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977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士彬,近年来我国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和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

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其程度有时甚至超过战争。

原有的传染病如:

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感染性腹泻等仍然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艾滋病、埃搏拉病毒、军团病、疯牛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手足口病以及今年世界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都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20092010年我国传染病流行慨况,2009-1-12009-12-31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

5898415例,死亡15267人,报告发病率:

444.15/10万,死亡率1.15/10万。

2010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

6409962例,死亡15257人,报告发病率:

480.24/10万,死亡率为1.14/10万。

2009-2010年我国传染病流行慨况,2009年甲类传染病发病97例,死亡3人。

其中鼠疫发病12例,死亡3人。

霍乱发病85例,无死亡。

2010年甲类传染病发病164例,死亡2人。

其中鼠疫发病7例,死亡2人霍乱发病157例,无死亡。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97%,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6.49%。

长期以来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战胜疾病速度越来越快,能力越来越强。

卫生环境的改善,全民体质的增强,世界范围内计划免疫的实施使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病死率明显得到控制。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病原体随着人类的发展也不断发生变化。

病原体的变异,耐药菌株的发生,新的致命性传染病随时出现,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传染病的慨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入侵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一大类疾病.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2种(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乙类7种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

其中SARS、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按甲类管理。

丙类种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

疫情报告甲类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

乙类-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丙类-24小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病原体能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病人病原携带者被感染的动物)传播途迳-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进入其他易感者的体内.(呼吸道传播水和食物传播血源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性传播围生期传播医源性传播)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能力的人群.阻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阻断传染病的流行提高人群免疫力最重要的方法是疫苗接种。

传染病的防治,控制传染源隔离和治疗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检疫。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登记、管理、治疗等。

动物性传染源进行隔离治疗或殺灭。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最好的方法是进行疫苗接种。

抗病原治疗是一些传染病的关键治疗措施。

社区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关于抗菌素的选择与应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

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

中国的外科、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

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

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

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关于抗菌素的选择与应用,2011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首届合理用药大会在这一天召开,主题“抵御耐药性: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从2003年至目前,卫生部已经下发了12个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或相关文件,这还未包括相关的临床路径和疾病的诊疗指南,从而反映出中国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卫生部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明确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资格进行限定。

抗菌素将被分成限制类、非限制类和特殊管理类三大类。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能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

关于抗菌素的选择与应用,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

应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感染的疾病不用。

尽量避免局部应用。

201113月一附院主要G-杆菌药敏,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RSRSRSRSRS氨苄西林91.68.4100084.812头孢他定62.23742554271曲松62.73777.62177.665吡污63.43634633473哌拉西林/1.794.1138217.482.6他唑巴坦阿米卡星2.597.522.2724.395.710.680头孢哌酮/舒巴坦12.97238.36437.65324.66234.456.3,201113月一附院主要G+球菌药敏,金葡萄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RSRSRS利萘唑胺01002.9994.61.8998.11万古霉素01001.4998.510100青霉素96.773.23972.21000,真菌感染的治疗,真菌感染,近10年来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出现明显增加,真菌感染率较10年前增加3-4倍.其原因包括:

高效广谱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抗肿瘤药物、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致使真菌感染成为包括肝衰竭、艾滋病、糖尿病、老年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治疗,临床诊断患者的治疗两性霉素B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标准治疗。

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均可是首选药物,两者可以单一应用,也可以联合应用。

伏立康唑适用于免疫抑制者严重的真菌感染。

注意事项:

中至重度肾功能损伤患者不得经静脉给药。

患者在用药后发生短暂视觉障碍的比例可达到30%以上。

治疗,确诊治疗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

伊曲康唑静脉注射200mg/d(第12天负荷剂量:

200mg,每天2次)。

新生隐球菌感染建议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如果患者无法耐受首选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慢性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率高(全球约有1/3的人受到结核菌的感染)。

发病率高、中、青年患病多。

耐药率高。

地区差异大。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起病慢,病程长。

典型症状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咳嗽、咳痰、血痰严重者出现咯血和呼吸困难。

全身中毒症状:

乏力、苔倦、盗汗、发热面部潮红,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肺结核的诊断确诊-两次痰检抗酸杆菌阳性或分离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X线胸片呈现肺结核的特征临床诊断-临床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胸片肺结核的特征肺结核的治疗常用抗结核治疗药:

雷米封(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硫酸链霉素(SM)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DOTS策略(短程督导化疗)强化期治疗开始的个月种抗结核药联合治疗继续期强化治疗后个月内两种抗结核药联合治疗肺结核的预防:

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人,对特殊人群和重点对象进行预防性治疗、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甲、乙、丙、丁、戊、五型TTV感染SEN感染其它病毒感染,甲型肝炎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

800C5分钟灭活,紫外线照射1-5分钟灭活。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见于儿童。

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可引起甲肝暴发流行(1988年上海31万人发病),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

潜伏期约天,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黄疸型,目前上未见慢性HAV携带,重症少见,一般不慢性化,预后良好。

特异性诊断一般多采用ELISA法检测抗-HAVIgM。

防治疗措施休息、一般护肝和支持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在暴肝流行期间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保护效果可持续36天。

戊型肝炎属RNA病毒。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青壮年易发病(70%以上为1549岁年龄组),儿感染多为亚临床型。

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太持久。

潜伏期约天,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超过6个月,一般不慢性化,淤胆型发生率高,可导致重型肝炎,总病死率较甲型肝炎高。

特异性诊断一般多采用ELISA法检测抗-HEV、抗-HEVIgM。

防治措施休息、一般护肝治疗,危重患者加强支持治疗,淤胆型使用激素治疗必须注意防止细菌和霉菌感染。

切断传播途径,丙种球蛋白无预防效果,戊肝疫苗正在研制中。

丙型肝炎属RNA病毒,易发生变异。

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传播。

我国属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1.0%-3.1%。

特异性诊断主要根据抗-HCV和HcV-RNA确定。

潜伏期约天,临床表现轻微,肝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易慢性化,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目前治疗唯一有效的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对献血者、及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检查;防止注射毒品;防止医源性感染。

丙型肝炎疫苗正在研制中。

乙型肝炎病原学属DNA病毒,完整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

包膜含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由DNA、DNA多聚酶和核心抗原(HBcAg)组成,HBV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流行病学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根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号调查,人群中HBsAg阳性率平均为9.75%,约1.2亿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约3千万,有10-30%可发展为肝硬化,部分病人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癌。

武汉市全人群HBsAg(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5.65%男性经常或者偶尔去修面的携带率为15.5%,而从不去公共场所修面修脚的则只有4.27%。

幼托儿童的携带率最低,为1.04%。

MargolisHS,etal.SemLiverDis.1991;11:

84-92,慢性HBV感染率(3.5亿慢性感染者):

2%-低,2-7%-中,8%-高,中国是慢性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临床分型,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

慢性轻、中、重度重型肝炎:

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引自:

CDC,慢性乙肝的肝掌,蜘蛛痣,肝硬化腹壁静脉怒张,引自:

PatriciaWalker,MD,顽固性腹水脐疝形成,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慢性HBV感染,人感染HBV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

感染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围(生)产期感染HBV,90%将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婴幼儿期感染HBV,25%30%将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者中,仅5%10%发展成慢性,一般无免疫耐受期。

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HBVDNA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寄希望于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

ALT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HBV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评分4分,或G2炎症坏死.目前少数医生对治疗的治疗适应怔把握不准确ALT2ULN,而又无肝硬化或肝组织学明显损伤的情况下开始抗病毒治疗或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ALT水平10ULN用干扰素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国内外乙肝治疗指南推荐用药,AASLDIFN,PegIFN,ADV,ETV,LAMAPASLIFN,PegIFN,LAM,ADV,ETVChinaIFN,PegIFN,LAM,ADVETV,预防,控制传染源早期隔离并治疗病人不能从事国家有关规定的特殊职业如食品及相关行业、幼托保育工作等。

加强对献血人员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食品卫生饮水卫生某些服务性行业的消毒工作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而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预防,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间隔程序.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

婴幼儿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接种,儿童和成人在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新生儿和儿童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剂量为5g或10g,成人为10g或20g;新生儿和儿童接种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为10g,成人为20g。

单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预防,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接种10g乙肝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IU),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HBIG,并同时接种乙肝疫苗10g,间隔1和5个月后分别接种乙肝疫苗10g,可提高其保护率。

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乙肝疫苗和HBIG后,可接受HBsAg阳性的母亲哺乳30。

常用的保肝药物,常用的保肝药物,维生素及辅酶类:

B1、C、辅酶Q10等。

必须磷脂:

易善福等(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脂肪侵润).解毒保肝类:

还原型谷甘肽(泰特、阿托莫兰)抗过氧化物清除自由基。

青霉胺、硫普罗宁(主要用于肝豆状核变性)。

N-C半光氨酸(主要用于药物中毒等)抗炎保肝类:

甘利欣、强力宁、美能等,常见副作用低钾、水钠储留。

利胆保肝类:

思美泰、熊去氧胆酸降酶药:

联苯双脂、白赛若等中药制剂。

常用的保肝药物,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类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在重型肝炎时体内PHGF的水平已很高,但因肝细胞受损严重,其表面的受体几乎失尽,致使肝细胞对PHGF缺乏反应性,只能在重肝的早期,较大剂量才能有效。

前列腺素E-1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扩张小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但静脉滴注不良反应较高,采用脂质体包裹PGE110-40mg,每日2次,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肝性脑病的治疗,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内毒素血症口服诺氟沙星抑制肠道细菌,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

降低血氨:

乙酰谷胺酰胺、谷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鸟氨酸。

纠正假性神经介质:

左旋多巴维持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的平衡。

艾滋病,目前我们正面对两个新的挑战:

恐怖主义和艾滋病(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人类疾病发展史上从未有像艾滋病这样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看望艾滋病患者2003年12月1日,2004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正在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认识艾滋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1981年6月5日首先在美国同性恋者中发现。

1983年由法国科学家分离出病原体(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简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年在西非发现异性间传播并发现HIV-2。

1985年6月中国发现首例外籍艾滋病患者。

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全球HIV感染者3300万人,中国HIV感染者70万。

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传播途径:

性接触、静脉注射、围生期传播、其他途径.,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个阶段,早期阶段(8588年)-“国外的问题”卫生部长:

“这种病不会在中国发展,因为同性恋和性乱在中国到限制传播阶段(89-94年)89年云南省近IDU被检测出HIV()90年初,从卖血者“采购”血液,使约万名卖血者感染了艾滋病静脉注射吸毒者和卖血者占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扩张阶段(95现在)IDU/卖血者将病毒迅速传播给他们的性伴和孩子性服务者的感染逐步上升男同性恋者也正慢慢成为高危人群2008年1月日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例264302例,其中病人77753例;报告死亡34864例。

2008年1月9月共报告发现艾滋感染者和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6897例。

“中国正成为世界上艾滋病传播最迅速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疫情地区差异大(河南、云南2万,广西1万,新疆广东小于1万,内蒙、宁夏、青海、西藏100)疫情继续呈上升趋势传播途径既往以经静脉吸毒传播为主,三种传播途径并存注射吸毒、采供血,性传播。

年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占45.5%,艾滋病感染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高危人群,男性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输血者,艾滋病的诊断,实验室诊断HIV1抗体检查。

抗原检查。

艾滋病的治疗,艾滋病的治疗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般的支持及对症疗法。

抗艾滋病病毒治疗。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3.蛋白酶抑制剂(Pis)控制机会性感染和治疗恶性肿瘤。

免疫治疗法。

艾滋病的预防,安全的性生活禁欲忠实你的性伴正确使用安全套不吸毒不轻易接受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阻断母婴传播,复习题,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分哪几类.甲类几种(2种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乙类(7种)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

其中SARS、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按甲类管理。

丙类(种)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

疫情报告的时间是甲类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

乙类-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丙类-24小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迳、易感人群3传染病的预防包括哪些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4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

应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感染的疾病不用。

尽量避免局部应用。

5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及主要传播途径甲(粪口)、乙(血源)、丙(血源)、丁(血源)、戊(粪口)五型。

6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的治疗原则是抗乙肝病毒治疗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是ALT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HBV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评分4分,或G2坏死8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婴幼儿和高危人群.,10常用的保肝药物维生素及辅酶类:

B1、C、辅酶Q10等。

必须磷脂:

易善福等(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脂肪侵润).解毒保肝类:

还原型谷甘肽(泰特、阿托莫兰)抗过氧化物清除自由基。

青霉胺、硫普罗宁(主要用于肝豆状核变性)。

N-C半光氨酸(主要用于药物中毒等)抗炎保肝类:

甘利欣、强力宁、美能等,常见副作用低钾、水钠储留。

利胆保肝类:

思美泰、熊去氧胆酸降酶药:

联苯双脂、白赛若等中药制剂。

1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是艾滋病疫情地区差异大疫情继续呈上升趋势。

传播途径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艾滋病感染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

2艾滋病高危人群是男性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输血者,3艾滋病的预防安全的性生活(忠实你的性伴正确使用安全套)不吸毒不轻易接受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阻断母婴传播,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