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表达能力.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1311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表达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高表达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高表达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高表达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提高表达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提高表达能力.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提高表达能力.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表达能力.doc

《提高表达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表达能力.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提高表达能力.doc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许燕在微博中说到:

组织了北京近50位老师判完了研究生的心理学统考试卷,发现了两点忧虑:

其一是很难见到写字好的学生试卷了,差的比比皆是。

虽然写字好不好不是判分标准,但是深感一丝忧虑。

难道以后写汉字会变成一种艺术技能吗?

其二是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差,论述题答成了概念题和简答题的水平,让我们老师如何给分?

我高中学习做菜的时候,我妈妈每次都会告诉我要加适量的盐,然而我并不知道这个适量到底是多少?

而现在则有一些人向我们强调要提高逻辑,强化思维,然而我们也不知道具体的路径如何?

今天,从我以前的一个回答:

不太会说话,怎样提高说话的技巧?

-卫蓝的回答进行一个要点的扩展,尝试在逻辑提高上划出一条具体的路径,系统阐述一下金字塔原理。

很多人都看过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不少人向我反映说这本书有点儿难啃,看得云里雾里。

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理解能力不足,而可能是作者苦于字数上的问题又缺乏生活化的例子,作者就用专业视角去阐述,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我们的知识背景。

在讲述金字塔原理的过程中,我也尽可能将例子生活化,文字轻松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和规范模式。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是: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先重点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原理整理逻辑?

——金字塔能够达到的沟通效果:

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

怎么构造金字塔结构?

——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是:

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总想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精华。

讲完了一些概括性内容,接下来就针对上面进行具体的展开。

我们说话、写作、整理问题的过程,为什么需要使用金字塔原理呢?

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对事物进行规律化分类,大脑会自动将事物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基本上,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而且会将这些事物按照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

举个例子,古人眺望星空,看到的星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意识将它们整合成“北斗七星、狮子座”等这样有规律的整体。

因为人的认知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随便往一个地方瞥上一眼,大脑得到的信息量就超过了1G了,这对有限的物理容量的大脑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负担。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大脑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在低能耗的情况下更好的获得信息的能力,慢慢地喜欢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组织,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

如果我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破坏了这种进化——语无伦次,废话连篇。

那么就会让对方的大脑产生更多的信息处理负担。

而在说话和写作过程中,无论读者智商多高,他们可利用的认知资源都是有限的,一部分认知资源要用于识别和解读读到的词汇,另一部分用于找出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资源则用于理解所表达思想的内涵。

而且这种资源的分配,每上升一个级别,所剩下的资源量就会少上一个量级。

如果我们的语言文字在表达上前两个级别就耗费了读者的所有精力,那么就基本很难有人知道我们想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举个例子

即使女员工能与男员工一样获得同工同薪的待遇,女员工的处境可能比以前差——与现在相比,女员工和男员工的平均收入差距将不会缩小,反而会越来越大。

对雇主来说,同工同薪是指,为相同的岗位或工作价值,支付相同的报酬。

采用任何一种解释都意味着:

驱使雇主为自身利益采取行动;或者通过多雇佣男工抵制限制性政策。

这段话传递了五种思想,但是却并没有清晰的逻辑,让人觉得理解上非常困难。

因为,他不满足我们的大脑联系和分类的进化本能。

我们很难从随后接受到的信息的所有特征,寻找到与前面信息相同的特征。

就像对方给了我们堆砌的瓦砾,我们想要拼建成房子,却发现这些瓦砾不是相同的材料组成的,从而加大了构建出整体的难度。

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概念和思想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认为,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七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够记住9个,而有的人则能够记住5个。

大脑比较容易是3个项目,最容易的这算是记住1个。

当大脑发现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者5个的时候,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里面中,以便于记忆。

再举个例子,女朋友跟我说“你去超市买点东西吧,要买土豆,橘子,葡萄,鸡蛋,酸奶,牛奶,土豆,鸡蛋,胡萝卜,咸鸭蛋,苹果。

”但是这么多个项目,当我走到超市的时候,我可能就已经忘了很多了。

这个时候我为了记得更为牢固,我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性质的区分进行同类项合并。

分为蔬菜:

土豆,胡萝卜。

水果:

橘子,苹果,葡萄。

蛋奶制品:

咸鸭蛋,鸡蛋,酸奶,牛奶。

将十余个项目划分为三个大项,让自己的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产生塔式的链接,更容易记住。

金字塔原理最为实在的功能在于降低受众的认知成本,提高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的转化率。

在形式上让自己的逻辑更为清晰,更有条理性。

我们知道了金字塔原理的使用益处,那么怎样才能够更好的驾驭这个工具,让别人更好的接收自己的信息呢?

1.背景交代

前面有说道,人的认知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大脑会有一个自发的过滤器,将无用的和非常熟悉的知识过滤掉和简化。

如果说在一开始就没有明确好要讲述内容的方向,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多个方向获取信息,这样就会增加很多认知成本去理解没有用的信息,让受众有效信息的转化得不到提高。

举个例子,我想问上面这张漫图有多少人穿白色短袖?

这个时候受众的思维就更多关注于衣服,而很少去关注有多少个人,多少个男生。

实际上就是通过问题背景自动过滤了很多与主体无关的信息,从而降低受众的认知成本,提高信息转化。

2.顺序要求

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大脑喜欢层次的、有规律的东西。

在表达过程中,我们需要让表达具有一定的层次关联。

金字塔原理的表述有四种顺序。

演绎顺序: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关系:

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关系:

远近,高低,大小。

程度关系:

最重要,重要,次要等。

至于选择那种类型的逻辑顺序,取决于我们在阻止思想时的分析过程。

写出条理清晰的逻辑结构需要我们在构思的过程中,清晰理解需要阐述的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而使分析结构更为有效。

3.故事性叙述

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向受众传递简单易懂的信息,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让他们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使受众接受全篇的思想。

这也是鸡汤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如果受众事先并不确信会对我的内容产生兴趣,那么要想要将所有思想抛开,专注于你提供的信息,对读者和听众而言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受众只有在感受到强烈的吸引力时,才会愿意暂时放弃其他思想,专注于我们提供的信息。

而较为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讲述一个相关的,未讲完的故事来实现这种注意力的集中。

比如说我以前的几个回答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注意力的吸引。

当我讲述完描述性的内容时,一定程度上就是给了受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一定的代入感。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悬而未解让我们产生完成一件事情的冲动需求。

产生“为什么讲故事引用于此,为什么是这样”的疑惑,有耐心看完。

4.结构性分析问题

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入手是: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然而,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非常低效的,在收集资料和分析的工作中高达60%是无用功。

得出来的结论往往也非常空泛而没有实际性帮助。

后来,很多信息咨询公司发现,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信息收集前对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

提出假设

设计流程,沙盘推演

分类处理,得出结论

得出相应的对策

也就是说我们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构思解决问题的内容时,第一步不是着急去收集信息,而是先提出问题所在的假设,通过假设去寻求有用的信息,进而降低信息的收集成本。

比如说,当我们学习低效的时候,我们应该第一步采取的措施是,提出问题:

什么造成自己的低效,横向比较自己的不同时期的表现,纵向比较近期的表现,竖向比较他人与我们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进而得出一种反馈。

通过得到的假设,再去采取信息并且进行措施的补救等。

多少革命败于没有理论指导,就有多少改变败于没有理论指导。

好的理论在于指导性和操作性,而金字塔原理就是一个有效解决问题和表述的理论。

老说自己讲话逻辑混乱没条理,可是你掌握时间分解法了吗?

分解的方法,我总结提炼了五种:

时间法、空间法、要素法、层递法和罗列法。

今天先跟大家讲讲时间法。

时间有始有终

关于时间,我们在过去的哲学课上获得的知识是,整体上来讲,时间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

对于这个强制规定性的观点,我们没法证明,也没法否定。

这是科学应该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深奥的问题。

还是来谈谈我们能够感知的、具体的事物吧。

以我们的日常经验而言,时间总是有开始,有结束的。

比如一个人,有生的那一天,就一定会有死的那一天。

过去的皇帝特别喜欢道士,为什么?

因为道士总是吹嘘,他有某种方法,或者能够制出一种仙丹,让皇帝长生不老、长生不死。

今天的社会,养生热日益兴起,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大家有钱了,生活过得好起来了,于是就怕老、怕死,想把时间留住。

最近不是流行一首歌吗,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反映的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时间在不断地流逝,而每个人都有终结生命的那一天。

时间就是生命

人的时间性叫做生命,其他的动物与植物,也有生命。

而其他的物品、事件,虽然没有生命,但也总是存在于一个时间流之中,于是我们也常常会把一些没有生命的物品,用生命周期来描述它们由产生到毁灭这个过程。

比如,汽车有出厂的一天,就有报废的一天;房屋有建造好的一天,也有坍塌的一天;公司的新产品有投入市场销售的一天,也有最后从市场上消失的一天;一个公司有创立的一天,也有关门倒闭的一天。

时间三分法

因此,时间的特性就是从某一个点开始,然后在某一个点结束,形成一个单向度的线轴。

于是,我们可以把人、事、物,按照其时间特性,把他们的全部过程,或者其中的某一段,拿来分解成几段。

比如,人的一生,一般分为青少年阶段、中年阶段、老年阶段。

又比如,我踏入社会后的经历为,可以分为三段:

1980年代在内地的政府机关当公务员;1990年代初期南下广东闯荡;2004年返回内地担任公司高管,并转型成为职业培训师。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时间法的分解,往往跟以下这些关键词有关,就是:

阶段、步骤、经过、过程。

只要你在讲一个事情,脑海里面浮现出这几个词,往往你就是在进行时间法分解。

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就是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2000年解决温饱;第二步,在2020年前全面实现小康;第三步,在21世纪中叶,也就是共和国建立100年之际,全面实现现代化。

顺叙与倒叙

时间法一般情况下,都会采取顺叙法,有的时候出会采取倒叙法,先讲一个好的或不好的结果,然后再从头讲起。

倒叙法只是一种表现手法,是为了增强吸引力,并不是说你可以颠来倒去地讲。

你要把把话讲清楚,不管是顺叙还是倒叙,一定要把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结弄清楚,讲明白,否则会把听众给弄晕。

比如,某个贪官在监狱里接受记者采访,问他是为何沦为阶下囚的。

他就可能用倒叙时间法来分解,介绍自己为什么会堕落到今天的地步。

他会倒回去说,自己最开始的时候,坚持不收别人送礼,自己也觉得是个好官、清官。

后来,因为有一次实在碍于面子,不好拒绝,收了一万块钱,当时也觉得自责,但慢慢就无所谓了,接下去收人礼物、现金,都觉得很自然,很正常。

到了最后,如果人家找自己办事,不送礼,还要找别人要,否则就不办事。

主观与客观

当然,要特别补充说明的是,时间法的划分,其实包括客观时间法与主观时间法。

客观时间法是指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时间周期来分解,而主观时间法则是按照人的主观认识过程来分解。

举例来说,如果让你来谈谈对某个同事的印象,你可能会说,最开始的时候,不了解他,甚至有些讨厌他;后来相处一段之后,觉得他人还挺聪明,好相处;最近呢?

因为一件自己很棘手的事情得到他的帮助,完全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现在还成了好朋友。

从这个例子来看,那位同事可能本身并没有改变什么,而发生改变的是讲话人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已。

如何让自己拥有智慧

如何让自己拥有智慧?

让我想起哈佛的校训: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爱因斯坦曾说“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非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

我们总是想知道真相,却时常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总是在打探内幕,却依然活在无数的谎言中。

根源在于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必然忽视事物的内在逻辑。

其实,真相就在你我周围的空气中,只是你是否有能力捕捉到那零星的气息。

叔本华说,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

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想让自己看清事实的真相,不会迷惑于表象,获得真知,通达智慧。

我总结起来就是:

独立思考、反思性思考、审辩式思维、理性判断、综合归纳……

1、批判思维

国人在传统上,遵从权威,思维方式的单一,缺乏独立思考和质疑,不懂得变通和换位思考,而人类几千年的科学文明实践一再证明,没有人是真理化身绝对正确包括圣哲。

只有勇于质疑,敢于发现前人的局限,才能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对世界本质的认知和判断,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独立的人格。

只有打破传统,也才能激发新的思想、创造新的范式、建立新的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很重要,特别是在信息过载、碎片化的今天。

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标新立异,为了质疑而质疑,它的真正含义在于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反惯性、反直觉的。

我们谈结构化思维,因为它能帮我们理清思路,让我们沟通和表达更顺。

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目的是去考量我们自己(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它是违背我们下意识的思维方式的。

简单说就是,你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经过一定的质疑。

比如有人告诉你杨过的老爸杨康是坏蛋,所以杨过也是坏人,你就要像想一想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否则杨过就会比窦娥还冤。

2、逻辑思考

这可以说是干货了,逻辑思考说白了就是科学性的思考,不是乱想臆断。

很多时候,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都需要理性和严谨的逻辑,这是我们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种科学的行为方法。

比如,社会人群间的冲突并非价值观不同,而是思维方法论不同,即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这些价值目标。

对与己不同的方法论,不喜欢逻辑思考而习惯直觉和情感判断的人喜欢从道德角度批判对方价值观拙劣,而拒绝逻辑辩论。

这种做法的增多会阻碍社会进步,大部分人乐于空谈道德,却少有人具备正确做成事的能力。

如何实现科学的逻辑思考,让我们获得智慧?

具体是第一条道路,是亚氏的演绎法,这是从部分导向全部,从特定事例导向一般事例,以及从个人导向宇宙的推理过程。

它是以经验和实证作为基础,并从基础中得出结论。

第二条路,则是培根的归纳法。

以一般性的逻辑假设为基础,得出特定结论的推理过程。

第一条道路,是亚氏的演绎法,后一条路,则是培根的归纳法。

英国经验派大师洛克、贝克莱和休谟认为感官经验虽是推论的起点,但感觉无法证实的,都不能作为大前提。

莱布尼茨用充足理由律为亚氏逻辑作了补充,以保证大前提的正确性,这也是培根、霍布斯、笛卡儿、斯宾洛莎、洛克、贝克莱、休谟所追求的。

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形成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

综观西方哲学史,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可谓流派繁多、思潮澎湃、人才济济。

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倡导归纳法,贬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而以笛卡儿、莱布尼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又主张演绎法,贬低归纳法。

归纳是自底向上,演绎是自顶向下。

比如,男人通常喜欢演绎法,概念、因果、逻辑、格局!

女人喜欢归纳法,举例、细节、观察、感觉!

举个例子,在人们心里,天鹅永远是白色的;假如有一天,我们看到了一只黑天鹅,往往不知所措、恐慌、甚至绝望。

往往在经验中人们看到的所有天鹅是白色的,黑天鹅就会被看作另类,不吉利的,会被杀死。

3、获得智慧的目的在于探寻事物的真相

启蒙的对立面是蒙昧。

资中筠说正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个蒙昧的时代,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需要启蒙,恢复用自己的头脑按常识和逻辑来思考问题。

第一步是要了解真相。

虽然可能被戴上造妖传妖的帽子,但可以自我启蒙,也可以相互启蒙……启蒙不能“定于一尊”,某些人自以为是权威,不容别人质疑,这样又会进入新的蒙昧。

多年以前,我在网络上,问过一位知名学者,问如何获得智慧。

他说,记住,只要带中文的就不要看,包括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中文书籍。

我说,这不白瞎了,我只认识中文字。

他说,实在不行,你就找一些80年代至90年代出版的书籍,还能凑合看。

很长时间我理解不了这位学者说的话,现在终于明白了,胡适先生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在很多时候历史甚至变成了一个整过容的大妈,我们要说的历史是尽量不整容、不化妆,素颜的历史。

在我们这几乎没有,因为这里的历史都是经过帝王过目过的,历史真相都被扼杀了。

所以,有人说,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从上到下都是人(制)思维,某种程度上,权谋术三十六计厚黑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主线。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被塑造出的思想,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绝大部分个人都是“破坏性”的个人主义者,不存在独立思考。

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来不是科学的思考,探寻真相。

而是利益为出发点,站在父母、亲朋、实在不济还可以分外国的中国的。

这种从自私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会带来客观。

不会带来公理,也不可能拥有智慧。

所以获得智慧:

批判性思维、质疑、独立思考、自由精神这几个概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一回事...在批判性思维中,既不依靠自己已有的认识,也不依靠权威的认识,这一定是独立思考了,真正的做到这样的独立思考,精神是自由的,因为已经不受已有的认识、偏见的束缚了,也不受权威的影响了,才算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