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31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卫生学洗手法

1、目的

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

物品。

⑵避免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⑴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⑵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品。

⑶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

消毒。

⑷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

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

1、目的

⑴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⑵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

2、注意事项

⑴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⑵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

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⑶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容器内。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胸件勿整个人塞入

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果听不清,应驱尽

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

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

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

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

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

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

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