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60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1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炉夜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围炉夜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炉夜话.docx

《围炉夜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炉夜话.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围炉夜话.docx

围炉夜话

一、教于幼检于心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

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译文)

教育孩子要从幼年时抓起,要教导他们有正直、宽容、光明磊落的气概和度量;在平常生活中,多检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能没有勤恳自警忧患磨砺的思想修养。

(评说)

子何以成龙,女何以成凤?

教育子女对身处现代社会的父母似乎更是一道难题。

贵族式教育让父母累了,也困惑了。

其实,何不听听古人之言呢?

让孩子自幼就培养光明正大的人格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才是父母首要的责任。

时间如水上行舟,不进则退矣。

自警自励所升华的精神之气将是我们直击人生激流的巨桨。

自我反省,忧勤惕后,不正与孔子的“三省吾身”不谋而合吗?

学善方能受益行贤才算读书

二、学善方能受益行贤才算读书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

对圣贤言语,必要在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译文]与朋友们的交流来往,一定要注意观察朋友们和优点和长处,将他们各方面的突出的地方加以学习,这样才能从与朋友的交流中得到益处。

对古代圣贤先哲们的教导,一定要在平时遵照去实行,才算是读好了圣贤书。

[评说]朋友,是个永恒的话题。

不少人用文字,用音符想要了解它的真谛。

不妨使用春秋笔法来解释吧。

交友,就是从朋友的优点中受益。

再看看你身边的人,他是你的朋友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代圣贤的言语不是锻炼记忆力的工具,更不是向人炫耀的资本。

它是行动的指南,一部有待充实和修订的指南。

三、俭以济贫勤能补拙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贫困到了无法避免的时候,那也只有依靠节俭来度过困境;禀赋上比较拙朴出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肯勤奋学习,仍然可以弥补不足。

[评说]面对潦倒与窘迫,有人想:

“我不能这样过!

”于是他节俭勤劳,摆脱了困境,有人想,“我注定要这样过。

”于是他在等待幸运之神的期盼中无为老去。

当年,苏秦没有刺股的决心,他能成为六国宰相吗?

天才其实是比常人更勤奋的人。

当爱因斯坦证明出伟大的公式时,他的老师还记得他做的小板凳呢。

很多事实都在告诉我们:

“笨鸟先飞早入林”,勤能补拙。

四、听平常话做本分人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译文]妥当合理的话语,虽然不吸引人也不令人惊奇,却是很平常实用的话,然而喜欢听这样平常质朴语言的人却不多;安于自己本来的位置,做本分事的人,就是一个最快乐自由的人,只可惜能够安于平淡做一个本分的人,已经很少了。

[评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身处商业酿就的浮华,人们学会了掩埋真实,而将虚伪变成美丽动听的辞藻。

久而久之,自己也迷恋上了别人的吹捧,走进了空中楼阁,最终跌落。

忠言总是逆耳的,放开胸怀,听听什么叫真实。

本分人,总被笑为“吃亏的老实人”。

人忙碌一生,是为过得比从前快乐。

但看看那些违法乱纪的“聪明人”,他们真正快乐过吗?

本分人,才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快乐的捷径。

之五:

为人作想为己读书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译文]为人处事,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读书学习,却一定要自己切实地下死功夫,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并不能代替。

[评说]“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句歌词仍在流行。

希望唱歌的人和听歌的人能体会为人处事要为他人着想的道理。

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往往用私心给自己设下了失败的陷阱。

为人着想的宽厚之人才是获得他人援助的人。

读书就不同了。

学问得自己学。

朋友、父母给予的只能是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

读书需要的勤奋和自觉,向自己要吧。

之六:

以信立身以恕接物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

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译文]“信”字要一个人在世上立身的根本,所以做人不能没有信用;“恕”字要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最重要的品德,所以人的一生都应该始终奉行。

[评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信用要个人为社会所认可的根本。

滚滚商潮,因信而立,失信而败的事例不胜枚举。

以自我为中心,似乎又成了一种另类而又时尚的论调了。

不过,宣扬这种论调的人往往失去自我,因为没有社会的接纳,哪里还有自我呢?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

以“恕”的心态处事,你和身边的人才能在大舞台上,跳出协调而有个性的舞蹈。

七、慎言免灾散财积福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

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译文]人人都希望自己善于言谈,但是战国时代的苏秦虽然凭着一副三寸不烂之舌而挂六国相印,终因口才太好,而被齐大夫派人暗杀;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积累巨额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虽然富可敌国,却因为财富太多,才会在暴乱中被杀而亡。

[评说]苏秦的雄辩,惊动四方;石崇的富贵,敌过九国。

可是,两人都因得意之处而死。

难怪哲学家云:

福兮祸所伏。

硬币是有两面的,苏秦和石崇的失败就在于看不到这点。

如果苏秦内敛一点,不让自己功高盖主,他也不至于被暗杀;如果石崇散财于民,争取民心,就不会死于“八王之乱”。

一个人的优点,必须表现得当,才不会转变为致命点,讲究处事策略,“出头鸟”是不会被子弹打中的。

八、教儿宜严待人宜敬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译文]教育小孩应该有严格的态度,因为幼儿顽皮毛躁,不能定下心来,严格的态度可以抑制他们浮躁的心,让他们安静地学习。

对待那些心术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对待他,因为对那些心术不正的小人,如果给予他足够尊重,也许他会想保有我们对他的尊重,而放弃邪僻的想法。

如果以谨慎的态度和他相处,至少不会蒙受其害,所以说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评说]好奇是小孩子的天性。

好奇能让孩子学习新知,也能使孩子失去对不良行为的免疫力。

教育孩子时,如果家长有严格的态度,就像给孩子设置了“防火墙”,孩子就能安心学习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尊重他人的人也会得到尊重,有时还能感化对方邪恶的念头。

一则故事中,营业员维护了一个受到经理无礼冒犯的寒酸顾客,顾客感激地和她握手。

顾客走后,营业员惊讶地发现手中竟有一枚店里的戒指。

这枚戒指就是邪念受到感化的象征吧。

九、勤修恒业审定章程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

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却不必利于己。

[译文]善于谋生的人,只是让家中年长年少的人,不分内外,都能勤奋地操持自己的事业,持之以恒地辛勤工作,即使家道不是十分富有,却能保持家业稳定兴旺。

擅长处理各种事务的人,却能够根据情况判断是否可行,如何才能完成,而制订合理的办事规则和程序,而并不是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评说]维持生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恒业。

任何事情,不分大小,只要有恒心,总能由小到大,一步步走向充裕。

但有人总想投机暴发,结果一事无成。

就像烟花缤纷过后只剩下可怜的灰烬。

处理事务,最有效的就是找准脉络,订下章程。

但是,如果所订的章程不是依据客观情况而定,而是心一己私利为目标,结果总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十、名利勿贪学在德行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

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

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译文]对于那些本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如果轻易地得到了,也许好事会变成祸事;对于贫穷和困境,在一般人最不能忍受的时候能够忍耐,那么暂时的困苦一定会很快转变为甘甜。

一个人生来是否有天分,资质如何,主要体现在是否忠厚守信,而不是表现得会投机取巧耍手腕;学业深厚和修养高尚的人,不仅在于他写得好文章,做得好学问,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评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名利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追求名利,本无可厚非。

然而“裙带”、“后台”却给不少本不属于他的名利,这实际上已是对名利的侮辱。

更有其他种种讹取名利的伎俩,为百姓所憎恨。

这果,名利就成为心魔了。

被心魔占据的人终会毁灭自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逆境能磨砺人的美德,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

十一、君子力挽江河节士光争日月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

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

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译文]社会风气逐渐趋向于奢侈放纵,没有停止的迹象,真希望能有一个不同于流俗而又质朴厚有才德的人,振臂呼吁,改变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的状况,恢复善良质朴的社会风俗;人们的心态逐渐变化,已失去了过去清廉知耻的心,再这样下去,旧的廉耻标准终究会消失,真希望出现一位德高望重、有很高名誉和气节的人,唤醒世人的廉耻之心,作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评说]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这都是令人憎恶的词语。

但是总有人陷于这些词所描绘的生活中,无法自拔。

当这群人身居要职时,情况更危险。

他们利用强势去剥夺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满足一己之欲。

久而久之,不仅这些人无法觉悟,就连受损的弱势群体也对正义丧失了信心。

感谢那些在黑暗中不惜灼灼自己点燃大众信念的勇士,因为他们,我们对正义充满希望!

十二、心正神明人无永逸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译文]人的大脑指挥着身体和五官的活动,是人整体各个器官的主宰,一定要随时随地保持大脑的清醒才能保证各项行为不会出差错;人的面部包括眉、眼、鼻、口等部分,看上去像一个苦字,这是在警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有安闲放纵的时候。

[评说]将人面说成“苦”字,真要风趣!

不温不火的幽默让警示也变得亲切起来。

从今以后,揽镜顾影,无论聪明之人,笨拙之人,俊美之人,丑陋之人,均是一张“苦”字脸。

所以无论是顺境之人,还是逆境之人,都须努力奋斗,才能使脸上有快乐二字。

十三、世无难事天道循环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译文]春秋时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为报父兄之仇,投奔吴国,带兵攻破了楚都城郢,而楚国的大臣申包胥则发誓要救楚国的危难,向秦国哭来了救兵,终于保全了楚国不被消灭。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决心很大,什么事都有可能办到。

在秦始皇灭掉东周的那一年,刘邦也出生了,而后来正是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在梁武帝灭掉南齐的那一年,侯景前来归降,而后来也正是侯景反叛了梁武帝。

似乎可以看到没有永恒的成功和失败,人世间似乎也有生和灭的规律可循。

[评说]“人无志而不立”,在困难面前,首先应战胜自己。

执著,可以将近乎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所以世无难事,关键在于是否有心。

人立下了坚定的志向,就如青松咬定岩石不放松,穿透看似强大的峭壁,伸展开坚韧的手臂,拥有了天地。

正因为人心的伟大,才使得对手没有永远的成功,自己也不会永远品尝失败的滋味。

立志的人不仅能逆境重生,也能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应对成败兴亡的循环规律。

一五、积善余庆积财遗祸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远也。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译文]多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恩泽;而多做不善之事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

由此可见多做好事,为子孙们留下恩泽,这才是在为子孙作长远的打算。

贤能而拥有许多财富,容易损害他奋斗的志向;愚笨而拥有许多金钱,容易增加他的过失。

因此积累巨大的财富留给子孙,害处很大。

[评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做善事的人家,必为许多人所感激,子孙即使有何困难,人们也会乐意帮助,反之亦然。

现在,有人创办了道德银行,用于人们存储自己的善事。

如果将这笔“存款”留给后代,教导子孙行善,子孙必然正直,发达指日可待。

这比遗留给子孙财富更有效。

子孙不劳而获得了一笔财富,难保耽于安乐、贪图享受,一时的荣华终归于消散。

真为子孙着想,还是选择“留德”吧。

一六、德以化人财勿累已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已,而以有财乱世,其累尤深。

[译文]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对待子孙要求十分严格的人家,容易培养出品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而对待子孙姑息迁就的人家,容易出现道德品行很差的人。

有时可以看到有些人家一些聪明的子弟,很快随波逐流成为品性低下的人;而那些天资愚笨的,却培养出良好品德,这些都与家长的培养教导有关。

一个人难以有高尚的品行,都是因为看不透一个“利”字;学业上没有进步,总是因为不奶抛掉一个“懒”字。

好的品德可以感化他人,而品德好又加上有很高的权威,那么这种感化尤其迅速;钱财容易给人以牵累,而钱财很多又处在混乱的社会中,这种牵累尤其严重。

[评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孩子就像一棵稚嫩的树苗。

他需要爱心的呵护,也少不了捆绑定型,即严格的教育。

对孩子过分宽容,会导致善恶不分,重蹈前科。

后天的教养对一个人尤其重要,别让孩子成为又一个仲永。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皆因受到了“利”的诱感。

钱财不是罪恶的,钱财的魅力却能使人罪恶。

人是御物的,怎能御于物呢?

做钱财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一七、学贵有疑人贵有德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读书做学问不在于天分高低,只要能够勤奋学习,多加思考,不耻下问,对所有的事情留心观察,思索一个为什么,自然就有事理通达的那一天;在社会上立足,不要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自卑,如果做事忠诚厚道老实,行为认真负责,没有一点马虎随意的地方,就会成为乡邻们所敬仰的人。

[评说]“学而不思则罔”,提问是思考的表现形式,问能解惑,增长学问。

勇敢地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知识,更是被自己吸收的知识。

不要自恃聪明,知识的圆圈越大,未知的事物也会更多。

也不要自惭形秽,羞于开口,没有交流,知识的圆圈得不到充实,又怎能扩大呢?

“英雄不问出处”,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实稳重,勤恳地学习、工作,不要让毫无意义的尊卑观阻挡立业的决心。

一八、恶乡愿弃鄙夫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者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译文]孔子为什么厌恶那些外表忠厚而内心却很狡诈的人呢,只因为他像是忠厚廉洁,无非在表面上伪装一副假面孔;孔子为什么厌弃那些人格低下的人呢,只因为他得失心太重,是个斤斤计较的鄙俗之人。

[评说]在金庸笔下,“乡愿”的代表算是岳不群了。

换言之,“乡愿”是伪君子。

伪君子花言巧语,面目伪善,恭顺十足,又潜藏于人们之中,令人难以分辨,实在可恶。

谁是“鄙夫”的代表呢?

不用去评价别人,先检讨一下自己吧。

你以自我为中心吗?

你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吗?

这两种思想就是“鄙夫”的基本特征。

一九、精明败家朴实振家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

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译文]那些所谓聪明过人斤斤计较的人,自以为计算得周到,然而败坏宜宗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待人处世朴实忠厚的人,刚开始不一定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然而能够培养子孙有一种纯厚之气的,就是这样的人。

[评说]《好了歌》中唱道: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

”看来,人之所以能发达家业,不在处处与人相争,这样只会自掘坟墓。

倒不如待人宽厚,注重道德修养,给子孙万代作榜样,让子孙以宽广的胸襟繁荣家业。

二十明辨是非不忘廉耻

心能辨事非,处事方能决断;

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译文]能够用心去辨别哪些事情是不正确的,处理事情才能果决地做出决定;品行良好常有廉耻之心的人,为人处事就不会做出卑劣的行径。

[评说]是非,存在于对与错之间,也存在于善与恶之间。

明辨是非,需要绝对的勇气,因为它能引起审判异教的烈火,也能招惹镇压正义的极刑和令人置身黑暗的孤立。

明辨是非的人,是果断行事的人。

知廉耻,才能风霜高洁。

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和贪赃枉法的高官,用“知廉耻”和“不知廉耻”就能概括了。

二十一辨别愚假识破忠恶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

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答案,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有一种忠心是不分是非的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能够做好“忠”、“孝”两个字,不是所谓过于精明的人能够做得来的。

同样的,在所谓的仁义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知,在被称为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评说]忠孝仁义,一旦成为虚伪的外衣,就变味了。

要做到真正的忠孝仁义,是必须心无私欲的,给父母的汇款再多也代替不了细心的关怀,为骗取他人信任实现个人目的人假仁假义最终敌不过时间的考验,放亮眼睛,审视自己也审视他人,是否有资格称忠孝仁义呢?

二十二权势之戒奸邪之忌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

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译文]那些喜欢玩弄权势的人,即使是对自己的至爱亲朋也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哪里知道就像烟云会被风吹散一样,权势的消失也是很快就能看得见的。

奸诈邪恶的小人,喜欢无事生非,哪里知道上天必能明鉴,不会听任他颠倒是非胡作非为。

[评说]“纵帆不收,载胥及溺”,顺风行船,眨眼之间可以行驶千里。

但如果不经常警戒自己,一味放纵,定会有翻船淹没的灾难,手中的权势有如烟消云散。

二十三富贵无以动忠孝记心间

自家富贵,不着意思,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

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译文]自己大富大贵后,不刻意放在心里到处炫耀,别人大富大贵后,不看在眼里就生出嫉妒之心,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古代的人奉行忠孝之义,发自内心而表现在行动上,当今的人讲到忠孝,也时常对忠孝行为赞不离口,这是何等高尚的气量。

[评说]评价人的标准是什么?

不是他的社会地位,也不是他的钱财数量,而是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所以,何必骄傲自己的富贵,眼红他人的阔气呢?

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应该是人格的魅力。

古人有“怀桔”的典故。

后人有“行虽不及,心向往之”,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推崇的。

二四物命可惜人心可回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

圣人不责人无过,唯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译文]君王不一定要命令人们有意去放生,但是也不会无故地滥杀生灵,因为生命是值得十分珍惜的;圣贤的人不会强人所难要求人们永远不犯错误;但会采用各种方法诱导人们去改恶从善,那么人心差不多可以由恶向善转变了。

[评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难免不走些弯路。

在细心的诱导下,人们是能够发现过失并很快改正的。

宽容是能够劝服人们去恶从善的。

二十五处事辨是非平正贵精详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

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译文]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在处理事情时,只判断事情做得对还是不对,并不会考虑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好处还是坏处;高尚的读书人在写文章或是著书立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立论要公平正直,如果能更进一步去要求详尽,那就更可贵了。

[评说]大丈夫行事,但问事情对错,有勇气承担一切祸福,此乃气节。

真文人行笔,客观公正,不偏私不武断,且言无不尽,此乃文道。

二六无科名之心有济世之才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

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译文]那些想通过琴棋书画来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不一定能体会到琴棋书画的乐趣;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者,

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才学。

[评说]音乐能使平静的人心灵透彻,也能使浮躁的人内心混沌,为功利所困,不能体会真正的人生趣味。

离开了俗尘,就能天人合一吗?

不行。

生命真正的境界并不在形而上之处,真正的修行也不在离群索居。

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发挥经世济民的才干。

在造福万民之中,体验生命的真谛,才是有意义的。

二七、静而止闹淡而消窘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亦无多,唯静而镇之,则自止矣。

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廹,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译文]那些蛮横而刁悍的妇人,虽然大哭大闹恶语骂人,却没有什么其他的手段,

只要以镇定之心去对待她,她会自觉没趣,终止吵闹。

那些喜欢搬弄是非、黑白的人,虽然不断地言辞来侵害挑唆,看上去咄咄逼人,

如果能淡然对待不放在心上,听而不闻,那么他会自然会停止无益的言辞。

[评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既如此,又何必费心理会那些无聊的中伤。

何况,谎言终有拆穿的时候,从人自会明了“说人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的道理。

因此,将他们当作愚蠢又聒噪的乌鸦,不去理会,他们便自觉无趣乖乖闭嘴了。

二八、行善救人脱身俗情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

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译文]在别人遇到坎坷时乐于去拯救人脱离苦难,就是慈善的菩萨再世;

在世俗的名利人情的束缚中,能够超然跳出的人,就是具备了英雄气概的杰出人材。

[评说]所谓“菩萨”并不专指庙里供人膜拜的菩萨。

而人生的坎坷,也不仅是物质的困苦,

更严重的是内心迷失了正道。

若有人能为众人解脱心中的忧患以及物质的贫乏,

那么他就是“人间菩萨”了。

所谓“英雄”并不专指浴血奋战的豪杰。

突破封建礼教、人情俗见以及一已私念,都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若有人做到这些,也足以称为“大英雄”了。

二九、待人宜和言勿尖刻

气性乖张,多为夭亡之子;

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译文]脾气性情怪僻或是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讲话总是过于尖酸刻薄的人,终究不会享受很好的福分。

[评说]多思虑的人,终日为思虑所缚;过于尖刻的人,终是为利害所缠。

脾气怪僻的人,总是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

更缺少社会的关爱。

久而久之,不平之气郁结于心,岂能不伤身?

言语尖刻的人,总是对现状不满,对身边的人和事无法大度包容,为个人的利益患得患失,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他怎么会有福气呢?

三O、胸怀大志脚踏实地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有成矣。

[译文]一个人立志不能不高远,志向不高远,就容易被流俗所影响,和那些污秽不良的环境混为一体,而难以有大的作为;心气却不能太贪婪,心气过于贪婪,容易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难以脚踏实地取得成功。

[评说]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海洋上的灯塔,指导人前进的方向;理想又是劈荆斩棘的利剑,激发人伞百折不挠的斗志。

但是树立了理想,并不等于理想的实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它不是空想。

同时只要具备了条件,再加上个人的努力,理想就能成为现实。

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是美丽的肥皂泡。

三一、贫贱不能移富贵要济世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

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

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

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

[译文]贫困和地位低下,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但因为贫困和地位低下而去谄媚奉承别人,摇尾乞怜地想求得一些卑微的施舍,却是十分可耻的。

富足和地位很高也不是什么什得十分炫耀的事,但是因为富足和地位高贵而能够做有利于世人的事却是十分光荣。

那些经世治国的大学问,实际上都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真正有学问,决不会总是别具一格地去高谈怪诞不经的言论。

[评说]贫贱非贱,富贵非贵。

安贫乐道或发愤图强,不是可耻的事。

真正可耻的是在追逐名利中失去灵魂和尊严的人。

孔子不仅赞同安贫乐道,更主张“富而好礼”。

用自己的钱财救助于苦难,广施博济;用自己的权力施恩于众人。

造福人类,才会有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