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499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8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8页
亲,该文档总共2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2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目标

1.会写本单元34个生字,正确读写38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6.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7.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8.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9.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10.通过书写提示,提高书写速度。

11.背诵《长歌行》。

单元重难点

单元重点:

1.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4.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单元难点:

1.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4.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5.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单元内容

分析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

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课时安排

《北京的春天》2课时,《腊八粥》2课时,《古诗三首》3课时,《藏戏》1课时,习作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知识梳理1课时,试卷解析1课时,共计14课时。

课题:

北京的春节主备教师:

夏忠源执教教师:

备课意图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通过这种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精读课课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会写“饺子、鞭炮”等20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再美美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布置预习作业:

搜集关于春节的歌谣、童谣等。

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资料。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

“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

”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

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板书:

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

俗话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课题:

北京的春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

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板书: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

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

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

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出示课件中的表格。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板书: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时间顺序)

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

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后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

1.听写本课生字。

2.小册第一课。

选做作业:

1.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2.读斯妤的《除夕》全文。

板书

设计

北京的春节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教学后记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来进行品读,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把握本文的谋篇布局,让学生了解并熟知祖国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布置预习作业:

1.从文中找出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并批注。

2.读阅读链接斯妤的《除夕》,划出你感兴趣的地方并批注。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三、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

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3.全班交流,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板书:

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

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

(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

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

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板书除夕:

喜庆、团圆;正月初一:

悠闲、快乐;元宵:

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分享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的关键词。

(岁学生的回答师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

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

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

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

(课件出示:

课文第9、10自然段)

⑧过渡:

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

(元宵)

(3)体会元宵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课件出示:

课文第12、13自然段)

②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12、13自然段,感受作者的留恋之情。

(板书:

留恋)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板书:

热闹喜庆、欢乐祥和)

课后作业

设计

必做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

2.大册第一课。

选做作业:

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让你印象最深的情景,不少于150字。

板书

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腊八粥主备教师:

夏忠源执教教师:

备课意图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在学生感受这些情景时,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法:

情境导入法、分角色朗读法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精读课课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第一自然段。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通过“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

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

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在研读熟读之后仿写一种学生们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布置预习作业:

1.查找腊八粥的来历。

2.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

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

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

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板书课题:

腊八粥)

三、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

钥匙(shi)汤匙(chí)(板书)

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

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4.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板书:

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甜腻腻)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课后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

1.听写本课生字。

2.做小册第2课。

选做作业:

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板书

设计

3.腊八粥

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钥匙(shi)

甜腻腻汤匙(chí)

其乐融融

教学后记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布置预习作业:

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梳理本课2-19自然段分别写了那几件事,并用小标题标注。

二、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

等粥、喝粥。

(板书:

等粥、喝粥)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

(板书课题:

腊八粥)

三、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过渡:

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预习作业1)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

八儿真的饿了吗?

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板书:

迫不及待)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

后来又想怎么分?

为什么变卦了?

(课件出示9、10、11自然段)

(2)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

计划分粥)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板书:

妙极了)

4.看粥。

(1)教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

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

(板书:

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

(课件出示)

四、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

(板书:

吃粥)(课件出示第19自然段)

(1)吃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

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2)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

(板书:

心满意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吃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阅读:

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课后作业

设计

必做作业:

1.听写本课的词语。

2.摘抄课文中喜欢的句子,不少于5句。

3.做大册第2课。

选做作业:

推荐课后阅读:

1.读沈从文的《腊八粥》的全文。

2.读冰心的《腊八粥》。

板书

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古诗三首主备教师:

夏忠源执教教师:

备课意图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再结合课文插图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吟诵诗词品情感法

学法:

想象画面解诗意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精读课课时:

3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寒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寒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结合注释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并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2.熟读《寒食》,并画出间隔号。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

寒食)

2.齐读课题。

三、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生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2.了解作者韩翃。

3.指名学生读诗。

四、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五、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

(课件出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

“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

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

《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自然景色。

(板书:

白天,夜晚,自然风光)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

(不满,轻蔑)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板书:

宫廷生活)。

7.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8.总结: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

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

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课后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