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23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docx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

《抗战名师》系列第十六期——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

为抗日而生的八路军山东5旅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讲武堂》特推出《抗战名师》系列文章,以纪念当年为了国家民族,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的忠勇将士。

第十六期——八路军山东5旅诞生于抗日战争期间,在山东半岛坚持抗战,沉重打击日伪势力,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路军山东纵队开赴抗日前线

从天福山走来,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

八路军山东5旅具有一定的红军基础,其最早起源可追溯至1935年11月29日(农历11月4日),以张连珠、程伦为首的中共胶东特委,组织文登、牟平、海阳、荣城等县的农民以昆嵛山为中心,分东西两路举行了震撼山东的“11.4”暴动,起义部队的番号定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共千余人,分5个大队。

暴动发起不久,就遭到残酷镇压,保存下来的30多名红军游击队员在于作海(后改称于得水)的带领下,转入昆嵛山区,坚持斗争。

这支小部队,是抗战之前华北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支红军队伍。

“七七事变”后,1937年12月24日,在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的领导下,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员为骨干,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了武装起义,宣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以下简称“3军”)正式成立,因人数仅80余人,只成立了第1大队,这标志着胶东第一支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诞生。

1938年1月,理琪又组织了威海起义,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扩大为两个大队,同时成立了司令部,理琪任司令员,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2月初,日军第5师团一部从青岛沿烟青公路侵占烟台,继而分兵进犯附近各县。

2月5日,占领了牟平城,扶植成立了伪政权和汉奸商会武装。

为打击敌伪的气焰,鼓舞人民抗日信心和提高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的声望,理琪和林一山率3军1大队和特务队于2月12日夜奇袭牟平,活捉了伪县长、公安局长以下17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此战我速战速决,极大地鼓舞了3军和胶东人民的士气。

牟平被袭,日军反应速度很快,当即出动海军陆战队50余人,从烟台乘车疾驰牟平。

我在战斗胜利结束后,为防敌报复,亦迅速撤离了县城。

2月13日上午,部队转移到牟平城南3里的雷神庙,理琪召开中队以上干部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但久议不决,耽误了时间。

中午时分,来援日军趁我警戒疏忽之际,突然包围了雷神庙。

在飞机的指引和掩护下,向我发起猛烈进攻。

我被围在庙内的20余名指战员,凭借房屋,以劣势装备与敌激战8小时,始终未让日军攻入。

天黑后下起大雪,3军在附近国民党友军的策应下突围,理琪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0岁。

 

转播到腾讯微博

雷神庙战斗遗址

雷神庙战斗,是5旅前身部队以劣势装备首次迎战气焰嚣张的日寇,打响了胶东对日作战的第一枪,毙伤敌数十名,给胶东抗战军民以巨大鼓舞,拉开了胶东抗战的序幕。

在天福山起义和雷神庙战斗的影响下,胶东军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1938年初,中共又组织发动了一批武装起义,如牟平育黎乡起义、荣城古迹顶起义、莱阳起义、掖县玉皇顶起义等,壮大了胶东抗日武装力量。

这些起义规模都不大,参加人数也不多,但却汇集了山东5旅前身的主要组成部分。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星星火火,日后蔓延为燎原大火,给胶东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直至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开展游击战,保卫和扩大根据地

1938年5月,徐州失守。

不久,山东全境沦陷。

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弱点逐渐凸显,不得不大力扶植伪军,这在客观上给我胶东抗日武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胶东地区抗日武装力量在中共胶东特委的统一领导下,对部队进行整编改编,加强军政训练,提高军政素质,进而开展游击战,创建根据地,为坚持长期抗战建立立足点。

1938年5月,3军从文登、牟平一带西进至蓬莱、黄县(今龙口市)、掖县(今莱州市)等战略要地。

途中,整编各地起义队伍为第1、2、3、4路,部队发展到3500余人。

其中第2路由3军3大队组成,之前攻打蓬莱城时,动员旧军阀吴佩孚老宅捐枪抗日,吴佩孚深明大义,电示同意将护院的枪支弹药全部献出,计有重机枪、步枪、手枪百余支,弹药若干。

特别是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因枪身粗,全身通黄,被指战员们亲切地称为“老黄牛”,在之后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此枪,还牺牲了主力团的团长和政委。

有了吴佩孚捐献的这批武器,3大队成为当时武器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6月,红军干部王平、高锦纯从延安来到胶东,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改组和健全了胶东特委和3军领导机构,王平任特委书记,高锦纯任特委军事部部长、军政委员主席、3军总指挥,开始整顿所属部队。

9月18日,3军和掖县起义组成的“胶东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在掖县沙河镇召开成立大会。

5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副司令员吴克华(11月到职),下辖第61、62、63、55团,此后至1939年1月,又增编了第64、65团。

原3军部队主要编在第61团和63团。

第5支队的成立,标志着胶东地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式纳入了八路军战斗序列,此时已为旅级建制。

 

转播到腾讯微博

5支队首任司令员,5旅首任政委高锦纯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暂时停止了对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进攻,把主要矛头转向华北敌后战场。

驻青岛伪自治军总司令张宗援(系日本人冒用汉名,本名仓谷次太郎)纠集伪军刘桂堂、张步云、赵保原等部5000余人,依托平度城,向我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

5支队当即提出:

“保卫胶东抗日根据地,保卫家乡,主动打击敌人”的口号。

司令员高锦纯率61、62团开赴平度城北40里之大青杨村一带,准备阻击北犯之敌。

10月15日,平度伪军出动赵保原部2000余人,附轻重机枪17挺、火炮4门,向我驻大青杨地区部队实施秘密包围。

16日晨,伪军首先以部分兵力偷袭我61团驻棘子嶂村一个连,该连寡不敌众,分两路撤至北盛家村和大青杨村一线,战斗遂在该线展开。

赵保原伪军在重武器的掩护下,向八路军阵地发起猛攻。

我61团多数干部战士是初次参加战斗,没什么战斗经验,而且武器低劣,除了那挺吴佩孚献出的重机枪外,其余多为破旧步枪、手枪、大刀和手榴弹。

但全体指战员毫不畏惧,据守阵地,顽强抗击敌人,从早晨到下午16时,连续打退伪军3次进攻,毙伤其230余人。

团长赵一萍和政委刘中华在激战中几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

同日下午,伪军张宗援部又向平度西北长乐、店子一带进犯,遭我62团2营坚决阻击,伤亡惨重。

敌久攻不下,被迫于傍晚退回平度,多日不敢出动。

大青杨战斗是胶东抗战史上首次与敌人进行的大规模战斗,我5支队声威大振。

迫于日军追究责任和我军沉重打击,赵保原打出了反正的旗号。

讲胶东抗战,赵保原是个无法回避和绕行的人物。

他是山东蓬莱人,早年参加过东北军和伪满军,多次攻打我东北抗日义勇军,双手沾满了抗日义士的鲜血。

1938年初,率部入关充当日军帮凶,进占胶东。

当年11月,接受国民党的收编,改为山东省第8区保安第3旅。

反正之后,曾与我5支队共同成立鲁东抗日联军指挥部,赵保原任总指挥,短期内也打击过日伪军。

但上峰风向一转,赵保原就从国共联军总指挥转化为“反共抗八联军”总指挥,以后不断与八路军发生摩擦。

此后,他升为国民党军暂编第12师师长,成为胶东最大的实力派。

他与日军秘密勾结,多次配合日伪军大举进犯八路军根据地,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民众稍有抗日言行即遭捕杀,抗日军政家属及进步人士遭杀戮、活埋者数以千计。

与一般对中共抗日武装有过摩擦的国军将领不同,赵保原是货真价实的大汉奸,甚于“皇协军”对我之威胁,为胶东抗战军民所共识,民愤极大。

1938年11月,5支队将61、62、63团组成第19旅,第64、65团组成第21旅,连同之前由国民党山东第5纵队辛诚一部改编的第25旅,5支队共有3个旅。

旅的建制并不适应战斗的需要,不久就撤销了。

12月,5支队奉命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

月底,上任不久的副司令员吴克华带61团2、3营和55团一个营调赴鲁中。

自1939年1月起,伪军张宗援部配合日军不断进攻,5支队打了3个月的蓬、黄、掖保卫战未能稳定局势,掖县、招远、黄县、蓬莱相继被敌占领。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保存力量,准备长期抗战,5支队除留一部坚持斗争外,主力转移到平、招、莱、掖边区开始创建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继续打击日伪军的进犯。

3月5日,61团1营和65团两个营在石板丁家伏击伪军刘桂堂部,歼敌110余人。

3月7日,又奇袭招远县城,毙伤日伪军150余人,俘敌20余人。

当月两次围攻掖城,因敌炮火猛烈,我无攻坚经验,付出很大伤亡未果,但威胁了敌伪后方。

4月5日,61团1营和63团、65团各一个营奔袭盛家、拉格庄、冯家伪王性初部,歼其一个大队214人。

5月1日,62团8连在掖县乌盆吕家与日军3辆汽车遭遇,顽强抗击敌进攻,激战3小时,毙伤日军37人。

5月上旬,63团1营在掖城以西土山歼灭日伪军49人,迫敌撤走。

61团1营和64团1营在国民党友军的配合下,收复了栖霞县城。

当月下旬,又收复了莱阳县城。

在“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思想的影响下,5支队将好不容易收复来的栖霞和莱阳两座县城均交给了国民党友军驻防,自己仍回平、招、莱、掖边区坚持斗争。

反投降与反“扫荡”

1939年9月起,5支队遵照山东纵队命令,开始第2次整编,逐步将部队编成3个团,即第13、14、15团。

13团由原61团1营、62团、63团组成,该团暂无团部和首长。

14团由掖县3区海防大队、黄县22大队、招掖独立营组成,团长李希孔、政委张咨明。

15团由64团、胶东区党委警卫1营及65团一部组成,团长梁海波、政委蔡雍泉(后为李丙令)。

这3个团中,13团基础最老,战斗经验最丰富,为主力团、基干团,14团和15团为普通团。

14团完全由地方武装升级而成,战斗力相对较弱。

无论是以前的3军,还是现在的5支队,乃至后面的5旅,作战中有个特点,即很少整支队(旅)集中行动,多为各团、营分散独立作战,以各种战法积极展开对敌伪斗争。

这种情况与当时严峻的抗战形势有很大关系,胶东敌后,敌众我寡,回旋余地小,不比河北、山西等地的八路军,整建制行动极易遭敌合围,而分散行动则能更好地发挥游击战的优势,能打能走,方便歼敌,以小胜积大胜,以时间换空间,顽强生存,直至最后反攻。

1940年元旦,胶东八路军检阅部队刺杀表演

1939年10月,13团1营护送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到胶东,途经临朐五井时,正值日伪军400余人向我山纵1支队进攻,1营立即加入战斗,配合1支队击毙日军青州守备队队长以下40余人,毙伤伪军120余名,俘日军1人。

该战斗当时被评价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胜利战斗。

1940年3月,轮到13团3营担负交通营任务,护送黎玉西返和押运物资,在鲁南参加了由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指挥的孙祖战斗,于九子峰担任阻击任务,顽强英勇,打退敌9次冲锋,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兄弟部队取得了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的胜利。

徐向前很是赞赏,胶东部队善战的确名副其实!

他亲自下令将9挺轻机枪和7000多发子弹奖给3营。

4月,3营再次担负护送任务,当时为护送抗大1分校胶东支校百余名红军干部来胶东。

抵达临淄南北高阳村时,突遭300多日军和伪军一部包围,3营与敌鏖战一天,至午夜将敌击退,保护红军干部安全突围。

这批来胶东的红军干部有聂凤智、廖海光、贾若瑜、李绍桥、王奎先、官俊亭等,5支队副司令员吴克华也一同返回胶东。

吴克华回胶东后,任5支队司令员,高锦纯则任政委。

同时在招远霞坞成立13团团部,团长李绍桥、政委苏晓风。

 

转播到腾讯微博

5支队第2任司令员,5旅首任旅长吴克华

1940年5月初,日伪军近50人乘两辆汽车由栖霞开往观里村,5支队司令员吴克华率领13团前往围歼敌人。

激战中,赵保原部第1团突然在炮火支援下配合日伪袭击八路军,我13团2营营长张训牺牲,全体指战员对赵保原这种公开助敌的行为无比愤慨,当即回兵在吴家泊设伏,给第1团以狠狠教训,而观里日伪军趁机逃脱。

1940年6月1日,日军独立混成第5旅团少将旅团长秋山肇指挥青岛、烟台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采取“长途奔袭、分进合击、夜间包围、拂晓攻击”战术,对我平、招、莱、掖、蓬、黄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6月初,5支队司令部和13团离开招远霞坞,与日伪军周旋并相机歼敌。

敌人“扫荡”开始时,5支队14团在招、掖边区灵山一带活动,当获知敌重兵“扫荡”的情报后,团首长确定机关带2营先转移,副团长宋子良、政委张咨明率1、3营和特务连一部留守灵山阻击敌人。

6月5日,敌人进至距灵山20余里的朱桥,团即令2连去灵山外围打“麻雀战”,调3连一个排去保卫北海银行。

6日上午9时,敌千余人先与我预伏于薄山石之14团3营接触,3营完成阻滞任务后相机转移。

日伪军复分多路犯我灵山,在重火器支援下猛攻。

14团指战员同仇敌忾坚守阵地,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副团长宋子良、政委张咨明率特务连在灵山北侧高地与敌苦战,不幸先后牺牲,灵山高地失守。

1营迅速调3连3排占领北侧高地制高点顽强抗击敌人,有的战士身体多处负伤仍坚持战斗。

1营战士谢乃祐双腿被打断,还坐在山坡上与敌拼刺刀,直至被群敌刺的满身血洞昏迷过去,被后人称为“刺刀库”。

战至下午16时,敌人始终没能突破3排阵地,遂改变攻击方向,集中兵力火力突破并占领我东南角高地,随即突入我1连阵地。

1营营长王子衡、教导员刘义希率部与敌展开肉搏血战,终因寡不敌众,部队大部伤亡,仅一部且战且退转至山沟内,天黑后突出重围。

灵山战斗,14团1营各连干部基本损失,全团牺牲100余人,受伤更多。

突围时,王子衡和3连向西,刘义希与1连向南。

为了不当俘虏,刘义希和1连长姜崇伦抱在一起拉响手榴弹,姜崇伦当场牺牲,刘义希身负重伤昏迷。

日军很恼怒没有抓到八路军指挥官,就将姜的尸体摞在刘的身上浇上汽油焚烧泄愤。

刘义希苏醒后被老乡救走,但3天后亦牺牲。

战后,14团调往招、黄地区整补。

5旅诞生,鏖战胶东急

1940年9月,胶东八路军进行第三次整训和整编,山东纵队第5支队改番号为第5旅,吴克华任旅长,高锦纯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赵一萍任参谋长,张铎任政治部副主任。

5旅下辖第13、14、15团,并指挥抗大1分校第3支校(即胶东支校)。

5旅整编的同时,山东第3军区所辖部队整编为新的山东纵队第5支队,下辖第1、2、3团和3个海区地方武装。

这个第3军区是在1939年9月由中共胶东区委军事部改编而来,也归山东纵队建制。

显然,5旅为野战机动主力部队,而新5支队则为地方武装。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右起:

5旅参谋长赵一萍、旅政治部副主任张铎、13团团长李绍桥、15团团长梁海波、旅长吴克华、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锦纯,这6人中有3人在抗战中牺牲)

5旅诞生时,正值华北八路军举行百团大战,胶东八路军积极与之配合,进行了一系列袭击日伪据点、破坏敌人军事设施的斗争。

9月9日,13团以围城打援的战法,在半壁店伏击增援被袭击的道头之敌,毙伤日军40余人,生俘小队长渡边,缴获92式重机枪一挺。

连同吴佩孚贡献的“老黄牛”,13团已有两挺重机枪,团长李绍桥视若珍宝。

10月下旬,5旅以13团和15团分别在良蒙山和上夼设伏,毙伤来犯日伪军250余人,12月初,两团又携手强攻掖县郭家店敌据点,冒着日军施放的毒气冲击,即将全歼该敌时,闻报赵保原部出动准备包抄我后路给日伪军解围,不得以分兵抗之。

日军掖城援军突破我15团阵地,接应残敌,撤离郭家店。

此战,5旅共歼日伪军180余人,生俘日军2人。

打破了敌人在郭家店设置据点的计划,锻炼了部队夜战近战的攻击能力。

郭家店战斗后,13团在掖县7区上庄一带休整,团部率2营驻上庄,1营驻下庄,3营驻翟家。

由于汉奸告密,日军驻道头柏峙中队连同伪军共200余人,于12月21日拂晓,趁大雾前来偷袭,敌人首先占领了村北高地,驱逐了2营前哨,用轻重机枪、掷弹筒火力掩护其主力突进村内,直扑我13团团部。

紧要关头,13团一时无法辨明情况,遂仓促向南山撤退。

团长李绍桥和政委苏晓风突出包围后,发现丢了“老黄牛”重机枪,立即组织部队又杀回去,重新夺回了重机枪。

但在通过村南大沙河时,扛“老黄牛”和92重机枪枪腿的战士被预伏之敌打倒,将两挺重机枪腿丢失在大沙河理,机枪枪体完好安全撤至南山。

此后,13团在作战中,就把两挺重机枪捆绑在板凳上向敌人射击,后来解放招远时才在敌人仓库里找到相同的机枪腿重新装上。

在战斗中,团长李绍桥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政委苏晓风也身负重伤,被敌人抓到道头后杀害。

这次遭袭,13团伤亡百余人,团长、政委同时遇难,蒙受了建团以来最严重的损失。

屋漏偏逢连夜雨,仅1个月后,即1941年1月下旬,5旅旅部在平度上马戈庄两次遭日军袭击,旅政治部副主任张铎和锄奸科科长林孟牺牲。

事后,查出为敌通风报信的奸细予以处决。

灵山战斗受损严重的14团于1940年10月东进文、荣地区,与新5支队会合,扩大东海区抗日根据地,同时壮大自身力量。

当时14团副团长为于得水,在胶东是个传奇人物,威望极高,广大人民群众听说于得水的部队回来了,积极报名参军,没几个月,14团就扩大到2300余人。

1941年2月,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许世友带清河独立团来到胶东,统一指挥5旅、新5支队及地方武装,开展为期5个月的反投降作战,一举打垮了以赵保原部为首的“抗八联军”,俘敌8000余,打散万余人,有力扭转了胶东的抗战局面,部队的实力成倍扩大,战斗力也明显提高。

1941年7月,14团与15团对换番号,即14团改称15团,15团改称14团。

反投降作战后,日军乘我休整之机,加紧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战术上采取“囚笼政策”,在胶东大量安设据点,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如蜘蛛网一样,妄图分割封锁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

当年11月,活动于招、莱边区姚山一带的5旅14团(老15团)遭到莱阳城和马连庄据点600多日伪军的袭击,该团顽强反击,歼敌100余人,自身损失142人,团政委雨晴壮烈牺牲。

在抗战8年中,5旅(支队)的团级干部牺牲人数,是山东我军最多的,可见部队的血性和指挥员身先士卒的精神。

在强敌杀到眼前的时候,团首长也要上前与之生死搏斗。

 

转播到腾讯微博

14团奇袭驿道据点夺取一挺92式重机枪

仰望顶白刃战与马石山十勇士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为了扩大和巩固侵略战争的总后方,加紧了对华北各根据地的频繁“扫荡”。

胶东是联系华北与东北的海上枢纽,为建立“东亚共荣的新胶东”,自1942年初开始,胶东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春季、夏季、冬季三次大“扫荡”,敌后斗争进入了极其困难、极其残酷的阶段。

1942年春,日伪军7000余人分从济南、威海、青岛等地出发,开始对我胶东根据地实行“梳篦式”扫荡。

我军在“保存实力,适时转移,缩小目标,分散活动”方针下,依靠群众,避敌锋芒,灵活机动地投入反“扫荡”斗争。

5旅13团活动于平、招边区相机打击敌人,多次予敌袭击,令日伪大为恼火。

3月29日上午,掖县日军大岛部队连同伪军800余人分3路突袭我13团驻地招远南北冯家,当时5旅旅部也在此地。

为掩护旅部转移,13团政委李丙令、副团长王奎先指挥2营迅速占领左侧山头,1营先敌几步抢占华山主峰仰望顶,一排手榴弹将敌打退,仰望顶左侧的2营和前侧的旅青年营也与敌展开了激战。

日寇攻击我两翼未逞,又集中兵力火力攻击仰望顶,并向我1营阵地发射毒气弹。

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1营指战员全部上刺刀,与突入之敌展开白刃格斗,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冲锋。

此后,团令2营和3连坚守阵地,1营两个连负责掩护转移旅部,仰望顶阵地上只剩下3连和1营教导员孙同盛。

午后,日军在援兵支援下四面猛攻仰望顶。

3连子弹打尽,连长宋云高和指导员董从连率剩余战士再次与敌拼刺刀,将攻山日军杀退。

敌人屡攻不下,不得以于傍晚撤回掖县城。

仰望顶战斗打了整整7个小时,我13团毙伤敌210余人,痛击号称“打遍胶东无敌手”的日军大岛部队,重伤其指挥官大岛恒一郎。

八路军牺牲团政治处主任孙翼、2营营长刘元德以下80余人。

1942年7月,以新5支队为基础成立八路军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山东纵队第5旅于8月改称山东军区第5旅,归胶东军区指挥。

除5旅3个主力团外,胶东军区还有第16团和17团,以及4个军分区。

11月8日,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亲赴烟台召开作战会议。

因为当年已经进行过两次大“扫荡”,所以决定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

战役目标是要:

“歼灭以山东纵队第5旅及第5支队为基干的胶东军区共军,恢复山东半岛的治安,尤其是确保青岛、烟台间的交通。

”参战兵力除日军驻青岛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主力外,加调驻济南第59师团、驻张店独立混成第6旅团、驻惠民独立混成第7旅团各一部,共15000人,胶东各地伪军5000人,以26艘舰艇封锁半岛沿海,飞机10架协同作战。

自11月19日开始,至12月29日结束,历时40天,分三个作战阶段,采用“铁壁合围”的新战法,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分区进行毁灭性的拉网大“扫荡”。

而八路军胶东军区总兵力共14000人,装备落后,弹药奇缺。

从兵力和装备的对比看,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八路军显然处于劣势。

当时每年的11月上旬,是部队统一换冬装的季节,按规定领新必须交旧。

反“扫荡”之前,13团指派7连指导员许圣亭带领2排担任押运任务,把全团的旧棉衣送往位于东海牙山根据地的被服厂。

机枪射手赵亭茂,为了去昆嵛山兵工厂修理轻机枪也随队同行。

反“扫荡”开始后,13团主力在日伪拉网前即跳至外线,团部和1、3营活动与栖霞东南、唐家泊以西地区,2营在徐家店以西、北地区与敌周旋。

5连一度被围,后乘隙分散突出,未受损失。

 

转播到腾讯微博

油画-马石山十勇士奋勇杀敌

11月23日,日军在马石山地区收“网”,牟平、海阳、栖霞等县群众2000余人和一批八路军军政人员被拉入“网”内,处境十分危险。

13团这个2排在完成押运任务返回时落入包围圈,指导员许圣亭和6班被冲散失去联系。

失散的6班和机枪射手共10人在一起,他们没有因为势单力薄跟随军区17团向东突围,而是归队心切夺路西行,出现在马石山主峰的西麓,主动留下组织乡亲突围。

24日凌晨,在当地一位牧羊老人的指引下,十勇士找到一条向西通往山下的长沟。

经过侦察确知,敌人没有封锁山沟的出口,而把哨位设在两边的高地上。

十勇士利用山沟的有利地形,组织群众分批突围隐蔽转移,终于使三批1000多父老乡亲安全脱险。

脱险后分手时,群众对班长王殿元说:

“天快亮了,再回去有危险,咱们一起走吧?

”王殿元回答:

“山里还有很多父老乡亲,只要有人没救出来,我们就不算完成任务!

”十勇士匆匆返回组织第四批突围。

滞留在包围圈内的各部队,分头突围与敌激战,马石山已是枪声四起。

8时后,日军对主峰发动总攻,几架飞机低空扫射助战,战斗更为激烈。

山外的乡亲们,心如火焚远望着山上的烽火硝烟,直至中午战斗结束,总不见勇士们突围脱险。

当时十勇士已经率领第四批群众下山,天色放亮,被敌人发现而遭到拦击。

他们虽然来自主力部队,有三八式步枪和轻机枪,但当时弹药奇缺,每人携带的子弹不超过20发,外加4颗手榴弹。

来自烟青路的数千敌军一边收网搜山,一边平推逼进,十勇士难有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只能节节冷枪击敌,步步后撤,退向主峰。

弹雨横飞中,先后有7人牺牲在半山路上,仅3人登上主峰,最终与敌同归于尽。

十勇士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了胶东根据地各县,闻者无不感动落泪。

八路军舍己为民的献身精神,激励着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力打破敌人的“扫荡”。

马石山十勇士是堪与狼牙山五壮士媲美的又一英雄群体。

2014年9月,荣列民政部首批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仰望顶白刃战,5旅对敌人狠;马石山十勇士,5旅对人民爱。

这一狠一爱,充分诠释了5旅的抗战宗旨和本色。

这支地地道道的胶东人民子弟兵,获得了几百万根据地群众的衷心信任和拥护。

巩固胶东,对日大反攻

1943年3月,八路军胶东部队进行精兵简政,为指挥便宜,撤销了5旅番号,旅机关与军区机关合并。

旅长吴克华任军区副司令员,政委高锦纯为出席中共七大赶赴延安。

胶东军区下辖第13、14、16三个主力团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