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4814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3 大小:30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3页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2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docx

自考串讲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部

2014最新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意义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这一术语具有三种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科学

二、统计的作用

1.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2.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3.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的概念

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从社会产品再生产运行过程看,国民经济活动包含了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个基本环节。

从社会生产劳动分工状况看,国民经济活动既包含了货物生产部门,也包含了服务生产部门。

从实现社会产品再生产的要素看,国民经济活动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有机组合。

第五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二、标志与变量

1.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2.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如职工的职业。

3.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

4.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之分。

5.职工工资属于连续变量。

6.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

三、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的概念

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2.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

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如人口总数、工业企业总数等。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

(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四、统计指标体系

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

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

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五、流量与存量

1.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2.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1)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

(2)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

(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

(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则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二节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种类

1.普查

(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2)要检验某种产品的质量,一般采用抽样调查。

2.抽样调查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5.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非全面调查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二、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

1.询问法;

2.报告法;

3.观察与实验。

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方法

1.分组标志的确定

选择分组标志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则:

(1)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标志。

2.统计分组方法

(I)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2)根据选择分组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对研究总体可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二、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1.分布数列有两个组成要素:

分组与次数。

2.标志的变量有两类:

一类是离散变量,又叫不连续变量。

另一类是连续变量。

3.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称为等距数列。

4.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需要明确的要素有:

组距与组数、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组限与组中值、频数与频率。

第三章综合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2.工资总额属于总量指标。

3.总量指标用绝对数形式表现现象总体的这些数量特征。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总量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的总结果。

时点指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的数量状况。

例如,人口数、商品库存量。

2.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3.时点指标的特点。

(1)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

(2)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两个不同时点的指标之间的时间距离)长短无直接关系。

(3)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一时点(瞬间)的数量都进行登记,通常是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

4.总量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l00%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数=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

4.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有些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

5.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第三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1.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2.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

(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

(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3.平均指标按计算和确定的方法不同,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前三种平均数是根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称作数值平均数。

二、算术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

2.简单算术平均法

式中,x-表示算术平均数;x表示各单位的标志值;n表示总体单位数;∑表示总和。

3.加权算术平均法

式中,fi表示第i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一般称为权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它在什么条件下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4.分配数列各组标志值不变,各组单位数扩大2倍,则其算术平均数保持不变。

5.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的数学性质

(1)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指标志值减平均数之差)之和等于零。

(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三、调和平均数

1.调和平均数有两种计算方法:

简单调和平均法和加权调和平均法。

2.简单调和平均法是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然后求其倒数。

计算公式为:

式中,H表示调和平均数。

3.加权调和平均法是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倒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然后求其倒数。

计算公式为:

式中,m表示权数。

四、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有两种计算方法:

简单几何平均法和加权几何平均法。

1.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G表示几何平均数;X表示变量值;n表示变量值个数。

2.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五、中位数

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第四节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

二、全距

全距也称极差,它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三、平均差

平均差的计算方法:

1.简单平均法。

对未分组资料计算平均差宜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D表示平均差。

2.加权平均法。

其计算公式为:

四、标准差

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1.简单平均法。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α表示标准差。

2.加权平均法。

其计算公式为:

第四章时间数列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二、时间数列的种类

1.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时间数列可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2.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又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3.所谓时点数列是指由时点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点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的总量特点。

4.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是数列中各项指标值是否具有可比性。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

1.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

2.平均发展水平是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故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二、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

(1)连续时点数列。

第一种情况:

资料逐日登记排列,形成连续时点数列,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即各时点指标值之和除以时点项数。

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各时点的指标值;n为时点项数,即天数。

第二种情况:

资料不是逐日登记,只在数值发生变动时才登记,需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权数是每一指标值持续不变的天数。

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各时点指标值的持续天数。

(2)不连续时点数列(间断时点数列)。

第一种:

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等间隔)

计算公式为:

第二种:

时间间隔不相等时

计算公式为:

式中,fi为时间间隔长度。

2.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

式中,c-代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a-代表分子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b-代表分母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注意其基本公式表达为:

先分别计算出分子、分母两个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然后再对比求出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如:

相对指标:

利润率(c)=利润额(a)/销售额(b)

平均利润率(c杠)=利润额平均发展水平(a杠)/销售额平均发展水平(b杠)

平均指标:

劳动生产率(c)=产品实物量(a)/平均工人数(b)

平均劳动生产率(c杠)=产品实数量平均发展水平(a杠)/工人数平均发展水平(b杠)

三、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增长量

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计算公式为: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基期水平

2.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是各个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用以说明所研究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1.发展速度的概念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

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a1/a0

2.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一1

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l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l

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

在实际中通常采用水平法(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1)水平法(几何法)。

计算公式为:

式中,表示平均发展速度;x表示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次数或个数;Ⅱ为连乘符号。

(2)累计法(方程法)。

设x杠为平均发展速度,根据其基本原理,各期实际水平的总和为:

用各期的环比发展速度Xi去推算各期水平,则

再用平均发展速度去代表各期环比发展速度,应满足

上式方程的正根=平均发展速度。

2.平均增长速度

计算公式为: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一l

第四节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一、影响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因素

1.时间数列构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变动,即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2.长期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到某些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持续向上或向下运动的态势,记为T。

二、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

1.时距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方程法。

在测定时间数列长期趋势时,估计趋势方程中参数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小平方法。

第五章指数

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一、指数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

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二、指数的种类

1.总指数与个体指数数值相比,总指数总是介于所有个体指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是一个总指数。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计算的一般原理

1.总指数基本形式有两种:

一是综合指数,二是平均指数。

2.引入同度量因素的是综合指数。

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q表示数量指标综合指数;q表示数量指标;P表示质量指标;下标1和0,分别表示报告期和基期。

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p表示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四、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

1.拉氏指数

拉氏价格指数

拉氏物量指数

2.派氏指数

派氏价格指数

派氏物量指数

第三节平均指数

一、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

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当已知数量指标的个体指数Kq=q1/q0和q0p0时,则可将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公式变形为:

当已知质量指标的个体指数Kp=p1/p0和q1p0时,则可将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公式变形为:

由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对应关系中不难看出,将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时,应以相应的综合指数的分母为权数。

2.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要成为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变形,其权数是q1p1。

二、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

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价格指数

物量指数

式中,Kp、Kq分别表示价格个体指数和物量个体指数。

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有何联系和区别?

第四节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

指数体系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从狭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

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指数因素分析法的种类

(1)按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

(2)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3)按影响因素的多少不同,可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第五节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组成包括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1.可变构成指数,

简称可变指数。

它是根据报告期和基期总体平均指标的实际水平对比计算的。

2.固定构成指数。

它是将总体构成(即各部分比重)固定在报告期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

3.结构影响指数。

它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第六章抽样推断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1.一般来说,抽样误差就是指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

2.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按产生的原因分为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又可分为两种:

系统性误差和随机误差。

3.系统性误差又称偏差,它是由于抽样调查没有遵循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1.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

随机误差可以分为两种:

抽样实际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

抽样平均误差,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所有抽样实际误差的平均水平。

确切地说,抽样平均误差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的标准差,也可以理解为所有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样本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定义公式为:

在同样的情况下,重置抽样的平均误差与不重置抽样的平均误差相比前者大于后者。

3.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

(1)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变异程度。

(2)样本容量的大小。

(3)不同抽样方法的影响。

(4)不同抽样组织方式的影响。

三、抽样极限误差

1.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可能的误差范围。

2.抽样极限误差的确定依赖于人们希望控制总体参数的把握程度的大小。

3.统计上把这种把握性叫做概率保证程度。

4.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保证程度成反比关系。

第三节抽样估计

一、抽样估计

抽样估计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

1.点估计,又称定值估计,就是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2.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就是根据样本指标、抽样误差和概率保证程度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

区间估计的范围:

(1)抽样平均数的区间估计范围:

上限:

下限:

即:

(2)抽样成数的区间估计范围:

上限:

下限:

即:

其中,区间(

和区间(

称为置信区间,F(t)称为置信度。

二、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对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常用直接换算法,它是用样本指标值或总体指标(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的区间估计值乘以总体单位数来推算总体总量指标的方法。

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二节相关关系的判断

一、图示法

在坐标图上,以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因变量,标出每对变量值的坐标点(散布点),表示其分布状况的图形即为相关图。

二、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r的数值越接近于1(+1或-l),表示相关关系越强。

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表示相关关系越弱。

2.相关系数简捷法计算公式:

第三节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及与相关分析的关系

1.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

2.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1)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①相关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

回归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必须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②对于变量x与y来说,相关分析只能计算出一个反映两个变量间相关密切程度的相关系数,计算中改变x与y的地位不影响相关系数的数值。

回归分析有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分别建立两个不同的回归方程。

以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确定的回归方程称为y对x的回归方程;以y为自变量,x为因变量,确定的回归方程称为x为y的回归方程。

③相关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另一个变量是非随机的。

而回归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变量(给定的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2)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

①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②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

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概念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再根据自变量的变动值,来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对于所要考察的变量y来说,若其主要影响因素只有变量x一个,且y与x呈线性相关关系,则可在变量y和x之间建立的数学模型为:

y^=a+bx

式中,y^表示变量y的估计值,也称y的理论值;a表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代表直线的起点值;b表示直线的斜率,又称为y对x的回归系数,它的实际意义是说明x每变化一个单位时,影响y平均变动的数量。

2.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条件

三、估计标准误差

估计标准误差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式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

其计算原理与标准差基本上相同,计算公式为:

式中,Sy表示估计标准误差;y是因变量的实际值;y^是根据回归方程推算出来的因变量的估计值。

估计标准误差通常采用下列简捷公式: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2.基本核算和国民经济账户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内容。

二、国民经济账户

1.国民经济账户的形式和记账原则

(1)国民经济账户借用了企业会计的丁字账户格式。

(2)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一笔交易往往涉及两个部门,在每个部门它都要记录两次,两个部门共记录四次,这称为四式记账。

2.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结构

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负债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国外部门账户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但没有生产账户。

3.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

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账户、金融机构部门账户、政府部门账户和住户部门账户。

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之间的关系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对每一项交易而言,各个国内机构部门的使用方数据之和等于经济总体的使用方数据,各个国内机构部门的来源方数据之和等于经济总体的来源方数据。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第一节人口数量统计

一、人口数量的统计的特点

1.在统计人口数量时,常用的人口范畴有常住人口、现有人口。

2.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临时寄居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

二、人口构成统计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的地理分布,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