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72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docx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

从法官知识养成看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

  一.法官知识构成

  知识是人类认识地成果或结晶.从总体上说,人地一切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都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地,是对现实地反映.这一解释表明,在知识地产生中最初就与实践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一定义地统领下,知识被分为很多种,其中,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地分类较为有名,即按照在生成方式上地不同,知识被划分为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按照这种分类,纯粹理性是那些通过精密地逻辑思辨而产生地知识如逻辑学,实践理性是从人类行动中总结归纳并直接服务于实践地知识如工程技术学,技艺则是无法用语言传授或者用语言传授很不经济从而必须由自己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地知识,如理发师地手艺.以此为据,本文认为法官知识就是由司法审判中所必须地与司法相关地纯粹理性知识.司法实践理性知识和司法技艺构成地.

  从司法审判地实际看,与司法相关地纯粹理性主要有逻辑学.数学(在计算诉讼费.损害赔偿额等情况下用到).法理学以及各部门法地基本原理等,这些知识主要通过集中地课堂教案即可学到.而司法实践理性则是法官审判中最直接运用.且经常体现在整个司法审判过程和结果中地知识.法官判案过程中地程序性知识.实体法中地具体制度如善意取得制度.期前违约制度等具体知识.关注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中法律运作不同机理并进而利用法律地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地法律社会学知识.司法政策以及司法中用到地经验法则等都属于司法实践理性.司法实践理性中除经验法则外,大都可以通过课堂教案获得,而经验法则需要通过自身在生活经历中习得.与司法相关地纯粹理性和经验法则之外地司法实践理性其实就等同于我们日常所说地法理知识.此外,法官知识还包括以下司法技艺:

控制庭审秩序地知识.促成当事人各方达成调解地知识.促成当事人各方服判息诉地知识.剪裁案件事实地知识.裁判棘手敏感案件时保护法院及自我保护地知识.借助各种力量使判决有效执行地知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如此种种地司法技艺是无法言传地,也是无法组织起来形成文本中地知识而集中推广地,因为“它只存在于实践中,惟一获得它地方式就是给一个师傅当徒弟———不是因为师傅能教它(他不能),而是因为只有通过与一个不断实践它地人持续接触,才能习得它.”并且,在这种习得地过程中还会打上习得者深深地个人印记.需要说明地是,上述“逻辑学”.“法理学”以及“法律社会学”等概念是从学科意义上说地,因为很多学科本身就囊括了纯粹理性.实践理性.技艺三类知识中地两种或三种,比如法理学中地法哲学思想.法律推理属于纯粹理性,而关于法地运行.法地实效等内容则更多地属于实践理性,但从法理学内容地整体看,它地思辨性更强,总体上应归为纯粹理性范畴.

  二.问题意识:

法官知识养成中地应然与实然

  在法官知识养成中,鉴于我国地法学教育.法官培训.法官地任职年龄和来源等方面地现实问题,我国法官地知识养成并不全面.

  

(一)专业训练:

纯粹理性与大部分实践理性地获得

  在诉诸权威仍然作为法律论证地重要方式地今天,霍姆斯地那句经典语言“法律地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往往被实用主义法学用来论证法律地本质是实践理性.强调法律地实践理性是没错地,但是,没有了逻辑,法律地生命之树就会常青吗?

“如果我们不是完全无视道德与社会方面地考虑,也不是错误地把逻辑认为是机械式地推理行为,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出结论说,逻辑和经验在行使司法职能过程中与其说是敌人,毋宁说是盟友.”就此而言,偏重逻辑地纯粹理性训练显然应该是法官职业地必备经历.从我国地教育实际看,不少与司法相关地纯粹理性如数学.简单地逻辑学等在高中毕业以后就具备了.但是法理学.各部门法地基本原理以及司法实践理性中地程序法知识.实体法知识.法律社会学等内容地获得,则是由法学院垄断地,必须接受大学教育才能获得.即使自学,也要最后通过法学院拿到文凭才有“对世”地效力,而法学文凭地发放权还是由法学院垄断地.也因此,法官纯粹理性和大部分实践理性地养成受法学院教授地影响很大.而法学教授是法律共同体中地精英,他们地博学成就了学生地多才,他们地睿智启迪了学生地敏思,他们地严谨促成了学生地认真,他们地独立操持传教出学生地诚实正直.但遗憾地是,由于众所周知地历史原因,中国地法官中接受过法学院教育地还只是少数,这就使得学院式地专业训练在法官知识养成中地作用大打折扣.

  同时,法学院在培养人才时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必须宽口径,这就使得它不能完全满足司法中地许多具体知识需求.而法官知识中地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既需要有法学家式地“阳春白雪”,还需要有法律家式地“下里巴人”,既需要“西学东渐”借鉴域外成果,还需要“本土资源”解决中国问题.此外,法学教育中也存在这样地问题,即传授了学生法律论理知识地同时却没有很好地训练学生动员.组织.整合.调配这些知识地知识,典型表现如法律方法论.模拟法庭等课程在法学院基本是选修课或者干脆没有.所以,从法学院训练所得地学院派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还需要被态度更为务实和立场更为中庸地实务派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去中和.这一任务自然要通过对法官地在职继续教育来完成.但是,习惯于照搬法学院教育模式地法官在职教育训练也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培训理念僵化.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空洞已经成为法官在职教育中地顽疾.虽然国家法官学院已经在根治这些顽疾方面进行了有益地尝试,但还有很长地路要走.

  

(二)自身地实践:

成长生活过程中地经验法则累积

  司法审判除了需要法官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中地法理知识外,还需要经验法则,即我们日常所说地“常识”和“情理”.一般来说,没有人会把常识当作法学专业知识来看待.但是,在特定案件审判中,常识却往往是裁判案件所要求地必须知识储备.比如,正是基于“父母亲爱自己地小孩要胜于别人”这一常识,所罗门国王才通过“将婴儿劈为两半,各得其一”地诈术,将婴儿判归宁愿放弃小孩而不愿把小孩劈为两半地妇女.所罗门国王所用地这一常识,并不是我们从书本上学到地,而是在我们地成长生活过程中逐渐悟到地.而很多作为法官知识地常识地获得,需要有特定地生活经历,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结过婚地法官在对离婚案件地审判中会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有准确地把握.经验法则地另外一个内容是“情理”,在中国司法语境下,也可以等同于社情民意.主流价值观念.电影《马背上地法庭》中,大学生阿洛与老法官老冯在处理“猪拱罐罐山案件”中地不同做法及由此产生地截然相反地后果可以凸显出中国语境下法官掌握“社情民意”地重要性.而社情民意地掌握同样需要法官丰富地人生经历.由此可见,作为法官知识地经验法则必须通过丰富地人生阅历而获得,“与其他行业中年龄和智力都相当地人相比,年轻地法律人并不具有更好地判断力.”反而是年龄越长,经历地世事越多,经验法则就越丰富,由此蔚成地法官气质就更有蕴涵,解决纠纷时也更容易让当事人信服.而在司法中吸收外行(陪审员)参与审判也是弥补经验法则不足地有效方法.但我们地实际情况却是这样地:

受“干部年轻化”观念地影响,越来越多不谙世事地年轻人被推上审判岗位。

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地人民陪审员本来有助于补充法官在其他领域地“常识”地不足,但因与人民陪审员制度配套地相关机制没有跟上,使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沦落为有“陪”之名,无“审”之实地点缀,非常不利于法官整体知识地养成.

  (三)参与地实践与自身地实践相结合:

审判工作中地经验累积

  司法在减少社会压力方面地定纷止争功能有赖于法官群体纠纷解决能力地不断提升,这就必然要求司法技艺地获得.娴熟并炉火纯青.技艺在司法地全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对证据所反映地事实地剪裁.对庭审地控制和引导.调解.判决时对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地衡平.判决之后地服判息诉工作都是司法技艺和其他法官知识共同作用地成果,而这些过程本身又使司法技艺得到了加强.司法技艺地这种生成和发展过程决定了这种法官知识具有极强地个人色彩,因为每个人在这种参与性实践和自身地实践中地体悟是不同地,因之而形成地司法技艺也是不同地.在此意义上,司法技艺是一种个体性地知识.而“个体性知识对于现代社会地构型和运作有着根本性地作用”,比如,“农场主最了解他地土地地性状以及他所蓄养地牲畜地特点和需要。

……这些知识只是为他所支配,充其量部分为其同事所支配.知识地这种分散化甚至还由于社会地分工组织而得到程度急剧地强化:

没有一个人能够支配比如需要用来生产一个面包地全部知识.”也因此,司法技艺这种个体性知识地养成成本非常高昂,它是长时间地反复实践造就地.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对这种知识非常珍视.而现实中地“干部年轻化”和法官过早退休却漠视了这种昂贵知识价值地存在,是对社会资源地巨大浪费.

  三.语境意识:

法官知识养成中地“知识背反”假象与法官角色定位

  

(一)法官知识养成中地“知识背反”假象——以事例.司法方针.人物为样本地分析

  假象一:

具体案件处理中地知识背反

  1995年12月26日,被告燕莎商城与原告丁惠燕签订5年地劳动合同,合同终止日期是2000年12月26日.1998年7月31日,燕莎商城作出决定将丁惠燕辞退,但丁惠燕称没有收到该决定.后丁惠燕多次要求燕莎商城安排工作,遂发生纠纷,经由仲裁诉至法院.一审法院认为:

双方劳动关系于2000年12月26日自然终止,丁惠燕明知这一情况,却直到2004年才提出劳动仲裁申请,其申诉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对其要求补缴社会保险费地请求不予支持.二审法院则认为,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具有强制保险性质,燕莎商城应为丁惠燕补办社会保险.

  上述案件中地焦点问题是:

社会保险金地缴纳是否应受仲裁申请期限地约束.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地解释》第三条之规定,仲裁申请期限在性质上等同于诉讼时效.而民法中关于诉讼时效地规定属于强制性规范,不得任意排除其适用.该案中,虽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质,但并不足以否定时效地适用.二审法官所谓“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具有强制保险性质”更多地是考虑了主流价值观念和该案判决地社会效果.在这里,法官优先考虑情理而弃用法理,似乎出现了法理知识与情理知识地背反.

  假象二:

宏观司法方针中地知识背反

  在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劳动教养行政案件是否遵循<刑事诉讼法>确立地基本原则地请示》地答复中,最高法院向山东高院答复称:

  你院《人民法院审理劳动教养行政案件是否遵循〈刑事诉讼法〉确立地基本原则地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国务院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地通知》与新修改地刑事诉讼法有不一致地地方.但在国家以法律形式规范劳动教养制度之前,否定该通知地效力,将会带来不稳定地因素.因此,从稳定大局地角度出发,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教养行政案件中,仍应将该通知视为有效地规范性文件.

  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和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地法理知识,上述《国务院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地通知》如与《刑事诉讼法》不一致,则应该废止.但最高法院基于稳定大局地理由,最终认定该通知为有效文件.在这里“稳定压倒一切”地政治常识被优先于法理知识考虑,似乎又出现了知识背反.

  假象三:

模范法官职业行为中地知识背反

  1996年,村办企业负责人向信用社贷款22万元,现信用社要求村民小组和村经济合作社归还这笔贷款本息共44万.村办企业多年亏损,早已名存实亡,如今要村民拿钱承担还款责任,村民想不通.葛建萍先找到镇领导表示希望镇政府帮助做好村民地工作,尽量减少利息,法院出面再去做信用社工作.葛建萍又找到信用社,在她苦口婆心对其讲明道理后,又找了其上级单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说服信用社同意减免大部分利息,双方达成调解.

  在正统地法理知识中,法官应该是居中地裁判者,“司法过程是一个冷静客观地和非个人化地过程”,为了避免形成偏见或为了在民众中树立公正形象,法官是不可以主动地跟当事人接触地,更不可为一方当事人利益去说服另一方当事人做出让步.作为优秀法官,葛建萍应深知此理.但是,在面对具体纠纷时,“和为贵”.“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地统一”等主流价值观念构成地情理知识又占据了上风,似乎又出现了知识地背反.

  

(二)假象背后地真相:

中国语境及其制约下地法官角色定位

  上述知识背反其实只是表面地假象,如果专心考察一下当前中国社会地实际情况,我们就会认可上述三种假象中各自处理方式地正当性.在这里,超越司法本身.关注广阔社会生活地司法智慧被得到了充分运用.这恰恰是中国语境下地中国法官应对中国问题地中国思路,是一种直面问题地务实地思路.

  当下中国社会地实际情况是: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城市与乡村,东部和西部都在不同地层次上并存.加入WTO使中国社会中发展水平最高地部分日益与国际市场或国际社会结为一体。

与此同时,社会地其他部分却变得与这个“先进”地部分越来越没有关系。

整个社会变成一个断裂地社会,与“国际接轨”产生了对社会结构地“拉断效应”.在多元地社会中,社会地各个部分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而在断裂地社会其不同部分几乎是处于完全不同地时代,他们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地社会.在一个断裂地社会,社会中不同部分地要求地差异,有时会达到一种无法相互理解地程度,于是社会矛盾纠纷越来越突出.从数据上看,仅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受理案件10553件,同比上升29.53%,而全国各级法院受理案件共10711275件,同比上升10.91%.所以,“断裂社会中地政府和领导人,必须对来自不同群体地要求,有一种明智地态度,并对其进行妥善地协调.否则,就会埋下社会动荡地种子.”基于这种现实地社会状况,“保持稳定”.“司法为民”等政治性地社会性地常识或情理就当然成为了法官审判中最为重要地价值追求.而“在立法者和法官对具体地问题进行法律价值判断时,通常总要注意到该具体地价值判断不应该与基本地法律价值相矛盾.”因此,上述“知识背反”只是从微观层面言说地.如果将法官地法理知识放在中国当下特有地社会语境中考察,则不论是具体地案件审判还是司法方针地制定抑或是法官地职业行为,其中地具体地法理知识都必须在更高层次上与更为重要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以和谐地方式处理纠纷”等政治性地社会性地常识或情理保持一致,否则就是舍大而求小.于是,在中国语境下,法官必须扮演更为复杂地社会角色.

  中国地法院是人民法院,它必须表达人民地愿望,传达人民地声音.在当下,社会矛盾频发,正是“人民法院”地理念,使法院成为人民容易接近.倍感信赖地机关,正是人民法院地人民法官运用法官知识,通过对纠纷地了断,促进社会地和谐,弥补社会地断裂.现实中,法官要使案件和谐解决,除了要具备法理知识.精湛地司法技艺外,还必须具有敏锐地政治鉴别力和社会洞察力.他们地工作既要使判决服从理性,还要考虑社会和民意地接受程度,因为完全不考虑民意.不顾及利益平衡地判决是没有任何权威且不会被执行地。

他们既要遵循法律保护权利地逻辑,还要了断纠纷,因为实际情况是权利可能得到了保护,但纠纷却激化了。

他们地头脑既要想着审判,还要装着执行,因为不计可执行性地判决可能无法兑现,反而损害本来已经较为脆弱地判决权威。

他们既要对本案做出判决地处理,还要尽力将与本案有关地其他纠纷做出非判决地处理,因为他们要解决矛盾而不能把矛盾推给社会.中国法官在审判中地这种多重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司法本身制度上地共性根源,因为即使在强调司法技术理性地美国,也强调联邦法官还“必须是国务活动家.他们要善于判断自己所处时代地精神,扫除经过努力可以克服地困难,力挽有危险把他们本人与联邦地主权和法律地尊严一起卷走地狂澜.”但同时,这也是对中国特有社会情境地理性回应,是中国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制约下地社会生活地各个方面对中国法官角色担当地塑造和型构.分析到此,我们也许可以不从意识形态地角度理解王胜俊院长地那句话——法官是法律工作者,更是社会工作者——了,王院长地这句话与其说是对中国现阶段法官多重角色地肯定,不如说是对中国司法解决中国问题地直面和担当.至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地法官做两个层面地定位:

一方面,从目前看,中国地法官既是纠纷地裁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纠纷有关地社会事务协调者或管理者.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当中国社会从断裂走向整合,从发展走向发达时,法官应回归其规范角色,即社会纠纷地最终裁判者角色,而不应再有其他角色.

  四.法官知识养成视角下地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

  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地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法院地权威.人们地法律意识.法律体系地健全程度等都是影响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地重要因素.基于前文地论述,这里只从法官知识养成地角度对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建设提出两方面地思考.

  

(一)关注当下问题地现实思考

  首先要注重对法官解决纠纷能力地整体提升.法官解决纠纷并非庸俗地案件摆平术,它需要以深厚地法理知识作为根基.因此,必须对法官地准入设定严格且统一地条件.法官地选任应从整体上保持同质性,有过法学院教育背景地检察官.律师.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地法学教授和法学院毕业生等应成为法官选任时最优先考虑地对象.现实中法学教授担任法院领导地做法亦应适度改造,今后应考虑课以教授法官实际地审判职责,通过薪酬.地位.法官地经历来吸引教授出任法官,而不一定是通过官位.此外,应切实发挥好陪审员地职能,着力解决陪审员职能虚化问题.陪审员参审不宜重数量,而应重质量.要充分利用陪审员地特有经历,强化审判效果,鼓励陪审员参与甚至主持案件调解,从参审时间和参审经费上保证陪审员积极履行职责.

  其次要注重对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地个体提升.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地个体提升应配合整体提升进行.整体能力地提升将改善个体能力地提升,而个体能力地提升又将带动整体能力地提升.因此应大力奖励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知识功底深厚.司法技艺超群地法官.可以考虑将法官地学术造诣,去边远地区法院.发达地区法院.上级法院.下级法院地工作交流经历,去有业务关联性地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地工作交流经历,从事审判实践工作地经历.案件处理地实际效果(服判息诉情况)综合起来,纳入考核指标,作为法官职级晋升或评优选先地条件或优先考虑条件,提高法官优化其知识养成地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法官个体全面解决纠纷能力地提高.

  最后要注重对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地持续提升.一方面,要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知识方面持续提升法官解决纠纷地理论素质,其主要途径是完善法官培训制度,使法官地在职培训既更新知识,又交流知识.第一,在培训机构方面,考虑到中国法官数量庞大而培训资源短缺地实际情况以及法律适用标准统一地要求,应固定在国家法官学院和省一级法官学院地层次,撤销市一级及以下地法官培训机构.第二,在培训师资上应以经验丰富地法官为主,在涉及到法律政策.新法或其他领域知识地培训时可以考虑将参与立法地学者或官员及其他领域专家请上讲台.第三,在培训内容上除了将相关法理知识地更新作为常规内容外,应针对不同审判领域地法官设置不同地培训内容,同时应增加党地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等方面地培训内容,强化法官在审判中把握和贯彻公共政策地知识.此外,针对初任法官,应在增加法律文书写作.法律方法地同时,增加社区实践.基层锻炼等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第四,在培训方式上,缩减学院式地课堂教案方式,扩大学术讲座.提问互动.案例研讨.庭审观摩等灵活教案方式地应用,让死板地课堂教案变成生动地实践教案.另一方面,要在司法技艺方面持续提升法官解决纠纷地现实能力,因为司法技艺在解决具体地纠纷方面起着最为直接地作用,一种娴熟地调解技巧有时可能抵得上几卷厚厚地法律教科书.第一,不应将年轻人过早地推上审判岗位.因为法官必须有较为丰富地生活经历才能胜任法官职业。

第二,不应将进入法院系统工作地年限作为提升法官职称或职位地条件.因为很多人进入法院之前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而法官职业对作为司法实践理性地生活常识地要求应该是多元地,其生活与工作经历越丰富,就越能洞悉人间真情冷暖,就越能更好地把握社情民意.第三,不应将经验丰富地资深法官过早地推出审判岗位.法官退休年龄完全参照一般劳动者地退休标准不符合司法审判自身地特点,将在整体上阻碍法官纠纷解决能力地持续提高.第四,应让审判经验丰富地庭长参与案件地审理.中国法院地庭长要从事大量与审判无关地行政性事务性工作,这无疑是对昂贵审判资源地严重浪费.可以考虑在法院内设专职处理行政事务地副庭长,把庭长从一般性地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参与和管理审判事务.

  

(二)立足将来地长远思考

  首先,我们所要推进是较为和谐地社会,在此过程中,社会地一般矛盾纠纷会逐渐减少,而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化,法官地职业化要求随之增强.作为对这种社会情境地回应,法官地准入门槛将势必提高,法官职业对法官知识地要求也相应提高.严格地时间较长地法学院专业训练(如研究生教育)应成为取得法官资格地基础条件.其次,由于法官职业化要求地提高,丰富地实践理性知识成为任职法官地必备条件,因此,法官地任职年龄应大大延后,四十岁或以上应成为法官地起始年龄.再次,由于经验法则和司法技艺地获得需要经年累月地积累,具有丰富地人生阅历和审判经历地法官将成为非常稀缺地资源,同时也出于对法官独立地位地维护,法官地退休年龄亦应延后,七十岁以后退休或终生任职应是法官退休地常态.第四,在和谐社会地推进过程中,社会运行日益进入良性轨道,司法地权威日益隆盛,一般地政策.未必正确地主流价值观念不应再是法官必备地知识,法官专司审判,一断于法,司法地任务就在于“把一般地法规运用于特殊情况下地具体事实,从而使司法具有可预测性.”法官也不再是走进田间地头主动化解案外纠纷地社会工作者.第五,基于对人民陪审员认识地提升,陪审员地“审判”功能应严格落实,同时,人民陪审员地职能应重新定位.陪审员并非专业人员,但他有辨识社会事实地能力.“法官误认为一切地人都像他们一样地合逻辑,而陪审员则往往比较更明了普通人地混乱和谬误.”因此,陪审员只应负责事实问题,而无涉法律问题.

文章来源:

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