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13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应围绕产业调整的方向设置专业,使高职教育跟上我省和全国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的要求。

  “人才是最高贵的资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是以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领域。

这些年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但是这与我国、我省的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缺口。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1、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截至2003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对比当前电子信息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我国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蓝领阶层的人员总量缺口较大。

  2、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

  

(1)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员较少,表现之一是在对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部门,人才所占比例偏低。

2003年,电子制造业从业人数为322.8万人,其中雷达、电子测量仪器等高端技术部门人数在5万以下,而人员大多集中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电子元器件、通信制造和广播电视、计算机等部门。

消费电子产品从业人员有17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装配工人;

通信制造、广播电视业、电子计算机各为30多万人,其中多为工人及营销系统的人员,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高端人才缺乏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壮大,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也成为电子信息企业紧缺人才,也是今后各企业争相抢夺的人才资源。

  

(2)缺乏低端熟练技术工人。

除高精尖专家人才外,电子信息企业还需要大批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

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

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

据预测,至2005年,仅山东省技术工人缺口就有100多万,全国的需求缺口更大。

  (3)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

人才流向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逐步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相关专业人才不断向这些地区聚集。

同时,高校毕业生大多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汇集,而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西部原有的电子人才知识老化,新生代补充不力;

东部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人才资源充足,甚至人才过剩、人才浪费现象,且这种状况仍有继续加剧的趋势。

  (4)人才流动频繁。

我国电子信息人才流动频繁,越是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人员的流动性越高。

据有关调查,北京、上海一些电子信息产业人员流动率年均达到30%左右。

北京中关村地区以中小企业、创业型企业为主,人才流动有利于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不会对中关村造成明显不利。

但我省的电子信息企业主要是外商投资或国有企业,规模和投资额度大,项目投产后,人才流动过频会对其吸引外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人才分布相对集中

  

(1)考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内部,消费电子产品制造、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广播电视和计算机制造业的人数较多,其他几个行业相对较少。

这种人员分布反映了电子信息行业内部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2)不同的类型企业之间,外商经济以及港澳台经济占就业人数50%以上,但就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国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要高于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在人才总量上具有一定优势。

外商以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低,说明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外商投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为主。

  (3)不同规模的电子信息企业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的就业人员比例最高,达到近50%。

从市场表现来看,小型电子信息企业经营灵活,容易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开发出新的应用型产品。

  基于人才市场的大量需求,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使我国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数量明显上升。

截至2003年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共计1325所,有电子信息专业的院校800所。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为756.2万人,其中硕士、博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占5%,但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仍缺口较大达57%。

基于市场需求,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科学型、研究型、设计型、决策型人才,也有别于职业中学培养的体力型、劳动型人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努力体现出“地方性、职业性、实用性”等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二、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概况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主要招收普通高职和对口高职学生,到目前已招生四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加强,结构也趋于合理。

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有41名专业教师,其中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20人占51.3%,硕士及以上学历12人,“双师型”教师占80%,青年骨干教师占52%。

实验实训设施不断完善,建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气、自动控制五大类共21个实验室,总面积2400余平方米,总资产达1000余万元;

另建设了12个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的要求。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实践教学逐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1:

1。

  三、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

  自2000年学院试办高职专业以来,我们不断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树立高职教育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强化高职教育特色,走产学合作之路,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近几年,学院每年就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问题在全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通过讨论,我们进一步明确学院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

我院始终坚持走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办学路子,实施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坚持以“工科为主,文理并蓄,立足国内,接轨国际”的发展理念以及“立足水利、服务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

结合本专业设置的特点,以培养电子信息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和特色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抓好专业建设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思路,以及学院的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思路:

  

(一)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与变化、社会需求,改造和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调整课程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工作是对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进行调研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们在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成绩与问题,可为下一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指明方向。

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学校培养的人才企业是否满意?

学校的素质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如何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问题。

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才能紧跟社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在专业改革中具有充分的发言权。

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相关企业和本专业有权威的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和对专业改革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已先后两次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正,以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由于我们采取了“边调查,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改”的方针,适时对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提出修改,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1.把握学校服务面向的定位,确立本专业的定位:

立足山东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向地方经济服务。

  2.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拓宽专业口径,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自动控制领域拓宽。

  3.积极寻求对外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4.将“质量是基础,创新是出路,就业是根本”贯穿于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各方面工作。

  

(二)拓宽办学空间,进行合作办学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密切关注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寻找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谋求合作办学,以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2003年以来,学院先后与与日本大阪市立都岛工业高等学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了友好关系,互派教师定期交流。

与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国立环境工程大学、伊万诺夫国立化工大学、国立太平洋大学分别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实行“3+2”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电子信息、自动化、水利工程、机械制造、金融学等专业具有国际水准的本科生,这在国内高职院校内实属首位,也开创了我院办学史上的先河。

  四、目前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

  一是具有明确、合理的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技能为特色,以应用为本位,以质量为准则,以继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工程人员参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较宽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各种土建类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具有先进的教学体制改革理念。

以培养岗位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整体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三是具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已具备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适中、学历水平较高、以“双师型”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四是具有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训场所。

实验实训设备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需求。

  五是具有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体制。

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制度规范不断健全,实践教学不断加强,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

  1:

1,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

  六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努力体现“厚基础、宽专业、注重理论、突出实践”的专业办学特色。

实践教学突出,课程建设新颖,考试方法灵活,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与技能证考试紧密结合,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

  五、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培养实践能力应该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要强调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和实习。

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要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同时要特别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一项重点工作。

要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国家教育部关于成人高等专科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关于加强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在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中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等一系列教学指导文件。

  2、通过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产学研合作会、校友座谈会以及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函调等方式进行社会需求调查,收集专业建设、专业改革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准绳的改革思路。

  3、借鉴国外高职高专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学习加拿大CBE/DACUM教育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和学院具体情况加以消化和吸收,发挥优势办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4、吸收国家教育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经验,学习国内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教改经验,加强本专业的专业教学改革。

  5、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加强课题研究,把近几年来国内教学改革成功的做法吸收到改革方案中并坚持下去。

  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目标

  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为本位,以质量为准则,服务地方经济,以继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山东半岛的电子企业培养出又多又好的合格人才,为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作出贡献,并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国家级高职示范性专业。

  

(二)、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设计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用大量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学校和社会企业的结合,走师生与工程实践人员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我们的专业建设思路主要按上图所示的模式进行,具体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化

  1)、根据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专业研究的客观要求。

师资不足,会导致教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造成身心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影响自身素质提高。

为此我们采用送年轻教师到生产企业、到全国兄弟院校,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整体素质;

请专家学者、青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来作学术报告、来参与我们的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从而带动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

未来三年内,通过送出去培养,使我们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

计划从社会企业中引进5名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充实我们的师资队伍;

计划引进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毕业生5名,使专业教师队伍达到50人的规模,并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

  

(2)、实现专业师资建设的多层次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教学课程,就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划分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

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措施,因而决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依据相关教学规律而进行。

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论是教学目的与方法,还是教学观念与思路,都有很大的区别。

特别是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已经形成固定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普通高校教师或中专教师,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转型,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重新学习、重新探索。

为此,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3)、实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的多样化

  高职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培养或培训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和需要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采取引进和培训方式,建立一支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通过挖掘现有师资队伍潜力,筛选并培养专业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师资队伍,逐步实现现有师资转型。

同时,根据高职教育与行业依托的特定关系,在行业、企业等部门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通过有关途径充实专任师资队伍,从而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增强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建立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助于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

  2、产学研一体化

  

(1)、树立产学研结合理念,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加强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也必须通过社会加以检验。

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征询用人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并指导专业建设工作,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

  

(2)、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

  对于专业建设而言,机制表现为产、学、研三者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产”指社会生产、管理、服务工作对人才的需要,既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宗旨所在。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良好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调研、规划等制度,以便把握住社会人才需求发展变化的脉搏,使专业建设体现出针对性与前瞻性。

“学”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完善,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

专业建设应当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综合考评等制度。

“研”是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和挖掘专业潜力的重要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应当随之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深人研究专业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情况、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更新情况以及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密地与社会和企业等单位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调查研究和组织机构等规范制度,推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并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步或超前。

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设施的改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作为企业的科研技术服务基地。

近几年来,我系教师和部分学生先后为关系企业完成了4项科研项目以及十余项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利的技术支持,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周期,并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企业的认可和感谢,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师资队伍,实现了服务于社会的办学宗旨。

06年我系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的达盛杯毕业设计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

06年参加的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项……在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把一些动手实验、材料整理及初步分析交由学生完成,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学生人数达108人,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积极推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3、课程建设特色化

  专业课程建设特色化要求根据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

当然,专业课程的特色又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其特色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3个方面。

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性既是通过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体现出来的,也是通过专业建设的各要素来实现的。

因此,在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挖掘其特色。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

  能力本位观念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目标。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与目标,才能使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使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2)、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模仿甚至照搬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或者是高等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尚未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因此,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高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更新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具有超前性,可行性。

  4、教学模式多样化

  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别于其他教育。

“应用”的主旨与特征不仅是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也是选择和改革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1)、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探索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顺应这些特征,在总结传统和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创新。

  

(2)、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与手段组织教学

  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