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91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抚顺市2015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茶马古道:

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陈保亚

①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

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

不同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

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②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

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

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

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

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③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

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形成了恃茶性。

④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

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

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

《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

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

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

⑤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茶”的读音在整个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j”,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

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

在阿尔泰山、阴山以北,还存在一条横贯欧亚东西的草原之路,也有人把这条道路归入丝绸之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

宋彧《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

“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1993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了一幅关于备茶的壁画,该墓群的其他壁画也有关于饮茶活动的记录。

壁画上的饮茶活动涉及茶碾子、茶饼、茶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内容。

由此可见,当时饮茶活动已经出现在辽金地区。

⑥到明清时,大量茶叶从张家口出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至欧洲等地,茶叶读音形式在沿途各个民族语言中也是“chaj”,茶是草原之路得以年年持续的维系商品。

至清末,茶叶已占恰克图口岸全部出口商品的90%以上,从这种意义看,草原之路也转型为茶马古道。

(选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茶马古道“恃茶性”的一项是()(3分)

A.蒙古族视茶为“仙草灵丹”,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B.藏民懂得茶叶容易运输和保存,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所以把酥油茶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C.全民饮茶的习惯扩散到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D.宋彧《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

“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茶马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习惯的形成使茶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

B.茶马古道的范围广泛,滇川藏地带局域古道是其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也都向它转型。

C.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古道网络存在的维系商品,它通过主干道上的很多重镇、马店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求。

D.大约在唐代,青藏高原民族所形成的恃茶性促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贩运茶叶,并使之成为一种常年的必要行为,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清末茶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90%以上,这个事例就足以证明。

B.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情况的出现,表明北方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茶马古道的性质,茶叶逐渐上升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C.宋、明以来的文献记录了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的相关内容,这可以证明西迁的回鹘把饮茶文化及恃茶性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D.《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是说夷人每天的饮食结构中离不开茶,这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

家本微贱。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

“能事我乎?

”子高许诺。

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

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

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

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

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B.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C.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D.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

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

文帝梦见自己骑马登山几乎要坠下山时,都是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子高忠心耿耿。

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子高性情恭敬谨慎。

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不高兴了,他亲自进宫侍奉医药。

.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征讨留异时受伤、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时,子高和他在建安相会,人马最为强盛。

先后任过贞毅将军、东阳太守、通直散骑常侍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5分)

 

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

竹笋的壳皮。

8.从词的上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做简要的分析。

(5分)

 

9.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下片。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2)杜甫《登高》一诗开篇即用“,”两句写出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屈原《离骚》写诗人离楚出游途中“,”的两句诗,反映出诗人回过头纵目远望前路,下定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的决心。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小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

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

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

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

你说奇怪不奇怪?

”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

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

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

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

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

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

“要不要求签?

”又补充了一句:

“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

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

”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

“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

“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

“这个我说不清楚。

”又说: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

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

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

“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

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

“哦,我知道了。

‘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

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

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

“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

”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

“我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

“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

”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

“你莫叫人家老是吃。

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

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

“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

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

“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

“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

“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

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

我说:

“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

“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

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

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

他们到底是谁?

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

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B.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

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

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王运熙:

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

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

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

他曾经说:

“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

”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

“全面观照,准确把握。

正本清源,探明原貌。

”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

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

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

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

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

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

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

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

”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

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

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E.王运熙说:

“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

”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

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6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

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

请简要概括。

(6分)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

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则,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左右为难了。

②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的保守思想。

⑤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

A.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犹豫不决B.畏首畏尾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C.犹豫不决畏首畏尾举棋不定D.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畏首畏尾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丰富的驾驶技术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据土耳其媒体报道,来自叙利亚境内的数枚迫击炮炮弹落入了其东南部阿克恰卡莱边境地区,造成了大量房屋和人员伤亡。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会让你时时无名火起。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入微博这一方天地,传递善意,伸张正义,学习知识,放松自己,实在是奇哉妙哉,何乐而不为?

①短短几幅漫画,令人回味悠久 ②何必把心儿关闭得密不透风 ③既如此,何不幽他一默,开怀一乐 ④把自己捆绑成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套中人” ⑤小小一个段子,令人忍俊不禁 ⑥生活本不缺乏轻松幽默

A.③①⑤②④⑥B.②⑥④⑤①③

C.③⑤①⑥②④D.②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