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442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第13课 张衡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第13课张衡传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

课时作业13 张衡传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属:

B.连辟公府不就辟:

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

应验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合契:

融洽

解析:

合契:

符合,相合。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好交接俗人交接:

与……交往,结交

B.连辟公府不就就:

上任

C.辄积年不徙徙:

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

看、视察

解析:

D项中“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毕礼而归之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D.宁许以负秦曲

解析:

C项中的“羞”与例句中“奇”字用法相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B.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C.员径八尺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解析:

A项,“禽”同“擒”;B项,“尊”同“樽”;C项,“员”同“圆”。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示降职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B.再迁为太史令

C.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解析:

A.“拜”意为“授予官职”,“迁”一般为升职,“左迁、谪”为降职,“徙”调动官职。

答案:

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都表示时间,在表示方法上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B.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C.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D.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解析:

A、B、D三项都是用帝王的年号表示时间,C项直称帝王。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举孝廉不行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解析:

A项,“不行”,古义:

不赴任;今义:

不允许或不胜任。

C项,“方面”,古义:

方向;今义:

事情或事物的一方面。

D项,“周密”,古义:

四周严密;今义:

周到细致。

答案:

B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解析:

例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A.介词结构后置句;B.判断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遂乃研核阴阳④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来;②用;③于是,就;④于是,就。

答案:

B

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五经:

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

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孝廉: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各色人等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豪右:

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D.乞骸骨: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解析:

举荐的不是“各色人等”,而是“品行端正的人”。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天下承平日久承:

连续

B.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辄:

总是

C.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发:

打开

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

暗地里

解析:

C项,“发”应为“拨动”。

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结构助词,的。

A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B项,副词,才/副词,就。

D项,动词,担任/动词,做。

答案:

C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先叙其才,“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

“通五经,贯六艺”是其才能的集中体现。

B.在叙其才后紧接着叙其德。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脱俗的品格,“不行”“不就”“不应”表现他不慕荣利的德行。

C.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这段文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D.“阴知奸党名姓”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的政绩,寥寥几笔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廉吏形象。

解析:

C项,“文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说法错误,应为“精简平实”。

答案:

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个语句各有特点。

(1)句是无标志被动句,第

(2)句前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后句是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要注意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答案:

(1)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他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2)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

三、语言表达

15.为纪念张衡,中国邮政准备发行画面上印有张衡画像和地动仪的邮票,并想用一副对联作为邮票的名字,请你完成这副对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拟写这副对联除要符合一般对联的特点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因素,即一定要紧扣邮票画面内容——张衡其人和他的发明成果地动仪,突出两者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答案:

示例:

精仪揭天地 科圣著千秋

16.将下面一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

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张衡利用惯性原理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以摆和杠杆机械为主要结构模式来测定地震的方向感知地震的仪器。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2)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感知地震的仪器

(3)它利用惯性原理,以摆和杠杆机械为主要结构模式,测定地震的方向。

17.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拜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结合课文内容,为张衡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

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④100个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颁奖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

②应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要体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

③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简明、得体、生动。

答案:

伟大的品格,铸造伟大的人才。

他是一位著作风靡一时的文学家,是一位为人类谋福祉的科学家,是一位忧国忧民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他一生执着求索,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第二课时 拓展提升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都是动词,盖住。

B.古籍/奏章;C.征召/应验;D.右面,引申为“近旁”/势力大的(人家)。

答案:

A

2.对下列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⑦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A.①②/④⑥⑦/③/⑤B.①⑤/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③/⑦D.①/②④⑥⑦/③/⑤

解析:

判断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都是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结构。

A.介词,表比较/表范围,在……方面;B.连词,来/介词,用;D.连词,表顺承/介词,根据。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均为连词,表顺承。

A项,副词,才/副词,于是,就;B项,副词,趁机/介词,凭借;C项,介词,在……方面/介词,比。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从容淡静B.公车特征拜郎中

C.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解析:

骄奢:

骄横奢侈。

A项,从容,古义:

言谈举止适度得体;今义:

不慌不忙,沉着,镇静。

B项,特征,古义:

特地征召;今义:

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D项,“下车”古代指“官吏到任”;今义:

从车上下来。

答案:

C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是本市35年来最冷的一天,曹安公路上,二三十辆30吨级的运菜车辆排成长队,不绝如缕,一眼望不到头。

B.下车伊始的老杨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倦,没有回家歇歇脚,就兴冲冲地带着新菜种到地里去了。

C.中国将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掌握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建设中国独立自主的空间站,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科学家们蠢蠢欲动。

D.在这场矿难中,尽管被困在井下的33名矿工年龄不一,性格各异,但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等待救援的井下生活。

解析:

相濡以沫: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A项,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望文生义。

B项,下车伊始:

旧时指官吏初到任所,现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

望文生义。

C项,蠢蠢欲动:

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不合语境。

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张衡传》,不仅我们应知道他的生平事迹,而且应探寻他的精神世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B.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闲适,苏东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潇洒,张衡有淡泊明志、心无旁骛的追求。

C.虽然张衡在公元132年创制了地动仪,但他并不能科学地认识地震,驾驭不了当时“天人感应”观念的历史局限。

D.张衡淡泊功名,不慕当世,埋头科学,但在朝廷仍受到了排挤,以致不得时常“思图身之事”,甚至被逐出京师。

解析:

A项,语序不当,“我们”应放在“不仅”前面。

C项,搭配不当,可将“驾驭”改为“超越”。

D项,否定不当,“不得”应改为“不得不”。

答案:

B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蔡邕传

范晔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

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感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

“憘!

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遂反。

僮仆告主人曰:

“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弹琴者曰:

“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邕莞然而笑曰:

“此足以当之矣。

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太尉驰往谓允曰:

“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允不纳。

太尉退而告人曰:

“王公其不长世乎?

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    徒:

一类人

B.比往而酒以酣焉比:

等到

C.韪其是而矫其非矫:

纠正

D.邕陈辞谢谢:

告谢

解析:

谢:

谢罪。

答案:

D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喈是蔡邕的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敕”字,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C.“黥首”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一种刑罚,“刖足”是古代把脚砍掉的一种酷刑。

D.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称呼,不包括官吏。

解析:

士大夫也可称社会上有声望、有地位的官吏。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邕少年时博学多才,因擅长弹琴,由陈留太守举荐而被征召,但进京途中,走到偃师就假托有病回家了。

B.蔡邕在吴地的时候,能从灶中桐木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听出这块桐木是制作乐器的良材,因而成就了一段“焦尾琴”的佳话。

C.太尉认为蔡邕一向以忠孝著称于世,并对汉朝的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

D.蔡邕因偶然说到董卓时叹气而获罪,朝中很多人也为之求情,认为杀蔡邕会带来严重后果,王允盛怒之下没有同意。

解析:

A项,理解错误,陈留太守没有举荐,而是专权肆行的中常侍徐璜等五侯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

答案:

A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允 悔 欲 止 而 不 及 邕 遂 死 狱 中 年 六 十 一 搢 绅 诸 儒 莫 不 流 涕 北 海 郑 玄 闻 而 叹 曰 汉 世 之 事 谁 与 正 之。

答案: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僮仆告主人曰:

“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仆人告诉主人说:

“蔡君刚刚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

(2)我内心很紧张,担心螳螂抓不到它。

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地人。

少年时他博学多才,喜欢写文章、研究算术和天文,精于音乐演奏。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

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家乡去了。

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

他有感于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扬雄、班固等人借反问抒发意志的做法,于是仔细研究各家学说,肯定他们正确的说法,纠正他们错误的说法,写了《释诲》来自诫自励。

蔡邕在吴地时,吴地有人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向主人要来并用这段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但琴的尾部还保留着烧焦的痕迹,所以当时的人把这把琴叫作“焦尾琴”。

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大家酒喝得正高兴。

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

“啊!

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

”就回去了。

仆人告诉主人说:

“蔡君刚刚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

”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敬重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茫然。

弹琴的人说:

“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爬向一只正在鸣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

我内心很紧张,担心螳螂抓不到它。

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

”蔡邕笑着说:

“这就完全符合了。

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并在表情上流露出来。

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

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

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但都未奏效。

太尉骑着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

“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

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称,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

”王允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太尉退出来对人说:

“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

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

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

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

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

北海人郑玄得到这一消息感叹说:

“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能匡正呢!

”兖州、陈留等地都画他的像来称颂他。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

不超过20个字。

10月20日,纪念张衡逝世1875周年大会在南阳市张衡博物馆举行,此次活动由河南省地震学会、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主办,南阳市张衡博物馆、中国南阳张衡研究会承办。

在绵绵细雨中,50名志愿者齐声诵读张衡的《南都赋》,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馆、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南阳市相关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共同缅怀这位世界地震学的伟大先驱。

据了解,为弘扬张衡精神,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此次纪念活动还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专家为南阳市高校学生举行学术报告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可仔细阅读新闻材料,抓住其涉及的主要对象和事件,通过这些概括主要内容。

本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是“张衡逝世1875周年纪念活动”,事件是“在南阳举行”。

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作答时,注意题干中字数的要求。

答案:

张衡逝世1875周年纪念活动在南阳举行

14.地震发生后,有人创作了这样一幅漫画,请概述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40个字),指明这幅漫画的含意(不超过2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内容:

画面有几个部分。

主要部分是折断的大树压坏房子。

左上角树丛偏斜,系风所致,暗示自然灾害,并非人为。

折断的树干下有一架秋千,一个人坐在秋千上运动;而打秋千的人,可能是房子主人。

寓意:

风把大树刮倒,树把房子压坏。

偏斜的树丛(代风)、折断的树、损坏的房屋,都与自然灾害相关,以此借代灾害严重。

但主人在灾害面前没有愁眉苦脸,而是利用树干打秋千进行娱乐,以此借指在灾害面前善于寻找快乐的乐观心态。

答案:

内容:

一棵大树被狂风拦腰折断,压坏了一所房子,而房子的主人却巧借大树的断枝悠然地荡起了秋千。

寓意:

面对灾难,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

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

但阅读经典的意义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个人而言,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前面的“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及“如果……那么……”可知,①空所填应该是“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之类的句子,②空应填具有顺承意义的句子,可根据前文“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比较少的人”的暗示得出答案。

③空是结论句,所填句子应与前文“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个人而言,可以改变气质”照应,因此可填“可以转变风气”。

答案:

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