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276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doc

防盗报警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

 

一、红外报警探测器

    凡是温度超过绝对0℃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而温度低于1725℃的物体产生的热辐射光谱集中在红外光区域,因此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能向外辐射红外热。

而任何物体由于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本身温度不同所产生的红外辐射的波长和距离也不尽相同,通常分为三个波段。

        近红外:

波长范围0.75~3μm

        中红外:

波长范围3~25μm

        远红外:

波长范围25~1000μm

    人体辐射的红外光波长3~50μm,其中8~14μm占46%,峰值波长在9.5μm。

㈠被动红外报警探测器

    在室温条件下,任何物品均有辐射。

温度越高的物体,红外辐射越强。

人是恒温动物,红外辐射也最为稳定。

我们之所以称为被动红外,即探测器本身不发射任何能量而只被动接收、探测来自环境的红外辐射。

探测器安装后数秒种已适应环境,在无人或动物进入探测区域时,现场的红外辐射稳定不变,一旦有人体红外线辐射进来,经光学系统聚焦就使热释电器件产生突变电信号,而发出警报。

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形成的警戒线一般可以达到数十米。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主要由光学系统、热传感器(或称为红外传感器)及报警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其核心是不见是红外探测器件,通过关学系统的配合作用可以探测到某个立体防范空间内的热辐射的变化。

红外传感器的探测波长范围是8~14μm,人体辐射的红外峰值波长约为10μm,正好在范围以内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PassiveInfaredDetector,PIR)根据其结构不同、警戒范围及探测距离也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单波束型和多波束型两种。

单波束PIR采用反射聚焦式光学系统,利用曲面反射镜将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汇聚在红外传感器上。

这种方式的探测器境界视场角较窄,一般在5°以下,但作用距离较远,可长达百米。

因此又称为直线远距离控制型被动红探测器,适合保护狭长的走廊、通道以及封锁门窗和围墙。

多波束型采用透镜聚焦式光学系统,目前大都采用红外塑料透镜——多层光束结构的菲涅尔透镜。

这种透镜是用特殊塑料一次成型,若干个小透镜排列在一个弧面上。

警戒范围在不同方向呈多个单波束状态,组成立体扇形感热区域,构成立体警戒。

菲涅尔透镜自上而下分为几排,上面透镜较多,下边较少。

因为人脸部、膝部、手臂红外辐射较强,正好对着上边的透镜。

下边透镜较少,一是因为人体下部红外辐射较弱,二是为防止地面小动物红外辐射干扰。

多波束型PIR的警戒视场角比单波束型大得多,水平可以大于90°,垂直视场角最大也可以达到90°,但作用距离较近。

所有透镜都向内部设置的热释电器件聚焦,因此灵敏度较高,只要有人在透镜视场内走动就会报警。

    红外光穿透力差,在防范区内不应有高大物体,否则阴影部分有人走动将不能报警,不要正对热源和强光源,特别是空调和暖气。

否则不断变化的热气流将引起误报警。

为了解决物品遮挡问题,又发明了吸顶式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安装在顶棚上向下360°范围内进行警戒,只要在防护范围内,无论从哪个方向入侵都会触发报警,在银行营业大厅,商场的公共活动区等空间较大的地方得到广泛使用。

    被动式报警探测器由于探测性能好、易于布防、价格便宜而被广泛应用。

其缺点是相对于主动式探测误报率较高。

㈡主动式红外探测器

    主动红外探测器由红外发射机、红外接收机和报警控制器组成。

分别置于收、发端的光学系统一般采用的是光学透镜,起到将红外光束聚焦成较细的平行光束的作用,以使红外光的能量能够集中传送。

红外光在人眼看不见的光谱范围,有人经过这条无形的封锁线,必然全部或部分遮挡红外光束。

接收端输出的电信号的强度会因此产生变化,从而启动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

主动式红外探测器遇到小动物、树叶、沙尘、雨、雪、雾遮挡则不应报警,人或相当体积的物品遮挡将发生报警。

由于光束较窄,收发端安装要牢固可靠,不应受地面震动影响,而发生位移引起误报,光学系统要保持清洁,注意维护保养。

因此主动式探测器所探测的是点到点,而不是一个面的范围。

其特点是探测可靠性非常高。

但若对一个空间进行布防,则需有多个主动式探测器,价格昂贵。

主动式探测器常用于博物馆中单体贵重文物展品的布防以及工厂仓库的门窗封锁、购物中心的通道封锁、停车场的出口封锁、家居的阳台封锁等等。

    主动式红外探测器有单光束、双光束、四光束之分。

以发射机与接收机设置的位置不同分为对向型安装方式和反射式按装方式,反射型安装方式的接收机不是直接接收发射机发出的红外光束,而是接收由反射镜或适当的反射物(如石灰墙、门板表面光滑的油漆层)反射回的红外光束。

当反射面的位置与方向发生变化或红外发射光束和反射光束之一被阻挡而使接收机无法接收到红外反射光束时发出报警信号。

当使用较多的探测器进行防范布局时应该注意消除射束的交叉误射。

二、微波探测器

    微波探测器分为雷达式和墙式两种。

㈠雷达式微波探测器

    雷达式是一种将微波收、发设备合置的探测器,工作原理基于多普勒效应。

微波的波长很短,在1mm~1000mm之间,因此很容易被物体反射。

微波信号遇到移动物体反射后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即经反射后的微波信号与发射波信号的频率会产生微小的偏移。

此时可认为报警产生。

    采用多普勒雷达的原理,将微波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装在一起。

使用体效应管作微波固态振荡源,通过与波导的组合,形成一个小型的发射微波信号的发射源。

探头中的肖基特检波管与同一波导组成单管波导混频器作为接收机与发射源耦合回来的信号混频,从而得到一个频率差,再送到低频放大器处理后控制报警的输出。

微波段的电磁波由于波长较短,穿透力强,玻璃、木板、砖墙等非金属材料都可穿透。

所以在安装时不要面对室外,以免室外有人通过引起误报。

金属物体对微波反射较强,在探测器防范区域内不要有大面积(或体积较大)物体存在,如铁柜等。

否则在其后阴影部分会形成探测盲区,造成防范漏洞。

多个微波探测器安装在一起时,发射频率应该有所差异,防止交叉干扰产生误报。

另外,如日光灯、水银灯等气体放电光源产生的100Hz调制信号由于在闪烁灯内的电离气体容易成为微波的运动反射体而引起误报。

使用微波入侵探测器灵敏度不要过高,调节到2/3时较为合适。

过高误报会增多。

与超声波一样家庭也可以使用。

    探测器对警戒区域内活动目标的探测范围是一个立体防范空间,范围比较大,可以覆盖60°至90°的水平辐射角,控制面积可达几十到几百平方米。

雷达式微波探测器的发射能图与所采用的天线结构有关,采用全向天线(如1/4波长的单极天线)可产生近乎圆球形或椭圆形的发射范围,这种能场适合保护大面积的房间或仓库等处。

而采用定向天线(如喇叭天线)可以产生宽泪滴形或又窄又长的泪滴形能图,适合保护狭长的地点,如走廊或通道等。

㈡墙式微波探测器

    微波墙式探测器利用了场干扰原理或波束阻断式原理,是一种微波收、发分置的探测器。

墙式微波探测器由微波发射机、发射天线、微波接收机、接收天线、报警控制器组成。

微波指向性天线发射出定向性很好的调制微波束,工作频率通常选择在9至11GHz,微波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相对放置。

当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之间有阻挡物或探测目标时,由于破坏了微波的正常传播,使接收到的微波信号有所减弱,以此来判断在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是否有人侵入。

    墙式微波探测器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微波电磁场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警戒线,可以长达几百米、宽2到4米、高3到4米,酷似一道围墙,因此称为微波墙式探测器或微波栅栏。

三、玻璃破碎探测器

    利用压电陶瓷片的压电效应(压电陶瓷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扭曲、变形时将会在其表面产生电荷),可以制成玻璃破碎入侵探测器。

对高频的玻璃破碎声音(10k~15kHZ)进行有效检测,而对10kHZ以下的声音信号(如说话、走路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玻璃破碎声发射频率的高低、强度的大小同玻璃厚度、面积有关。

    玻璃破碎探测器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声控型的单技术玻璃破碎探测器,它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选频作用(带宽10到15KHz)的具有特殊用途(可将玻璃破碎时产生的高频信号驱除)的声控报警探测器。

另一类是双技术玻璃破碎探测器,其中包括声控-震动型和次声波-玻璃破碎高频声响型。

声控-震动型是将声控与震动探测两种技术组合在一起,只有同时探测到玻璃破碎时发出的高频声音信号和敲击玻璃引起的震动,才输出报警信号。

    次声波-玻璃破碎高频声响双技术探测器是将次声波探测技术和玻璃破碎高频声响探测技术组合到一起,只有同时探测敲击玻璃和玻璃破碎时发出的高频声响信号和引起的次声波信号才触发报警。

    玻璃破碎探测器要尽量靠近所要保护的玻璃,尽量远离噪声干扰源,如尖锐的金属撞击声、铃声、汽笛的啸叫声等,减少误报警。

四、震动探测器

    震动探测器是以探测入侵者走动或破坏活动时产生的震动信号来触发报警的探测器。

震动传感器是震动探测器的核心部件。

常用的震动探测器有位移式传感器(机械式)、速度传感器(电动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晶体式)等,震动探测器基本上属于面控制型探测器。

    机械式常见的有水银式、重锤式、钢球式。

当直接或间接受到机械冲击震动时,水银珠、钢珠、重锤都会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出发报警。

这种传感器灵敏度低、控制范围小,只适合小范围控制,如门窗、保险柜、局部的墙体。

钢珠式虽然可以用于建筑物,但只有4m2左右,很少使用。

    速度传感器一般选用电动式传感器,由永久磁铁、线圈、弹簧、阻尼器和壳体组成。

这种传感器灵敏度高,探测范围大,稳定性好,但加工工艺较高,价格较高。

加速度传感器一般是压电式加速度计,是利用压电材料因震动产生的机械形变而产生电荷,由此电荷的大小来判断震动的幅度,同时籍此电路来调整灵敏度。

    震动探测器应该与探测面安装牢固,否则不易感受到震动,应该远离震动干扰源。

五、超声波探测器

    利用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20000Hz以上)来作为探测源的报警探测器成为超声波探测器,它是用来探测移动物体的空间探测器。

    按照其结构和安装方法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两个超声波换能器安装在同一个壳体内,即收、发合置型,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也称为多普勒型。

其发射的超声波的能场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一般为面向方向区域呈椭圆形能场分布。

另一种是将两个换能器分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即收、发分置型,称为声场型探测器,它的发射机与接收机多采用非定向型(即全向型)换能器或半向型换能器。

非定向型换能器产生半球型的能场分布模式,半向型产生锥形能场分布模式。

    收、发分置的超声波探测器警戒范围大,可控制几百立方米空间,多组使用可以警戒更大的空间。

    安装超声波探测器的空间密封性要求高,不应有大容量的空气流动,不能有过多的门窗且需紧闭。

应该避开通风设备及气体的流动。

用超声波探测器保护的空间隔音性能要好,以减少外界噪声引起的误报。

超声波对物体没有穿透性,因此使用时应避免物体的遮挡,玻璃、隔板、房门等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较差,因此不应正对安装。

超声波是以空气作为传输介质的,因此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会影响其探测灵敏度。

当温度为21℃、相对湿度38%时,超声波的衰减最为严重,探测范围也最小。

六、开关式报警器

    开关式报警器是通过各种类型开关的闭合和断开来控制电路产生通、断,从而触发报警。

常见的开关有磁控开关、微动开关、压力垫,或用金属丝、金属条、金属箔等来代用的多种类型开关。

    磁控开关又称磁控管或磁簧开关,由永久磁铁及干簧管组成。

磁控开关应该避免直接安装在金属物体上,必须使用时应使用钢门专用型磁控开关或改用微动开关或其它类型开关器件。

七、周界报警探测器

    在一些重要的区域,如机场、军事基地、武器弹药库、监狱等处,为了防止非法的入侵和各种破坏活动,传统的防范措施是在这些区域的外围周界处设置一些屏障,如围墙、栅栏、钢丝篱笆网等,并安排人员巡逻。

但是人力防范往往受到时间、地狱、人员素质和精力等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漏洞和失误。

因此需要应用一些先进的周界探测报警系统形成一道人眼看不到的“电子围墙”。

前面介绍的主动红外探测器和微波墙式探测器是最为常见的周界报警探测器,其中微波墙式探测器需要防范的周界具有较好的平直度,曲折过多或者地面高低起伏不平地点就不宜采用微波墙式探测器;而主动红外探测器在室外使用时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大,如雾、雪、雨、风沙等,能见度的下降必然引起作用距离的缩短。

除了上述两种以外,还有多种周界报警探测装置。

㈠泄露电缆式报警探测器

    泄露电缆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同轴电缆,与普通的同轴电缆不同的是,泄露电缆在其外导体上沿长度方向周期性地开有一定形状的槽孔,所以又称为开槽电缆。

电缆内部传输的一部分高频电磁能可以由这些槽孔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部辐射,同时又可以通过槽孔接收外部的电磁波,加上同轴电缆原有的传输性能,可以说,泄露同轴电缆兼有传输线和收、发天线的功能。

    利用泄露电缆作为传感器组成的周界探测报警系统由两根平行埋在周界地下的泄露电缆和发射机、接收机组成。

一根泄露电缆与发射机相连,向外发射能量。

另一根泄露电缆与接收机相连,用来接收能量。

发射机发射的高频电磁能经发射电缆向外发射,一部分能量耦合到接收电缆,收发电缆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椭圆形的电磁场的探测区。

两根电缆之间的电磁能的电磁耦合对扰动非常敏感。

当有人进入此探测区时,会干扰这个耦合场,使接收电缆收到的电磁能量发生变化。

通过信号处理电路提取这个变化量、变化率和持续时间等,就可通过电子电路触发报警。

在国外生产的这类报警器中,是将电缆收到的信号数字化,在无探测目标时,可得到一个方形曲线存储在存储器中,当有人侵入时,又增加多个部分由入侵者反射到接收电缆的反射波,从而产生干扰的曲线。

通过与原存储曲线比较后即可探测到入侵者的闯入行为。

另外可以对接收泄露电缆接收到的返回脉冲信号进行检测,通过对发射与接收脉冲信号的持续时间、周期和振幅进行严格的对比,就可以探测到电磁场内的细微变化,甚至能准确指出入侵者的位置。

如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周界的轮廓图,并利用其上的闪动光标来指示入侵者的入侵位置。

    泄露电缆是一种隐蔽式的周界探测传感系统,一般埋在地下或装入墙内,因此不会影响现场的外观而且又属于无形探测场,入侵者是无法察觉探测系统的存在,所以就无法避开或破坏系统。

电缆可环绕任意形状的境界区域,不受地形和地面平坦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探测灵敏度也不受环境温度、湿度、风雨烟尘等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是十分理想的周界探测设备。

㈡驻极体震动电缆报警器

    驻极体震动电缆是一种经过特殊充电处理后带有永久预置电荷的介电材料,利用驻极体材料可以制作驻极体话筒。

驻极体电缆又称为张力敏感电缆或麦克风式电缆,其基本结构和普通的同轴很相似,只不过是一种经过特殊加工同轴电缆。

在制作时对填充在其内、外导体之间的电介质进行静电偏压,使之带有永久性的预置静电荷。

当驻极体电缆受到机械震动或因受压而变形时,在电缆的内外导体就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电压信号,此电压信号的大小和频率与受到的机械震动力成正比。

与外电路相连就可以检测出这一变化的信号电压,并检测到较宽频域范围内的信号。

由于驻极体电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驻极体麦克风相类似,故又称为麦克风电缆。

    使用时通常将驻极体电缆用塑料带固定在栅栏或钢丝上,其一端与报警控制电路相连,另一端与负载电阻相连。

当有人翻越栅栏、铁丝网或切割栅栏、铁丝网时,电缆因受到震动而产生模拟电压信号即可触发报警。

此外,由于驻极体电缆实际上就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特制麦克风,因此利用它把入侵者破坏或翻越栅网、出动震动电缆时的声响以及邻近的声音传送到中心控制室进行监听,用来判断是否有入侵。

㈢电磁感应式震动电缆报警器

    在电磁感应式电缆的聚乙烯护套内,其上、下两部分空间有两块近于半弧形充有永久磁性的韧性磁性材料。

它们被中间两根固定绝缘导线支撑着分离开来。

两边的空隙正好是两个磁性材料建立起来的永久磁场,空隙中的活动导线是裸体导体,当此电缆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产生震动时,导线就会在空隙中切割磁力线,由电磁感应产生电信号。

此信号由处理器(又称接口盒)进行选频、放大后将300—3000Hz的音频信号通过传输电缆送到控制器。

当此信号超过一定的阈值时,便立刻触发报警电路报警,并通过音频系统监听电缆受到震动时的声响。

    控制器可以制成多个区域,多区域分段控制可以使目标范围缩小,报警时便于查找。

例如一个四方形的院子一般不用一根电缆把它围起来,因为有人爬墙时不好判断哪个部位。

可采用多段传感电缆来敷设,分多个控制区域来控制。

    电磁感应式震动电缆安装简便,可安装在原有的防护栅栏、围墙、房顶等处,无需挖地槽。

因电缆易弯曲,布线方便灵活,特别适合在复杂的周界布防。

震动电缆传感器是无源的长线分布式,很适合在易燃易爆等不宜接入电源的地点安装。

震动电缆传感器对气候、气温环境的适应性能强,可在室外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气温环境和高低温的环境下正常地进行全天候防范。

㈣光纤传感器周界报警器

    随着光纤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损耗不断降低,传输距离不断加大,价格下降,加上在技术性能上又有独到的优点,光纤报警器在安防系统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光纤传感器基本由红外光发射器、光导纤维、红外光接收器组成。

红外发射器内的发光二极管发射脉冲调制的红外光,此红外光沿光纤向前传播,最后到达光接收器,并把经光电检测后的信号送往报警控制器,从而构成一个闭合的光环系统。

    根据防范的不同场合和要求,光纤可以构成各种形状,环置于需要防范的周界,当入侵者侵入时会破坏光纤使其断裂,这时就会因光信号中断而触发报警。

由于光纤极细,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隐蔽安装,如安装在周围防御的钢丝网上,当发生因攀登、翻越、切断钢丝引起的光纤断裂时,通过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

也可以将透明的光纤埋在用纸、塑料或防止纤维等物制成的壁纸中或放到墙皮里或门板里,当入侵者凿墙、打洞或撕裂壁纸时产生报警。

㈤地音周界报警探测器

    当一个人行走时,每一步都会从地面接触发出小的但是可以探测到的地震波向各个方向扩散,用来探测入侵者地震波的探测器称为地音探测器或地震式周界报警探测器。

埋在地下的鉴别和探测传感器分别将探测到的地震波信号传送到处理器,处理器可以鉴别防护区外的车辆、声震、地震及人走路等地震干扰,只有真正发生入侵时,处理器才会启动报警装置。

㈥电场感应式探测器

    将两根或多根(如8到10根)高强度带塑料绝缘层的导线通过绝缘子平行架设在一些支柱上。

这些导线有些是场线,有些是感应线,一根场线和一根感应线紧靠在一起安装构成一组。

低频信号振荡器产生的频率为1—40kHz的低频振荡信号电压送到各条场线中,在场线周围就会产生磁场。

将感应线与报警控制器相连。

如果有人侵入,探测区的电磁场受到干扰,从而使感应线输出的感应感电压发生变化,只要测出信号变化的幅度、速率或干扰的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超过规定的阈值就会发生报警。

㈦电容变化式探测器

    基于电桥测量电容的基础,利用电容的变化触发报警的探测器称为电容变化式报警探测器。

由于电桥的平衡状态受桥臂上元器件值的影响,探测灵敏度较高,但受环境(温度、湿度等)影响较大。

设计成差分方式工作则可有效地降低因环境影响而造成的误报警。

传感器的平衡电桥伸出的感应线细小、轻便、柔软,安装不受地形限制,安装在入侵者可能翻越、靠近的场所。

八、双技术与双鉴报警探测器

    双技术报警探测器又称为双鉴器、复合式探测器或组合式探测器,是将两种探测技术结合以“相与”的关系来触发报警,即只有当两种探测器同时或者相继在短暂时间内都探测到目标时才可发出报警信号。

常见的双技术报警探测器有微波-被动红外双鉴器和超声波-被动红外双鉴器,从实际的可信度和误报率来看,微波-被动红外双鉴探测器性能最佳,其误报率是单技术探测器的421倍,是其它双技术探测器的270倍,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特殊的应用场合中,需要使用不同探测技术的报警探测器,此时的探测器决非双鉴报警探测器,其应用目的是尽量避免漏报警,对误报警没有要求,实际使用的应该是不同探测技术“相或”关系的探测器或者是两种不同探测技术的报警探测器。

九、商品电子防盗系统

    EAS(ElectronicArticleSurveillance)又称电子商品防窃(盗)系统,是目前大型零售行业广泛采用的商品安全措施之一。

EAS于1960年代中期在美国问世,最初应用于服装行业,现在已经扩展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领域也扩展到百货、超市、图书各种行业,尤其在大型超市(仓储)的应用得到充分的开发。

    EAS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检测器(Sensor)、解码器(Deactivator)和电子标签(ElectronicLabelandTag)。

电子标签分为软标签和硬标签,软标签成本较低,直接粘附在较“硬”商品上,软标签不可重复使用;硬标签一次性成本较软标签高,但可以重复使用。

硬标签须配备专门的取钉器,多用于服装类柔软的、易穿透的物品。

解码器多为非接触式设备,有一定的解码高度,当收银员收银或装袋时,电子标签无须接触消磁区域即可解码。

也有将解码器和激光条码扫描仪合成到一起的设备,做到商品收款和解码一次性完成,方便收银员的工作,此种方式则须和激光条码供应商相配合,排除二者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解码灵敏度。

未经解码的商品带离商场,在经过检测器装置(多为门状)时,会触发报警,从而提醒收银人员、顾客和商场保安人员及时处理。

    就EAS系统检测信号载体而言,已经有六、七种不同原理的系统。

由于检测信号载体的特性不同,因而各种原理的放到系统的性能也有很大差别。

到目前为止,已出现的六种原理的EAS系统依次为电磁波系统、微波系统、无线电/射频系统、分频系统、自报警智慧型系统以及声磁系统。

电磁波、微波、无线电/射频系统问世较早,但受其原理的限制,性能上没有每大提高。

如微波系统尽管保护出口宽,能方便灵活地安装(如隐蔽于地毯下或吊置于天花板上),但易受液体如人体屏蔽的不足,已经逐渐退出EAS市场。

分频系统只有硬标签,主要用于服装服饰的保护,不能用于超市;自报警智慧型系统主要用于贵重物品如高档时装、皮革、裘皮大衣等等;声磁系统是电子防盗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令EAS误报现象得到很好改善,自1989年推出以来,已经成为全球许多零售商喜爱的电子防盗系统。

    EAS系统性能评估指标有系统检测率、系统误报、抗环境干扰能力、受金属物屏蔽的程度、保护宽度、保护商品的种类、防盗标签的性能/尺寸、消磁设备等。

㈠检测率

    检测率是指单位数量的有效标签以不同方向经过检测区域的不同位置时的报警次数。

由于某些系统的标签存在方向性,所以检测率的概念应以综合各个方向的检测率平均值为基准。

就目前市场上最常用的三种原理来说,声磁系统的检测率最高,一般超过95%;无线电/射频系统的检测率在60-80%之间;电磁波的检测率一般在50-70%之间。

检测率低的系统在商品被带出时发生的漏报率可能性要大,因此检测率的高低是评估防盗系统好坏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

㈡系统误报

    系统误报是指非防盗标签触发系统的报警。

如果有非标签物品触发报警将会给工作人员的判断处理带来困难,甚至引起顾客与商场之间的冲突。

由于受到原理的限制,目前常见的EAS系统都无法完全排除误报,但性能上会有差别,选择系统的关键是看误报率。

㈢抗环境干扰能力

    当设备受到干扰时(主要是电源与周围噪声的干扰),系统会在无人经过或无任何触发报警物品经过时发出报警信号,这种现象称为虚报或自鸣。

    无线电/射频系统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