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命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66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哲学基本命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基本命题.docx

《哲学基本命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基本命题.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基本命题.docx

哲学基本命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

(注意:

下列马哲的命题全都是正确的)

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

3.唯心主义是一株不结果实的花朵。

4.以往的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马克思提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注:

这里批判的武器到底是什么应当从后半句话来推理,从后半句话看来,前半句话中武器的批判显然是指暴力革命,因此批判的武器就应当是指革命理论。

6.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对于每一种现成的事物都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7.恩格斯认为:

“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注:

恩格斯这句话充分表明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它只可能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就是它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8.辩证法既有革命性又有保守性,保守性是指它承认无论是人们的认识还是社会的发展在一定阶段和特定的条件下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9.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

注:

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因此命题正确。

10.物质不过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物质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注:

物质和意识的确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超出一定的范围,意识和物质就不一定有区别了,因为意识最终不过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世界最终统一于物质。

12.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

注:

这一命题的观点表明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运动的物体同时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

如果物体在每一个瞬间只在一个地方,而不在别的地方,那么它就只能永远保持静止。

因此我们只能说,对运动的物体而言,在每一个瞬间,它们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别的地方。

因此,命题的观点是一种辩证法的观点。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注:

本命题中的观点表明人类的意识所具有的感觉的反映特性与其他物质形态有内在的联系,也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历史是从更低等的生物甚至是无机物中发展而来的,因而无机物也具有类似人类感觉的反映特性。

可见命题中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意识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因而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5.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16.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17.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18.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同样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

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

19.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的区别有:

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内容、是否承认怀疑和否定因素的作用、是否正确处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包含着相对主义但不归结为相对主义。

20.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

注:

在此命题中三者同一的含义是指三者具有一致性,但并不是指三者完全相等。

21.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发展的学说。

22.一切都互为中介,整个世界就是通过事物之间互为中介而联系起来的。

23.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相互作用是事物矛盾的实在内容,体现出矛盾双方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割,离开相互作用,矛盾无法存在。

24.在逻辑中思想史应当和思维规律相吻合,逻辑范畴体系在研究中应与范畴出现的逻辑顺序相一致,逻辑是认识史的总计、总和和结论,逻辑是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学说,而认识的发展规律是从认识史或认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与认识论具有同一性,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决定了主观认识的辩证法。

25.认识论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地就是:

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惟一源泉,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和知觉。

26.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想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27.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已经表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2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2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30.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31.人的认识思维或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32.实践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33.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和普遍的,是一个过程。

34.认识是思维对客体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35.认识客观性的准绳是实践。

36.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感性的自然界。

这里感性作为对象性,本

质上是一种改造客观对象的活动,感性的自然界是科学的基础。

37.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有生命个人的存在;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物质生产活动。

38.范畴是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

39.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40.列宁认为,马克思得出唯物史观思想所用的方法是: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的过程。

41.马克思的理论不是一种必须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也不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说明的东西。

注:

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说明一切历史现象,它从未具体描述过未来社会的远景。

42.恩格斯把历史运动中的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中的轴线,强调曲线总是在中轴线上下摆动。

43.马克思、恩格斯预见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扩大……历史也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

44.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哲学和宗教。

4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46.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经济和政治哪一个是重点则以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因而是相对的。

无论何时经济都是基础,但政治有可能成为超过经济的重点。

47.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48.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社会和国家方面的情形是这样。

49.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即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50.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自由则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容易出错的哲学命题总结

以下是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

容易出错的哲学命题总结

选择辨析题中易出错的有关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

3.运动应当从它得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

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得反映特性。

(列宁)

5.观念得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载人脑中改造过得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

6.人得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

9.头脑的辨证法只是观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

10.  所谓客观辨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辨证的思维,不过实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

11.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

12.  辩证法堆观存事物作肯定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

13.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

14.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

15.  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

16.  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

17.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

1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那种需要酒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

19.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

2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

21.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恩)

22.  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马,恩)

2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恩)

24.  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他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

25.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恩)

26.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

(马,恩)

27.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他。

(毛泽东

28.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列宁)

29.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马,恩)

30.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列宁)

31.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他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实现性的品格。

(列宁)

3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恩)

33.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恩)

34.  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恩)

35.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恩)

36.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恩)

37.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马,恩)

(二)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举例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题。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荛存,不为桀亡。

(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

(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  原子始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漠克利特)

(三)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辨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足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  “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知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的)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景页,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四)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  “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一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

(一)从先秦到近代,在中国哲学中存在着鲜明的唯我主义传统,这就是马哲中所称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

这是一种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为物质观的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它有两个缺点:

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但没有科学依据;第二,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原初物质”如火、水、原子、元气、五行等等,把问题简单化了。

(二)代表命题思想

1“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是相传伏羲氏画八卦时所用的方法,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重视对于客观物质的观察,而八卦也是对自然界物质现象的概括,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再本质上是正确的,又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非科学性。

2“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这是《左传》中评述《周易》象数体系的一段文字。

虽比1更明显的体现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但依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3“和实生物”、“以土与金、木、水、火、土杂以成万物”

这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的。

出于《国语》,它体现了在肯定物质客观实在性基础上,又强调了矛盾统一的辨证法思想,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的代表

4“水是万物之本”

和古希腊哲学家泰乐斯观点相同,出自《管子。

水地篇》。

该观点和管子“精气论”一样,排除了神灵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干预,认为物质性的元素(水、精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二中国哲学中的唯心主义

在中国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都有所表现,两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

(一)客观唯心主义

概述:

客观唯心主义就是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即虚构出来的离开人和物质世界的“天”、“道”、“理”等等,说成是世界的基础,当作第一性的东西。

代表命题

1“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这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其哲学意义是说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它是脱离了人和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

董以次为哲学基础,处处伸张天意,建立了以天人感应、阴阳灾异为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君权神授”、“人副天数“、”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个唯心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这是晋时王弼的哲学观点,是他“以无为本“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代表命题,其哲学含义是说“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无。

而这种无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

他把这种精神看作是万物特别是人生的归宿,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天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

                    其哲学含义是理存于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又存在于天地万物完全毁掉之后,天地万物有生有死,有始有终,只有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独立的。

这样的理即不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也不是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只是虚构出来的一种精神。

把这种精神看作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封建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所体现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主观唯心主义 

概述: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在哲学中,表现在把“心”这类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事实。

代表思想:

1“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

这是西晋傅玄的观点,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具体说来,这是承认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观点,但却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是宋代“心学”创始人陆九渊的哲学观点。

其特点是把宇宙与心合一,哲学立场是用主观精神取代或抹杀客观存在的事物。

这和张九成的“天下万事皆自心中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刘宗周的“通天地万物于一心”一样,都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三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概述:

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反的观点或方法,即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中国哲学中有着悠久的辨证法传统,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但由于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同时搀杂着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

代表命题:

1“归根日静”

这是辩证法大师老子的命题,意思是把发展变化中一切事物都归结为静态,从而否认了运动视是绝对的观点,走上了形而上学,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不彻底性。

2“不相容之事,不可两立”

这是韩非子的观点,它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矛盾双方的本质区别,确定了界限;缺点在于把这个区别绝对化了,从而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同一性,成为形而上学的观点。

3“旋岚(狂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这是东晋僧肇的观点,它代表的是佛教中的形而上学思想,是指凡是从现实观点看来处于运动变化中的事物,甚至处于剧烈变动状态中的事物,他都认为安静异常,根本不存在运动变化。

这是典型的静止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另外,要注意这类观点的前提是唯心主义,佛教首先把整个物质世界看作幻象,佛教的形而上学自然会把运动看作幻象,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相结合的哲学观点。

四中国古代辨证法思想

概述:

中国哲学史有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其特点是:

1)同朴素唯物主义有机结合。

就是说,唯物主义在论述元气阴阳动静之理时,自然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2)同社会发展相结合。

就是说在社会历史观点上体现出强烈的辩证法思想,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

许多哲学家本身就是改革家,他们总结改革思想,自然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如“变古易常”,“礼法以时而定”,“制度各顺其宜”,“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都是社会辩证法的具体命题。

3)和人生观自身修养的结合,体现出丰富的人生辩证法。

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

代表命题:

1“无平不陂(不平坦),无往不复“

这是《周易》中提出的命题,具有矛盾转化思想的萌芽。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

这是《史记》中评价管仲的一句话,指出管仲把矛盾转化的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从而在齐国的社会的改革中取得成绩。

它揭示了矛盾双方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这是《左传》中记载的齐国大臣偃婴论述肯定与否定关系的话。

它体现了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关系。

体现了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

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具有辨证否定观的萌芽。

4“物生有两”,“皆有陪贰(次,辅)”

这是《左传》中记载的史墨的观点,含义是说任何事物在生成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对立的矛盾,而且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主次两个方面构成,他们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从马哲的角度分析,上述观点是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

将矛盾上升到事物的普遍原则,有相当的认识水平。

这种矛盾的对立观在哲学史上必然发展到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

5“执两(两端)用中”

这是孔子的矛盾观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两即两端,也就是承认事物都有他对立面的矛盾,但空子的解决方法与史墨不同,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采取折中的办法,无过之,无不及,不要做的太过也不要作的不够。

可见史墨强调的是矛盾斗争的绝对性,而空子强调的是维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这是二人的根本差异。

6事物发展中,“有因、有循、有革、有化”

这是汉代扬雄关于继承(因、循)和发展(革、化)的观点,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继承也有变革,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现了即克服又保留的辩证法思想。

从而批判了单纯的因循守旧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7“五行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这是王安石论述矛盾问题的观点,他非常明确的表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并把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看作是事物变化的源泉。

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耦)。

但上述观点依然是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具有朴素的直观的弱点。

8“动非自外”、“两不立,则一可不见;一可不见,则两之用息”

这是宋张载的两个哲学观点,前者体现了内因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内部的原因才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但该命题没有进一步揭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

后者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同分割的观点。

这也是著名的“一物两体”的观点。

9“动静皆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这是明末清初辩证法大师王夫之的观点。

肯定了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

10“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这种变化日新的观点也是王夫之提出来的。

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哲学思想,并把它看作是宇宙的基本准则,到了近代这种发展进化的观点成了资产阶级哲学的法则。

该命题提出了新陈代谢的理由,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因为前者要“荣”,而后者则“枯”,是一个较为简明深刻的哲学命题。

五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中国再这方面的杰出思想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