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3048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9

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尊王攘夷”:

识记尊攘派、高杉晋作、“奇兵队”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2、倒幕运动的兴起:

识记“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四强藩;“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

识记“王政复古”、“辞官纳地”;伏见、鸟羽战役;“戊辰战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问题探究,理解“尊王攘夷”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倒幕运动?

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2、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分析和比较,分析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2、体会时代风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坚韧毅力等品质。

3、伏见、鸟羽战役是明治维新的转折性战役,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

倒幕武装为何能迅速击败幕府?

难点:

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黑船事件以后,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

 

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

但此时尊攘派重心是在“攘夷”,还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

1863年幕府发动政变后,尊攘派被清除出京都,支持倒幕派的长州藩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运动终结。

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在倒幕派的压力下,幕府“大政奉还”。

幕府表面上结束统治,实际上仍控制国家政权。

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使幕府名实俱亡。

日本进入明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故事导入法:

1861年6月初,时值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有一位日本人逗留在上海,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政局的变动,也看到了外国舰炮的厉害。

他感慨地说:

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

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

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该年8月,他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

这位日本人是谁呢?

他就是日本尊攘派和倒幕派的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

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一、“尊王攘夷”:

1、兴起的原因:

暗杀井伊直弼的“樱田门事件”(1860年)。

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大老一职。

井伊直弼主张对内加强幕府的专制权力,对外妥协。

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权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反动。

对外,井伊直弼上台后不久就同美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及其附件,出卖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国家的支持;对内,先是罢免了幕府中主张改革的官员,还以将军的名义打击主张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对派,很多改革派领袖遭到处罚,或被免职、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处死。

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狱,死者达四分之一。

因为当时天

 

皇的年号是“安政”,故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安政大狱”。

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压政策,1860年3月24日上午8时,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发动“樱田门事件”的武士们宣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反对幕府,只是为了清君侧。

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

2、兴起:

尊攘派与“尊王攘夷”

概念:

“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尊王攘夷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为尊攘派。

1860年,井伊直弼被暗杀后,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

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国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学说,19世纪开始流行于日本有识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强幕府统治。

到“安政条约”签订后,尊王攘夷思想成为下级武士反对幕府的指导思想,他们与手工工场主、商人、新兴地主相结合,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尊王攘夷派。

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对外国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袭击幕藩首脑人物,试图通过这些行动给幕府施加政治压力。

实质:

尊攘派是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

3、参与阶层:

领导者:

中下级武士

支持者:

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

响应者:

富农、手工场主和商人等。

【合作探究1】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

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明治维新。

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但这场改革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其主要原因有:

(1)是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突然入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机。

这就使得国内能量最大的一个集团──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

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武士等级的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

(3)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腐朽的幕府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特别是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的悲惨命运,使日本的一些先进人士担忧祖国的前途,考虑国家的出路。

他们认识到:

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必须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必须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

(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他们早在各藩的改革中崭露头角,其中有一大批有勇气、谋略和胆识的活动家和组织者。

4、主要活动:

(1)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2)制造多起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事件:

①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

②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强船只;

1863年6月25日,长州藩首先点起了攘夷的火焰。

以久坂玄瑞为中心,以光明寺为大本营的尊攘派志士——所谓的光明寺党,断然开炮袭击了通过下关海峡驶往长崎的美国商船“彭布罗克号”。

7月8日炮击了法国通讯船“建昌号”,11日,炮击了荷兰军舰“梅迪萨号”。

16日,美国军舰“怀俄明号”对长州藩炮台和军舰进行了报复性的猛烈攻击,击沉三艘长州军舰,并封锁了下关海峡,沿岸的武士家属以及部分百姓纷纷逃往山中,海峡地区出现冷落的情景。

法国东洋舰队也派出旗舰“塞米拉米斯号”和“唐克雷德号”进行报复,于21日来到下关和长门之间的前田炮台前面发动攻击,约有250名陆战队员登陆,占领了前田、坛浦等处炮台,并烧毁了沿途村庄。

长州藩志士们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实力相差悬殊,列强们的坚船利炮使他们受到严重损失。

③组织“骑兵队”直接抗击外国侵略者。

【备课资料1】长州奇兵队

奇兵队成立于1863年(文久3年),所谓奇兵,是指由藩士以外的武士和庶民组成的混成部队,与藩士、武士组成的撰锋队相对。

非正规军。

经历了下关战争,长州藩深刻认识到自身军事实力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于是按照高杉晋作的提议,着手组建新军。

新军的编制及训练被认为受到了高杉的恩师吉田松阴所著《西洋步兵论》的强烈影响。

奇兵队设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抵御外国军舰,指挥所设在白石正一郎的宅邸,后转移至赤间神宫。

同年,因奇兵队与撰锋队在教法寺事件中互相残杀,高杉晋作引咎辞职。

此后,河上弥市、滝弥太郎、赤根武人历任总督,山县狂介任军监。

不久,京都爆发八月十八日政变,长州势力遭到驱逐。

翌年(1864年),池田屋事件发生之后,长州藩试图武力夺回京都,并与会津藩、萨摩藩武装发生冲突,在后来的禁门之变中,长州藩败北,成为朝敌,随后幕府发动第一次讨伐长州,奇兵队参战。

第一次幕长战争失败后,高杉晋作流亡,但不久归藩,并开始掌握藩政的主导权,一扫藩内的保守势力,明确了长州藩的倒幕方针。

元治2年(1865年),第二次幕长战争爆发,奇兵队再次参战,表现不俗。

庆应2年(1866),萨长同盟缔结,两藩合作倒幕。

历经大政奉还、王政复古等一系列政治变动,奇兵队正式成为官军一部,参加戊辰战争。

其规模上亦有扩大,曾在山口县周防地区组建过第二奇兵队(南奇兵队)。

奇兵队的组建虽然大体上摒除了门阀观念,但仍通过袖印等方式对队员的“阶级成分”加以区别。

队员定期从藩厅领取粮饷,日常起居训练也有专门的队舍,因此,奇兵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兵组织,俨然长州藩的正规部队。

其以总督为顶点,下设枪队、炮队,高度组织化。

缔造者高杉认为,长期的和平导致了武士的堕落,相比之下,这些出身卑微但迫切渴望出人头地的平民更加具有战斗力。

奇兵队的战术训练、武器装备全部西化,战果卓著。

此外,不排斥贱民阶层也是其特点之一。

奇兵队成立之初,长州藩曾专门设立过面向贱民阶层的屠勇队,与奇兵队区别对待。

但屠勇队最终与奇兵队合并,而且以此为契机,长州藩领导人开始果断的废除等级制度,远见卓识。

废除的结果,使贱民阶层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明治维新以后,《(身份)解放令》刚一面世,便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巨大反感,各地相继发生袭击贱民的骚乱事件。

但旧长州藩内相安无事。

倒幕成功,新政府成立以后,随着镇台的设立,奇兵队被废止。

明治2年(1869年)部分队员爆发离队骚乱,并包围了山口县厅。

骚乱的主事者大乐源太郎后来逃亡九州久留米,密谋再次起事,但遭到木户孝允武力镇压,大乐以下130余人全部被处以极刑。

也有说法称,部分奇兵队参加了农民起义,甚至涉足明治初期的士族叛乱

【备课资料2】高杉晋作

1839.9.17~1867.5.17,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

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

1852年,他始就读于藩校明伦馆,并十分喜欢和精通剑术。

1858年,晋作到江户幕府学校昌平潢去深造。

1860年,晋作与山口町奉行井上平右卫门的次女雅子结了婚,并进入军舰教授所学习航海术。

不久,他又到东北地方去游学,先后会见了会泽安,加藤有邻,佐久间象山和横井小楠。

在旅行中,他开阔了眼界,特别是欣赏佐久间象山批判幕府、倡导开国的主张,并吸收了横井小楠鼓吹开国,富国强兵的思想。

他开始批判旧学(儒学与国学),提倡实学,热情地学习和传播洋学,开始迈上了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习的道路。

1861年,藩主允许晋作到海外视察,并于次年派往中国。

6月初,“千岁丸”驶抵上海,当时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

晋作在上海逗留的两个月里,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观察中国形势。

逗留期间,五代友厚对晋作说:

“尽管太平军有超人之勇,但在少数英法军队面前遭到惨败,今后是新式大炮和军舰的时代。

”晋作深以为是,并邀友厚一起去观看新式大炮。

他认为:

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

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

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该年8月,晋作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

当明治维新的胜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时,高杉晋作因肺结核于1867年5月17日逝世于下关新地,遗命葬在奇兵队驻地吉田,时年不足28岁。

【资料回放】高杉晋作中国之行的感受

1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

”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

“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

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

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

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

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5、终结:

(1)原因:

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抗击外国侵略者,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严厉的镇压。

(2)标志:

1863年“京都政变”,次年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公卿和长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职。

毛利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协,但遭到幕府拒绝。

遭到拒绝的毛利父子在长州藩重用高杉晋作等尊攘派人士。

尊攘派以长州藩为根据地,准备卷土重来。

大约一年后,2000多长州藩兵进攻京都。

但是,由于幕府事先得到消息,在京都集中了七八万人作好防守准备。

双方在京都展开了激战,两万八千多家房屋毁于战火,长州兵一度攻进皇宫的哈御门,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幕府兵击退。

因哈御门又称禁门,故这一事件历史上又称“禁门之变”。

由于“禁门之变”,长州藩和尊攘派被视为叛逆。

幕府还纠集35藩兵力,征伐长州藩,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征长战争,准备粉碎反幕势力的基地,英、美、法和荷兰等国配合幕府的运动,派军舰炮轰长州下关的各个炮台。

长州藩面对内外强敌,只得妥协。

高杉晋作逃亡,其他几名禁门之变中的领袖人物被处死,幕府撤兵。

尊王攘夷运动宣告结束。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

要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必须打倒幕府。

于是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合作探究2】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

(1)背景不同:

齐桓公是在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国强大,纷纷起来争霸时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是在西方列强势力侵人日本,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而当时幕府统治者却实行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的政策时提出的。

(2)含义不同:

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含义是拥护周王室,排斥异族;日本中下级武士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3)结果不同:

齐桓公利用此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演变为倒幕运动。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尊攘派变成倒幕派: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

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以后,尊攘派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因积弱而被列强宰割作为教训,决定奋起自强。

自强首先要振兴工商业,实行开国,扩大对外贸易,以集中政治军事资金。

在此以前,尊攘派为“攘夷”而尊王。

“攘夷”是中心口号。

到了此时,根本战略应由攘夷转为倒幕,并为倒幕而要求“开国”,于是放弃了攘夷论。

就这样,尊攘派变成了倒幕派,这是幕末政治斗争形势的重要转变。

2、领导者:

高杉晋作、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

3、根据地:

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长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晋作等潜返下关,发动了夺取长州藩保权力的战争;1865年初倒幕派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

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割据富强”的改革。

改革军制:

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经济上:

新建了造船、冶铁、炼油等藩营手工业工场,对外开放,扩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积蓄倒幕的物质力量。

与此同时,萨摩藩以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

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倒幕派的新据点。

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萨摩和长州日益接近。

1866年1月,长州和萨摩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密约规定在幕府征讨长州时,萨摩要协助长州,并共同举兵反幕。

11月,萨摩、长州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合作探究3】分析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的原因?

(1)政治上:

大名们不满幕府的统治,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幕府的镇压政策、西方列强的加紧侵略;倒幕派掌握了藩政。

(2)经济上:

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军事上:

建立起了新式军队,购买了先进的武器。

(4)领导方面:

倒幕派掌握了藩的政权,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领导正确。

(5)群众基础:

农民、市民等积极支持参与倒幕运动。

4、“大政奉还”:

(1)起因:

①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农民和市民暴动1860年发生43起,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主要是反对幕藩领主和商人囤积粮食投机涨价的“米骚动”(抢粮暴动)。

群众斗争情绪激昂,不顾幕府的镇压,在街上张贴写给老中的匿名信说:

“现在要么把我们消灭,要么就把米价降到3百文(1升时价7百文)。

如这两件事都不能办到,就把全市化为焦土。

”当他们被捕时,坚决果敢地向审问他们的大坂官吏指出:

引起这次暴动的祸首就是将军。

大久保利通获悉后认为:

“民心已离将军,幕府何足惧!

②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的准备;

由于幕府准备向法国贷款购买武器装备,聘请法国教官改编训练幕府军队,促使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

在联络更多的反对幕府的藩参与倒幕运动的同时,密切同英国的关系,进口先进武器。

③京都朝廷的支持

长州及萨摩藩的倒幕派为推翻幕府,朝着“举兵倒幕”方向迈进。

其他各藩也有主张武力倒幕的志士活跃。

1866年的12月,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倾向于倒幕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

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

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

京都的朝廷也以天皇名义颁布了讨伐幕府的密诏。

(2)经过:

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力。

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

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于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

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籍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

10月24日德川庆喜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明治天皇,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史称“大政奉还”。

三、戊辰战争:

1、起因:

(1)根本原因:

“大政奉还”后,幕府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大权,倒幕派为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大政奉还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马上前来京都共商国策,可是只有几个藩主上京,其他绝大多数的藩主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不太清楚大政奉还是什么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

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暂时继续掌管政权,因为朝廷收回政权,却命令不到全国各藩主。

而倒幕派的萨摩藩及长州藩认为在这情况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权,新政府才能顺利成立。

(2)直接原因:

1868年,京都政变(王政复古)后,倒幕派强迫幕府“辞官纳地”,德川幕府准备武力反击

1867年10月奉还大政后,岩仓具视、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讨幕派,抑制土佐藩的“公议政体论”,于12月9日(阳历翌年1月3日)毅然实行政变,废除摄政、关白、幕府;设总裁、议定和参与三职;进而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作为施政方针,并把一切恢复到神武创业之初作为新政的理想。

当天夜里讨幕派召开小御所会议,压倒山内丰信、松平庆永等公议政体派,做出要德川庆喜辞去内大臣职务和没收其领地的决定。

倒幕派为了要找到讨幕的藉口,因此,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与朝廷公卿岩仓具视便决定于1868年1月3日发动政变,由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他们知道德川庆喜绝不会交出首长之职位,更不会把德川家所属的领地纳给天皇。

于是便可以德川庆喜违抗圣旨为理由,名正言顺地发动讨幕之战。

德川庆喜眼见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装同意会议的决定,但须与老中们商量过后才可答覆朝廷。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与倒幕派在京都发生武力冲突,德川庆喜只得暂时率兵前往大阪,准备以武力反击倒幕武装。

(3)目的:

彻底打败幕府,真正掌握国家政权

2、经过:

1868年(农历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

戊辰战争爆发。

(1)伏见、鸟羽战役(1868年1月)——关键性战役

1868年1月26日,德川庆喜终於按捺不住,指挥幕府军和会津等藩兵1.5万人从大阪沿淀川北上,兵分两路向京都进发。

到达淀城,翌日兵分二路,一支以桑名藩兵为先锋向京都西南方的鸟羽推进,另一支以会津藩兵为先锋向京都东南方的伏见推进。

接获幕府挥军北上的消息后,京都新政府派遣2000名萨摩藩兵防守鸟羽,1800名长州藩兵和300名土佐藩兵防守伏见,另有400名萨摩藩兵作为预备队守卫设在东寺的指挥部,由西乡隆盛统一指挥。

政府军兵力仅为幕府军三分之一,但得到群众拥护,士气、装备、训练均占优势。

27日黄昏,幕府军抵达鸟羽、伏见。

鸟羽方面是以萨摩藩兵为主力,伏见方面则是以长州藩兵为主力。

虽然新政府军只得五千人,但新政府军使用的是新式步枪,结果幕府军被击退。

一月二十九日幕府军打算撒回淀城再伺机反击,不料,淀城的藩兵却见风转舵,拒绝让幕府军进城。

幕府军只好继续南行,打算会合据守在淀川西岸的津藩藩兵来对抗新政府军的追击,可是津藩藩兵同样背叛了幕府,竟然向幕府军炮击。

加之政府军奋勇迎击,并利用夜暗主动出击。

经激战,幕府军于次日被迫撤退。

政府军乘胜追击,夺取淀城,进逼八幡。

德川庆喜乘军舰从大阪逃回江户(今东京)。

士气低落的幕府军几经艰难才回到大阪。

德川庆喜深知大阪城守不住,便偷偷乘坐军舰逃回江户。

(2)讨幕军进攻江户,幕府不战而降。

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幕府内分裂成“恭顺派”和“主战派”。

德川庆喜最后接受了恭顺派的主张,解雇了支持“主战派”争取法国援助进行决战主张的法国军事教官歇多万。

甲州、信州镇抚的失败,彻底打破了幕府主战派的一切幻想。

3月14日,幕府的恭顺派终于和官军达成江户“无血开城”的协议,规定幕府交出军舰和一切武器,德川庆喜去水户“谨慎”(实为幽禁),让田安龟之助(后改名为德川家达)继承德川家,仍给静冈土地70万石。

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4月21日,东征大总督炽仁亲王进入江户,把旧将军府改为大总督府。

不久,这座将军的居城,将成为日本的新首都。

不甘心失败的反动武士组织了一支拥有两千人的名为“彰义队”的反新政府武装,拥立轮王寺宫(皇族主持)以上野宽永寺为据点,串通德川幕府残余势力继续同明治政府为敌。

5月15日,在上野之战中,彰义队被大村益次郎指挥的官军包围击溃。

倒幕派的反攻取得了完全胜利。

(3)结果:

彻底打败幕府,日本进入明治时期,1869年迁都东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