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4126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docx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专题讲座

学校传染病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菌痢、甲肝、麻疹、肺结核、腮腺炎、水痘、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

这些传染病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有病例发生,极容易在短期内蔓延,形成暴发流行。

最近几年在社会上曾经流行过的、让人们记忆优深的如03年的非典、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目前在全国各地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广泛流行的手足口病等,严重危害广大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经常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所以我们每人都要充分认识学校传染病,主动了解获取学校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使我们每个人都能主观的、能动的参与到预防学校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工作中去,并经常向家庭、社区传递卫生保健常识,共同为健康生活而努力。

学校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儿童、青少年集中的场所。

由于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儿童、青少年的免疫机能尚不完善,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相对成年人来说还比较弱,这就使得儿童、青少年成为一个特殊的易感群体,这正是各种学校传染病容易在学校暴发流行的根本原因。

学校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这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形成流行;缺了任何一个要素,就会阻断其流行。

1、传染源:

感染了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并能够向环境中排放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人或动物,包括已经发病的病人或动物和未发病的潜伏期携带者。

处于潜伏期的传染源是没有任何症状的,看起来跟正常健康人一样,比如艾滋病的潜伏期可以长达几十年,那就好比一颗定时炸弹;再比如说甲型H1N1流感病人从出现感冒症状的前三天到症状完全消失后的7天内都具有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及健康携带者、艾滋病病人及健康携带者从感染病毒直到死亡都具有传染病。

2、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去感染健康人或动物的方式。

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寄生虫(钩虫、蛲虫、血吸虫)、昆虫(蚊子、虱子、跳骚、老鼠等)

通常情况下,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几种途径同时存在,以某一种途径为主:

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有:

普通流感、甲流、麻疹、谁都、腮腺炎、流行性脑炎等。

以消化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有:

甲肝、菌痢等。

(上海甲肝事件1988年,上海市暴发甲肝。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有30多万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以血液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有:

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以寄生虫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有:

蛔虫、蛲虫病

以昆虫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有:

疟疾、乙脑、鼠疫、流行性出血热、菌痢等

3、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即人体对某种传染病免疫力低下或缺乏,不能抵御某种病原体的入侵而染病。

某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占总体人群的比例越高,则这种传染病越易于发生和传播,该病流行的可能性越大。

青少年是各种疾病的易感人群。

传染病防控基本方法: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一方面:

控制传染源要做到四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第二方面:

切断传播途径就是要及时阻断病原体侵入健康人体的方式、途径。

比如环境消毒、灭虫、净化水源、检测血液制品等

第三方面: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讲究卫生、加强营养、锻炼身体、避免接触传染病病人及健康携带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防控传染病的一部法律,自觉防控传染病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

学校防控传染病的措施:

从两个角度谈这个问题:

学校和学生

学校防控传染病的措施:

(一)宣传教育

1、针对不同季节的传染病,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预防传染病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二)管理措施

1、坚持晨检制度与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

2、学校要组织师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3、各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水龙头和肥皂等洗手设施设备,解决学生的洗手问题。

4、学校要采取措施,让学生喝到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5、建立消毒制度,传染病流行期间,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进行通风、消毒。

6、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校必须确定1-3名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

7、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学校环境卫生的清洁,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8、严格掌握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时间,患传染病的学生返校上课时,必须提供医师开具的无传染性的证明。

教师职工亦同。

学生防控学校传染病应做到以下几条:

1、讲究个人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绢、纸片等物品遮住口鼻;经常洗晒衣服、被褥、鞋子,不要与别人共用脸盆、洗脚盆、毛巾、牙刷、牙缸、唇膏、修眉刀、剃须刀等个人日常用品。

2、不去个体诊所拔牙、修眉、打耳朵眼、纹身或治疗疾病。

3、不与不明身份的人或有吸毒、性乱历史的人交往。

4、自觉保持居所的环境卫生,注意灭蚊、蝇、老鼠等有害昆虫。

5、从小按国家免疫计划完成预防接种,并经常强化接种疫苗。

6、积极获取卫生保健常识并向家长、小区居民宣传传染病防止知识。

7、均衡膳食、合理营养,提倡绿色饮食文化,不吃腐败变质食物、拒绝垃圾食品。

8、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人体具有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一套防御系统,就是免疫系统,体育锻炼、加强营养、良好的休息、睡眠等能够增强免疫功能,俗话说自身硬,百病不生。

9、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多喝开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10、发现自己具有疾病症状时,主动向老师、家长说明,查明病因,如系传染病,应自觉隔离治疗。

11、患传染性疾病病愈后,要求家长主动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具康复诊断证明交由学校卫生室审核。

几种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甲流感

一、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一种疾病,人群普遍易感。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四)有些病例容易发展成重症病例:

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二、甲流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去年初一五班有些同学在家隔离观察时,到最后一天还有发病的,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一)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

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

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

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去年我市甲流死亡2例。

  

三、重症与危重病例

(二)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1.持续高热>3天;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4.神志改变:

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四、预防甲型H1N1流感

1、控制传染源:

一旦确诊为甲流病例,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治疗,直到痊愈。

2、切断传播途径:

环境消毒、教室、居室要经常通风、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疫苗、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潜伏期一般3~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四、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32.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五、治疗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

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六、预防原则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