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378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docx

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1课劝学学案鲁人版必修1

劝学

勤奋人生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几乎都做着同一件事:

天刚放亮,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

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著名的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出,电话公司因此掐断了他的电话线。

后来,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定金就支付给了他。

如今,他算是世界大富翁了,可他的人生仍然是在勤奋地创作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

勤奋。

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时间是例外的,不写作。

这三天是:

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国庆节)。

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

永不枯竭的灵感。

学术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

“勤奋出灵感。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不同。

一般的作家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从不逼自己去写。

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每天也要坚持写五千字。

做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亲吻,肯定先落在勤奋者的脸颊上。

微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赏读: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赏读:

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赏读:

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赏读: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一、作者视窗

荀子(约前313~238),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今存《荀子》一书。

寂寞荀子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

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

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

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千米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

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

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荀子却认为:

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靛青(  )  ②蓼蓝(  )  ③槁暴(  )

④参省(  )⑤舟楫(  )⑥跬步(  )

⑦骐骥(  )⑧驽马(  )⑨跂(  )

⑩锲(  )

答案 ①diàn ②liǎo ③ɡǎopù ④xǐnɡ ⑤jí ⑥kuǐ

⑦qíjì ⑧nú ⑨qì ⑩qiè

2.通假字

以为轮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知明而行无过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②“有” “又” 再一次 “暴” “曝” 晒干 ③“知” “智” 智慧 ④“生” “性” 天赋,资质

3.古今异义

以为轮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金就砺则利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假舆马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绝江河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下饮黄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用心一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

把……做成。

今义:

认为。

②古义:

金属的刀剑类。

今义:

金钱,黄金。

③古义:

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识渊博。

④古义:

借助。

今义:

与“真”相对。

⑤古义:

特指长江与黄河。

今义:

泛指河流。

⑥古义:

地下的泉水。

今义:

阴间。

⑦古义:

爪子和牙齿。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⑧古义:

因为,心思。

今义:

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⑨古义:

藏身。

今义:

托付。

4.文言句式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句式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式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句式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状语后置 ②定语后置 ③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5.一词多义

①而

②焉

③于

答案 ①表转折;表递进;表并列;表修饰;表因果;表承接 ②兼词,“于之”,意为在那里;语气词;哪里;代词,相当于“之”;怎么 ③比;介词,表引进作用;介词,从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非能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词作状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之博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者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游泳 ②向上;向下 每天 

(2)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①弯曲的弧度 高处 远处 善行 ②使……快

四、文白对译

劝 学

一、文本助读

【内容概览】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展开论证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其有两层含意:

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师生探究

本文用了比喻论证,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

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

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

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

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

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考点链接】

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

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②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③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④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

一、文本审美

(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

“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

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2)论证方法灵活。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二、写法迁移

【角度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做事要有恒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强调要专一。

【我来练笔】

请从“积累”“恒心”“专一”中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奢望一蹴而就,我们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李白曾一度辍学,一次他看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并知道了她想磨成针的愿望!

李白深受启发,重返书房,坚持完成了学业,成为了一位受万人景仰的大诗人。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人的成功不会随随便便,只有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他的长诗《浮士德》,直到临终前,这位84岁的老人仍伏在桌上呕心沥血写作;富兰克林经过30年的努力终成硕果,正确地解释了电的性质——电荷守恒定律;明代李时珍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完成了医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完成时已经两鬓白发……

恒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点点地坚持下去,最终会变成一个大大的世界!

【角度二】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令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来练笔】

请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我们知道:

一棵树,根只有深深扎入泥土,树才能巍然挺立,风吹不倒,雪压不垮,酷旱不死;根,只有发达广布,树

才能有充分的水分、养料,发展到枝繁叶茂,婆娑多姿。

所以深根广布,正是参天大树的挺立的根本、生命之源。

因此,我们想到了打好基础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基础的东西,对事物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进取的动力,是事业的基石,是通往理想的阶梯,是未来成功的前提条件。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一鸣惊人的演奏家,那么现在你就得不厌其烦地反复弹练那一个个单调乏味的音符,先练就娴熟的指法。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书法名家,就请你先练好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由楷书而行书,由行书而草书。

反之,现在不打下深厚的基础功底,一挥笔就想写出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草书,其结果必然是毫无韵味风致,只能是信手涂画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