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74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

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

“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

”对曰:

“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

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

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秋考题)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

“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

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

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

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

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二、认识文体:

就高中教材来说,典型游记类散文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黄州快哉亭记》。

初中还学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以及《醉翁亭记》等内容各异的名篇。

可见,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沧桑变幻,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一家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游记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散文形式,有重在议论说理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重在考证说理的,如郦道元的《三峡》、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有重在寄兴抒怀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纵观这些名篇佳作,艺术手法多样,综合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一)景物描写,绘声绘色

例如《石钟山记》中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融情于景,意境灵动

例如《醉翁亭记》中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幻之美、四季轮回之美,并借此抒发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例如《黄州快哉亭记》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作者借物抒怀。

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

作者并非主张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这些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愫都含蓄地蕴藉在文中,让读者回味。

(四)语言精美,佳句频现

例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词句摇曳多姿,用词精当,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又如《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语句对仗工整,穿越千年,读之生津。

(五)题材丰富,主旨多变

(1)纯粹表现娱情山水(热爱与留恋)类的(很少):

如《与朱元思书》、《冷泉亭记》(白居易2005年春考题)。

(2)表达民本忧国思想类:

《醉翁亭记》除山林中游赏宴饮之乐外,还有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岳阳楼记》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病梅馆记》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借物(事)喻人(理)类(富有理趣):

如《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先叙后议,哲理的提升;《古樟记》(赞美德才出众者,贬抑庸碌小人)、《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批判鬼神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九疑山图记》(作者撰文对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的九疑山却不能列于五岳的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4)借景浇心中不平之块垒类的(作者一般为被贬人文):

如柳宗元《永州八记》均借写山水游记来书写被贬后胸中的不平与愤郁;《前赤壁赋》借秋夜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现政治上受挫后惆怅苦闷的心情同时也显示出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5)表达文人雅士之生命的感悟:

如《项脊轩志》(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对三位亲人的怀念)、《归去来兮辞》(对官场的厌弃对自由的向往)、《兰亭集序》(批判虚无主义思想,表达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黄州快哉亭记》(则借为亭作记表现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游记类文章,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以及思想性,阅读难度适中,阅读障碍不会很大,非常适合作为考试材料。

最后要指出的是有些文章在题目中并没有“记”,如《与朱元思书》、《项脊轩志》、《前赤壁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等,但是仔细斟酌,这些文章的特点与游记类文章一样,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把它们划归到游记类中来。

三、阅读技法:

结合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

根据上文所述文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把握其中的“景”、“情”、“志”、“妙”,随文圈划。

2012年秋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中“景”如“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情”藏“景”中,对戴氏、弘农公的称赞、颂扬含蓄有致;“志”如“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真是“有仙则灵”;“妙”如用词造句,整散结合,“水萦之若玦焉”、“望之若连舻縻舰”比喻灵动。

在初读时不妨圈划、旁批。

(二)读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因景悟情。

“景”通常是“情”与“志”的载体,“情”与“志”因“景”而生。

一般来说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抒情常融会在写景之中,少有直接抒情;议论则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经常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三)调动积累,读出艺术特色。

我们不妨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白描、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等等,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比对。

当然,阅读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运用。

有些文章会做出一些个性化的选择,比如《病梅馆记》重在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出现了喻体,本体需要读者自己理解来发现。

四、答题技巧:

《考试手册》中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还有针对主旨内容以及语言特点的鉴赏评价。

这些考试内容都有可能在山水游记中出现,不过就近年上海高考命题来看侧重于考察这类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以及对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

面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考察,如果掌握了此类文章的文体知识、阅读技法,就会迎刃而解。

近五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这类文章主要有:

2009年春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息壤记》,2010年春考试题中描写樟树滩上大樟树的《古樟记》,2010年秋考题中描写九疑山的《九疑山图记》,2012年秋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等。

题型主要有加点字解释、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简述选文的思想意义、写出选文的寓意(还会提示有几方面)、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艺术手法、选择题(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

至于文章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察,与文体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这里不再赘述,而作为主要出题方向的文章内容理解和手法鉴赏类题目,都是与文体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起来的。

下面主要在上文的基础上总结一下主要内容理解、评价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一)字、句、段内容理解、概括,重在理解。

首先,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

其次,分点表述,要点齐全。

(二)评价文章内容主旨,客观辩证。

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鉴赏评价的具体对象,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等。

其次,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

再次,表述规范,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评价。

(三)艺术特色分析,评鉴具体。

明确鉴赏角度,笔力集中,分析具体,据分值合理取舍。

首先,结构角度:

由叙及议,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说理有力。

其次,写作手法:

对比鲜明,类比形象;正反说理,透彻有力;由景及情,由事及理,虚实结合,含蓄典雅。

最后,语言特点:

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

五、练习巩固:

详见一模卷:

P10《游桃源山记》、P51《王彦章画像记》、P64《宝界山居记》、P70《游翠微峰记》、P81《慧山寺新泉记》、P93《梅庄记》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

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

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

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

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

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

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

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

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

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

“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

“救民获罪,亦所甘心。

”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

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

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

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

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

“陈按察来,必无私。

”遂皆出,应期而办。

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

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

“何必若是!

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

”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

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

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

“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

”不报。

遣祐检覆台州民田。

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

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

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文中指陈祐刚到官任。

B.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 “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可以称有道德、有学问的圣贤之人,如孔子、颜子、孟子、老子,也可以用来称老师。

D. “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统一用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祐虚心求教。

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 陈祐为民着想。

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 陈祐治政有方。

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 陈祐除恶务尽。

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②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

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答案】

(1)C

(2)D

(3)C

(4)①当时州县的官吏因没有官府供给的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

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

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评论(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解析】【分析】

(1)句中“急”是修饰“捕”的,故在其后停顿,排除AB项。

“宋亡”指“宋朝灭亡后”,叙述时间的,可独立成句,排除D项,选C项,句子译为:

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

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

故选C项。

(2)D项,“统一用两个字”说法错误,谥号也有一个字的。

故选D项。

(3)C项,“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故选C项。

(4)第一句得分点:

“以”,因为;“清慎”,清廉谨慎;“见”,被。

第二句得分点:

“人才治本”,判断句;“审”,慎重;“尽”,完全;“时论”,当时的评论。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C;

⑷①当时州县的官吏因没有官府供给的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

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

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评论(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

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书,(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

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

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

(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他)又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都听取了他的建议。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

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

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

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

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紧急的状况。

陈祐率领几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

“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

”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不可行。

陈祐说:

“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

”立即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的百姓都依赖他。

   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

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

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

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个根本”:

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

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

“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

”于是(百姓)都出来应征,陈祐的任务按期完成。

至元十三年,(朝廷)授予(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

官吏多惊慌失措。

陈祐于是对他们说:

“何必如此惊慌!

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

”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

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

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

至元十四年,(陈祐)被调任为浙东道宣慰使。

当时江南刚刚归附,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陈祐全都强行释放回家。

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

“战争之后,对于遭受战争之苦的百姓,应宽容体恤。

”但这意见朝廷没有答复。

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台州的民田。

等到(陈祐)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他仓促间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

(陈祐)被追封河南郡公,谥号忠定。

江浙父老请求在会稽埋葬他,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纪念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

威上表陈让,诏曰: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既而叹曰: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后之君子,谁能弛乎?

”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

上曰:

“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因谓朝臣曰:

“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其见重如此。

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

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威惶惧,免冠顿首。

上曰:

“谢已晚矣。

”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C.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D.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

B. 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C. 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

D. 坐即“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

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

B. 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

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改变了以往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重税的做法,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 苏威明辨事理,深得倚重。

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 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

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②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答案】

(1)C

(2)B

(3)D

(4)①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

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②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解析】【分析】

(1)这段话大意为:

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

到了之后,高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