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5325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旅游电子教案.doc

课程教学教案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

生态旅游

授课系部:

  经济管理系  

授课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2010级2009级旅管班

任课教师:

陈彦吉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

教案编写有关项目说明如下:

1.课程教学非实验(实训)环节采用课程教学教案,实验(实训)环节和单设实验(实训)课程均采用实验(实训)教案

2.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必须按每堂课(指同一主题连续1-2节课)设计编写。

3.每个学时教案必须包含以下环节:

授课题目

授课学时

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分析

教学用具

教学主要流程设计

详细教学过程(详案)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4.课程教学课型包含:

讲授、讨论、习题、复习、其它等

5.教学用具指教科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6.教学主要流程设计:

主要知识、关键概念、主要观点、思路、体系、论证等,以粗线条描绘主要内容和清晰的教学思路。

7.备注:

备注主要标记例证、索引、提示、主要方法等重要讲课线索。

8.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给学生布置作业、指定复习参考书、资料、学习方法等。

9.课后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供下一轮教学参考,可从学生反应、教学内容取舍、过程设计、方法手段选择等多种角度进行总结。

课程名称

生态旅游

本学期授课总学时

34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掌握生态旅游的特点和原则。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际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的旅游责任感,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分析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既总结了已有的有关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如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体系、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者及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环境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规划与生态设计,也涉及到了诸如生态旅游体验、生态旅游环境解说与教育等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内容。

努力做到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学情分析

由于大一相关学科中学过相关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已经具有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本门课程的学习。

教学环境

分析

1.多媒体教室,个人制作的课件

2.学生行为的规范。

例如整洁的着装(体现良好的素质和教养)、安静的环境(冷静思考和获得智慧的重要外部条件),教师要提出要求,组织好教学。

3.营造宽松自由的学生提问和讨论、发言时间

授课计划

教学计划规

定总学时数

34

理论学时

34

本学期安

排学时数

34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0

实践学时

周次

讲授内容(章、节、题目)

学时数

备注

1

第一章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第一二节

2

2

第一章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四节

2

3

第二章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体系

2

4

第三章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2

5

第三章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第二三节

2

6

第四章生态旅游者及生态旅游市场

2

7

第五章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开发

2

8

第六章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管理第一二节

2

9

第六章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管理第三四节

2

10

第六章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管理第五六节

2

11

第七章生态旅游环境及其保护第一二节

2

12

第七章生态旅游环境及其保护第三四节

2

13

第八章生态旅游规划与生态设计

2

14

第九章生态旅游策划

2

15

第十一章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解说

2

16

第十二章生态旅游组织与政策

2

17

第十三章中外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项目

2

学时教案(总第1-2学时)

授课题目

第一章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授课学时

2

课型

讲授□讨论□习题□复习□其它:

教学目标

掌握生态旅游兴趣的原因,认识生态讲演稿发展的基本历程,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明确生态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效应。

教学重点

本章分析了生态旅游兴趣的原因,介绍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历程,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最后介绍了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

教学难点

生态旅游发展的历程,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

教具、课件

课件

教学过程

备注

1-2学时:

第一章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

1、1983年以前,自然旅游、科学旅游、农业旅游、探险旅游、乡村旅游、低影响旅游、轻松的旅游等。

相关名词→生态旅游含义更全面和深刻。

2、回归自然需求。

旅游区环境的恶化。

3、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社会背景)

(1)环境问题是一个文明问题。

(2)人与自然关系构成不同发展阶段

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二、市场需求拉动(外部原因)

“市场变绿”(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回避紧张生活和工业污染)

三、行业内部需求

过渡开发、旅游景区和景点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不和谐建设,导致了旅游资源品位下降,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寻求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保护→可持续。

在保护和寻求生产和生活发展之间寻求中间道路——生态旅游。

第二节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萌芽阶段

概念诞生于20世纪70、80年代。

大卫·韦佛认为,涌向建于1872年,位于怀俄明州西部、蒙大拿州南部和爱达荷州东部三州交界处的黄石公园的旅游者就是生态旅游者。

美之后又建了368个国家公园。

日、澳、加等都建起了自己的国家森林公园体系。

肯尼亚在20世纪70年代一系列禁猎命令以后发展生态旅游。

与哥斯达黎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先驱。

二、初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得到旅游界和自然保护界的认同。

生态旅馆。

欠发达国家也开始搞生态旅游。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批国家森林公园,但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比较陌生。

这阶段作为一种经营创新的理念才刚刚兴起,动作规律在不断完善之中。

旅游收入对当地保护投资也不多。

三、迅速发展阶段

1、20世纪90年代。

2、越来越多的组织、政府、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

a.c

Cater等编《生态旅游:

可持续的选择吗?

》(1994)介绍了东欧地区、澳大利

教育:

(三)传统海滨旅游区的生态旅游战略

加勒比海、地中海沿岸国。

扩大旅游区域范围,发展周围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分散旅游者,减轻海滨环境压力的措施。

伯利兹(Belize)

(四)非洲国家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参与政策

肯尼亚、赞比亚以自然生态旅游为主。

国家公园为主————————→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

政府、环保组织、旅企部分收入用于发展社

控制,社区无权无利区基础设施,社区有利

二、我国生态旅游与发展

起步晚、速度快。

问题多

(一)生态效益未得到充分体现。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缺乏科技依托。

(三)生态解译系统不健全,环境教育功能未体现。

(四)生态旅游产品的质量较低、缺乏精品。

(五)社会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六)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七)相关的政策法规严重滞后。

第四节生态旅游的三大效应

在我国:

生态旅游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人与生物圈网、湿地、植物园等不同境域。

一、生态旅游的社会效应

就业→扶贫→社会进步和稳定。

改善社区生活,给游客满足,培养大批生态旅游者。

环保观的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效应

创汇能力强。

筹资、融资、融利能力。

改变市场结构和客源流向,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生态旅游的环境效应

保育、负责任旅游→冲击和影响最小程度。

①培育环境和爱自然意识。

②提高和丰富生态意识。

③提高科研和认识。

助于协调社会发展和环保。

重点:

难点:

课外学习引导及作业布置

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

授课日期

课后反思

打乱了书中部分顺序,举出了大量例子,反复说明生态旅游学是一门新学科,有的理论和说法没有统一,看到不同说法也正常,在讲理论时,结合大量实例,能吸引学生,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应强化管理吗,注重交流,以吸引更多学生。

学时教案(总第1-4学时)

授课题目

第二章生态旅游的概念

授课学时

4

课型

讲授□讨论□习题□复习□其它:

教学目标

掌握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了解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结构,明确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认识生态旅游的功能作用,理解生态旅游的几种模式。

教学重点

生态旅游的涵义、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

注重对基本含义的理解,并说明目前对生态旅游的不同定义,简要介绍理论架构,以简用帮助理解,基本特征重分析,功能结构多举例分析

教学难点

生态旅游的涵义、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

教具、课件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备注

1-2学时:

第一节生态旅游的概念框架

一、生态旅游定义的表述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外来语。

EcologicalTourism

“ecotourism”首次出现于英文学术著作是在罗玛丽(Romoril,1985)的文章中(“eco-tourism”)。

但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80年代初(1983年)使用了西班牙词汇(“ecotourism”)一词。

1983年,赋予了基本含义:

自然环境为对象,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988年:

他有定义为:

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井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

伊丽莎白·布(1990):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涉及以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野生动植物与特定目的而到受到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分析:

二者都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强调了旅游活动的性质与目的。

对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却丝毫未涉及。

是淳朴的生态旅游观。

只有旅游者对自然或人文生态环境或人文文化的欣赏和享受。

却没有涉及旅游者应对自然或人文生态环境要负责的责任和应做的贡献。

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

布鲁斯(Brouse,1992):

负责任旅游。

伊丽莎白·布(ElizabethBoo,1992):

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制造就业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交易环境,有助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瓦伦丁:

①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为基础。

②生态可持续,不致环境破坏或环境质量下降。

③对旅游区的持续保护和管理有直接贡献

④建立充分恰当的管理制度。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客体外延

对象: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符合生态旅游原则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旅游活动中的一种且与大自然旅游对应)(少数人需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能促使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

(旅游业的全面生态化)

(三)旅游规则与开发生态化

以生态学为指针,实现区内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最优的前提下,使规划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把开发和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热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强调崇尚自然。

(四)旅游管理与服务的生态化

旅游业可持续的保证。

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算出合理的旅游客量或环境承载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环保标准。

严格管理,防止污染和破坏,利用新技术恢复和重建。

(五)旅游消费生态化

旅游消费生态化的含义:

①理解

②自我约束

生态旅游:

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于旅游业的各个层面的一种全能的旅游发展模式。

三、生态旅游的界定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社区参与的原则。

第二节生态旅游的理论架构

一、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终极目标。

环境问题必须与社会经济问题作一体化的考虑,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寻求解决方法。

其二是人类应该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控制在生态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减少资源的消耗量。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二、生态旅游的支撑理论

景观生态学和旅游经济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类活动对景观的生态影响和生态系统的时空关系。

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设计以及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

景观生态学还以人类对景观的感知作为景观评价的出发点。

通过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围绕建设宜人景观这一目标,综合考虑景观建设。

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现象、关系及其内在规律。

旅游系求和旅游供给的形成。

变化及矛盾入手,揭示旅游供求平衡的内在规律。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运作方法。

三、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

1.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

2.支持理论:

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

3.相关理论:

市场学、心理学、美学、旅游资源学、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开发规划理论、企业管理学、发展经济学。

理论框架图

1

2

2

2

3

3

3

重点:

难点:

课外学习引导及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题

授课日期

3-4学时:

第三节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性:

生态旅游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旅游。

本底调查、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影响评估、旅游环境容量的确立以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等。

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二、持续性,持续性的旅游

持续性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灵魂。

指导思想和产品的吸引力。

三、精品化:

生态旅游是高质量的旅游

粗放式的:

早熟和早衰

资金浪费。

资源和生态破坏、稀缺以及优良资源。

合理容量控制。

景观设计精致,生态良好。

附加值高,成本较大,售货价高。

四、理性化:

意识理性化的产物。

生态观念增强。

第四节生态旅游的功能结构

一、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

便利和舒适不是重点。

高层次审美中又不破坏生态。

自然美、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复合审美。

自然和社会的生态平衡、进化。

色、景、形、声等丰富。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开发设计、经营管理和消费服务等各方面都体现对资源和环保的功能。

保护公共遗产功能(当代和后代)

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可持续最佳原则)

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改善人生存条件)

三、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

社区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经济利益,避免因生存压力而造成的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将整个社区当作旅游吸引力的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1.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消费,以增社区收入。

2.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社区发展成本与代价。

3.带动相关长夜发展,优化和改善结构。

四、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

心理感应式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译系统),解决环境危机的有效手段。

教育功能的体现:

1.寓教于游向人普及生态及环境知识。

2.生态游→唤起人们的生态良知,改变资源利用方式。

3.扩展伦理范围(人与自然的理论)。

第五节生态旅游的基本模式

表现:

生态旅游模式与传统

旅游模式的比较

生态旅游: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开发基础。

规划上控制,选择。

利益上:

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目标。

强调社会和环境目标。

……

一、社区参与模式

原因:

⒈社区支持→环保(自然保护)才顺利。

⒉获益否→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态度相关。

方法:

以社区为向导,提供机会鼓励社区参与旅游项目的实施。

增加就业机会,并将一定的旅游收入用于改善社区的供水、供电、医疗等基础设施。

讲演稿设施尽量使用本地产品,采用本地建筑风格,保护当地文化传承。

二、环境教育模式

对社区和旅游者的环境教育作为首要目标。

旅游为科普手段。

以环保为导向。

不以赢利为目标→开发动作资金要政府投入和社会捐赠。

三、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生态讲演稿收入→返还部分用于恢复和保护。

(经销商缴环境消耗补偿费)。

这种模式的矛盾之处。

外资以高收入为目标→利益难留当地。

(市场及管理者来自外地,投资也是)。

本地投资能力差。

重点

难点

课外学习引导及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题1、2、3

授课日期

课后反思

本章内容条理清楚,讲解虽然不多,但思路清楚,抓住重点,多举实例,本章主要讲解生态旅游的涵义、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

注重对基本含义的理解,并说明目前对生态旅游的不同定义,简要介绍理论架构,以简用帮助理解,基本特征重分析,功能结构多举例分析可以吸引住学生,

举出了大量实例说明生态旅游的功能,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时注重了与以往所学知识的联系,较受学生的欢迎。

今后应考虑以实例进行讲解后总结成要点。

学时教案(总第1-4学时)

授课题目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观

授课学时

2

课型

讲授□讨论□习题□复习□其它:

教学目标

掌握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发展及代表性思想。

认识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内容。

了解生态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原则。

明确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材首先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发展,然后是内容及原则和规范。

重要的是理解原则及规范。

教学难点

理解原则及规范

教具、课件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备注

1-2学时:

第三章生态旅游环境伦理观

伦理的涵义:

人伦之理,做人的要求和规范。

道德、规范、自律

扩展到人与自然:

环境伦理

延伸到旅游领域: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观或生态环境伦理观。

20世纪40年代:

出现普遍“回归自然”的心态。

标志:

伦理观从自然伦理、社会伦理发展到生态环境伦理阶段。

第一节生态旅游环境伦理观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伦理观产生前的“回归自然”思潮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已出现。

17、18世纪工业文明的迅速崛起,自然资源破坏,竭力挽救工业文明湮没了的人的灵性,揭露技术理性负面效应的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代表人物:

法卢梭按照自然而生活

科技是首先沦丧和社会腐败的主要原因。

“回归自然”

摈弃科学,回归原始。

现代的回归自然思潮:

倡导的是以自然为场所,以尊重自然权利和自然价值为伦理,向自然索取知识,营养,获得生态体验和感受的一种绿色思想运动。

是体验天人合一的高尚行为。

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适应。

二、生态环境伦理观的萌芽时期

20世纪40年代,自觉保护生态和自然。

(一)“拯救地球”——先驱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当代著名哲学家(德),“绿党分子”

主要观点:

1、技术时代潜伏着破坏地球的巨大危险。

自然物按技术标准需要来。

人成为技术的奴隶。

技术不违背自然的本性。

2、拯救地球就应改变人的主体地位。

中世纪以后,人成为万物的主宰和世界的中心。

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3、把艺术召引到挽救人类未来的行列中来。

“诗意般的居住”。

(二)世界公认的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奠基人奥尔多·莱昂波尔德(美)

“大地伦理观”——“像一座山那样思考”

1、人是大地共同体中一员。

2、保护生态系统是合乎大地伦理观规范的行为。

3、对大地美的审视和伦理观的审视的统一。

利用←→审美。

自然和谐和完整。

(三)美国著名女海洋生态学家雷彻尔·卡逊

雷彻尔·卡逊(美)

海洋学家。

核废料大量入海。

20世纪50年代后,杀虫剂危害。

美中部小镇《寂静的春天》。

动植物按有无用处判断,生物链中断。

(四)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另一奠基人阿尔贝特·史怀泽

生于德法边界的阿尔萨斯省。

加蓬“丛林诊所”,作为战俘,进行“敬畏生命”伦理观思想体系研究。

1、“敬畏生命”伦理观是对以往伦理观的批判和反省。

除人以外,也应关心其他生命的命运。

2、“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基础。

儒家孟子对动物同情。

列子认为动物的心理与人的心理并无多大差别。

印度:

人、动物、植物看成生命整体。

3、“敬畏生命”伦理观是人类伦理观进步的必然产物。

伦理观与人有关→与其他动物有关。

4、“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是建立在对生命统一性和世界和谐性认识的基础上的

对抗→人与自然和谐。

△博爱→深厚的宗教色彩。

三、生态环境伦理观获得定位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

表现:

许多世界组织、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加强了联系和合作,为推动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1972年6月5日-16日,第一次大型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发表报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②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该会1987年出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42届联大通过),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③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第二节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内容

一、强调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性

整体性是指生物系统和生物栖息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

正如像一座山一样思考。

(莱昂波尔德)

敬畏生命。

(史怀泽)

强调生命的统一性和世界的和谐性。

生命现象都是统一的。

二、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关系

海德格尔,人类从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人应做自然的看护者,不应是主宰。

(“人类中心主义”)

美生态学家莱昂波尔德和卡逊也特别强调人不是自然的主人,应尊重自然。

史怀泽:

保护生命的倡导者,克服利己主义,强调首先责任。

三、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

可供人类享用的,但是自然的可享用性是有条件的,它是以自然中心生物的多样性为具体内容和保证的。

四、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权利

“权利”:

指人们享有一定的利益或待遇的资格。

“生态位”:

生物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