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826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docx

脊柱二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

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

主要病种诊疗规范

颈椎病

一、颈型颈椎病

【诊断标准】

1.主诉头、颈、肩疼痛,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光片显示颈椎不稳。

3.应排除落枕、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肩周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4.一般可以采用推拿手法、理疗等治疗。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诊断标准】

1.症状

(1)神经根受压所致症状①上肢放射痛;②手麻木;③手力弱。

根性症状范围与颈脊神经支配区域相一致。

(2)颈椎病一般症状。

2.体征颈神经牵拉试验可出现阳性;Spurling征阳性,颈部僵直,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受累节段棘突压痛,感觉、肌力减退。

3.影像学表现

(1)X线像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关节失稳、椎间孔狭窄、病变椎间孔可见钩突增生突入椎间孔内,生理弧度改变。

(2)CT或MRI水平面示椎间孔狭小变形

4.临床物理检查

(1)肌电图

(2)体感诱发电位

5.排除其他疾病

(1)糖尿病性神经炎

(2)周围神经损伤

(3)动脉硬化症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为基本疗法,90%以上病例可获得疗效,尤其因颈部不稳所致者,包括牵引、理疗、按摩、对症及体位控制等。

2.手术疗法

(1)指征①有明显感觉运动障碍者;②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手术①颈椎不稳所致者给予前路植骨融合术;②后路小关节松解术。

三、脊髓型颈椎病

【诊断标准】

1.中年以上男性多见,发病缓慢或继发于外伤后

2.开始多见双下肢元力、发软、行动缓慢易摔倒或伴双手麻木、行动不灵活。

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3.临床体征常见锥体束征,四肢生理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跟腱反射亢进,髌、踝阵挛(+),受累平面以下感觉减退。

若单侧脊髓受压则表现Brown-Sequad征(+)。

4.X线表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或颈椎曲线改变。

5.脊髓造影病变部位可出现不全或完全梗阻

6.MRI观察到颈髓受压部位、范围及压迫情况。

7.CT可了解颈椎骨质增生改变,后纵韧带骨化、椎管变形情况等,较MRI更清楚。

【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多数需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包括:

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前路单纯间盘摘除术,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后路椎管成形术(单开门或双开门)等。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标准】

1.症状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症状①偏头痛;②头晕;③记忆力减退;④视力障碍;⑤精神症状;⑥发音受限;⑦猝倒。

(2)自主神经症状

(3)颈椎病一般症状。

2.体征颈旋转诱发试验可出现阳性。

3.影像学表现

(1)X线像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关节失稳、椎间孔狭窄、病变椎间孔可见钩突增生突入椎间孔内,生理弧度改变,偶有椎动脉鞘钙化。

(2)CT或MRI水平面示椎间孔狭小变形

4.临床物理检查

(1)椎动脉造影多于手术前定位,可以确诊。

(2)椎动脉血流及脑血流图。

(3)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5.排除其他疾病

(1)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晕。

(2)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

(3)动脉硬化症。

(4)除外椎动脉Ⅰ段、Ⅲ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这是基本疗法,90%以上病例可获得疗效,尤其因颈部不稳所致者。

方法包括理疗、按摩、对症、静脉能量合剂及体位控制等。

2.手术疗法

(1)指征①有明显颈性眩晕或猝然发作;②经非手术治疗无效;③经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证实。

(2)手术①颈椎失稳所致者给予前路植骨融合术;②钩突退变压迫椎动脉者可行颈椎前侧方手术,切除钩突。

3.颈椎3号:

天麻10克,黄芩10克,葛根12克,元胡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细辛3克。

五、神经根型颈椎病科内细化规范

【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占50%~60%),最常见,是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一系列病理改变并有颈部脊神经根受损害和/或受刺激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侯群。

【临床特点】

1、根性痛:

最多见,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部区相一致。

此时必须将其丛性痛(主要指颈丛、臂丛、和腋丛)和干性痛(主要指挠神经干、尺神经干、正中神经干)相区别。

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过敏、感觉减退等为多见。

2、根性肌力障碍:

以前根先受压为明显,其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神经所指配的范围。

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为明显。

也需与丛性及干性相区别,并应与脊髓病变所引起的肌力改变相鉴别。

必要时可行肌电图或诱发电位等检查。

3、腱反射改变:

即该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

早期可呈现活跃,而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

检查时应与键侧相比较。

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果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本身亦同时受累。

4、颈部症状:

视引起根性受压的原因不同而可轻重不一。

因髓核突出所致者,多伴有明显的颈部痛、压痛及头顶加压试验阳性,尤以急性期为明显。

而因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则较轻微。

5、第八颈神经根症状:

C7T1椎间节段的病变可引起第八颈神经根症状,出现无名指及小指麻木、感觉减退、或骨间肌萎缩。

而临床上这些症状较多的是由第四神经根至第七神经根中的任何一根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而引起颈前斜角肌痉挛(由第四、五、六、七神经根支配)而引起。

6、“肌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

因神经受刺激引起所支配的肌肉痉挛,多出现肩背部“肌筋膜炎”,经治疗后(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虽神经根症状会有所减轻,而“肌筋膜炎”并不消失,对此应予重视。

“肩周炎”、“网球肘”也是由于神经支配区的肌肉痉挛所致,可随着颈椎病被治好而消失。

若“肩周炎”或“网球肘”久治不愈,应考虑是否存在神经根型颈椎病。

7、症状的反复发作是此病的特点,经保守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可以消失,若劳累过度或提抬重物可再度出现症状,一般在上次发病的同侧,也可出现在对侧,症状在同一神经根支配区。

8、特殊试验:

①臂丛牵拉试验:

令患者坐好,医生一手扶患者颈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体征。

这是由于臂丛受牵神经根受刺激所致。

此阳性体征多见于急性期及后根受压者。

②头顶加压试验:

令患者将头偏向病侧稍后伸,以一手扶患者下颌,令一手掌压其头顶,若患者感到颈部疼痛,且疼痛串到手,则为头顶加压试验阳性,是因神经根孔受挤压,刺激神经根的结果。

此试验阳性者多见于髓核突出,及椎节不稳等病例,而钩椎增生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致者则阳性率较低。

【诊断标准】

1、与病变节段相一致的根性症状和体征。

2、臂丛牵拉试验和头顶加压试验阳性。

3、影像学检查显示与病变节段相符。

【定位诊断】

(一)C4、C5椎间盘病变压迫第五颈神经根:

疼痛:

从颈肩串到腕部而不到手。

压痛点:

第四、五颈椎棘突、冈上肌。

感觉:

颈后耳下区域及前臂掌侧中线区感觉功能下降。

反射:

肘部反射无变化。

(二)C5、C6椎间盘病变压迫第六颈神经根:

疼痛:

颈肩前臂痛串到拇指。

压痛点:

第五、六颈椎棘突及肩胛内上角区。

感觉:

前臂橈侧及拇指感觉功能下降。

反射:

肱二头肌腱反射减低。

肌力:

肱二头肌肌力减弱。

(三)C6、C7椎间盘病变压迫第七颈神经根:

疼痛:

从颈肩痛串到食指、中指。

压痛点:

第五、六颈椎棘突及肩胛内中部区、胸大肌。

感觉:

中、食指区感觉功能降低。

反射及肌力:

肱二头肌反射减低、其肌力减弱。

(四)C7、T1椎间盘病变压迫第八颈神经根:

疼痛:

颈肩痛串到无名指及小指。

压痛点:

第五、六颈椎棘突及肩胛内下角区。

感觉:

尺侧二手指感觉功能下降。

反射:

肘部反射无改变。

肌力:

手肌握力减弱、骨间肌萎缩。

【鉴别诊断】

1、胸廓出口综合征:

由于臂丛下干、锁骨上动脉、锁骨上静脉在胸廓上口或胸小肌喙突止点区受压,可引起上肢麻木、疼痛、肿胀;锁骨上窝前斜角肌附着点区压痛,并放射到手。

安德森试验阳性(医生摸患肢腕部挠动脉,让患者深呼吸,同时头后伸,下颌转向患侧,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为阳性)应注意与患侧比较。

使患肢过度外展,肩抬平出现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也是阳性体征。

X线片检查可能发现第七颈椎横突过大或颈肋存在。

2、脊髓空洞症:

手部肌肉萎缩,冷热感及痛温觉消失,但触觉存在,如洗脚分不出冷热水。

3、锁骨上窝处肿瘤:

肺尖部原发性肿瘤或转移癌,与臂丛神经发生粘连或挤压,持续疼痛,摄X线片或活检肿瘤即可诊断。

4、心绞痛:

第七颈神经根受压可引起同侧(特别是左侧)胸大肌痉挛和疼痛而出现假性心绞痛。

检查胸大肌确有压痛点,局部封闭后疼痛即消失。

若为真性心绞痛,心电图常有改变,局部封闭无效。

口服硝酸酯类药物可止痛。

5、肩周炎:

此病易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混淆。

本病不具有脊神经根性症状,故易鉴别。

但应注意,在临床上可遇到某些颈椎病病例同时伴有肩周炎症状者,当治疗后,肩部症状可随颈椎病症状同时消失。

此主要由于C5~7脊神经受累后通过腋神经波及肩部所致。

6、尺管综合症:

尺神经由C7、C8、T1脊神经参与组成,本病以老年者为多见,尤其是伴有肘关节外翻畸形时发生率更高,其易与C8脊神经受累者相混淆,本病特点如下:

肘后尺神经沟压痛,且可触及条索状之尺神经;其感觉障碍分布区较第八神经分布区为小,前臂尺侧多不波及。

常呈典型之“爪型手”,主因骨间肌受累使手指关节过伸及指间关节屈曲,以环指及小指为明显。

7、腕管综合症:

该神经由C7、T1脊神经参与组成,本病易与C7脊神经根受压相混淆,本病特点如下:

本病感觉障碍区主要为背侧指端及掌侧1~3指处,前臂则多不波及;呈“猿形手”,主因大鱼际肌萎缩所致;因正中神经中混有大量交感神经纤维,因此手部血管、毛囊等多处于异常状态,表现为潮红多汗等,且其疼痛常伴有灼痛感。

【治疗原则】

非手术疗法:

1、颈椎牵引:

可采用枕领布带牵引,牵引重量由3.5KG可增至5.5KG,时间由20分钟~1小时。

2、推拿按摩:

切忌粗暴而引起意外。

3、围领制动:

颈椎有失稳者效果更好。

4、理疗:

离子导入疗法、超短波、短波等疗法、石蜡疗法、熏洗疗法、热敷疗法。

5、药物疗法:

中药和西药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应用。

6、硬膜外注射疗法。

7、手术疗法:

具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经正规非手术疗法三个月以上无效者;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剧烈疼痛者;虽对非手术疗法有效,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者。

8、辨证治疗

颈椎2号:

川芎10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灵仙12克,羌活12克,葛根10克,三七粉3克(冲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退变、劳损、损伤等)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口向后突起或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腰腿窜痛或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即腰痛伴根性坐骨神经痛或二便功能障碍等症状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人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髓核脱出症。

【诊断标准】

病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表现长短不一,最长的可达30~40年,最短的也在1~10天,以2个月~3年者多见。

症状:

1、大部分发生在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常有外伤及腰部损伤或受风着凉史等。

2、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

疼痛常由臀部开始,多向一侧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呈过电样窜痛。

每遇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及行走、弯腰、伸膝、起坐等牵拉神经根的动作时疼痛加剧。

屈髋、屈膝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

久之,患侧下肢病变部位的皮肤感觉减退而出现麻木。

定位:

疼痛及麻木的部位与病变椎间盘损伤的程度与位置有关。

L3~4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L4神经根,其疼痛可沿坐骨神经放射至大腿外侧及膝部的前内侧,表现小腿前内侧麻木,股四头肌无力;L4~5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L5神经根,其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大拇趾背侧,表现小腿外侧包括拇趾、足背麻木、偶有足下垂;L5~S1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S1神经根,其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外踝、足底及足背腓侧区,表现小腿后外侧、足底包括外踝及外侧足趾、足背麻木,足跖屈及屈趾无力。

中央型突出多在L4~5或L5~S1之间,压迫马尾神经,出现腰背痛,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疼痛,表现间歇性跛行,马鞍区、足底及会阴部麻木,膀胱及肛门括约肌无力或麻痹等。

急性发作期以刺痛和“过电”样放射痛为主;中期为放射性窜痛和麻木感同时存在;慢性期主要表现为麻木,肢体发胀、发沉,这些症状的轻重常与劳累及天气变化有关。

体征:

1、跛行、“平腰”、脊柱侧弯畸形,腰部僵硬,弯腰等定向活动受限。

2、咳嗽等增加腹压及牵拉神经根等动作时疼痛加剧,按压或叩击患椎棘突时可引起下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或麻木感。

3、屈颈试验(Lindnertest)阳性。

患者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医者一手按压患者于胸前,一手置于枕后托住后枕部,托枕之手缓缓用力使患者头部尽量前屈,这时如出现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者即为阳性。

4、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患者仰卧,两腿伸直先分别主动作直腿抬高动作一次,然后再由医者被动抬高下肢,正常时双下肢抬高幅度在70°以上,且相等无疼痛。

若一侧下肢抬高幅度底于70°,同时又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者即为阳性。

5、直腿抬高加强试验(Bragardtest)阳性。

体位同上,医者在被动将患者下肢直腿抬高到不引起疼痛的最大限度处,再将踝关节被动背屈,此时若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者即为阳性。

6、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减退,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突出间隙

受累神经根

疼痛部位

麻木部位

肌力改变

反射改变

L3~4

L4

下腰部、臀部、大腿前外侧、小腿前内侧

小腿前内侧

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表现伸膝无力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L4~5

L5

下腰部、臀部、大腿及小腿前外侧

小腿外侧及足背和拇趾

胫前肌、伸拇肌、臀中肌肌力减弱,表现拇趾背伸无力

无改变

L5~S1

S1

下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后侧及足跟外侧

小腿后外侧及外踝和足外侧,包括外侧三足趾

腓肠肌、腘绳肌、臀大肌肌力减弱,表现足跖屈及屈拇无力

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中央型(多系L4~5和L5~S1椎间盘)

马尾神经

腰背部,双侧大、小腿后侧

鞍状区及双侧大、小腿和足跟后侧、会阴部

尿道或肛门括约肌肌力减弱,表现二便控制能力减退

踝反射或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1、X线平片:

正位示腰椎侧弯,左右椎间隙不对称,关节突增生肥大等;侧位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病变椎间隙前窄后宽或前后间隙等宽等。

2、CT扫描:

以横段面的形式来观察椎管内的变化情况,它能清晰的显示出突出物的大小及部位,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受压情况等,对本病的定位定性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3、MRI(磁共振):

以矢状面的形式来观察椎管内的变化情况,它可以显示出椎间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及髓内的变化情况。

CT,MRI,椎管造影,CTM突出物高度>椎管矢状径的1/3

4、脊髓造影:

可显示神经根袖缺如、硬膜囊受压(突出部位的充盈缺损)及椎管梗阻的情况。

5、肌电图检查:

在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内可出现失神经的纤颤电位或正锐波、V波、H波等异常肌电图。

大P波或纤颤电位。

6、奎肯氏试验:

完全梗阻时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增高,一般情况下蛋白含量多正常。

【鉴别诊断】

1、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由于梨状肌在臀部深层与坐骨神经干紧密相邻,若该肌遭受风寒、炎症、外伤等因素时可引起该肌肉的紧张、痉挛,造成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挛缩,刺激或夹挤坐骨神经,从而产生坐骨神经的压迫症状,出现臀腿疼痛,产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的临床症状者,即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也有称梨状肌综合征者。

诊断要点:

a、患者常感臀部疼痛,并向下肢放射,不能行走或跛行,出现坐骨神经的放射性窜痛。

b、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有明显压窜痛,并可触及到条索状隆起的肌束,慢性者可见臀部肌肉松软或肌肉萎缩。

c、患肢直腿抬高在60°以前,臀部及下肢疼痛剧烈,当抬腿超过60°时,疼痛减轻。

d、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e、大腿内旋抗阻力试验阳性。

2、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系指发生在腰骶部或骶髂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或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

诊断要点:

a、患者常有明显腰骶或骶髂部的扭、闪、挫等外伤史。

b、伤后一般都立刻感到腰骶部或骶髂部剧烈疼痛,但也有些人当时疼痛不重,仍能继续工作或劳动,到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才感腰部疼痛难忍,活动困难,腰不能挺直,转侧俯仰均感困难。

每遇腰部活动或大喘气、咳嗽等动作时均可使疼痛加剧。

c、严重者腰痛剧烈,不能站立或呈强迫体位,有时疼痛可扩散到臀部并向下肢放散,但无坐骨神经放射性窜痛等根性症状。

d、X线拍片常无异常改变,但有时可显示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和肌性侧弯,也可排除骨折、脱位及其他一些骨病。

3、腰椎管狭窄症: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腰椎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而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为腰椎管狭窄症。

这种狭窄可能是骨的变化,或者是软组织的改变而引起。

根据狭窄的部位可分为椎管型(中央型)、侧隐窝型(根管型)及混合型三种。

诊断要点:

a、发病缓慢,病情多呈进行性加重。

b、长期多次反复的腰痛,多在下腰部及骶部,有的可放射到下肢。

腰腿痛多因站立或行走多而加重,卧床休息后即可减轻或缓解。

下肢出现马尾性间歇性跛行,但对骑自行车无影响。

c、自述症状重,客观体征轻。

弯腰或骑自行车时症状减轻,站立行走或腰部后伸时症状加重。

d、不同部位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见表2。

e、X线平片正位示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面硬化,椎弓根间距变短,椎板内聚,椎间隙狭窄等;侧位示腰曲变直,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椎体滑脱,椎弓根变短,腰骶角增大等;斜位示椎间孔变小,关节间隙狭窄,椎体骨质增生等。

一般认为腰椎管的矢状径数值小于13mm者即为椎管狭窄,在10~12mm者为相对椎管狭窄,在10mm以下者即为绝对椎管狭窄。

f、CT扫描,可直接显示椎管横断面的形态,以了解椎管狭窄的真正病理状态,有定性定位的价值,对本病有助于诊断。

g、脊髓造影可显示“蜂腰状”缺损、神经根袖受压中断及节段性狭窄或完全梗阻等影像。

h、MRI检查,能提供椎管狭窄纵,横断面的状态,并能显示脊髓有无长期受压而致变性等情况,对本病有助于诊断。

表2不同部位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狭窄部位

主要临床表现

中央型狭窄

有明显马尾性间歇性跛行,而无明显根性神经痛症状,弯腰或骑自行车时症状减轻,后伸时症状加重。

根管型狭窄

有根性神经痛症状,而无明显间歇性跛行。

混合型狭窄

既有间歇性跛行又有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

4、腰椎结核:

当结核发生在L4~5或L5~S1椎体上、下缘靠近椎管处的时候,由于结核破坏了纤维环组织,间盘压缩变窄,干酪样组织由间盘后侧方突向椎管,有时可产生腰部及神经根挤压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颇为相似。

诊断要点:

a、患者常有午后低烧(37.5~37.8)。

b、体重减轻,腰部较强直。

c、血沉加快,肺部多有原发结核病灶。

d、腰椎X线片可显示椎体相邻缘有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腰大肌阴影增宽或边缘不清。

e、CT、MRI检查对本病有助于诊断。

5、脊柱或椎管内肿瘤:

脊柱肿瘤是指生长于腰骶部的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癌。

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髓、神经根及其附属组织的肿瘤。

这些肿瘤都可能产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类似的症状,也应予以鉴别。

诊断要点:

a、腰腿痛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b、转移癌往往发生于中年以上或老年人,病人往往较早就有贫血及恶病质。

c、血沉加快,碱性磷酸酶或酸性磷酸酶增高。

d、腰椎X线片及CT、MRI检查对本病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消炎止痛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甚多,虽各法有异,但其治疗目的是相同的。

非手术治疗乃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约有80%左右的患者都可不经手术而通过非手术治疗使其症状缓解或治愈。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它可以解除体重本身对腰椎间盘的压力,减少刺激,有利于痉挛、紧张的肌肉放松,给突出的间盘组织自行还纳和受损组织自行愈合创造条件,是治疗中的主要环节。

注意卧床休息时应睡卧硬板床,褥子的薄厚要适度。

2、推拿手法:

手法的种类很多,流派也各异,但一般都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恢复离散筋脉,纠正腰椎错位和松解神经根粘连,促进其内外平衡的恢复和髓核还纳,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的关系,减轻间盘组织对脊髓和神经根的直接刺激或压迫的作用。

一般手法每周2~3次,4~6周为一疗程。

a、揉滚腰背: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先于腰背部两侧膀胱经处用较重刺激的揉滚法上下往返治疗5~6遍,然后用较重刺激的手法按揉肾俞、大肠俞、志室、八髎、秩边、腰眼、环跳、委中等穴或痛点,如遇有痛性结节(反应物)。

可先与其肌纤维相垂直方向弹拨3~5次,然后再顺纤维走行方向理顺数次以抚平。

b、按压震颤:

体位同上,医者双手掌重叠按压于患者患处,在推揉放松的情况下用力向下按压并带震颤的动作。

c、牵抖下肢:

患者趴在床上,双手抓住床头。

医者双手握住患者踝部或足部先用力牵拉双下肢并左右摇摆2~3下,然后向下牵抖2~3次,以调节小关节位置而达到“骨合缝,筋纳槽”的目的。

d、斜扳复位:

患者取侧卧位,下侧的下肢伸直,上侧下肢屈曲,医者一手或一前臂屈肘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臂用肘内侧抵住患者臀部,双臂同时配合协调用力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卡住,两臂再同时反向用力扳动,即可听到“咔嚓”一声,表示复位成功。

e、定点旋转复位:

患者取坐位,助手站于患者对面,用双下肢夹住患者对侧小腿和膝部,并用双手按压在患者大腿根部以固定骨盆,防止左右转动。

医者坐在患者后面,一手上肢由后向前从患者腋下穿过伸向后方按于患者的颈部,或伸相对侧肩前并抓握住其肩部,另一手拇指按压于偏歪棘突的一侧顶住,嘱患者尽量向前弯腰并向推顶相反方向旋转至最大限度后锁住,此时,双手同时配合协调用力,做向相反方向推顶旋转的扳动,即可听到“咔嚓”一声,表示复位成功。

f、屈髋屈膝压腿盘腰:

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尽量屈髋屈膝,医者一手扶膝,一手扶踝上方,使髋膝关节尽量屈曲并用力下压和旋转腰部。

g、挺腰扳腿: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一手用手掌按压于患者腰部,另一手从患者对侧膝前绕过用前臂及手托住其下肢并尽力向后扳动,双臂同时配合反方向用力扳动数次,有时也可听见”咔嚓”一声。

其目的是被动过伸腰部以恢复腰曲。

h、扳腿抻筋: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于健侧,嘱患者抬高患肢,一手扶膝部使患者患肢尽量被动抬高伸直,或小腿部置于医者胸腹部尽量前压,以牵拉神经根及腘绳肌,起到抻筋的作用。

i、推擦腰骶: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对腰背部膀胱经处(骶棘肌两侧)可先用直推、直擦法,对腰骶部也可用分推横擦法施术,均以透热为度。

然后再用双手空掌或空拳交替有节奏的拍打叩击患者患侧腰背部及腰骶部软组织,或用单手空掌拍击腰背部两侧骶棘机及腰骶部软组织数次。

3、牵引:

牵引不但可拉开关节突关节,增大椎间隙,使椎间孔恢复正常外形,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挤压,而且还可以减小椎间盘间隙压力,使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或改善其与神经根的关系。

临床上多采用胸带骨盆对抗牵引法,总重量一般在20公斤左右,也有多至50公斤以上者,时间30~60分钟,每日1~2次,每三周为一疗程,也可采用三维多功能电脑自控牵引床进行牵引治疗。

4、理疗:

理疗的种类也很多,如红外线、超短波、离子导入、中频、音频、频普、磁疗、蜡疗、神灯、干扰电、热电磁等,一般都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炎性水肿吸收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