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44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docx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

 

课题

执教人

观察人

 

视角

观测点

观察记录

 

提问

提问次数

A层学生

9次

 

B层学生

5次

 

C层学生

11次

 

环节

问题个数

问题表述

类型及意图(叙述、引导、应用、理解、分析、判断)

 

有效性

时机是

否恰当

明确性

开放度一般

开放度较高

1

 

问题1

图片从美丽的图片中能看出什么图形?

引导

 

 

问题2

从这张图片(公路)中呢?

在接受检阅的队伍中你能发现平行线吗?

引导

 

 

问题3

看到这么多图形,你有什么问题可问吗?

引导

 

 

问题4

想一下怎么能画出平行线?

引导

 

2

 

问题1

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引导

 

 

问题2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

 

 

问题3

还有什么方法?

引导

 

 

问题4

这三种画法,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析

 

 

问题5

他说的不同之处有什么问题要提问他吗?

分析

 

3

 

问题1

30度的角能画出平行线吗?

应用

 

 

问题2

第二种画法是用“内错角”画的吗?

这里哪有角啊?

 

                                判断

 

 

 

问题3

这种角叫同位角,现在知道了吗?

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两线平行?

分析

 

 

问题4

还有什么疑惑吗?

引导

 

 

 

问题5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还有吗

                                    判断

 

 

问题6

还有吗?

                                    判断

 

 

问题7

你对本科的学习还有疑问吗?

                                   判断

 

4

 

问题1

同旁内角怎样时,两直线平行呢?

判断

 

 

问题2

你怎么看出来是加起来180度时两直线平行呢?

判断

 

 

问题3

听明白的举手?

理解

 

 

问题4

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是平行的?

分析

 

 

 

问题5

谁还能用其它方法画平行线?

引导

 

 

问题6

你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方法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判断

 

 

问题7

过AB外的两点M、N,分别作AB的平行线,你又发现了什么?

分析

 

指导

 独立思考

次数

    2次

时间

    5分钟

必要性

    必要

合作学习

次数

    3次

时间

    8分钟

必要性

    必要

教师

理答

 

 

赞同

表扬

批评

有效干预

不予理会

偏离目标

 

 

1

4

 

 个性化生成

1

2

 

 

 

可利用生成

7

5

 

1

 

 

综合分析:

我们组负责观察的维度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共设计了三个视角:

提问、指导、教师理答。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上提出了:

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现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再是单纯地给出问题、提出问题,而是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或主题图的形式出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就是从情境图或主题图中找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问题。

根据这个要求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在本节课中,苏老师的课堂提问共25次,其中,提问A层学生9次,B层学生5次,C层学生11次,占学生人数的78.1%,从这些数据中看出,苏老师在每个环节面向全体,创设恰当的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大面积关注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问题的分配非常合理,并且苏老师的问题有效性较高,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的行为和思维,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现了老师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在教师提问过程中,教师的追问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例如在环节3有位学生画出两个45°的内错角而得到平行线时,老师追问“利用30°的角能画出平行线吗?

”让学生互相质疑,在思维碰撞中引出问题。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合作交流,从而加深了对“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方法的认识,由此扭转了学生由单个例子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可见教师的追问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正确提出问题”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

从观察量表中可以看出:

自主学习时间为5分,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时间为20分钟,交流展示时间这说明:

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比较充分,占据了整节课时间的约56%,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在“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环节3中,这一环节学生继续深入理解“三线八角”,教师没有急于自己进行总结提升,而是让学生互相提问、互助解决,然后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分析解决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时机。

第三个视角是教师的理答。

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师的理答十分重要,直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反应课堂教学的效益。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师的理答方式以赞同表扬为主,间或几次有效干预,特别是对于学生探索过程中的个性化生成,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

教师通过问题驱动、示范引导等搭建支架,让学生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时,有的学生认为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发动学生积极探讨,让学生解决,由于老师的鼓励和期待,有学生居然通过图形变式否定了刚才同学的结论,发现同旁内角互补才有两直线平行,由此可见教师老练的理答策略。

再如,学生在展示所画平行线时,由于自己认识上的局限性,把没有实质区别的两个图形当成两种情况,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到图形的共同点,有效干预了正常方向的偏离。

因此,教师的这些理答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创设民主、包容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敢于提出问题搭建了平台

问题与建议:

1.在提问环节,教师的追问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比如在“过直线外两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一环节由于时间较紧,教师直接肯定了学生的结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而没有及时追究平行的理由,从而错过了一次让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时机。

2.在指导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得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准确结论,教师没有及时点评引导,从而错过了烘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的良机。

3.教师的理答方式中对于学生偏离目标的有效干预有4次,对于可利用生成的有效干预有1次,这与本节课开放探索的教学方式有关,学生们过于活跃,思维不够充分就起来回答,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采取了这种方式。

建议教师以后能够清楚明确地引导学生,搭建合理有效的支架,使学生思考到位,回答规范,提高研究问题的质量。

4.学生课堂上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环节上有许多精彩之处,老师应给予恰当、多元化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