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256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

(二)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三)保留灌肠法

九、药物治疗和过敏试验技术

(一)口服给药法

(二)超声波雾化吸入疗法

(三)皮内注射法

(四)皮下注射法

(五)肌内注射法

(六)静脉注射法

十、静脉输液和输血技术

(一)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

(二)静脉输血法

十一、抢救技术

(一)单侧鼻导管吸氧法

(二)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三)电动吸引器洗胃法

(四)人工呼吸器的使用

(五)心肺脑复苏技术

十二、标本的采集

十三、尸体护理技术

第二部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理论问题

第三部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铺备用床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铺麻醉床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3、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4、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5、穿脱隔离衣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6、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7、体温、脉搏、呼吸测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8、血压测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9、鼻饲法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0、乙醇拭浴法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1、(女病人)导尿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2、(男病人)导尿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3、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4、青霉素过敏试验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5、肌内(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6、静脉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7、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8、鼻导管吸氧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9、吸痰法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0、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目的:

保持病室的整洁、美观,准备接受新病人。

评估:

(1)铺床操作过程对其他病人及环境有无影响。

(2)检查床有无损坏,床、被褥等是否符合安全、舒适的要求,适应季节需要。

计划:

(1)用物准备:

床、床垫、床褥、枕芯、棉胎或毛毯、大单、被套、枕套(按先后顺序放置)。

(2)环境准备:

同病室内无病人进行治疗或进餐。

(3)护士准备:

着装整齐,戴口罩,洗手,取下手表,备齐用物。

实施:

(1)操作步骤:

①铺床前:

护士携用物至床旁→移床旁桌距床20cm→移椅至床尾正中距床15cm→翻转床垫→床褥铺于床上→用物按顺序放于椅上。

②铺床:

铺大单:

大单中线对齐床中线,分别散开→包角(直角或斜角,先床头后床尾)→中部拉紧塞于床垫下→转至对侧,同法铺对侧大单。

铺盖被:

被套正面向外,开口端朝床尾,中线对齐展开→拉被套上层至1/3处→“S”形棉胎置于被套内,相吻合套好→折成被筒,被头与床头平齐→被筒齐床沿,尾端塞于床垫下。

套枕套:

枕套套于枕芯上,四角充实→开口背门,放于床头。

③铺床后:

桌椅归位,整理用物和环境,洗手。

(2)注意事项:

①同室病人进行治疗或进餐时暂停铺床。

②注意节力原则:

扩大支撑面,动作连续,避免多余动作,减少走动次数。

③动作轻巧、迅速,尽量减少灰尘对环境的污染及对病人造成的不适。

评价:

(1)病床符合实用、耐用、舒适、安全的原则。

(2)病室及床单位环境整洁、美观。

(3)计划性强,操作时间控制在5min内。

(1)供新病人或暂时离床活动的病人使用。

(2)保持病室整洁、美观。

(1)病人的病情、年龄、自理程度。

(2)床上用物是否洁净、齐全。

(3)床单位设施性能是否完好。

(4)病室环境状况。

同备用床,必要时备橡胶单、中单。

同备用床。

(3)病人准备:

暂离床,注意安全。

(4)护士准备:

铺橡胶单和中单:

需铺橡胶单和中单时,橡胶单(上缘距床头45~50cm)对齐床中线铺于大单上→中单铺于橡胶单上→两端下垂部分平整塞于床垫下→转至对侧,同法铺好。

被套正面向外,开口端朝床尾,中线对齐展开→拉被套上层至1/3处→“S”形被胎置于被套内,相吻合套好→折成被筒,被头与床头平齐→被筒齐床沿,尾端向内折叠与床尾齐→盖被四折于床尾。

①同备用床注意事项①②③。

②注意观察离床活动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安全。

(3)病人上下床方便,躺卧时感觉舒适。

(4)计划性强,操作时间控制在6min内。

(1)便于接受和护理手术后的病人。

(2)使病人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

(3)避免床上用物被污染,便于更换。

(1)病人病情、手术部位与麻醉方式。

(2)床单位设施、呼叫装置、氧气装置、吸引装置性能等是否完好。

(3)病室环境状况和病友的心理反应。

①床上物品:

同备用床,另备橡胶单及中单各2条(按先后顺序放置)。

②麻醉护理盘:

无菌巾内放置治疗碗、开口器、舌钳、牙垫、吸痰导管、氧气导管、压舌板、镊子、纱布,无菌巾外另备手电筒、血压计、听诊器、治疗巾、弯盘、胶布、棉签、护理记录单、笔。

③备输液架、必要时备吸引器、氧气装置、胃肠减压器等。

同病室内无其他病人进行治疗或进餐。

护士携用物至床旁→移床旁桌距床20cm→移椅至床尾正中距床15cm→首先拆除原有的被套、大单、枕套等→将干净用物按顺序放于椅上→翻转床垫→床褥铺于床上。

大单中线对齐床中线,分别散开→包角(直角或斜角,先床头后床尾)→中部拉紧塞于床垫下→橡胶单和中单对齐中线铺于床中部→下垂部分塞于床垫下→齐床头铺另一橡胶单和中单→转至对侧,同法铺对侧大单、橡胶单和中单。

被套正面向外,开口端朝床尾,中线对齐展开→拉被套上层至1/3处→“S”形被胎置于被套内,相吻合套好→折成被筒,被头与床头平齐→被筒齐床沿,尾端向内折叠与床尾齐→盖被三折于一侧床边,开口处向门。

枕套套于枕芯上,四角充实→开口背门,横立于床头。

桌归位,椅放于折叠被同侧床尾;

置麻醉护理盘于床头桌上,输液架置于床尾,其他物品按需放于妥善处;

整理用物和环境;

洗手。

*要点:

①根据病情需要,铺橡胶单和中单,防止术后呕吐物、排泄物、伤口渗液等污染床上物品。

②注意中单要遮盖橡胶单,避免橡胶单与病人皮肤接触,导致病人的不适。

③下肢手术者,可将第二块橡胶单、中单铺于床尾,一端齐床尾。

④非全麻手术病人,只需在床中部铺橡胶单和中单。

①同备用床注意事项①②。

②拆除污被单和铺床时尽量减少灰尘对其他环境的污染及对其他病人造成的不适。

(3)护理术后病人的物品齐全,病人能得到及时抢救和护理。

(4)计划性强,操作时间控制在8min内。

使病床平整、舒适,预防压疮,保持病室的整洁美观。

(1)病人的病情,有无活动限制。

(2)病人病损部位及合作程度。

(3)病室环境是否会影响周围病人的治疗或进餐。

扫床刷、扫床套、污衣袋,需要时备清洁衣裤。

同病室内无病人进行治疗或进餐,按季节调节室内温度。

病人理解、合作。

护士携用物至床旁→向病人解释,了解需要→酌情关门窗→移床旁桌椅(如病情许可,放平床头及床尾支架,便于彻底清扫)→协助病人侧卧对侧(先移枕后移病人)→松开近侧各层单→先扫净中单、橡胶单,搭在病人身上→从床头至床尾扫净大单(注意枕下及病人身下各层彻底扫净)→将大单、橡胶中单、中单逐层拉平铺好→将病人移至近侧,护士转至对侧同法逐层清扫并拉平铺好各单→病人平卧→整理盖被→为病人盖好→取出枕头扫净、揉松后置于病人头下→支起床上支架,移回床旁桌椅→整理病床单元→清理用物(取下床刷上的扫床套,洗净后消毒备用)。

(同更换床单法)

(1)保持病床的清洁,使病人感觉舒适。

(2)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保持环境整洁、美观。

大单、被套、枕套、中单、扫床刷、扫床套、污衣袋,需要时备清洁衣裤。

①换单前:

护士携用物至床旁→解释并说明配合方法→酌情关门窗→移床旁桌距床20cm→移椅至床旁,护理车至床尾正中→放平床支架,松被尾→助病人翻身、侧卧、背向护士→松近侧各单→中单卷于病人身下→扫净橡胶单,搭于病人身上→卷大单于病人身下,扫净床褥。

②换单和被套:

清洁大单中线对齐展开→远侧1/2塞于病人身下→铺近侧大单→放平橡胶单→铺清洁中单→中单、橡胶单一并塞于垫下→病人翻身侧卧→松开各单,污中单置床尾→扫净橡胶单,搭于病人身上→取出污单置于车下→扫净床褥,床刷套置于车下,床刷置于车上→铺对侧大单、橡胶单和中单→病人平卧→清洁被套铺于盖被上,打开尾端→棉胎纵向三折→取出拉成“S”形,置于清洁被套内→展开拉平棉胎→撤污被套→折成被筒,尾端内折→更换枕套,揉松整理。

③换单后:

床头桌椅归位→整理床单元,病人卧位舒适→开窗通风,洗手。

①污中单、大单污染面向内卷塞于病人身下,清洁大单、中单清洁面向内卷塞。

②对于不能翻身侧卧的病人采取平卧换单法,从床头至床尾更换。

平卧换单法先取出枕头并拆开,铺完大单后先换枕套再换被套。

①动作敏捷轻稳,不过多翻动和暴露病人,以免疲劳及受凉。

②注意观察病情及病人的皮肤有无异常改变,带引流管的病人要防止管子扭曲受压或脱落。

③换单中应运用人体力学原理,以节省体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④病人的衣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1~2次,污染要及时更换。

为防止交叉感染,采用一床一巾湿扫法,用后消毒。

禁止在病房、走廊堆放更换下来的衣物。

(1)病人感觉舒适安全。

(2)操作轻稳、节力,床单位整洁、美观。

(3)病人了解操作的目的、方法,能配合操作。

(4)操作时间控制在15min内。

(任海燕)

变化卧位使病人舒适,避免并发症发生。

(1)病人的心理状况,配合翻身的情况。

(2)病人的病情、治疗的需要、体重、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创伤、手术、骨折固定、牵引、留置引流管等。

根据卧位准备枕头等。

无特殊。

理解所取卧位的目的并配合。

根据病人病情确定护士人数和配合方法。

①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

一人协助法:

助病人仰卧→病人双手放于腹部→双腿屈膝→将病人移向床边(护士同侧)→护士一手扶肩、一手扶膝→轻推病人翻向对侧侧卧→整理病人衣服→在背部、膝下垫软枕→整理床铺。

二人协助法:

助病人仰卧→病人双手放于腹部→双腿屈膝→护士两人站在病床同一侧→一护士双手托住病人肩、背部→另一护士托住病人腰、臀部→同时抬起病人移向自己→病人翻向对侧侧卧→整理病人衣服→在背部、膝下垫软枕→整理床铺。

②协助病人移向床头法

放平床头支架(根据病情)→枕头横立床头→病人仰卧屈膝→护士一手臂伸入病人肩下→另一手臂托住病人臀部→病人双手握住床头栏杆,双脚蹬床面→护士助力使病人上移→放回枕头→支起床头支架→整理床铺。

放平床头支架(根据病情)→枕头横立床头→病人仰卧屈膝→两护士分别站在床的两侧→分别托住病人一侧肩、臀部→同时抬起病人移向床头→放回枕头→支起床头支架→整理床铺。

①翻身时不可拖拉,两人操作时注意协调配合,注意节力。

②根据病人病情和皮肤受压情况,确定翻身的间隔时间。

③有管道时注意安置,保持通畅。

④为手术病人翻身时,先检查敷料是否脱落或有无分泌物,如分泌物浸湿敷料应先更换后再翻身;

颅脑手术后,头部翻动过剧可引起脑移位形成脑疝,压迫脑干而致突然死亡,因此头部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

颈椎和颅骨牵引的病人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石膏固定或伤口较大的病人翻身后注意将该伤处放于适当位置,防止受压。

⑤翻身时注意保护病人安全。

(1)病人舒适、安全,皮肤受压情况得到改善。

(2)操作轻稳、节力、安全,无并发症的发生。

1、轮椅运送法

(1)护送不能行走但能坐起的病人入院、出院、检查、治疗或室外活动。

(2)帮助病人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体力恢复。

(1)病人的体重、意识状态、病情与躯体活动能力。

(2)病人损伤的部位和合作程度。

(3)轮椅各部件的性能是否完好。

轮椅,根据季节备毛毯、别针、软枕。

移开障碍物,保证环境宽敞。

病人了解轮椅运送的方法和目的,能够主动配合操作。

人数及用物。

检查轮椅性能,推至床旁→向病人解释→轮椅椅背与床尾平齐,面向床头→翻起脚踏板,闸制动→铺毛毯(视需要而定)→扶病人下床→护士一手固定轮椅,另一手扶病人上轮椅→病人坐好→翻下脚踏板,脚置于其上→毛毯上端向外折,围住颈部,固定→两袖筒固定→包好下肢、脚→整理床单元→病人无不适,松闸→推至目的地。

下车时将轮椅推至床尾,闸制动,翻起脚踏板→协助病人站立,坐上床缘→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轮椅归位。

①使用前,检查轮椅性能,保持其完好。

②嘱病人头和肩向后靠,并抓紧扶手;

推轮椅时,速度要慢,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

(1)病人感觉舒适、安全。

(2)操作时动作轻稳、节力、协调。

(3)病人和家属理解操作的目的并配合。

2、平车运送法

运送不能起床的病人入院、做各种特殊检查、治疗、手术或转运。

(1)病人的体重、病情与躯体活动能力。

如病情许可,能在床上配合动作者,可用挪动法;

儿科病人或体重较轻者,可用单人搬运法;

不能自行活动或体重较重者,可用两人或三人搬运法;

病情危重或颈腰椎骨折等病人,采用四人搬运法。

(2)病人的病损部位与合作程度。

(3)平车性能是否良好。

平车及车上用物。

宽敞,便于操作。

了解搬运步骤及配合方法。

平车推置床旁→向病人解释、说明→具体操作→

①挪动法

移桌、椅,松盖被→平车与床平行→病人依次挪动上身、臀部、下肢→协助躺好,盖盖被→整理床单位(下车时先挪动下肢,再移动上半身)。

②一人搬运法

移椅至对侧→平车推置床尾,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松盖被,穿衣服→将病人移至近床边→护士一手自病人腋下伸至对侧肩部,一手伸入大腿下→病人双臂搂住护士脖子→抱起放置平车上→盖好→整理床单位。

③两人搬运法

移椅至对侧→平车推置床尾,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松盖被,穿衣服→护士两人站同侧,病人上肢交叉于胸前→将病人移至床边→护士甲托颈肩部、腰部,乙托臀、腘窝→同时抬起→病人身体倾斜护士→两人同时移步将病人移至车上→盖好→整理床单位。

④三人搬运法

移椅至对侧→平车推置床尾,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松盖被,穿衣服→将病人移至近床边→护士三人站同侧→护士甲托头、肩胛部,乙托背、臀部,丙托腘窝、腿部→同时抬起→病人身体倾斜护士放于平车上→盖好→整理床单位。

⑤四人搬运法

移桌、椅→松盖被,穿衣服→病人腰、臀下铺中单→平车与床平行→将病人移至近床边→病人上肢交叉于胸前→护士甲在床头,托头、颈肩部;

乙在床尾,托两腿;

丙丁在平车与床对侧,紧握中单四角→同时抬起病人放于平车上→盖好→整理床单位。

①搬运时注意保持平衡与稳定。

②推车时,护士站在病人头侧,便于观察病情。

③平车上下坡时,病人头部应在高处一端;

有大小轮时,头在大轮平稳,小轮灵活便于转弯;

车速适宜,保证安全、舒适;

搬运骨折病人车上垫木板,固定骨折部位;

有输液、引流者保持通畅;

进出门时不能用车撞门。

(1)搬运是否轻、稳、准确、协调、节力,病人是否安全、舒适。

(2)搬运过程有无病情变化,是否造成损伤等并发症。

(3)病人的持续治疗是否受到影响。

保护具是用来限制病人身体或机体某部位的活动,以达到维护病人安全与治疗效果的各种器具。

为了防止小儿、高热、谵妄、昏迷、躁动及危重病人因虚弱、意识不清或其他原因而发生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确保病人安全。

(1)病人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是否存在意外损伤的可能。

(2)病人与家属对保护具使用的目的及方法的了解程度、配合程度。

(3)需用保护具的种类及时间。

根据需要选择床档、约束带、棉垫、支被架、纸、笔等。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

病人或家属对使用保护具理解并配合使用。

洗手,准备用物。

(1)操作步骤

①床档:

主要预防病人坠床,按需要安装。

②约束带:

是一种保护病人安全的装置,用于躁动病人有自伤或坠床的危险,或治疗需要固定身体某一部位时,限制其身体及肢体的活动。

宽绷带约束(固定手腕,踝部):

用棉垫包裹手腕或踝部→宽绷带打成双套结→将双套结套于手腕或踝部棉垫外→稍拉紧(以不脱出,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带子系于床缘上。

肩部约束带(固定肩部,限制病人坐起):

将肩部约束带袖筒套在病人两肩上→腋下衬棉垫→两细带在胸前打结→两头带系于床头(必要时枕头横立于床头)。

膝部约束带(固定膝部,限制病人下肢活动):

病人两膝衬棉垫→膝部约束带横放于两膝上→宽带下两头带各固定一侧膝关节→宽带两端系于床缘上。

①严格掌握应用适应症,注意维护病人自尊。

②保护具只能短期使用,使用时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并协助病人翻身,保证病人舒适、安全。

③使用时,带下应垫衬垫,固定时松紧适宜。

注意观察受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定时松解,必要时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④记录使用保护具的原因、时间、每次观察的结果、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除约束的时间。

(1)满足使用保护具病人的身体基本需要,并保证病人安全和舒适。

(2)病人无血液循环不良、皮肤破损、骨折等意外发生。

(3)病人及家属了解使用保护具的原因和目的,能配合并接受使用。

(4)各项检查、治疗和护理能顺利进行。

(任海燕)

1、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1)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

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

①根据夹取物品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持物钳。

②操作环境整洁、宽敞。

③需夹取的无菌物品放置合理。

①用物准备:

常用持物钳有三叉钳、卵圆钳和长、短镊子四种。

无菌持物钳应浸泡在大口有盖容器内,容器深度与钳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每个容器只能放置一把持物钳。

②环境准备:

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第一条。

③护士准备:

着装整齐,戴口罩,洗手,备齐用物。

①操作步骤:

检查有效日期→取放无菌持物钳钳端闭合,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液面以上容器内壁→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用后闭合钳端→垂直放回容器内→轴节松开→取远处物品,应连容器一并转移,就地取用。

②注意事项:

无菌持物钳不可夹取油纱或用于换药及消毒皮肤;

污染或可疑污染应重新灭菌;

无菌持物钳及容器每周灭菌1~2次,并更换消毒液;

使用频率高的科室应每日灭菌一次(如门诊换药室、注射室、手术室等)。

(2)无菌容器的使用

用于盛放无菌物品并保持无菌状态。

操作目的、操作环境、无菌容器的种类。

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常用的无菌容器有无菌盒、罐、盘及储槽等,无菌容器内盛放治疗碗、棉球、纱布等)。

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第一条。

检查无菌容器标记、灭菌日期→打开无菌容器盖、无菌面朝上置于稳妥处或拿在手中→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无菌物品→取物后立即将盖反转,使内面向下,移至容器口上盖严。

手不可触及容器的内面及边缘;

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

打开容器时,避免手臂跨越容器上方;

从储槽中取物时,应将盖子完全打开,避免物品触碰边缘而污染;

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

(3)无菌包的使用

保持无菌包内物品的无菌状态,供无菌操

作使用。

操作目的、操作环境、无菌包名称。

无菌持物钳、盛放无菌包内物品的容器或区域、无菌包(内放无菌治疗巾、敷料、器械等)、治疗盘、小纸条、签字笔。

包扎无菌包

备齐用物→需灭菌的物品放于包布中央→用包布一角盖住物品→左右两角先后盖上并将角尖向外翻折→盖上最后一角后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