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30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让学生读准字音,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提出疑难的方式,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蜿、蜒”,重点指导识记。

引导学生根据旅游见闻理解“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读通课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深入研读,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准确与贴切。

3.表达运用

学生读懂课文以后,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出示写景物某一特点的一句话,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板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的金华去旅游,让我们即刻出发吧!

(2)(出示金华双龙洞图片)师引导:

叶圣陶爷爷游览过这儿,写下了一篇游记。

(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2.了解课题中的“记”的意思。

(课件出示:

记,即记录的意思)

3.师:

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记录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也叫移步换景。

(板书:

游记)

4.检查预习:

展示课前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

5.师指名汇报。

(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师小结: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

(板书:

游程)所到之处,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

(板书:

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设计意图】这样直奔主题导入新课的方式,新颖、直观,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板块二学习字词,了解洞名

1.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含要求会认、会写的字的词语)

(1)师指名认读,相机指导:

注意“浙”读翘舌音。

(2)全班齐读,思考:

怎样记住这些字?

(3)师指名交流,重点指导:

“浙”,形声字,左边是“氵”,右边是“折”,不要多写一点。

(4)师指导生书写“乳”字。

①视频出示书写笔顺。

生书空练习。

②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5)结合旧知,联系生活,理解“蜿蜒”。

①(课件出示:

蜿蜒)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②师:

这个词并不陌生,你之前在哪儿见过?

(课件出示长城图及《长城》一文中的句子)

③师:

这就是蜿蜒的长城。

谁知道“蜿蜒”的意思?

大家可以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

它是“虫字旁”,意思是形容像虫一样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这篇课文中“蜿蜒”形容的是什么呢?

赶快找一找吧。

3.了解双龙洞的得名。

(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1)师指名读句子;全班齐读。

(2)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①男生读课题,女生读句子。

②师指名回答:

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双龙洞因此而得名)

【设计意图】大部分的生字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老师只指导部分难写的生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回忆已学知识、形声字的构字方式及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等方法理解“蜿蜒”一词,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词的意思,又理解了课文内容,一举多得。

板块三沿途春色,感悟匠心

1.师过渡:

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旅途,一路上的景致不断地映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2.交流第2自然段。

(1)生边读边思考:

作者见到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师指名回答,相机出示文中语句。

(3)师:

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路上景物的特点?

(预设:

明艳)(师相机单击课件,让词语变红)

(4)师指导朗读,读出这一片明艳的景色,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体会作者写溪流的句子。

4

(1)师: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写这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的句子?

(师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师:

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相机出示课件)

(3)师:

你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吗?

(师相机将课件句中的反义词“宽、窄”和“缓、急”标红)

(4)师:

你认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

排比、拟人)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

愉快、期待)

(5)师指导朗读,提示读出愉快、期待的心情。

(6)生齐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7)师:

注意相同的词语稍微读重些,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溪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4.生练习仿写。

预设1:

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快,时而慢,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呢!

预设2:

动物园里的小猴子,时而跳到假山上,时而爬到树干上,时而向游人要吃的,时而躺在那儿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太可爱了!

5.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前往金华的双龙洞,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春景,聆听着溪流欢快的调子,多么惬意呀!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前行,一睹双龙洞的风采!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读懂文章。

这一板块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明艳”“时而”,帮助学生体会沿途景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进入“孔隙”,感受“窄小”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

欣赏着沿途美丽的春光,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双龙洞。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游双龙洞?

(3)师指名回答。

(预设:

第4~7自然段)

2.初步感受“孔隙”。

(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边读边思考:

课文的第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

这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师指名读。

(相机板书: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2)师:

这些景点中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

(预设:

孔隙)

3.感受“孔隙”的特点。

(1)师:

什么是孔隙?

(出示课件)

(2)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板书:

窄小)

(3)师:

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呢?

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

(生交流,师相机指导)

4.学习表达方法。

(1)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师:

老师把这两句话改动一下,谁来说说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课件出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②师:

原句的短短两句话用了4个“小”字,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你还从哪儿感觉到小船的小?

(相机出示:

并排仰卧再没法容)

师小结:

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

(2)课件出示句子。

①(相机将课件中的词语“后脑、肩背、臀部、脚跟”变为红色)师: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这些词语都和身体有关)

②师引导:

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从这样细致具体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孔隙的窄小)

③师:

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受吧!

(3)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①师范读,生想象画面并模拟通过孔隙的动作和情形。

②师:

你是怎么躺的?

(师指名读句子)

③师引导朗读:

过洞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

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会不会动?

敢不敢动?

生: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④师引导想象交流:

要是把肩膀稍微耸起来会怎样?

或者把脚稍微翘起来呢?

要是你把臀部稍微往上抬一点又会怎样?

(生交流)

⑤师:

我们终于穿过孔隙到了内洞,此时你感觉怎样?

(生交流)

5.师小结写法:

作者写他通过孔隙时的见闻和感受,如小到只能容纳两人并排仰卧的船,几乎与他擦身而过的山石,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

当然,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和内洞的宽大来说的。

作者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设计意图】此板块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学习了作者通过见闻和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做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板块二运用学法,自主感悟

1.根据第5自然段的写法,生自学其他景点的写法。

(1)师引导:

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

请大家运用刚才学习“孔隙”景点的方法,看看其他几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写清楚的。

(2)生默读第4~7自然段,在相关的词句下画线。

2.生交流,自主感悟。

(1)洞口。

①课件出示段落。

②洞口的特点是“宽、高”。

“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这些都是作者的感受,这样的描写不仅让双龙洞具有一种神秘感,也突出了洞口“宽、高”的特点。

(相机出示:

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

(2)外洞。

①根据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段落。

②师小结:

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

大)“周围、头上”表明作者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

这句话介绍了外洞的特点——宽敞、大。

(3)内洞。

①生自由读第6、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②生回答。

(相机板书:

奇大)

③师启发想象:

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景象中,怎能不惊叹自然的神奇?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猜猜还可能有些什么。

④生交流。

⑤师指名读表现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句子。

⑥师引导生注意表明观看顺序的词语。

a.师述: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找找看是哪些词。

b.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c.师小结:

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这样写,文章的条理就清楚了。

师过渡:

欣赏完洞内浑然天成的奇特景观,我们又随作者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3.回顾总结。

(1)师:

假如让你当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双龙洞呢请你根据游览示意图,用小导游的语气,把金华双龙洞的景色特点介绍给大家吧。

(2)同桌互相交流。

(3)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作者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

那奇妙的孔隙,奇特造型的石钟乳和石笋,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

而且,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前面对第5自然段写法的学习,让学生自读感悟其他景点的特点及写法,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读进去,读出来”。

课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关于孔隙的描写。

没有华丽的辞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

2.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关键词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或同学们听等。

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变得爱读,想读,并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类文链接3.活跃思维,调动气氛。

在体验内洞之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内洞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