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1206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doc

篇一: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生命化教育问题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台山市特殊教育中心黄艳凤

2014年6月14日,我有幸到江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课题观摩”。

陈老师和黄老师精彩的课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特别是是黄爱华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让我重新定义了教学方式。

一、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

而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主动转变了。

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二:

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横岗嘉联学校邱晓梅

2013年12月15日,我有幸到云顶学校倾听“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

在有限的一天时间里,听杨校长幽默有趣的<<教育应激扬生命>>的报告会:

句句深入人心.观摩了帅气的我的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和<<方向与位置>>:

新颖又有个人特色.还观摩了吕明老师的<<成正反比例的量>>.陈燕虹老师的讲座<<大问题教学在桂林>>.姜巍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怎么学会“说”的>>和陈洪杰主编的《课堂转型与大问题教学》的讲座。

全场我都没有迟到和早退行为,是的!

真的太精彩了!

怎舍得离开呢?

这是一个让我成长的日子,我深刻地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是一个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大问题,各个讲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张齐华老师的课,说实在,我是真奔着这天是因为有张王子的课才抢票的,而这票抢得可以说是“物超所值”啊!

太动人心弦了!

大爱张齐华—我们的数学王子!

他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让我重新定义了教学方式。

一、导入要预热并且是精彩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源于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

而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主动转变了。

二、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养。

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四.创设情景教学。

篇三:

2014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问题让学习发生,让课堂灵动

-------------2014生命化大问题教学研讨会观摩学习有感2014年11月,林校长带领我们一行8人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参加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大问题教学的特点和步骤:

一、大问题教学的特点是1、问题让学习发生,以问题为导向,从高到低落实。

二、大问题教学的步骤是:

第一、建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

第三、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合作学习。

第四、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互动分享,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

第五、师生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

第六、提出后续研究的问题,对知识技能进行巩固深化延伸。

我们觉得它和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步建立关系可以归结为预习反馈,第二步提出问题和第三步尝试探究归为自学交流,第四步展示分享和第五步共同概括可以归结为展示点拨,第六步问题延伸可以归结为练习迁移。

完全按照大问题教学模式来上课,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和它大体一致,而且步骤上更精简些,但是一些本质上方法是值得学习的,表现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教学的灵魂,开放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黄爱华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开放意识。

他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提出质疑。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并主持,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后,深度点拨。

每一堂课,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展示分享环节,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汇报,并这样主持:

1、请大家听我说,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并和下面同学互动。

教师在台下主动倾听,积极互动,适时重复观点,迂回对话,适时追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在后面环节中,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完善建构。

美国老师詹妮弗.格里芬上的《认识方程》,内容很开放,是商场购物的情景题。

2014.11

篇四:

生命教育观摩课心得体会

生命教育观摩课心得体会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两位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其次,两位老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听课中我发现两位老师基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

有艺术性;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教学备课未达精细巧妙。

2、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

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

篇五: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5月30日,新集学区组织全乡教师参加了唐原小学教学观摩活动,我听了唐原小学教师的课后,本人深刻认识到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逐步迈向科学化、自主化,唐原小学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探索教学为主。

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本人深刻反思,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和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吸引力做到简洁精练。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远远不足。

本次活动让我体会到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

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学生不认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而唐原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他上课语言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

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再次,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预习不充分的课不上。

在学生预习的同时,我应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自行建够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开放课堂,自主学习。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

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以往教学只注重面向好生、中等生,忽略差生。

虽然只有一天短暂的时间,但个人受到的触动很大,感到受益匪浅!

我觉得他们的课之所以那么精彩,首先在于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在长期对人性本身的深刻洞察。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

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

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

美国人认为,人生就是为兴趣所作的表演。

兴趣才是快乐的源泉,发展的阶梯,成功的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

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

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

思来想去,不外乎以下几点: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即:

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

在李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点。

在课的开始李老师运用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本身渗透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

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3、活泼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

的内容设置没有深度,在点拨功夫上还是欠缺得很,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我更是单调,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语文教学成绩没能达到我意想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