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67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7至8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7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

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

《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

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闻喜宴、锡宴、曲宴、饮福宴等。

需要指出的是,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并未见到宴会簪花的记载,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

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

南宋时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发生了两点显著的变化:

首先,皇帝在宴会中逐渐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宋宁宗就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对此南宋人的解释是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其次,簪花礼仪进一步细化,绍兴十三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

同时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诸色祗应人只能用绢花,规定可谓不厌其烦。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恩三个环节。

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

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

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

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最初官员在谢恩时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

宴会结束后,御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

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其中又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

不过,真花在簪戴时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免忙于收拾凋落花瓣,狼狈不堪,因此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

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徽宗朝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成,“极其珍藿”。

其次是罗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丽”。

再次是绢帛花,材质最为普通,只在接待辽使时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礼俭”。

南渡以后,由于财政拮据,御花多以普通的罗、绢为主,远不能与“滴粉缕金花”相媲美。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

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

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

             (选白杨倩丽《御宴簪花:

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宴簪花是宋朝宫廷宴会中皇帝将花赐给出席官员,官员将花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的一种礼仪,这种礼仪特别引人注目。

B.御宴簪花之礼并非在宋朝立国之初即成定制,而是在宫廷宴会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其正式流行在宋真宗时期。

C.据《宋史•礼制》记载,宋朝时期,凡是国家有大庆必定举行大宴,这些大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最初大宴不一定簪花。

D.宋真宗有意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因此,簪花礼仪便因其富有喜庆意味而大受青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南宋时期,皇帝在宴会中自己不再簪花,其理由是皇帝尽将象征美好春色的花赐给群臣,君臣同享,以示皇恩浩荡。

B.南宋与北宋不同,簪花之礼进一步细化,皇帝赐给臣僚的花在数量和质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依官阶品级逐步递减。

C.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一般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整个宴会达到高潮时进行,同时伴有“正安之乐”。

D.御宴簪花分三个阶段:

首先皇帝宣布赐花,然后皇帝、亲王及大小官员分别由内侍、官员自己或皇帝亲自簪花,最后群臣向皇帝谢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宴簪花是皇帝对臣僚的恩赏,是官员的荣耀,官员不得怠慢,御宴结束后,官员必须簪花而归,否则将受到惩罚。

B.宋代御宴所簪之花以鲜花为贵,人工花次之,百花中尤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因鲜花容易凋落,才改为人工制作的布花。

C.材质最为普通的绢帛花之所以只在接待辽使者时使用,是因为出于政治目的,即把大宋的“礼俭”显示给辽使者。

D.宋朝御宴簪花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礼仪形式,其中还包含一些政治因素,其意图在强调皇恩浩荡、强化现实权力结构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4分)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良庖岁更刀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函梁君臣之首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5.下列各项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B.洎牧以谗诛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

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

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

大观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

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

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

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

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其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

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徙邓州。

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

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

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

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

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

帝颔之。

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

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

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

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

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

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

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

既次白沟,驭者曰:

“过界河矣。

”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

明日,卒,年六十三。

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B.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C.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D.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户主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

B.“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同一皇帝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为13个月;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平年,为12个月。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

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精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

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僚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

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其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5分)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5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11分)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0.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11.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

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是:

(2)屈原的《湘夫人》中用鸟和鱼网的反常现象来表达湘君看不到湘夫人时失望心情的句子,。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两个四字短语,写出了秦人对六国的金银珠宝不甚珍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1)--(4)题。

余光中:

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

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

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

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

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

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

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

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

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

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

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

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

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

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

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

”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

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

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

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

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

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

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

“我哪敢说同不同意?

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

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

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

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

“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

”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

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8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

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

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

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

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6分)

(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

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7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其中选择题14-16题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题号位置)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关系融洽,很受邻居们喜爱。

②老赵一见人就说:

“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我这个人一辈子从不食言,绝对是一言九鼎。

③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④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⑤小米手机凭借互联网销售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销售业绩,一时成为国产手机的众矢之的,华为、中兴等手机厂家也纷纷效仿这一模式。

⑥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A.①④⑥B.①③④C.②⑤⑥D.②③⑤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碱性的钙剂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在餐后服用,能够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因此建议大家补钙最好每天少量多次效果最好。

B.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巧夺天工。

C.中央要求推进机关内部接待场所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进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化的接待费结算,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

,。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

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③①⑤②⑥④B.⑥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⑥①②④D.⑥③⑤④①②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孔子特别强调①。

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

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②,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

“学而不思”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

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

所以,孔子③,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五、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60分)

大树上住了天鹅一家,有几根细藤正沿着大树向上生长。

老天鹅发现后,要孩子们赶快砍掉藤蔓,被孩子们拒绝了。

几年过后,藤蔓长粗了,也长高了,一个猎人便顺着藤蔓爬到了大树上,并在天鹅的落脚处放上套子,结果天鹅一家都成了猎人的俘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黄骅中2018-2019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1、D(表述绝对化,原文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或许也与此有关”.)

2、A(“君臣同享”理解有误,从“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两句诗来看,是表示君主自己不再占有春色。

)3、B(“以鲜花为贵,人工花次之”曲解文意,原文只说“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并未比较鲜花与人工花哪个珍贵。

4、C(C名词作动词,ABD名词作状语)5、A(A定语后置句,BCD皆为被动句)

(二)6.D7.A(A项中“荫”是指由于户主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封号,是“封妻”。

8.C(C项中“亲率三万中军”理解有误,原文第四节是“钦宗手札趣入卫。

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

”)

9.

(1)他的堂弟张克功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拾取、找出)他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

(译出大意给两分。

“从弟”“摭”“微过”每译对一处给1方。

(2)叔夜再次上书请求拨给(借给)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译出大意给两分。

“乞假”“并力”“报”每译对一处给1方。

【参考译文】

张叔夜字嵇仲,是侍中张耆的孙子。

年轻时喜欢谈论兵法,因父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

向朝廷献上自己的文章,被授任知舒、海、泰三州。

大观年间,他担任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

再次献文章,朝廷召他考试制诰,赐他为进士出身,升任右司员外郎。

出使辽国,在宴射中,首先射中目标。

辽人惊叹诧异,要求看他用的弓,因为没有前例,他拒绝了。

回国后,他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共五篇,上奏给朝廷。

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拾取、找出)他的小过错,把他贬任为监西安草场。

很久以后,被召任为秘书少监,提升为给事中。

升任礼部侍郎,又被蔡京忌恨,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出任海州知州。

宋江在河朔起事,转战十郡,官军不敢触其锋芒。

宋江军队将到海州,叔夜派侦探侦知他们的去向,宋江军队直接到海边,抢走大船十多艘,运载战利品。

张叔夜于是招募死士得到一千人,在城边设伏,而让轻兵在海边抵抗,引诱宋江军队作战。

先把壮卒埋伏在海旁,等两军作战时,用火烧掉宋江军队的船只。

宋江军队听说船被烧,都没有斗志,伏兵乘机攻击,活捉宋江军队的副首领,宋江才投降。

靖康改元,金兵南下,叔夜再次上章请求拨给(借给)骑兵,与诸将合力截断敌人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改任知邓州。

四道设置元帅,叔夜兼任南道都总管。

金兵再次攻到,钦宗下手令催他入京保卫。

立即自己统率中军,他的儿子伯奋率领前军,仲熊率领后军,共三万人。

第二天出发。

十一月底,到达京都,皇帝到南薰门接见他们,军容非常整齐。

入宫谈话,张叔夜认为敌人兵锋锐利,希望像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那样,暂时到襄阳然后再准备到雍。

皇帝点头同意。

闰月,皇帝登上城楼,叔夜在玉津园排列军队,铠甲放光,在城下拜舞。

皇帝越发高兴,升任他为资政殿学士,令他带兵入城,不久任签书枢密院。

接连四天,与金兵大战,斩杀金兵金环贵将二人。

皇帝派使者送去蜡书,把褒扬宠任张叔夜的事情传告各地,但仍没有军队开来。

城陷后,叔夜受伤,父子仍竭力作战。

皇帝再次驾车出城,叔夜因此叩马而谏,皇帝说:

“我为了百姓的缘故,不得不亲自前往。

”叔夜痛哭着再次跪拜,人们都哭了起来。

皇帝回头喊着他的字说“:

嵇仲努力吧!

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帝,叔夜对孙傅说:

“现在的事态,只有一死而已。

”写信给金兵两位元帅,请求立太子为帝以符民望。

两位元帅大怒,追到军中,到了后来叔夜仍然抗请如初,于是跟着皇帝到北方金国去。

途中不吃饭,只不过不时喝些汤而已。

到达白沟时,车夫说:

“过了界河了。

”叔夜就突然惊起,仰天大呼,于是不再说话。

第二天,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死讯传来,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