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939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阅读专题之概括文章内容教师版

课程主题:

概括内容

学习目标

1.复习本学期课文内容,归纳概括内容的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概括内容的方法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内容。

课前热身

1.《战国策》共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

西汉根据史料编定。

属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

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2.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

与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班固并称。

“”。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出于此书。

历史散文。

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

“,”,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

3.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

主要作品为《汉书兴苏武传》出于此。

开创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参考答案】刘向国别体司马光班马纪传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断代的纪传体

课堂导入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提议:

“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

“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

“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

“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

“那你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

“‘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文章的简洁所折服。

重点难点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性

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使我们从文中吸取主要的内容,受到深刻的感染,得到教育和启示。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操作

概括内容思路

1、写人:

概括思路:

谁+干什么

2、记事:

概括思路:

时间+地点+谁+干什么(起因+经过+结果)

3、描景:

概括思路:

景物+特点

4、状物:

概括思路:

事物+特点

【知识精讲】

(一)写人的文章阅读:

解题步骤:

1.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2.概括文中事件:

人+事;

3.分析人物形象;

4.答题格式:

本文叙述了某人的……等几件事,表现了某人……的品质、性格。

例:

猎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拥有了听懂动物语言的能力,他把听到的可怕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故事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猎人海力布》

(二)写事的文章阅读:

解题步骤:

1.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2.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素串联法: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结果。

例:

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创作了一首诗,父亲母亲对他截然不同的表现,对他以后的人生起到很大的作用,使他得到启迪的故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例题精讲】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

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

但他一生却过着极其筒朴的生活。

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工作。

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

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

屋里陈设极其简单。

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

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

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

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

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

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

“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

”陈嘉庚说:

“比延安好多了。

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还破旧。

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

”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看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地赞叹道:

“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

”“惭愧!

不敢当!

不敢当!

”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

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

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

“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从陈毅拜访陈老先生的所见所闻,表现了陈老为了祖国,甘于清苦的高尚思想。

【课堂练习】

钓鱼的启示

那一年,我刚满11岁。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随着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并甩动尾巴,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

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这样大的鱼!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

为什么?

”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

★注意:

不同的要求,概括内容也要跟着调整,如下表:

序号

试题要求或形式

我们该如何答

1

“本文讲了一个的故事。

“文章第三段讲的是的事”

通常要求我们用10个字左右加以概括。

这样的题,叙事和小说中常见,答题时只要答出:

“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即可。

2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常会要求我们在40字以完成。

这是阅读中最常见的题,答题时只要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

3

“请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常会给我们两行的空,约60字以内。

这比上道题少了二个字——“简要”,我们答题时需要将故事的“经过”部分写得相对具体一点。

4

“请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或“请在下列方框内填入相应的故事发展阶段”

通常会让在方框内填故事进展或人物行为

这样的题小学、初中会很常见,需要打出故事的“起因、递进或转折、高潮和结果”

例题精讲

80枚果子

①他跪在老母亲面前,吐露了想要出去闯一闯的心声,又向母亲道了声“春节时一定回家”的话之后,使决绝地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

②连番的奔波后,他在距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山区找到了一份生计——矿下作业。

虽然工作苦、累,但还算心善的老板和不菲的工资,以及那些善良的工友们却让他苦中有乐。

③有一天,矿上放假,独自跑到山上透透气的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些血红色的果子。

这些果子,在如此寒冷的冬季里竟也油亮亮、红火火,让他忍不住摘了一个。

一嚼,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于是,他狠狠地摘了满满两裤袋。

④回到工棚,他悄悄地数了数,有92枚果子。

他把其中的80枚放在了包裹中。

距离新年还有几天,他本可以亲自带着那些果子回家,但他怕时间久了果子会被风干。

为了让母亲提前感受到他的孝心,他求了老板,用快递把包裹寄往他的家里。

家乡没有电话,他在包裹里又附了一封信,嘱托家里邻旁的大姐多关照他的母亲,叫她趁新鲜把这些果子吃了。

信写毕,他感觉母亲仿佛就在面前,吃着野果,满脸荡漾着幸福。

⑤留下了的12枚,他是打算分给同住的12位工友的,就在他准备回家的前一晚,他拿出了留下的那些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野果,正准备要分发给对他一直很好的工友们时,一个在这地方土生土长的工友却如临大敌般地告诉他,这果子虽漂亮,却是有毒的!

还说幸亏他吃得少,要是贪了嘴,那后果可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⑥愣了半天的他,抓起行李,疯了一样地冲进了风雪中。

他连夜买了火车票,坐在了开往家乡的火车。

一路上,他的心很痛,一阵一阵地像刀绞。

那80枚果子会给老母亲带来怎样的灾难……

⑦傍晚时到了县城,家乡也下了大雪。

更让他心急如焚的是,通往自己家里的那段路,因为风雪太大,根本通不了车。

他呆了一下,突然就发了疯似的在风雪中疾奔起来,再冷的风,再大的雷,对他来说,现在也成了无关紧要的事。

就这样,他一路地跑去,鞋子掉了都没顾得上回头去捡。

⑧一直到了深夜,他终于跑到了家。

气喘吁吁地推开房门,却发现母亲正坐在桌旁,桌上,正放着一盘鲜红的果子。

听到响动,老母亲揉了揉眼,看到了眼前的他,然后翕动着有点干燥起皮的嘴唇:

“儿呀,你……娘终于等到你回来了。

你的脚……”她心疼地看着儿子那双满是泥雪的脚。

⑨他顾不上解释,急忙问:

“这些果子,您吃了吗?

⑩“哪能呢!

这么好看的果子一定很贵吧?

娘知道你孝顺,一定连自己都舍不得吃一个就全给娘了,娘得等着你,等你回来,咱娘俩一起吃啊……

⑾“娘啊!

”他不等母亲把话说完,就一把抱住母亲,把头深深地埋在了母亲的怀中。

1.下面空白处,填入相应的故事情节发展。

(4分)

外出打工发现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子团聚

答案:

给母亲寄果子(递进)→工友告诉他有毒(转折)→连夜买票往家赶→路不通车赤脚回家

 

3、描景: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

写的是什么景物?

它有什么特点?

按什么顺序写的?

概括思路:

景物+特点

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小五下《草原》

牛刀小试:

用自己的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

我爱漓江

我的故乡在广西,我爱故乡的漓江。

春天,原野上的春色,把漓江打扮得更加美丽。

绵绵细雨,增加了漓江的水量,催开了两岸鲜艳的野花。

随着气候转暖,来漓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漓江像一条友谊的带子,把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夏天,漓江的水更清了。

人们有的在江中游泳,有的在江中划船,有的玩水球……漓江洗去人们一天的疲劳,使人们感到轻松愉快。

秋天,桂花开了,漓江两岸飘着醉人的桂花香。

我们学习过后,荡着小船在江上游玩。

那两岸的青峰分明地立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兴奋地抢着划浆……

冬天,漓江因为旱季到来而变浅了,但水还是那么清,山还是那么绿。

江畔的柑橘树已挂满了累累果实,人们正在紧张地收获。

漓江的四季都很美。

我喝着漓江的水长大,我一定会为把漓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参考答案:

文章描写了故乡漓江四季的美。

4、状物: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

写的是什么事物?

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

怎样写的?

概括思路:

事物+特点

例:

文章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鲸》

 

【例题精讲】

例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枫叶礼赞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

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

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

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

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

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

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

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

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

这哪里赶得上枫叶。

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

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

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

《董西厢》中有一警句:

"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申血!

"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性情而生发的。

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

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

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

解题步骤:

1、分析:

这是属于状物类的文章。

2、概括内容思路:

事物+特点

参考答案:

1、本文介绍了枫叶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的特点。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另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1)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或:

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3.文中画线句子写得好吗?

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意思对即可)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些雪,那些暖

丁立梅

①南方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雪在南方成灾的时候,她所在的城,也被大雪所困,全城停电停水,一到夜晚,整个城,黑得让人恐慌。

②那晚,朋友下班回家,曾经灯光活泼的窗口,变得黑沉沉一片。

一个城,寂静如荒岛。

朋友家在五楼,黑暗中,楼梯充满恐怖地对着她。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上楼,想着那长长的楼梯,她该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头,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③这时,朋友突然听到身后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束手电筒的光亮照过来,暗黑的楼梯上,霎时跳跃着温暖的光芒。

朋友回过头去,灯光处,隐约看见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

孩子举着手电筒,温暖的光芒,一直把她送至五楼。

④朋友说,这辈子,她都不会忘记那柬灯光,于漆黑寒冷中,把她无助的心,焐得温热潮湿。

⑤我的另一个朋友,也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雪有关温暖的故事。

那是春节返家的途中,她所乘的中巴车,被大雪困在一座桥上。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车的人,又冷又饥。

大家焦虑不已,一边抱怨着.一边诅咒着外面的雪。

突然,雪地里,一个农民,远远地来了。

肩上担着副担子,担子两头,挑着两只铅桶。

扁担头上,挂着一些白瓷缸,随着他的走动,白瓷缸叮当作响。

车上有人苦笑说,这个农民真精明,知道趁火打劫呢,准是高价来卖什幺吃的了。

⑥近了。

一张黑脸庞,笑吟吟贴在车窗外。

大雪的天。

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

司机打开车门跳下车,他跟司机嘀咕了两句,司机一脸是笑,赶紧把他让上车。

他歇下担子,揭开挑来的铅桶,里面热腾腾的,竞全是生姜红糖水。

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地笑着对车上人说:

冻坏了吧?

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

⑦一车人,都喝了他的生姜茶。

一车人的心,都被他的生姜茶烫暖了。

大家要给他钱。

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

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

一车人目送他走远,眼前困住他们的雪,也变得可爱起来。

一瓷缸姜茶的温暖,从此留在他们心上。

⑧看报,看到河北唐山市1个农民的事迹。

南方雪灾,让他们坐立不安。

他们自掏腰包,自发组成一支抗灾抢险队伍,于大年三十这天,千里迢迢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冲到抗灾最前线,吃尽辛苦。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仅19岁。

⑨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朴素:

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帮了他们的,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候了。

⑩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也不会落空。

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

1文章记叙了“有关雪有关温暖”的三个小故事,请你概括。

解题步骤:

1、分析:

这是属于叙事类的文章。

2、概括内容思路:

谁+干什么

参考答案:

(1)小孩用手电照“我”的朋友上五楼。

(2)一农民免费送生姜茶给大雪中困在桥上中巴车里的乘客喝。

(3)唐山农民自费组队赴郴州抢险救灾。

 

2试结合第⑥⑦两段内容,具体分析那位送生姜茶农民的性格特征。

例:

“一张黑脸庞,笑吟吟地贴在车窗外。

”从这一神态描写中看到了农民的憨厚个性。

“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

‘冻坏了吧?

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从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了那位农民的憨厚、淳朴、善良。

“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

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

”从这段的描写中看到了那位农民的无私和富有爱心。

(只答个性特特征:

“淳朴、善良,憨厚、无私,富有爱心。

”每一点得1分共3分。

如果有具体准确的分析得满分,如果有分析而不够准确可酌情扣分。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文章通过三个故事告诉我们:

身处这个世界上,我们应怀一颗感恩之心生活,学会付出爱。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

突出停电后城市和楼梯的恐怖,反衬那束手电光芒给人带来的别样的光明和温暖。

C.文中的第二个故事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那位农民乐观向上的高尚情操。

D.文章的结尾处是本文的“点睛”语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试牛刀

谅你挣不到一元钱

暑假过后,锋就要升大二了。

锋的样子长得很像爸:

高高瘦瘦,头发浓而黑。

惟一不同的是,锋的双眸是灼灼有神的,老爸的眼神很有点岁月留痕。

从读中学时起,爸就爱给锋讲小时候的贫穷,讲知青岁月的艰辛。

开始,锋像听故事一样感到新奇,但同时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他寻思,那都是经过夸张了的,是父亲为了培养自己节俭习惯的说教。

锋嘴里不说,心里却反感: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从前是从前,现在是现在!

老爸这人说老不老,但脑筋早已陈腐僵化得不行!

这次暑假回家,锋决定“敲”老爸一笔,然后和朋友去江西庐山度假,避避暑。

老爸没说给,也没说不给,又“咒”起了说教法宝。

锋不耐烦了,说口而出道:

“你不嫌烦,我还嫌烦。

干脆点,给还是不给?

老爸也来气了,但没表现出来,说:

“你长这么大,还没体会到挣钱的辛苦。

这样吧,如果你不凭借自身以外任何手段能挣到一块钱,那么你提出的这笔费用我给。

锋负气地说:

“老爸你说话可得算数!

与其说是为得到一笔钱,不如说是为赌一口气。

锋真的两手空空地出门了。

他先是想到帮人擦鞋。

可是一无工餐二无鞋油,不成。

他想到帮小饭店送外卖快餐,可一连问了好几家,几乎家家都说现时人手够了,暂不增人。

只有一家店主反复审视锋,说,是需要一名送外卖快餐的人,但需要有劳务市场介绍函件,起码要有身份证。

可是锋没能提供。

锋忽然想起,自己的歌喉还可以,倒不如到中档饭馆去卖唱,也许能弄到点钱。

于是他挨个进入小单间,问:

“先生、小姐,需要听歌吗?

”几乎每一个单间的人都投来不耐烦甚至是鄙弃的目光,大概因为他的出现打扰了人家的聚会,扫了别人的雅兴。

有些不客气的,甚至挥着手“去去去!

”地驱赶他。

但锋不死心,他又进了另一家小饭店,敲开了一个小单间的门。

他畏畏缩缩地重复当天重复了许多遍的那句话。

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一个干瘦干瘦的男人从口袋里摸出一元钱,扔在了地上,说:

“年纪轻轻,有手有脚的,出来讨钱,讨厌!

滚吧!

这时候,如果锋弯腰拾起张皱皱巴巴的纸币,他算是赢了。

但不知为什么,人固有的一点尊严,突然将他击得晃了一下。

他稳住了自己,没有弯腰捡钱,轻轻地拉开了小单间的门,含着泪离开了饭店……

1、本文主要叙述一件什么事?

解题步骤:

1、分析:

这是属于叙事类的文章。

2、概括内容思路:

谁+干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主要叙述了锋为了打赌而去挣一元钱的经过。

2、揣摩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妙处。

⑴老爸没说给,也没说不给,又“咒”起了说教法宝。

“咒”字充分体现了锋对父亲说教的反感。

⑵但不知为什么,人固有的一点尊严,突然将他击得晃了一下。

“晃”字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锋尊严受到严重伤害时的情景。

3、最后一段写道,锋如果捡起这一元钱,便能“赢”了这场赌,然而他最终“没有弯腰捡钱”,你对他的这一做法有何评价?

示例:

锋的做法是对的,人的尊严高于金钱。

4、锋“含着泪离开了饭店……”这是文中惟一写锋流泪的地方,你认为锋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两点即可)

示例:

①锋因人格受到严重侮辱而流泪;②锋因感到生活的艰辛而流泪;③锋因自己曾误会父亲,感到愧疚而流泪等。

2、

3、示例:

锋的做法是对的,人的尊严高于金钱。

 

巩固训练

改变命运的房间

经济学告诉我们,最稀缺的东西最值钱。

商业活动中什么最稀缺呢?

古往今来无一例外,真诚是最稀缺的。

很多年前,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订房。

“很抱歉,”柜台里的人回答说,“我们饭店已经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

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

他停了一会儿,接着说: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