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脱口秀.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09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效管理脱口秀.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绩效管理脱口秀.doc

绩效管理脱口秀

BY-暗店街

课程思路图

一、绩效的认知

谈到绩效管理:

各位HR 各位非HR全都是一肚子的苦水苦恼什么呢?

a、上面不支持 说:

你这是neng滴啥啊!

b、下面不理解:

你想方设法neng我们干啥啊!

c、自己也不明白:

我neng这个干啥啊~

其实我想说 并不是绩效管理出问题了,而是我们的设计、操作、运行出了问题。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管理工具,其实具有很好的管理成效,只是我们的行业不成熟,我们的HR不成熟,我们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也不成熟,杀机用牛刀,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

抛开这些哭诉、埋怨和愤恨,我们先来看看一个HR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第一点是:

匹配。

这是大量HR在推行绩效管理时失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对公司所处的阶段,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管理工具,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其实是考验一个HR是否成熟的一个核心标准。

狗粮喂给猫,结果显而易见的就是:

狗撕猫咬,是否具备这样的判断力,我们应该反观自身,评估一下。

第二就是:

机灵。

这个说起来很轻巧,但是真正能做到的HR不多,我自问也没做到。

在人力资源各个模块运行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大事小情需要你去处理,哪个是纸老虎,哪个是炸弹的引信,要能够清晰的分辨出来,芜杂的事务中,如果能让我们的管理出现成效,其实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

不拘一格,我接触的HR 绝大多数是找资料、寻范本、做制度、搞推行。

其实,我们就拿绩效管理来说,老板拍脑袋行不行?

当然行!

这就需要HR具有足够的魄力,抛开那些条条框框和所谓的HR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具备一些独创的,有时候看起来是很土的方法。

我们都想让自己变成战略合作伙伴,但是,这个行业缺少的并不是HR战略合作伙伴,而是匹配此时此刻公司现状的一个HR专员而已。

书归正传,我们来看绩效管理:

其实,绩效管理的方法根本就不重要,虽然后面我会跟大家探讨一些比较流行的绩效管理方法,但是我还是要说:

你知道就行了。

另外,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我相信,我们身边的这些职业经理人们,绝大多数并没有把HR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大量的人会想:

人力资源嘛,还不就是跟人有关的事情,全都是你来管——甚至很多HR也是这样认为,甚至这样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这一点,在绩效管理的运行过程中体现的非常明显,经理们会觉得:

我是在帮你HR干活儿,其实,你知道的,完全反了啊有木有!

HR是做什么的?

我对HR的定位是:

为业务部门的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比如薪酬、绩效、组织架构、培训等等),帮助他们提升个人、团队、整个公司(组织)的绩效,进而实现双方共同快乐成长的目的。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只是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工具提供给他们,指导他们使用,达成一个比他自己瞎忙活更好的结果,让老板看了开心,高高兴兴给他们升职加薪,这才是正确的定位。

为什么绩效管理不被我们身边的人理解?

昨天我去精英群讲课,被群起而攻之,什么专业的都有,已经临近辱骂的边缘了,其实并不能怪他们,他们遇到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HR,然后给我一个角色扮演的机会,然后,我就差点儿杯具了,这种状态,其实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作为一个服务部门的定位,一旦出现问题,我的习惯性做法就是:

是不是我们的服务出问题了?

不到位了?

沟通断档了?

这跟口碑比较好的公司对客户服务部的要求其实是一样的,客服部考核顾客满意度,其实对HR的一个很重要考核指标就是内部客户满意度————我们也可以抽时间问问自己:

我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了吗?

为什么绩效管理失败率非常高或者指责率高居不下?

其实很简单:

我们没让他们明白这个东西对他们的好处……一件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大家怎么可能积极的参与?

一个涉及到公司全员的制度,没有大家的积极参与,又怎么可能成功,或者达成你想达成的目的?

这就是在做梦了呀,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这些年来,绩效管理一直是老大非常重视的一个模块,公司经过了多年的锤炼,也基本具备了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文化,但对大家而言,可能就没这么好的环境了,想到这些,我不由得有些小欣慰 :

)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去驱动老板,让他帮你推动这个东西。

要知道,我们当初推绩效管理制度,虽然制度设计现在看来粗糙,但是架不住老板每周的例会上一口一个绩效的讲,很快大家就接受了。

如何驱动老板呢?

这个,大家的老板性格、取向、风险承受能力迥异,可能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

但是一般的解释有三个:

第一是提高小团队(部门)的绩效和能力,进而支撑公司的发展——这一点提出是需要胆量的,因为你操作不好,可能会变成给自己刨坑。

不过,很多人眼里的那种明哲保身的HR形象我觉得应该改改,有时候,要有些魄力,拍拍自己的胸脯给老板看 。

第二点:

为其他人力资源决策提供支撑,说通俗一点,就是为我们未来的规范化,奠定一个十分坚实的基础。

第三:

为他提供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个不多说。

【我们这边HR的绩效方案就卡死在这一环,各部门老大或是各分公司老大觉得增加了他们的工作,也不如原来的拍脑袋来得方便。

】老板如果能接受,或者干脆就是没听说过让我们尝试一下,大家真正的挑战才算是出来了:

各个部门的老大.怎么让他们接受这个看似折腾人的东西?

a、我们要明确告诉他们,他们日后的升职加薪神马的,跟这个制度的执行结果都有着莫大的关系,调动他们紧张的神经,然后我们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帮手。

这一点,对经理、对员工是一样的,要让他们觉得你是在利用这个制度帮助他们拿到更好的待遇、获取更快的晋升。

这在操作上有很多种做法,不细说 :

b、另外,对经理而言,其实有个很大的用处就是可以利用这个制度,提拔他想提拔的员工,干掉他想干掉的垃圾——当前,前提是,并非出于私心;

员工层面怎么办呢?

其实如果你能打通中层这个环节,到了员工的层面,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甚至部门老大们会帮你去做这件很重要的事情:

让员工明白,你做到了制度里要求的这些东西,你的奖金就会高一些,你的提升就会快一点,这其中的核心是:

引导,一定要在制度征集意见之初就明确出来,公司是希望大家拿到更多奖金的,而不是用这个制度想方设法扣大家的钱,毕竟,员工层面对绩效管理结果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有时候一毛一厘也会斤斤计较,我们就要学会利用这一点,把员工的想法和公司的想法捏合到一起共赢。

总结一下这一小段,其实就是尽可能的在绩效管理实施之前,把更多的人拉到你的战壕里,如果有些人死活不进来怎么办?

那就算了,争取大多数即可。

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其实任何一个HR相关政策的出台,之前征集经理、高管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候会瞒着老板,私下跟他们沟通,询问他们的想法:

你怎么看这个制度?

你觉得那些方面有问题?

针对问题,进行解释,实在解释不通的怎么办?

找时间继续解释,或者执行之后用实际的事例来说服他,这样慢慢积累下来,不仅仅他们理解了你的工作,了解到了你和他们的定位分工到底是什么,尤为重要的是,沟通成本和扯皮时间会越来越少,大家慢慢都把精力集中到执行结果上去了,而老板,恰恰非常喜欢这样的局面出现。

这是铺垫环节需要做的事情,万事开头难,如果头开不好,再回过头去做我说的这些,阻力可能比想象的更大。

二、绩效管理方法的选择

先说说平衡计分卡。

这个话题之前在我们群里沟通过几次,也争执过。

我比较认可唯卿的观点: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平衡,看似相互独立的:

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其实是相互制衡,为了防止公司确立目标的时候过度短视、过度远视、过度关注财务等等而设置的,就是为了让这四个维度的指标相互制约,达到各个业务模块比较匹配的共同增长的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今年要快速提升业主满意度,那么你的成本必然上升,盈利水平必然多多少少受到影响,如何平衡这种矛盾,在其中找到两个指标的平衡点,这对所有的HR,甚至是董事会层面,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关于平衡计分卡的,我个人有这样几个判断

第一,掌握的难度非常大

按照卡普兰的设想,平衡计分卡在战略制定、组织架构搭建等等方面都需要有匹配,我也试图理出其中清晰的脉络,阅读了大量国内对平衡计分卡的解读,结论是:

掌握的难度太大,看似简单的四个维度,其实对制定者的要求非常高。

第二,沟通成本非常高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从董事会向下,直到普通员工的一套机制,如果你按照他们的思路往下设想一下,就能惊悚的发现:

这纯粹是不让老子活了!

~没办法,我们的行业和职业经理人成熟度不足,真的还不到用这个东西的地步。

第三,需要有良好的绩效文化作为背景

前期如果没有铺垫,贸然拿来用,很容易失败,问题说了不少,如果你,或者老板,一定要尝试一下,怎么办呢?

从我使用平衡计分卡的经验来看,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是公司层面的指标万万不要超过12个,8-10个其实是比较适宜的,高管的指标怎么定呢?

根据他们的分工来定,不要呼啦啦大家全都承担公司整体的目标,一旦完成的不好,不吵翻了天才怪。

部门分解的目标,也不要盲目的从公司整体目标全线延伸下去,原因跟高管的一样。

什么跟他有关系,你就跟他联系起来。

而且,目前这个阶段,仅仅从公司目标分解到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综合一些其他的方法,把部门其他的一些关键指标设计进去——万万不要把平衡计分卡当成一块铁桶。

如图:

从这个表上看,依然是员工目标——部门目标——公司目标的一个从下而上的支撑结构,但是,增加了第三行,也就是“其他指标部分”,这个其他指标,主要是为了解决部门间指标分担不平衡,容易扯皮的问题,比如我承担3项公司任务,你承担1项,年终考核,你完成了1项,我完成了2项,你达成率100%,我达成率66%,我当然就蹦了。

第二个 MBO 也就是通常说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老板非常喜欢,特别是那些土的掉渣的老板,很容易接受这种伪金领的价值观:

请给我结果。

其实我们换到经理,特别是员工的角度去看这个方法,绝大多数人会抱怨:

今天你说往东,明天你说往西,往东往西都是你说了算,我玩儿命的跑,结果我正好朝东的时候你告诉我目标其实是看到落日和晚霞,你当我是布欧啊还是巴巴爸爸啊?

老子累死累活跑来跑去,你一句没达到目标就把我否了,我干了这么多你就当没看见有木有有木有啊!

所以 MBO最大的问题就是:

忽略了过程。

而实践表明,对经理,特别是员工的绩效管理,过程其实非常重要。

如果一定要用MBO,我的建议是:

一定要在中层以下的考核上,考虑加上过程的因素,或者干脆设置一些诸如:

敬业、勤业、团队精神这类可控的指标,多多少少给他们在过程中的努力一个交代。

下面说 KPI,也就是关键绩效指标考核:

这个貌似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当然我没做过调查,只是根据身边朋友的说法。

很多公司刚开始做绩效管理,都采用了KPI的考核方式。

应该说,这种方式是非常不错的一种启动型绩效管理方法,适用性非常的广泛,这是最大的优点。

【目前有哪一家地产企业的绩效做得不错的啊?

 回答一下农夫的问题,我的答案是:

对你我而言,没有哪家地产企业的绩效是做的不错的,行业尚未真正成熟,企业特性和员工构成决定了,没有哪种方式是通行的,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做出的绩效管理制度,才有可能是最好的 :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今天的培训更多的是启发性的,而不是给大家答案。

但是,缺点也非常的突出。

继续。

KPI,这种貌似简单的方法,好像拿过来就能用,但是,非常普遍的一个误区也就由此而诞生了——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什么是真正的KPI,应该怎么把KPI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也缺乏系统的思考。

甚至有一种太过于常见的错误就是:

把岗位职责当成了KPI来考核。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这里要说到绩效考核——奖金的对应关系。

其实,岗位职责更多的时候对应的是你的工资,也即是月薪,而不是奖金。

岗位职责正常得到了履行,这个不能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

说的不客气一点,这个根本就不是绩效。

绩效的体现是超出岗位职责,或者是在岗位职责之上,创造出的“在公司层面可以看得到,并且对公司整体业绩产生或多或少影响的,价值增益”,这也是我们在运用任何一种绩效管理工具时,普遍存在的误解。

而这种误解,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员工的不满情绪——我本职工作做得挺好的,为什么奖金不高?

我们无法直接回答:

公司已经给了你工资了。

因为事先你没说这个标准,也就造成了员工提出的类似问题,你无法解答。

这里还要指向之前的那段话:

事前的铺垫一定要做好。

KPI的运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HR经常被业务部门忽悠。

毕竟我们是不懂业务的,这个必须要承认,哪些指标能产生边际效益,只有业务部门最清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沟通理解不足,被他们三言两语的打发回来,最终考核出一个老板非常诧异的结果,一点儿都不奇怪。

第四种:

计划管理

这是我使用过的一种考核方式。

那一年,公司的主干计划800多项,分解到各个部门、员工,考核的核心就是计划达成率。

毫无商量的达成率。

这种考核方式最直接的一种好处与MBO相同:

老板喜欢。

事实也的确证明,最终的结果,老板根本就没做调整,跟他的感性认知(排名)几乎是完全一致的,直接执行了。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

有些计划完不成是不以执行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些甚至是公司层面的原因造成了计划延迟。

怎么办?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老板直接拿出来的:

不能动,这就是结果。

这一次不动可以,但是之后的考核,我增加了“工作品质”的选项,不单单以达成率作为考核基准,适当的进行平衡。

否则,这种老板完全不讲道理的印象延伸下去,对员工的保持、培养都是一种伤害。

在这里要提醒各位,不要孤立的看待我们的绩效管理,这是很多其他模块的基础。

我们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关联的影响。

如果要让老板高兴,你可以选择MBO和计划考核的方式进行绩效管理。

但是,要注意这两种方式的负面影响。

【中国特色的balance,其实做这种平衡,是有些偷懒的。

行为+计划】科学的做法是,找到这些计划的逻辑关系,设计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学模型,或者计算公式,给客观影响因素赋值,前后关联计算分布权重,做出数据转移。

然后,把大家全都绕晕。

【具体说下,有点抽象。

我没做,当然抽象 呵呵,因为做了问题更多。

打断问一下,暗店做hr几年形成了现在的这个平衡概念的?

回答一米的问题:

这个平衡的概念大概是我做hr2年之后慢慢形成的,之前只是执行老板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好在老板思路比较超前,自己成长也快一些,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平衡的概念。

】【流程涉及也涉及KPI的啊?

嗯 丫丫这句说的好,后面我会谈到】

 360度考核

360度考核好吗?

绝大多数人会告诉你:

不好。

为什么呢?

一个很典型的说法就是:

表格满天飞,劳资忙正常工作还来不及,哪有时间给你填十张八张的表?

标准也不明确,我就算是有时间,也不可能把十来张表都给你客观的打分吧?

我打分都不客观,别人怎么可能客观?

你的结果,说客气一点就是臭狗屎~【360我也不喜欢,忙死了,结果也没什么建设性,打分只凭感觉,360就是打击报复用的,一点也不客观】再说了,别人了解我的工作吗?

我的下属凭神马评价我的工作?

他们是我的下属又不是我的上级,职级都搞不清楚,我对谁负责都不清楚,你出来的结果我怎么认可啊有木有!

360如果执行的非常好,会在公司里造就大量的老好人和软蛋,其实对公司发展非常不利。

【那可以定义成伪科学吗?

也不是的,国人还不适应实事求是和文化氛围有关,这个东西在国外可以用得很好,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这里,更正一个概念,其实360并不是一种考核方法,而是一种考核主体的不同。

一般的考核都是直接上级给打分的,而360沿袭了内部客户满意度的概念,只要跟你有关系,就给你评价。

这种方式其实出发点是好的,只是:

用法错了。

360这种方式,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解决这些争议的方式也很简单:

配合别的方法一起用。

除了直接上级之外的评价,权重不要超过30%。

这样,大家会多少留意一下内部满意度,而又不至于因为太在乎,变成怂货。

另外,运用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表格满天飞的情况。

360是幅度,而不是全员,不要关系紧密的不紧密的全都来打分,比如:

平级3个,关系部门员工2-3个,下属全员,其他高管2-3个就足矣了。

表格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不要太复杂,比重上:

上级的70%,其他的30%。

最偷懒的办法就是,把这30%给他平均掉。

关于绩效管理的方法,暂时先探讨这么多。

三、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要点

也就是我们在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应该肿么办,有哪些误区和需要关注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体现老板的想法和公司的方向。

其实一个绩效管理制度、一个薪酬管理制度,所有的HR管理制度,都要变成老板管理思想的延伸。

说的高端一点,就是要成为公司战略的实施工具、辅助工具,成为公司价值观的诠释工具。

做到了这一点,老板才会真正欣赏你,也会信服的帮你去推动这些东西。

你可以指着制度告诉他:

你看,这一块是从你的哪句话里延伸出来的。

你看,我们做计划的考核,是因为您对计划的高度关注,我们要帮您实现这个想法。

我们做员工忠诚度的考核,是因为您觉得员工普遍忠诚度不足,考核这个,就会让中层关注员工在忠诚度方面的培养……哪个老板会不喜欢这样的解释呢?

所以,在设计之初,或者说绩效管理文件的第一段,一定要想清楚,或者说清楚:

我们是为了×××××,所以做这个制度。

当然,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抬头里,把经理和员工们拉进来。

最终的指向,其实就是我们水平的体现了:

在制度的最终执行上,能够比较好的把老板的需求和员工的需求挖掘出来,驱动他们实现这个制度约定的一个共同的目标。

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制度了:

)制度中要埋下伏笔,就是可以让你给经理、员工解释的时候,让她们看到:

你看,这里,你这样做,就可以按照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晋升了。

你看,这里,老板其实是这样想的呀,你明白丫是怎么想的了,做到他所想的,还愁扭转不了他对你的负面评价吗?

第三个要点:

量化还是不量化

这也是让大家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

量化吧,工作量无比的大,而且数据谁去提供,谁去核实,怎么核算,到底是工资对应的价值,还是奖金对应的边际价值,俺是一概不知道啊!

不量化吧,老板又是个岑凯伦、琼瑶一样的人物,浪漫的要命,觉得全部指标绝对量化才好,管理方便,考核标准明确,多么完美多美好啊。

简直是一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晚霞落日,情人相拥的人间绝色呀……

屁啦!

老板啊老板,我们管的是人,不是机器啊!

你说的全部量化,可以,你对销售,你对生产,可以这么干。

一群知识工作者,娘的按照德鲁克的说法,都是些管理者,行为、思想、结果,关联因素千千万,你量化了是好,设计工程他娘的全量化,你怎么发挥它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啊?

这是没法量化的啊他三舅姥爷。

大量HR面对老板这种不理性的全量化想法,愁眉苦脸。

这一点,就需要看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的专业精神和素养去引导和教育老板了。

量化的方向是没错的,管理的角度看,用数字比用文字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对最终奖金的核算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现阶段,对人类大脑活动研究的不充分,对创造性工作评估无法量化的这个客观事实也一定要让老板看清楚。

此时,绝不可人云亦云。

即便无法说服老板,也要清楚的表达出我们的观点:

盲目量化,会让我们瞎掉没商量。

回到解决方案上,肿么办呢?

个人观点:

高管的考核指标全部量化,中层尽可能量化,员工的,看着办。

【抓大放小?

抓头放尾?

】嗯可以这么说,但还不是特别准确。

因为对高管,他们的权力决定了他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凭借自身的权限,对资源的调动去自己解决问题,所以,要的就是一个结果。

对基层(经理和员工),仅仅要个量化结果是不公平的。

对一些相对模糊的指标,比如学习与成长的指标,我们总不能用看了几本书,参加了几场培训来考核吧?

此时,用直接上级的感性认识也是未尝不可的。

在这里,可以把我的做法分享给大家。

量化的指标,全部做成百分比,但是,最终换算成5-1分的整数分值。

非量化指标,设定为优良中可差五个梯度,你去选,最终,也换算成5-1分的分值。

【好主意,我刚想问感性指标跟量化指标如何取值呢?

这样,百分比适当的摊平,比如95%、98%,全部算5分,消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异,避免了一块钱两块钱的无谓争执。

】而且,这样一来,最终结果的核算,也就把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比较好的结合起来了。

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

对你来说重要的不是我说的这种方法,实现量化非量化打通的方法有很多,这个不重要,对你重要的是下一个我要谈到的问题:

维度设置和权重设置

考核维度和权重设置说来就很简单了。

跟前面谈到的一个问题一脉相承:

老板的想法。

也就是:

老板要什么,你就考核什么,你考核什么,如果操作的当,你就得到什么。

根据公司对一些问题重视程度的不同去设置权重,是比较聪明的做法。

万万不要看着万科、龙湖如何如何做。

他们的做法我们没准儿能看到,但是效果我们看不到。

而且,截然不同的团队,截然不同的企业价值观,在类似的制度上做借鉴,一定要非常之谨慎。

下一个要点:

绩效基准值的设定

这个跟我前面讲到的优良中可差是联系在一起的。

也是我前段时间做公司内部培训的时候,跟经理们沟通的一个观点,认可度还算比较高。

先给大家看一张表:

在绩效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我们用递进式的评价方式,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就是:

怎么设定这个评价标准?

这个标准设定不好,很多时候就会在绩效评价结束之后造成大量争议。

员工跟经理吵,经理跟高管吵,高管跟老板吵,老板忙不迭的把你炒。

这个表大家可能见过,我之前在群共享发过这个课件。

我给各位经理的建议是:

你在季度初(我们季度考核一次)就要设定好优良中可差的标准,让员工明明白白的知道,什么算是优,什么算是差,这样,最终的评价结果他不太可能提出太多异议——除非这个员工特别不懂事儿。

当然,如果每一项都要设定一个五梯度的标准,那我们的经理也太累了。

我做制度的要求就是,输出尽可能简单,执行尽可能方便。

这样明显是不符合我的标准的,肿么办?

好,我给经理的建议是:

你设定一个基准值就可以了。

也就是明确“中”是什么标准。

目标是什么,这个可以明确吧?

准时完成,这个没有问题吧?

执行的创造性,这个是可以解释的吧?

额外价值,这个是可以解释的吧?

这个标准确定了就行了,最后评估的时候,你让员工自己说说,到底是不是高出了目标,创造性在哪里,额外价值怎么体现的——套进这个表,他自己做自我评估的时候都会客观很多。

你也会省事儿很多。

其实,这就是把事后的工作做到了事前,如果执行到位,情况理想,经理都不需要纠正员工的自我评价,签个字交给我就行。

设计要点的最后一个话题:

强制排序

其实这个也可以归到方法选择里面去。

强制排序应不应该用呢?

我的观点是:

如果公司成立5--10年,绩效管理启动期,70%以上的可用度。

但是GE的经验,综合我这些年使用强制排序的经验来看,强制排序属于中间环节,不能持续使用。

强制排序的目的是淘汰绩效差的员工,这个指向很明确。

但是,等绩效差的员工淘汰的差不多了,你就要开始淘汰绩效“相对不好”的员工。

此时一定要悬崖勒马,掉转枪口,把员工绩效的比较,从纵向比较调整到横向比较上去,让他自己跟自己拼,用提升和进步来考核他们——这样,组织的绩效得到了稳定和提升。

他们个人,也不会因为与其他人的比较心生哀怨。

制度设计要点就是以上这些。

四、执行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

这一点,我强烈的提请大家重视:

这才是绩效管理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业余HR和专业HR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

再好的制度,再漂亮的支持度,没有到位的执行,都是白瞎。

这是基本的管理理念。

我们做绩效管理制度,执行它,一定要有清晰的概念:

最终的成效决定了我们这项工作的成败。

在这里罗嗦两句大家可能都知道的概念。

绩效管理决不能等同于绩效考核。

很悲哀的一点是,别说职业经理人们,就算是HR,也有大量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了,压根儿就懒得去做,或者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绩效管理其实是一个定目标——管理——评价——修正——定目标……不断循环的管理过程,而不仅仅是绩效考核这么简单。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今年的绩效管理制度里面,增加了诸如:

绩效改善目标、计划弥补等等考核维度的原因之所在。

看过我的ppt的,应该知道这些维度的权重,就不多说了。

制度制定好了,HR还要做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