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35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6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北校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生物学科高二年级10月测试

一、选择题

1.有关反射弧说法正确的是()

A.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切断传入神经、刺激传出神经,不会引起效应器的规律性应答

C.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的传导方式相同

D.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错误;

B、切断传入神经、刺激传出神经,会引起效应器的规律性应答,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在突触的传导方式为化学信号,C错误;

D、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D正确.

故选D.

【点睛】

2.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骨骼肌是反射弧的效应器

B.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b→c→d

C.当b处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D.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能形成痛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该骨骼肌是反射弧的效应器,A正确;

B、在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b→c→d,B正确;

C、当b处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

D、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不能形成痛觉,D错误。

故选D

【点睛】

3.已知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

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

B.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C.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

D.两种递质均引起图中突触后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答案】D

【解析】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A项正确;神经元c兴奋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使b不产生兴奋,则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B项正确;脑啡肽与a的受体结合导致膜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增大,产生抑制;乙酰胆碱与b的受体结合导致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产生兴奋,二者结果不同,受体不同,C项正确,D项错误。

4.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某种药物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A错误;

B、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

C、若某种药物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C.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

D.兴奋在反射弧上双向传导和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能产生并传导兴奋,A正确;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奋在反射弧上也是单向传递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6.下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

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点睛】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

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与胞外Na+内流有关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所有的动物都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A、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

B、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即膜上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

D、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进行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8.下列有关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D.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一直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少数细胞生活在淋巴或者血浆中,B正确;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C正确;

D、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点睛】

9.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主要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只能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而不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

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

C.Ⅲ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D.Ⅰ是产热的主要器官,Ⅳ是散热的主要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

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结合题意准确明辨:

Ⅰ为肺,Ⅱ是小肠,Ⅲ为肾脏,Ⅳ是皮肤,①表示消化吸收,②为重吸收。

【详解】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当血糖浓度下降时,由肝糖原分解成的葡萄糖可从肝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液,即葡萄糖也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将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②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Ⅲ器官为肾脏,Ⅲ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细胞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进而造成内环境稳态被破坏,C正确;呼吸系统具有完成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其主要器官是Ⅰ所示的肺,而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Ⅳ是皮肤,是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之一,D错误。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知识脉络;此外还需要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涵,并与体温调节的知识建立联系。

10.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水平衡的调节与下丘脑无关

C.体内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下丘脑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参与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A正确;

B、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渗透压感受器都位于下丘脑,B错误;

C、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下丘脑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参与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选B。

11.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乙酰胆碱酯酶、血浆蛋白和消化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位于细胞内、消化酶位于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相通),二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系统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正确;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中几乎不含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液体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该液体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酸碱缓冲物质有关

C.该液体环境中的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均可直接相互转化

D.该液体环境的稳态被打破,必将引起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为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媒介,A正确;

B、细胞外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内环境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

C、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其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直接转化,而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血浆一般也不能进入淋巴,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内环境稳态失调,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C。

13.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考查,回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选D。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的CO2不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

B.内环境稳态调节只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C.兴奋的正常传导和传递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

D.ATP的合成与水解均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中的CO2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

B、内环境稳态受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B错误;

C、兴奋的正常传导和传递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ATP的合成与水解都发生在细胞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C。

1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叙述中错误的是()

A.调节物质类如:

抗体、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B.营养小分子类如: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C.有机大分子类如:

血浆蛋白、mRNA、胰岛素等

D.细胞代谢废物类如:

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作是内环境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详解】A、抗体、胰岛素、生长激素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如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mRNA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由内环境运输,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

B.溶解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氧气的浓度是相同的

C.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可以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D.内环境

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A正确;

B、由于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导致溶解在组织液中的氧气浓度低于血浆,B错误;

C、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可以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B

【点睛】

1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H稳态的维持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参与

B.体温的动态平衡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既需要机体调节,也需要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和配合

D.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趋于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详解】A、pH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存对物质,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参与,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的,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既需要机体调节,也需要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和配合,C正确;

D、钾离子在细胞内含量高于细胞外,钠离子在细胞外的含量高于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18.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氨基酸B.肝糖元C.生长激素D.K+

【答案】B

【解析】

人体内环境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激素(如生长激素)、无机盐(如K+、Na+)等,故A、C、D项均不符合题意;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项符合题意。

1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体不会患病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明显下降

C.骨髓造血干细胞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人体中物质含量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详解】人体患病的原因有多种,如遗传病,患遗传病的病人内环境也会达到稳态,A错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如体内含有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超出正常水平时,人体的代谢就会增强,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代谢紊乱,B错误;骨髓造血干细胞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是对体内凋亡的血细胞的补充,不属于稳态范畴;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内环境变化了,机体会自动调节,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20.如图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B.葡萄糖、蛋白质、尿素在乙中不能全部找到

C.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D.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项正确;

B、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蛋白质、尿素,B项错误;

C、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C项正确;

D、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D项正确。

故选B

【点睛】

2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传递神经冲动的递质最可能是一种糖蛋白

B.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主要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C.静息电位数值变小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

D.突触间隙中Na+浓度增加,冲动传导时动作电位绝对值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递质存在于神经细胞的突触小泡中,而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A错误;

B、兴奋能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因是由于离子在膜内外的运输,进而形成局部电流,其中离子的运输体现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神经冲动的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静息电位数值变小(一般是负值),绝对值变大,所以膜两侧的差值是变大的,更难引起兴奋,C正确;

D、动作电位与Na+内流有关,Na+浓度增加,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D错误。

故选C

【点睛】

22.下列关于人体缩手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奋从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的传递是单向的

B.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经胞吞进入效应器

C.扎指血时大脑皮层可抑制缩手反射弧的活动

D.看到仙人掌后缩手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兴奋由感受器产生,沿传入神经单向传向神经中枢,A项正确;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效应器表面的受体结合,使之兴奋或抑制,B项错误;扎指血时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抑制缩手反射弧的活动,C项正确;看到仙人掌后缩手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项正确。

23.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K+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

B.血液中Na+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增强

C.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元传入屈肌后使之舒张从而完成膝反射

D.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元传入伸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降低膜外K+浓度,即增加了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进而会导致膝反射减弱,A项正确;

B.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内流有关,升高膜外Na+浓度,即增加了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进而会导致膝反射增强,B项正确;

CD.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元传入伸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反射,D项正确,C项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并掌握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24.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

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D.参与该过程的神经元均兴奋

【答案】D

【解析】

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是经过反射弧完成的,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正确;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说明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参与缩手反射的传出神经元并没有兴奋,D错误。

25.乙酰胆碱(Ach)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肌无力综合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钙离子通道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引起的。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

B.肌无力综合征说明自身的抗体也可能攻击自身的成分,从而机体患病

C.若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则导致中毒动物肌肉持续收缩

D.分解乙酰胆碱产生的乙酰被突触小体吸收利用,说明神经递质能够重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

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

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触前膜:

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

③突触间隙:

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④突触后膜:

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详解】A、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而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树突膜,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肌无力综合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钙离子通道导致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