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41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去年底,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为了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联合有关民主党派和县(市)政协开展调研。

6月份以来,先后听取市旅游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情况介绍,召开部分县(市)旅游部门座谈会,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旅游支柱产业的新目标,根据国际化、品牌化、标准化要求,重点针对如何培育旅游业高端市场、延伸产业链、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集思广益,形成调研建议。

现综合汇报如下: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成效令人瞩目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旅游名城、旅游强市目标,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高。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扬州的城市定位和比较优势,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紧紧把握旅游产业转型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以大旅游的理念,推动旅游业部门联手、产业融合、市县联动发展,加快我市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休闲游转变,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

转变。

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旅委会主任,强化了旅委会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职能。

2007年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明确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并制订《旅游名城建设行动计划》;去年以来,先后编制《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扬州市旅游产业(2010-2012)三年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打造“旅游产业强市”,进而成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新目标。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加快了核心景区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成立瘦西湖旅发集团公司、名城公司、扬子江集团等国有龙头企业,将古城复兴、景区建设、旅游服务推向市场,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景点资源,为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探索了新路。

2、城市环境和旅游景点更加精致。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强度、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优化,先后建成城东和城北客运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启动苏中江都机场、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等重点交通工程,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实施旅游名城建设规划,大幅度扩容提升瘦西湖景区,建成万花园、傍花村、宋夹城遗址公园等亮点项目;完善了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完成东关街历史街区二期保护整治,修缮了阮家祠堂、小盘谷、冬荣园、逸圃等文保建筑,建成南门遗址展示馆、北门遗址公园、崔致远纪念馆等文博场所,进一步展示出古城深厚的

文化底蕴。

城市中新增多处沿街、滨河公共绿地,街景全面美化亮化,河道全面综合整治,环古城的沿河健身步道系统全部打通,重现出“绿杨城廓”的秀美风貌。

“精致扬州”的城市魅力进一步凸显,城市功能、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3、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影响力日臻强大。

每年举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和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了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放大了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品牌效应。

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央主流媒体采访,向全国和世界宣传推介扬州;带队赴北京、上海、杭州和境外一些重要城市举办“扬州日”活动,掀起宣传促销攻势,扩大扬州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短信、数字宽频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形成立体宣传阵势。

积极推介“烟花三月下扬州”、“追寻大运河源头”、“绿杨城郭、宜居扬州”、“精致的盐商生活”等精品旅游线路,拓展国内和日、韩、东南亚、美加等境外客源市场,扬州的城市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

4、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和提升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佳音频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游览面积3年扩大5倍,形成融人文、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园,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景区等称号;宋夹城遗址公园成为国内首家考古

遗址公园;东关街创成“全国十大历史名街”。

这些“国字号”成为扬州旅游的响亮名片。

迎宾馆升级为五星级宾馆,汇金玄武、扬州金陵大饭店等一批高档饭店和长乐客栈、逸圃等精品酒店相继对外营业,提升了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精心打造的天沐温泉、京华城4A级休闲旅游区、1912新型旅游商业休闲街区和县域生态旅游片区的建成,形成城乡互动,拓宽了全市休闲度假旅游的支撑面。

旅游业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05年的1136.91万人次提高到2009年的231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104.6亿元增长到253.2亿元,占GDP比重由4.34%上升到5.58%,在省内排名第5位。

二、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对照国务院《意见》提出的要求,结合我市“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规划目标,我市作为旅游资源十分丰厚的历史名城,加快发展旅游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如下:

1、高端客源较少,消费档次较低。

作为拥有一流旅游资源的城市,旅游业绩却屈居二流,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还不高。

从客源构成看,境外游客较少,去年我市入境游客50万人,仅占旅游总人数的2.12%,远低于同期苏州169万人和南京113万人水平;从消费水平看,去年来扬国内游客人均消费942元,低于同期省内平均1160元的水平。

高端客源少,消费层次低,主要是对目标客源的定位和高端市场的培

育还停留在被动状态。

2、旅游产业链关联度不高,旅游配套功能有待完善。

我市旅游业仍未走出“门票经济”阶段,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产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还不强。

特色休闲服务、特色餐饮服务、特产商场均与旅游线路脱钩,未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和适应需求的集聚区。

高档宾馆、高档休闲项目发展相对滞后,服务大型活动、接待高端游客的能力不足。

城市的旅游配套功能和整体服务水平与一流旅游城市的标准差距较大,“国字号”品牌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双东历史街区,配套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3、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我市旅游业近年来取得的成效得益于体制机制创新,但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中改革不到位的部分,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束缚。

一方面,旅游业宏观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强化,相关部门职能交叉、旅游资源条块分割,尚未形成高起点联动、专业化开发、综合管理的合力。

另一方面,国有旅游龙头企业缺乏自主开发的权限,自主营运的动力不足,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景区、保护古城的高额负债得不到合理补偿,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市场开放度不够,重要旅游产品的专业策划和项目建设仍依赖政府投入,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旅游景点开发建设、营销宣传还抓在政府手里,经营主体的活力没有充分激发出来。

三、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建议

篇二: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供稿时间:

2010-3-22

为促进我市生态旅游整体水平的提升,推进“汕头生态滨海旅游示范区”建设,从四月下旬开始,市政协副主席宋汉杰、许瑞明带领市政协城市建设和环境资源委员会与澄海区政协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就汕头市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市旅游局关于我市生态旅游情况的通报,实地察看了澄海东里镇的红树林、盐鸿镇原钨矿采掘区、樟林古港、新兴街等地。

调研组还组成小分队,先后到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等区(县)调研,听取当地旅游部门的情况介绍,察看了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景点,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座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我市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独特的条件和优势

汕头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城市中心区域既有内海,又有外海,这在全国中别具特色。

这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北回归线从市区北部穿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空气质量优良,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较为均匀,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经过努力奋斗开拓,旅游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具有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独特的资源优势。

我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民俗风情独具韵味,潮汕古建筑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以海湾、海滩、湿地和岩洞为主,金平区的牛田洋湿地;濠江区的礐石风景区和海山资源;澄海的红树林湿地、莲花山和陈慈黉故居;潮阳区的莲花峰、灵山、大峰风景区;潮南区的雷岭温泉、大南山;南澳生态海岛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资源,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托。

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市旅游资源增添无穷活力。

传统民俗文化的感染,积极的人文精神,将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的支持。

2、具有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濒临南海。

西南往广州、深圳,东北往福建省,都有高速公路相通;西北部有铁路通往江西省和湖南省;汕头空港与国内40多个城市以及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通航;汕头与香港的海上距离仅195海里,与台湾高雄相距仅180海里,交通非常便利。

区位十分优越便捷。

上述交通所连结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是旅游消费增长的地区。

3、具备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的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市旅游基础设施有所发展,旅游服务质量有所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较强,有了一定产业基础。

到目前为止,现已开发景区(点)4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风

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各1处。

全市旅行社已发展到60家,星级饭店42家。

旅游交通得到改善,餐饮娱乐供应较充足,购物场所不断增加,旅游要素逐步健全,具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二、制约我市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

从各地发展旅游的经验来看,没有精品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

虽然我市旅游业起步不能算晚,但至今没有整合出有自己独特精品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我市拥有较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如南澳岛、礐石风景区、北回归线标志塔、海关博物馆、英领事馆旧址等,但由于规划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不太清晰,一些景区建设存在随意性强,不经市规划就开发,很不规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宣传促销力度不强,参与者数量较少,还没有形成旅游热点。

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目前尚处于成长期,除了必须加大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因而宣传促销工作尤为重要。

目前全市由于产品规模小、精品少、缺乏吸引力,加上城市形象宣传经费不足,对省内、国内宣传促销不足,汕头知名度下降,致使我市在旅游大格局中竞争力不强,很难进入游客的视野,对游客出行去向决策影响力不大,产生不了吸引力,影响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3、交通不便,无旅游专线,成为制约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虽然我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景区(点)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给游客造成诸多不便。

生态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收入较为稳定、可以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城镇居民,许多景区、景点有许多人想去,但由于没有旅游专线车,又缺乏方便游客出游的公交车,乘公交车则耗时耗力,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毕竟是少数,本地居民参与人数较少很难开展“一日游”,而外地来汕过夜但又不参加旅行团的游客,没有了便捷的公共交通,景区点又没列入公交车路牌名,就减少了到景点游览的兴趣和动力,限制了我市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发展。

4、我市的旅游业目前还停留在单纯的旅游景点观光上。

“购”和“娱”是我市旅游业“六要素”中最薄弱的环节,游客参观游览往往是“走马观花”,滞留时间短,无综合性旅游购物点,无娱可乐,旅游消费相对单一,对服务业、加工业以及就业的刺激和辐射带动力不强。

5、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馈乏。

旅游是创意产业,是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文化产业。

由于目前我市的生态旅游不论当地居民或外地游客在汕头开展生态旅游大多数选择的是南澳岛、礐石风景区等,而这两处景区都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发展。

三、加快发展我市生态旅游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

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为强化对我市旅游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市旅游工作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挂帅,人大、政协领导参加,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市旅游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从宏观上把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指导,组织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对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开展调研、组织、协调和督导,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等。

建议出台加快全市旅游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落实责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实现全市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扎实工作。

同时,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对上年工作进行总结合集三:

关于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讨论稿)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使旅游业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建设通道经济特色市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根据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安排,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并邀请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赴外考察等形式,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特点

我市旅游业发展经历了外事接待(1980年前)、外事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过渡(1980年至1990年)、开发起步(1990年至2000年)和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四个阶段。

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宁安市旅游业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并批转实施了《宁安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宁安丹霞地貌旅游区发展规划》,县(区)及主要景区发展详规逐步制定与实施。

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旅游业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宣传氛围更加浓厚,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旅游业呈现出快速、

健康发展势头。

止目前,全市已建立国家A级旅游景区15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8家,国家级水利名胜景区6家,省级风景名胜区3家,省级森林公园5家,省级地质公园1家,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点1家。

各类宾馆206家(其中星级宾馆9家),接待床位总数达10020张,100个餐位以上的酒店餐厅178家,娱乐场所120多家,旅行社14家。

同时,形成了以石岗墩国家级高科技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为龙头,全市20多家休闲度假村为骨干,城郊400多家“农家乐园”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

200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16%,旅游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05万人。

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认识统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市资源禀賦,结合宁安实际,把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确定把旅游业作为加快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口,作为强市富民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来培育,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和旅游产业大市的目标,这些战略部署、目标任务为我市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统一,全市上下抓旅游促发展的愿望强烈、氛围浓厚。

2、狠抓项目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通过争取国债项目、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共投资近8亿元完成了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先后实施了宁安大佛寺、肃南马蹄寺和高

台烈士陵园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景区修建21座三星级旅游厕所。

马蹄寺2351.78万元世行贷款项目正式实施,投资4473万元的丹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宁安湿地公园、滨河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宁安大佛寺、肃南马蹄寺、高台骆驼城三处国家级文物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申遗推荐名单,以项目带动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3、强化宣传促销,金宁安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宁安旅游品牌,在中央、省、市报刊、电视台大力推出七彩丹霞、宁安湿地公园、丝路明珠金宁安等专题节目和系列报道。

邀请海内外、省内外多家知名卫视来宁安采风,拍摄观光片,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种节会,建立金宁安旅游网站,扩大旅游项目的宣传,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对宣传宁安旅游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促销,“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金宁安旅游目的地形象日趋鲜明。

“宜居宜游、绿洲宁安”的旅游品牌已在旅游市场产生一定效应,客源范围更加广泛。

仅今年1-7月份,就接待境内外游客102.4万人(次),同比增长50.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70.4%,全市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4、加强行业管理,旅游市场日益规范。

旅游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旅游行业标准,实施一年一度的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景区的年检、复核工作;加大检查力度,重点整治涉及超范围经营、安全隐患、无证上岗、星级宾馆服务不达标等问

题;全面推行旅游合同标准化工作,强化旅游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实行统一投保;认真落实旅游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饮食、宾馆、运输等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大力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严格查处零负团费、欺客宰客等现象,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优势和潜力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甘肃各市州少有的高品味综合旅游资源富集区。

1986年宁安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宁安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发展旅游业比较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

1、区位优势日趋明显。

我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临青海,西通新疆,北靠内蒙,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东西文化交流、南北民族交融的十字路口,有“居中四向”的交通区位优势。

特别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军民合用机场项目的开工建设,宁安被列为全国179个公路交通枢纽站之一,兰州至宁安铁路增建三四线即将开工,宁安至西宁高速公路项目的列项,宁安至阿拉善盟高等级公路项目正在争取,我省将设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通航起降点,这些都将使宁安立体交通枢纽的框架进一步清晰,通道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冲破了自古河西是东西单向瓶颈的走廊格局,构建了河西立体交通枢纽的雏形,为加快发展旅游业搭建了平台。

2、人文资源丰富多彩。

全市现有各类历史文物古迹57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单位13处,省级文物单位47处,各个时期的文物藏品3万多件;宁安大佛寺寺内的卧佛是世界最大的室内木

胎泥塑卧佛,寺内金经为我国稀世之珍;肃南马蹄寺石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窟艺术,金塔寺内的高肉雕彩塑飞天是中国洞窟艺术的珍品;高台骆驼城遗址及汉墓群是中国之最;山丹境内明汉长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段。

3、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齐全,有冰川、雪山、森林、绿洲、湿地、戈壁、荒漠、草原构成了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

现有2000多年历史的山丹军马场是世界最大的马场和中国最美七大草原之一;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和彩色丘陵构成的宁安丹霞地貌是全国最美的六大丹霞地貌之一;中国离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离城市最近的宁安国家湿地公园和宁安城市国家湿地公园,这些都是我市发展旅游业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后发优势。

4、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红西路军悲壮的历史留下了血战高台、肃南县红石窝会议和临泽倪家营战役旧址等历史遗迹,其中,高台烈士陵园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国际友人艾黎捐赠的山丹艾黎博物馆和艾黎与何克陵园,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5、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宁安是多民族聚集地区,传统的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西部特色,肃南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裕固、藏、蒙、回等民族用别具特色的服饰,优美的歌舞,吸引着四方来客。

三、问题和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