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781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docx

诗歌学案表达技巧最全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教师版)

【考情考向】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历来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重点。

在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此考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综观近年高考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考查特点。

1.从设题方式上看,一般来说,设置一道小题,大致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

手法已经给出,只需考生对手法加以分析的,如2014年高考安徽卷第9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即是如此考查。

直接提问的,如2013年高考课标2卷第8题“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就是对表达方式进行直接提问。

结合其他考点间接提问,如2014年课标1卷第8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即是针对情景关系来考查。

以隐蔽的形式提问,如2015年课标2卷第8题“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此题虽没有直接点明是考查手法,但若回答“巧”在何处,自然要围绕技巧方面来答题。

2.从分值上看,一般为5分左右。

3.从命题内容上看,表达技巧涉及内容多,考查角度广,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知识清单】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一)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用典抒情,分事典和语典。

(4)借古讽今。

(5)叙事抒情。

(二)描写:

1.侧面描写。

2.动静结合。

3.虚实结合。

4.色渲彩染。

5.角度变化——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等。

6.细节描写。

7.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双关。

4.借代。

5.夸张。

6.对偶。

7.设问。

8.反问。

表现手法

1.起兴。

2.衬托。

3.对比。

4.渲染。

5.烘托。

6.象征7.联想和想象。

构思立意

1.卒章显志。

2.以景结情。

3.抑扬。

4.照应。

5.铺垫。

6.以小见大。

【失分情况】

通常情况下,考生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1.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表达技巧这一部分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

具体表现为对各种技巧的特点把握得不清晰,以致答题时想到什么写什么,与诗歌体现出来的手法不相符。

2.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

这是一个审题能力问题。

如有的题要求就颔联答题,可有的考生却从颈联作答;有的题目考查描写手法,可有的考生却从抒情角度作答等。

3.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

具体表现为术语堆砌现象严重,如题目问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会写五六个手法;还有就是分析时没有针对性,不能指出一个手法,将其分析到位,再去分析另一个手法。

【方法点拨】

一、考查表达方式的运用——明确表达方式种类,结合内容情感分析

1.明确表达方式的种类。

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古代诗歌中常常涉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对照内容辨别种类。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看其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的哪个类别相符,再进行确定。

如2015年全国课标1卷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即是从描写这一表达方式进行考查。

3.分析表达作用,指出表达效果。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以突出形象或情感。

抒情则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诗歌作者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时借助其他事物(景物)间接抒情。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要注意这两类表达方式的作用,然后将其与诗歌内容、情感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某种方式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2、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辨析手法,品评效果

1.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特征。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复等。

比喻、比拟,可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感染力。

对偶,可使句式整齐匀称,韵律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可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设问,可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反复,可使内容或感情基调突出。

2.掌握修辞题常见设问方式和变体方式。

一般的设问方式为,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还有的提问采取变体方式,如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手法)有何效果?

这样提问时修辞手法也当在考虑之内。

3.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品评效果。

任何修辞手法都要通过句子来体现,因此在分析时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看突出了什么内容或情感。

4.掌握修辞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

第三步,说明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效果,突出了什么特征,表现了什么感情。

3、考查常见的表现手法——把握概念,据“境”作答。

1.掌握表现手法,运用鉴赏术语。

从表现手法来看,主要包括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怀古伤今、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乐景抒哀情、以哀景抒乐情、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用典等。

掌握相关的鉴赏专业术语,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

2.辨明题干问法,品评表达技巧。

题干一般以“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来直接提问,其变体是“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当然也有综合其他内容(如思想情感、语言)来考查的。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提问的侧重点,如“写景上的特点”不等于“所写景的特点”,前者是考查手法,后者是考查概括景色特点。

要仔细揣摩题干,如问“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指出鉴赏的范围是全诗,鉴赏对象是“手法”。

3.扣住表达效果,据“境”准确作答。

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就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有针对性地作答;而不能在分析时脱离诗歌的具体语言环境,盲目胡乱作答,导致丢分。

4.领悟答题要领,把握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类题目答题要领:

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技巧)——分析(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答题格式可概括为:

揭示手法+分析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表达效果。

如先指出手法“衬托”,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用什么衬什么,最后概括情感及表达效果。

四、考查结构方面的技巧——理清结构,规范作答

1.掌握结构种类。

在起承转合的诗歌结构方面,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主要有铺垫、首尾照应、重章叠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先抑后扬等。

2.明确命题角度。

考查时,有的是直接就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设题;有的是对诗歌的局部进行设题;还有的是对关键词语或句子在结构方面的作用进行设题。

3.规范答题术语,综合答题。

答题时的术语要符合结构类题的特点,做到准确规范。

另外,在分析时还要联系诗歌内容与情感。

【高考真题回放】

一、考查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2015年高考课标2卷:

吉林省考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

构思巧妙,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抱”“吹”两个动词,“抱”运用了拟人手法。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几分兴味与生机,这一联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

吉林省考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泾水:

渭水支流,在

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2.?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写哀景抒哀情。

[“参考答案”缺欠]?

只有笼统要点,哪里是“触景生情”,哪里是“寓情于景”,没有具体内容和说明。

?

“写哀景抒哀情”,应是古代诗歌最常规的表达方式,可以具体包容在前两个要点里,单做为一个要点,完全多余。

2.[备考答案]诗歌开篇触景生情,诗人行经萦纡泾水,放眼望去,满目荒凉,“欲销魂”三字脱口而出。

到诗歌结尾,更由“数里黄沙”引发出“不堪回首”深沉喟叹。

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描摹了残破的村落,兀立的古碑,覆雪的晚山,烟笼的黄昏,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内心悲怆的怀古伤今之情。

二、考查修辞手法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3.耐寒拟人

4.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2009年高考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明]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

4.借代,反问。

【赏析】

【折桂令】这支曲子,写明亡后南京的残破景况,抒兴亡巨变后人的感情与情绪。

重点写了秦淮河。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支流,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

南京夫子庙一带六朝时十分繁华。

这种“繁华”中,妓院占了不小的成份,众多妓院造成了畸型的繁荣。

何况昔日的妓院里有名妓李香君,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就是此时来怀古的苏昆生!

秦淮本是昔日南京繁华的象征所在,如今却粉黛无影,笙箫无踪,灯船不闹,酒旗不飘,只空余破窗残槛,让人一见便觉悲凉之气扑面而来。

“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况周颐《熏风词话》)本曲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

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本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它没有一处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现,如: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这几句,写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此情此景,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

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

堪称借景抒情的范本。

三、考查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2012年新课标卷:

吉林省考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林叶转红,黄菊开遍,又是晚秋时节,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游子来了。

天边的云彩不断向远处飘去,归来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他的消息,何时能得到他寄来的书信呢?

我越失望越思念,伤心得临窗挥泪,泪流不止,滴到砚台上,就用它研墨写信吧。

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之时,情到深处,泪如泉涌,滴到信笺上,竟然把红笺的颜色给染褪了。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5.这首词通过表现闺中人深切思念远方行人,又难以传达思念的抑郁之情,寄托了诗人内心悲苦难诉的感情。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同时红叶黄花,景中传情,是离愁别绪的形象写照,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2013年新课标卷:

吉林省用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6.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正面写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如写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以至“雪压无寻处”,但“月明依旧开”,写出了梅花的坚强;还通过感情的渲染,如作者赏梅时“去还来”,“折”梅寄友人,对梅“沉吟”直至“日落”时分,表达对梅花的赞美和眷恋之情,从而在感情上渲染了梅花的高洁品格。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2014年新课标卷:

吉林省用题)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7.作者运用衬托手法。

诗的第一第二句写自己已经习惯于“流离”天涯,与家人挥手告别是寻常之事,“等闲”一词表现诗人与家人离别时心情的轻松。

第三、四句,写自己在含山客栈夜晚做梦,醒来时看到月亮斜照在山上,无法马上回到亲人身边的惆怅之情不由涌上心头。

诗人用离家时心情的轻松来衬托(或是反衬)离家后梦见家乡的惆怅,使得惆怅的心情更为浓重。

4、考查结构技巧

8.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题。

(2010全国新课标卷:

吉林省考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陈、梁、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8.将“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突出了边地天寒地暗的环境特点;“旗彩坏”“鼓声低”是对苦寒环境的形象化补充描写,使人从视觉和听觉角度鲜明地感受到边地的苦寒;同时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沉重、压抑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高考真题巩固练习】

一、考查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2015新课标1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姆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高考广东卷)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

阑:

阻隔;阻拦。

?

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2.答案一:

上片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现实的阻隔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梦中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

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二:

下片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动作,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2015年高考天津卷)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分) 

3.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 香湿”。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2010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

局:

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5分)

4.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考查修辞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高考重庆卷)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5.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三、考查表现手法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2010年高考安徽卷)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

?

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6.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2012年高考浙江卷)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7.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5、考查结构技巧

8.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2011年高考天津卷)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3分)

8.不好。

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2011年高考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3分)

 

9.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高考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10.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

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答:

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