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300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

广饶县大营学校七年级(上)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及答案)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有人说:

““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B、商王纣C、周厉王D、周幽王

3、2009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那一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

A、三星堆B、都江堰C、端午节D、故宫

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农具②石斧石锛③六角形铁锄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5、学习历史有一基本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

小明对妈妈说:

“这个神医是冒牌的”。

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给小明切脉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8、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实,警世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

含许多古代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的历史写照。

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

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

①书法②雕塑③杂技④舞蹈⑤绘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10、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所描写的人物是( )A.李冰       B.孔子      C.屈原     D.司马迁

11、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

“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1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的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3、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14、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各国的变革B.士人的四处游说   C.阶级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6、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17、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①司母戊大方鼎②青铜立人像③四羊方尊④青铜神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于师

19、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20、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百姓的欢迎  C.个人才能卓越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二、非选择题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

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

(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

(2分)

2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

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

(4分)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

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

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1分)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2分)

(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分)

23、(10分)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1分)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6分)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3分)

24、(13分)读图做题。

读下图,做一下题目

(1)在图1、2、3、4、5、6、7上,填出战国七雄的位置(7分)

(2)在图A、B、C中写出围魏救赵的战役、减灶诱敌深入的战役、纸上谈兵的战役。

(6分)

25.读右图

(1)在图中的相应的位置标出相应的阶层的名称:

(6分)

(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

西周通过这个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1+3分)

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

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商君”指的是谁?

(1+1+1分)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1+1+1+1分)

3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

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

(2+1分)

参考答案

1-----5CACCD

6---10AADCC

11----15AABDD

16----20DDCAD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

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4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

(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

(2分)

“和谐”。

“和”的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5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

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

(4分)

孟子保护环境,墨子“兼爱”“非攻”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

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

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商鞅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1分)城门立木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竣工的旧贵族的特权。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2分)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分)强国先富民

23、(10分)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1分)

战国时期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6分)

⑴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⑵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3分)

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4、(13分)读图做题。

读下图,做一下题目

(3)在图1、2、3、4、5、6、7上,填出战国七雄的位置(7分)

(4)在图A、B、C中写出围魏救赵的战役、减灶诱敌深入的战役、纸上谈兵的战役。

(6分)

25.读右图

(1)在图中的相应的位置标出相应的阶层的名称:

(6分)

(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西周通过这个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1+3分)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

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商君”指的是谁?

(1+1+1分)商鞅变法356年商鞅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1+1+1+1分)

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⑵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⑶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竣工的旧贵族的特权。

⑷建立县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6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

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

(2+1分)

成功,商鞅的死值得,看变法是否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