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考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474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考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理论考纲.docx

《政治理论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理论考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理论考纲.docx

政治理论考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注重考查考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及其运用,考查考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连理论体系概论》的理解和把握,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现阶段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

对本课程有关名词、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正确记忆。

理解:

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应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现象,运用有关理论说明现实问题。

《政治理论》科目考试包括时事政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部分。

时事政治考试范围是:

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考核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6)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7)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8)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应用

(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3)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性质和主要矛盾;

(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基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领导权和前途。

2、理解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3、应用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考核要求

1.识记(新增一点)

(1)过渡时期的概念及其社会性质;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3)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性;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

(5)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7)“四马分肥”。

2.理解: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正确评价历史变革;

(5)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3.应用:

(1)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理解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3.应用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2)正确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主要特征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4)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理解

(1)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5)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3.应用: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的关系;

(2)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本质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3)“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取得的成就;

(5)“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

2.理解: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应用:

(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坚持科学发展;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3)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4)对外开放的格局。

2.理解

(1)改革开放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2)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要求;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5)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6)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应用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考核知识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楷体;">(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

(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

(5)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7)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其根据;

(9)人民民主专政;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1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5)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6)生态文明建设。

2.理解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2)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

(3)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6)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8)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9)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2)保障和改善民生;

(13)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新的要求;

(14)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5)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16)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应用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形成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3)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4)全面依法治国;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社会建设的目标及重点;

(8)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4)“一国两制”基本国策;

(5)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实质和成功解决的实践过程;

(6)“九二共识”。

2.理解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应用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方针政策的演变;

(2)新形势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考核知识点

(一)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时代主题及重要性;

(2)毛泽东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论断;

(3)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新判断;

(4)战略机遇期;

(5)和平发展道路;

(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发展;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理解: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3)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4)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宗旨和基本原则;

3.应用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一、考核知识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强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6)党的宗教政策;

2.理解

(1)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仍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3)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5)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6)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8)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9)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10)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应用: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2)党在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全面从严治党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党的性质和宗旨;

(2)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和行动指南;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党执政的成功经验。

2.理解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和选择;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4)新形势下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7)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8)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9)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10)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3.应用

(1)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