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70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docx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

基于产酸能力和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技术研究

 

摘要:

为了提高益生菌发酵乳的活菌数及发酵过程中的产酸能力,本研究以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为试验菌种,通过单菌种发酵和复合菌种发酵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复合菌种组合。

试验结果表明:

在接种量为5%,接种比例为1∶1,发酵温度为37℃,葡萄糖的添加量为2.5%(质量分数),脱脂乳乳固体质量分数为12%的条件下,干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复合发酵效果最佳,最大滴定酸度可达到328°T,最大活菌数达到2.3×1011mL-1,与其他菌种组合相比,提高了一个对数级,且在贮藏过程中活菌

数下降速度较慢。

关键词:

益生菌;乳酸菌饮料;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共生作用

Abstract:

Toincreasethenumberofviablebacteriainprobioticdrinksandtheacidproducingabilityinthefermentationprocess,Lactobacillus

casei、Lactobacillusacidophilus、Bifidobacterium、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andLactobacillusbulgaricuswerestudied.Probioticswithhighacidsandhign

numberofviablebacteriawereselectedbysinglestrainfermentationandcompoundmicrobialfermentation.Intheconditionof5%inocula-

tionvolume,1∶1inoculationproportion,37℃fermentationtemperature,2.5%glucosecontent,12%milksolidcontent,theoptimalport-

foliooffermentationisthecombinationofLactobacilluscaseiandBifidobacterium,themaximumacidproductionis328°T,themaximum

numberofviableprobioticsis2.3×10

11

mL

-1

.Comparedwithotherbacteriacombination,alogarithmiclevelisimprovedandthenumberof

viableprobioticsdeclinesslowlyduringthestorage.

Keywords:

probiotic;Lactobacillusdrink;Lactobacilluscasei;Bifidobacterium;symbiosis

zgrpgy@

中国乳品工业

18Vol.41,No.92013(total274)

 

0

引言

益生菌是一类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动

物施加有利影响的活的微生物添加剂

[1]

益生菌在人

体内发挥益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进入人体后能够存

活并且增殖

[2]

要获得益生菌的保健功效,每日摄入的

益生菌数量要达到10

8

~10

9

[3-4]

目前市场上乳酸菌饮

料含益生菌数量少,随着货架期延长,益生菌数量逐

渐下降

[5-6]

相关研究表明,有些市售产品货架期结束

后活菌数可达90%的衰减

[7]

在乳酸菌饮料的制备过程

中,由于受到乳酸菌产酸能力的限制,在产品中需要

补充柠檬酸等有机酸,但是柠檬酸的添加会导致活菌

数下降

[8]

同时饮料中添加额外的有机酸又是产生沉

淀的因素,从而影响饮料的稳定性。

若菌种的产酸能

力足够强,在乳酸菌饮料的调配过程中就不需要额外

添加酸味剂。

本研究以菌种自身特性为依据,考虑相

互间的共生作用,研究发酵过程中不同菌种的产酸能

力以及活菌数变化,以期开发出产酸能力和活菌数高

的复合菌种发酵技术。

1

实验

1.1

材料及设备

菌种:

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

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

脱脂奶粉(进口),葡萄糖(市售一级)。

氢氧化钠、

酚酞指示剂,均为分析纯。

MRS合成培养基。

设备:

SW-CJ-1FD型单人单面净化工作台;MJ-

250BS-Ⅱ型霉菌培养箱;101型电热鼓风干燥器;S20

型PH计。

1.2

方法

1.2.1菌种的制备与活化

称取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冻干发酵剂各1g,分

别投放于99mL的灭菌脱脂奶中,摇匀,制成菌含量

为1%的接种菌液。

发酵接种量以接种的脱脂乳体积

计算。

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分别接种于

灭菌脱脂奶中→37℃发酵至凝乳(第一次活化)→第二次活

化→备用

1.2.2益生菌发酵乳制备工艺流程

脱脂奶粉+葡萄糖+水→60~65℃溶解→116℃杀菌15min→

冷却至37℃左右→接种→37℃发酵→冷却至15℃→4℃冷藏

[9]

1.3

实验内容与设计

1.3.1益生菌单菌种发酵能力

以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

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为试验对象,接种量为5%,发酵

温度为37℃,葡糖糖的添加量为2.5%(质量分数),脱

脂乳乳固体质量分数为12%。

从接种开始计时,到发

酵乳的酸度不随时间变化为发酵终点。

实验过程中测定不同乳酸菌的产酸能力和发酵

活菌数,筛选出产酸能力强、活菌数高的菌种进行混

合发酵试验研究。

1.3.2益生菌复合菌种发酵

以单菌种发酵实验筛选出的干酪乳杆菌、双歧杆

菌、和嗜酸乳杆菌为实验对象,按1︰1的比例进行接种,

其他发酵条件不变。

从接种开始计时,到发酵乳的酸度

不随时间变化为发酵终点。

试验过程中考查不同复合

菌种的产酸能力和发酵活菌数,筛选最优发酵组合。

1.4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1.4.1酸度的测定

pH值采用pH计直接测定。

滴定酸度:

采用氢氧化钠直接滴定法,准确称取10g

左右的样品,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浓度为0.01mol/L的氢

氧化钠溶液标定至微红色,其计算公式为

滴定酸度/°T=

C×V×100

m×0.1

式中:

C为氢氧化钠的浓度;V为滴定的体积;m为

样品的质量。

1.4.2活菌数的测定

益生菌的活菌计数采用国标GB4789.35-2010中

改良MRS固体培养基平板倾注法

[1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益生菌产酸能力及发酵活菌数

2.1.1单菌种发酵过程的酸度变化及最大产酸量

本文研究了干酪乳杆菌等5个菌种的发酵速度及最

大的产酸能力,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产

酸能力最大的是干酪乳杆菌,培养96h酸度达到305°T,

嗜酸乳杆菌产酸能力为220°T,双歧杆菌为205°T,保加

利亚乳杆菌为136°T,嗜热链球菌为130°T。

嗜热链球菌

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产酸曲线很相似,且两者在发酵

24h后,发酵乳的酸度基本不变。

嗜酸乳杆菌在发酵初

期,产酸速度较快,发酵5h即发生凝乳,48h后,发酵

乳的酸度变化不明显。

干酪乳杆菌与双歧杆菌发酵初

期产酸速度相对较慢,干酪乳杆菌的产酸周期最长,

产酸能力最强。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发酵乳的pH值

不断变小。

但试验菌种的pH值在24h后变化幅度均很

小。

从图1和图2的曲线变化幅度可以直观看出,发酵

乳的滴定酸度要滞后于pH值,主要由于pH值的大小

不仅取决于酸的数量和性质,而且还受到该介质中缓

冲物质的影响

[11]

所以不同菌种发酵的pH值大小主要

取决于从接种开始到24h这段时间pH的变化值。

目前乳酸菌饮料的制备一般都需48h甚至更长时

间的发酵,以产生足够的风味物质和酸度。

嗜热链球

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产酸能力不强,发酵周期短,

不适合作为乳酸菌饮料的发酵菌种。

直接筛选产酸能

力较强的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进行活

菌总数测定试验。

2.1.2单菌种发酵过程的活菌总数变化

以上述试验中产酸能力较强的3种菌种(干酪乳杆

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为试验对象,实验条件不变,

每隔24h取样,进行活菌总数的测定,结果如图3所示。

1

单菌种发酵的滴定酸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

单菌种发酵的

pH

值随时间变化曲线

ResearchPapers

研究报告

192013年第41卷第9期(总第274期)

由图3可以看出,发酵24h后,干酪乳杆菌的总活

菌数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菌种。

在发酵72h后干酪乳

杆菌活菌数达到最大值为8.4×10

10

mL

-1

,随后活菌数

下降缓慢;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在发酵48h后活菌

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10

9

mL

-1

和2.0×10

9

mL

-1

,随

后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

随着发酵的进行,菌种由稳

定期进入衰亡期,菌体出现自溶现象,再加上酸度对

菌体的抑制作用随着酸度的增大越明显

[12]

,所以总活

菌数呈现下降的趋势。

菌种的发酵性能除了受外部生

长环境的影响,还与自身生理特性有关

[13]

各菌种进入

衰亡期的时间不同加之对酸度的耐受性不一样,活菌

数下降的时间和速度也就不一样。

在相同发酵条件

下,干酪乳杆菌的最大活菌数要明显高于其它两种菌

种,且活菌数下降的时间比其他两种菌种晚。

2.2

菌种混合发酵对发酵乳酸度和活菌数的影响

2.2.1复合菌种发酵对发酵乳酸度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取样,测定发酵乳的滴定酸

度和pH值,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用方差分析法对发

酵乳的最大产酸量进行显著性分析,发酵乳最大产酸

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干酪乳杆菌与双歧杆菌混

合发酵时,产酸量最大,pH值达到3.24,滴点酸度达到

328°T,比干酪乳杆菌单独发酵时的产酸量稍大。

且在

同一时间点时,复合发酵的产酸量要大于其中任何一

种菌种单独发酵的产酸量。

这就充分说明复合发酵可

以加速菌种的产酸速度。

2.2.2复合菌种发酵对发酵乳中活菌数的影响

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复合菌种的最大活菌数进行显

著性分析。

各复合菌种的最大活菌数之间差异极显著

(P﹤0.01)。

图6中列出了不同组合混合菌种发酵过程

中的活菌数变化。

由图6可以看出,4组复合菌种均在发

酵第48h后达到最大活菌数,与图3对比可得,复合菌

种的最大活菌数要大于其中单菌种发酵的最大活菌

数。

所以当复合菌种存在共生作用时,可以提高发酵效

率,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发酵乳的总活菌数,但是否加

快发酵乳风味物质的形成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其中

干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混合发酵的共生作用最为明

显,最大活菌数的对数值达到11.36(2.3×10

11

mL

-1

),且

活菌数下降速度较慢。

3种菌种以1∶1∶1的比例混合发

酵时,其总活菌数和产酸量低于干酪乳杆菌与双歧杆

菌复合发酵以及干酪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复合发酵

的总活菌数和产酸量,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由图6与图4和图5对比可以看出,几组复合菌种

的活菌数与酸度成线性关系,活菌数越大,复合菌种

的产酸量也越大。

可能由于菌体在生长对数期大量增

殖,并利用乳糖作为能量来源生成大量乳酸

[1]

,48h之

后,虽然活菌总数下降,但是发酵乳中的乳糖和葡萄

糖还没有消耗完,活菌仍可以利用其作为能量来源物

质生成乳酸

[14]

因此活菌基数越大,活菌下降速度越

慢,产生的乳酸也就越多。

2.3

结果与讨论

从本次实验的结果可看出,干酪乳杆菌和双歧杆

菌复合发酵效果最佳,产酸量可达到328°T,最大活菌

数达到2.3×10

11

mL

-1

,与其他条件下的

3

各菌种的活菌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

4

复合菌种发酵的滴定酸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5

复合菌种发酵的

pH

随时间变化曲线

6

复合菌种发酵的活菌总数的变化曲线图

(下转第40页)

研究报告

ResearchPapers

202013年第41卷第9期(总第274期)

最大活菌数相比,提高了1~2个数量级。

张天鸿报道的

益生菌产品活菌数与保健效果关系之研究

[15]

一文从菌

体细胞的大小角度分析得出,若产品含10

12

g

-1

以上的

活菌,则表明其生产效率已经达到理论值。

所以不管在

何种条件下,活菌数不会超过10

12

g

-1

而本试验在没有

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的前提下,最大活菌数可达10

11

mL

-1

对实践生产中菌种的选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3

结论

从菌种的产酸性能和活菌数变化两方面比较可

得,在单菌种实验中,干酪乳杆菌的发酵性能要优于

其他菌种的发酵性能。

当复合菌种存在协同生长机制

时,可显著促进发酵。

这种作用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干

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复合发酵。

在接种量为5%,接

种比例为1∶1,发酵温度为37℃,葡萄糖的添加量为2.5%

(质量分数),脱脂乳乳固体质量分数为12%的条件

下,干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复合发酵的滴定酸度可达

到328T°,最大活菌数达到2.3×10

11

mL

-1

,与其他条件

下的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从生产源头出

发,解决了目前乳酸菌饮料活菌数量不足的问题,为

实践生产中菌种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袁秀丽,吕嘉枥,韩迪等.益生菌制品的研究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

2010,38(4):

46-48.

[2]宋昆冈.乳酸菌乳饮料国内外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科技,2005,7:

11-12.

[3]马强,吕嘉枥,赵维俊.影响益生菌奶片压制中活菌数因素的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2011,39(11):

13-15.

[4]LURENA,VILJOENBC.GrowthandSurvivalofProbioticYeast

inDairyProducts[J].FoodResearchInternaTiona,2001,34(6):

791-

796.

[5]张开屏,田建军,刘静,等.双歧杆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乳的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2011,39(11):

7-9.

[6]朱丽云,张拥君,高永生,等.货架期内酸乳益生菌菌数与酸度变化

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1,39(6):

34-36.

[7]艾连中,何楚莹,徐致远等.干酪乳杆菌货架期存活性影响因素的研

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6):

36-39.

[8]肖凤娟.乳酸茵饮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0(10):

210.

[9]陈健凯,潘裕添,林洵.活性乳酸菌乳饮料高活菌数发酵工艺的优化

[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28(4):

559-563.

[10]GB4789.3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S].北

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1]张水华.食品分析[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83.

[12]孟祥晨,杜鹏,李艾黎,等.乳酸菌与乳品发酵剂[M].北京:

科学出版

社,2009:

94.

[13]田金河,曾庆孝.益生菌酸乳开发中的关键问题[J].广州食品工业科

技,2003,77(19):

63-66.

[14]刘成江,吴宏,郭安民,等.响应曲面法研究干酪乳杆菌产酸性能的

试验[J].中国乳业,2010(11):

60-63.

[15]张天鸿.益生菌产品活菌数与保健效果关系之研究[J].现代食品科

技,2011,21(4):

19-21.

(上接第20页)

结晶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影响

[19-20]

参考文献

:

[1]郭本恒.干酪[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VINCENTL,ZEHREND,NUSBAUMDD.ProcessCheese,

CheeseReportPublishingCo,Inc.Madison,Wisconsin,2000.

[3]KIOSTERMEYERH.ProcessedCheeseManufacture[M].BKGiulini

ChemieGmbH&Co.OHG,1998.

[4]MEYERA.ProcessCheeseManufacture[M].London:

FoodTrade

PressLtd.,1973.

[5]HARRYT.食品感官评价原理与技术[M].王栋等译.北京:

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1:

216-254.

[6]马永强,韩春然.食品感官检验[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

90-126.

[7]MARYCHERYLM,SOLEDADMS.DevelopmentofaReformed

SwissCheeseProductWithoutEmulsifyingSalts[D].TheOhioState

University,2010.

[8]KALABM,YUNJ,YIUSH.TexturalPropertiesandMicrostructure

ofProcessCheeseFoodRework.Food[J].Microstructure,1987,6:

181.

[9]KARAHADIANC,LINDSAYRC.FlavorandTexturalPropertiesof

Reduced-SodiumProcessAmericanCheese[J].J.DairySci.,1984,67:

1892.

[10]陈克复,卢晓江.食品流变学及其测量[M].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9,5.

[11]李晓东,霍贵成.干酪流变学性质及其对质地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

业,2005,(3):

51-54.

[12]张国农,顾敏锋.工艺参数对再制干酪的质构和流变性质的影响.中

国乳品工业,2006.

[13]裴喜春.SAS及应用[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

[14]吴有炜.SAS操作入门,SASinstituteinc2003,6.

[15]赵艳,韩惠莱.乳化盐在重制干酪生产中的作用[J].中国乳业,

2006,34(12):

54-56.

[16]莫蓓红.再制干酪乳化原理及影响乳化效果的主要因素[J].乳品加

工.2009,10

(2).

[17]THOMASMA,NEWELLG,ABADGA,etal.EffectofEmulsify-

ingSaltsonObjectiveandSubjectivePropertiesofProcessedCheese

[J].JournalofFoodSci.,1980,45:

458

[18]张力田.变性淀粉.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9]潘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的特性和其应用比较[J].中国马铃薯.

2001,15(4):

222-226.

[20]高嘉安.淀粉及淀粉工艺学[M].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9):

22-50.

研究报告

ResearchPapers

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