术、软件、影视、音乐等公共文化艺术与娱乐资源建设;完善网络电视系统,推进学校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网络点播,为校内师生的教学、科研及文化生活服务。

妥善解决资源版权问题。

——档案资源:

积极推进我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整合力量,建设各类档案信息多媒体数字资源库,实现网络远程浏览与查询,推动我校档案信息的共享打好坚实基础;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各类网上数字博物馆。

——校园服务资源:

将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等资源数字化,为校园社区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打下基础。

基于3D技术开发我校数字地图。

(四)建设高水平数字校园基础支撑平台

——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

统一标准是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信息孤岛”的前提。

“十二五”期间,建立包括《网络工程建设规范》、《网站开发与设计规范》、《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信息编码标准》等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建设公共数据平台。

建设人、财、物、业务信息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切实解决现有各部门数据来源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全校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建设各信息系统统一的授权机制及一套方便、安全的口令认证方法,解决各应用系统用户名和口令不统一的问题,使用户只要一套用户名和口令就可以使用授权访问的所有信息系统。

建立学校CA认证系统,建立健全我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建设综合信息门户平台。

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建立个人化信息门户,根据用户定制需求,将分散的应用和内容进行聚合,同时提供统一访问入口,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交流。

(五)升级各业务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

全面推进和完善网上教学平台各项功能,建设知识共享和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建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混合型、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

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50%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

构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门户,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习社区,实现教学门户与图书馆、专业资源库、专业档案资源、数字博物馆资源的整合,满足用户个性化订制需求。

逐步建立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

基于3D、3G技术建设交互式仿真专业虚拟实验室,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

——以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工作统筹管理力度。

整合科研资源数据,立足实际需求,建立我校科研管理与统计分析平台、科研协作平台,建设科研软件库、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学术资源库、科研项目库等重要的科研数据库。

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为全校主要实验室和学术带头人建立专门的知识库和信息发布平台。

提升科研装备数字化水平,建立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与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网络通信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人性化支撑和服务。

加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信息中心建设。

——建设先进的电子校务系统。

大力推进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改造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加速信息流动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基于全校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以及集成学校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实现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

建设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深化校务系统应用,建立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提高学校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升级我校视频会议系统,降低校内大型会议成本。

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后勤服务流程,建设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社区。

——建设全校网站群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

全面导入“网站群”系统,统一构建学校网站管理平台,提升全校网站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站群”系统,将全校网站统一建设,学校门户网站和各单位、学院网站共享一个后台管理系统,由网络中心统一进行系统技术维护,既可解除各单位自行维护的困难,避免重复投资,又保证了学校网站的整体安全。

整合学校电子屏、电视墙、网络终端等信息终端资源,建立全校集中管理的多媒体信息统一发布平台。

(六)建立专业高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对学校各项业务的全方位渗透,使师生对于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建立完善以问题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十分重要。

建立7*24小时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体系和服务体系。

成立一站式IT服务台和呼叫中心,统一受理校园网、信息系统、一卡通、公共IT设备、机房、数字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完善各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受理服务的联动机制。

——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管理部门、二级单位、用户”三级责任机制,切实保证学校制各项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坚持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监测的管理技术手段,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

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全面提升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

数字校园的使用主体是学校师生员工,师生的信息素养,决定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也决定了我校能否形成丰富繁荣的数字校园文化。

学校将数字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整体文化的建设范畴,信息技术服务部门要联合教学、科研、图书馆、档案馆、工会、团委、学生团体等业务主管部门和群众组织,以开展培训、咨询、交流、课题立项等方式,普及数字化校园使用技能和方法,促进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展教学、科研和学习。

引导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研究数字化时代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混合式教学水平。

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五.重点建设工程

1.带宽扩容工程

目标:

校园网出口带宽及人均带宽,是决定网络访问速度最重要的因素。

通过逐步扩容,使我校校园网IPv4链路的出口带宽达到4G,高峰时段人均带宽达到200Kbs(按2万在线人数计算)。

实施内容:

接入电信、联通以及其它二级运营商等多公网链路,逐年增加网络带宽,经过负载均衡设备处理,提供给师生一条多链路混合的网络出口链路,实现用户对互联网的高速快捷访问。

预算:

2000万元(五年线路租金)

2.“数字化校园”工程

目标:

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

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有效整合校内各部门业务数据和信息,实现全校数据的高效交换、统一访问、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实施内容:

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学校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综合信息门户平台。

公共数据平台分为教工、学生、课程、科研项目、财务、仪器设备、房产等数据集,基于现有部门级业务信息系统,由业务主责部门负责统一提供维护数据,保持数据源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和个人的数据共享。

统一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为师生提供全面、实时、个性化的数据信息服务。

在此基础上,建设我校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分析系统。

预算:

500万元。

3.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目标:

建设一个大容量、高性能、高可靠性及具有数据灾备能力的数据存储和运行中心,实现服务器集中托管、信息统一存储和共享高性能计算等服务。

改善学校信息存储分散、服务器维护水平低以及存储环境重复建设的现状,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率,大幅度提高学校IT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

实施内容:

本项目包括:

(1)建设高性能服务器集群:

购置机

架式服务器10台,搭建虚拟机平台,为实现校园数据的“云”服务提供条件保障;

(2)建设大容量、可扩充、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离线备份系统;在西校区构建异地容灾中心,确保学校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备份。

网络存储空间不低于500T;(3)刀片服务器不低于6套,搭建全校统一的高性能计算共享平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4)建设新型数据中心管理平台。

预算:

1400万元(其中:

存储系统850万元,服务器群及高性能计算平台500万元,数据中心管理平台50万元)

4.“网站群”系统工程

目标:

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站群”系统,使学校门户网站和各单位、学院网站共享后台管理系统,促进学校网站信息的整合,避免重复投资,维护学校网站的整体安全。

实施内容:

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级管理”的设计思路,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各院部网站为子站点,对各院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建立在统一技术架构上并基于统一权限控制的中国农业大学内外网网站群;建立全校适用的能够自主创建站点、自主管理站点的建站工具和管理平台;统一内外网站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基于权限控制的网站信息发布平台等。

预算:

50万元

5.校园网性能提升工程

目标:

适应校园网对校内各部门多种业务专网的接入需求,提高校园网安全运行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

将校园网骨干线路升级至40G,楼宇网络万兆接入,达到网络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支持mplsvpn虚拟专网,承载多业务运行,简化网络管理复杂度。

更换核心层7台设备,现有部分核心层设备下移至汇聚楼层,部分汇聚设备增加万兆接口、mplsvpn多业务功能卡,部分校园网光纤线路升级改造。

预算:

400万元。

6.西校区机房改造工程

目标:

根据新时期校园网服务的需要,改善西校区老旧机房的整体环境,建设新型网络与数据中心(灾备)机房,提高校园网管理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

(1)电力改造:

新建一路150kw电源,与现有电路做成双路互投连接;

(2)电源改造:

定制模块化80kW的ups电源一套,可延迟2小时;(3)空调改造:

定制2台60-70KW机房专用空调;(4)机房整体环境改造。

预算:

250万元。

7.学生宿舍楼网络改造工程

目标:

改善学生宿舍楼网络端口不足、布线不合理等状况,提高宿舍楼网络安全管理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

改造东校区一号、三号学生公寓、西校区1—8号学生宿舍楼、10-12号学生宿舍楼的网络布线系统,增加室内端口,实现每人一个端口,共增加端口约9000个。

预算:

520万元。

8.教学、科研信息化等方面的重点工程。

此部分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供。

六.条件保障

(一)管理机制与政策。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经验,探索建立我校信息化建设CIO(首席信息官)机制,健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体制。

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归口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对学校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协调职能,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IT治理实施模式。

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跨部门业务的协调机制。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

(二)人员队伍。

加大对信息技术管理服务部门建设力度,增加技术岗和管理岗位职数,建立一支专职、兼职、多种编制类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人员规模达到教职员工员工总数的2%。

完善队伍的专业结构,优化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应用与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人员配置。

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培养,“十二五”期间,每年派出1-2名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深造,提高信息技术支持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经费投入。

建立稳定的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

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985”、“211”等专项经费为主要投入,以联合立项、申请课题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费等方式相结合,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充足,逐年增长。

根据学校发展形势和师生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经费比例,并逐步加大信息化运行经费投入。

“十二五”期间,全校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总经费不低于1亿元,其中校园网络和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建设运行经费不低于7500万元。

(四)办公条件。

与网络应用迅速发展一样,数字校园的应用同样将面临迅猛普及的形势。

建设完善电信级网络机房、高性能计算中心和数字中心机房、远程灾备机房。

保障信息技术支持服务部门的办公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