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92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7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手册

 

姓名:

学科:

年级:

学期: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春天来了,海河里的冰已经开始化了,同学们认真观察过散开的冰块在水中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

除了冰块,其他的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什么样的呢?

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思考。

观察物体的沉浮

教师演示:

把砖块和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再将塑料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通过简单的观察活动,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既复习了沉浮的标准,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铺垫。

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出示更多的物体:

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

让学生预测,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教师分别将各种物体轻轻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比较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分析有没有出现预测错误,思考这是为什么?

全班讨论: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将学生所列举因素板书在黑板上。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

本环节突出了预测是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进行初始的假想或推论,更是调动思维的必要条件。

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他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改变吗?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注意不要切得太小,不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会使橡皮浮起来)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还会浮吗?

教师进行演示。

提问: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将多个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在水中,观察他的沉浮情况和之前有什么变化?

通过以上实验,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同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改变他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于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因此通过本环节,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状态不变,从而纠正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板书设计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二.与体积无关

§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从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提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引发学生的关注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利用上节课的材料进行研究。

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几种物体,再说出他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提问:

物体的沉浮和他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按轻重顺序排列几种物体,再标出他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提问:

物体的沉浮和他们的轻重有关系吗?

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和沉浮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整理分析上节课所作的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情况的实验结果,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在这个情况下引出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加深学生对此科学方法的认识,并设计实验利用这个方法解决本节课所出现的问题。

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播放视频进行讲解:

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

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

(保证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研究重量对小球沉浮情况的影响)

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物体按体

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中观察。

(保证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研究体积对小球沉浮情况的影响)

提问:

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

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体积有关系吗?

是什么关系?

(重量相同时,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体积相同时,重量越小越容易上浮。

本环节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控制一个因素(变量),研究另一个因素(变量)作用的活动,帮助学生对物体的重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向科学概念迈进一步。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用小瓶子研究沉浮

教师操作演示实验:

用一个空瓶子,盖上盖子,让它浮在水面上。

往空瓶子里一次次的加水,研究加多少水,小瓶子能沉入水中。

提问: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此过程中瓶子的体积不变,不断改变瓶子的重量,改变瓶子的沉浮情况)

创设条件让学生只管的看到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量是怎样影响沉浮的,从而加深对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这个概念的理解。

潜水艇的原理

请学生依据小瓶子实验的原理解释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道理。

学以致用,用课堂所学解释一些现象

板书设计

§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重量/体积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穿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我们将钢铁放到水中,它会沉在水底,可是如果我们将钢铁做成船,它会浮在水面上。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了他们的沉浮状态呢?

这节课我们进行研究

从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冲突指出,引起学生的关注。

观察橡皮泥的沉浮

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把这块儿橡皮泥做成课本中所示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提问:

1.不同形状的橡皮泥重量改变了吗?

2.不同实心形状的橡皮泥的体积改变了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排出的水

量的方法比较不同实心形状的橡皮泥的体积改变情况。

(在电脑中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用作后面分析)

总结: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重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它的沉浮状况也不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橡皮泥体积的活动,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铺垫

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制作船型的橡皮泥,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提问:

橡皮泥做成这样的形状后,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了?

通过前后橡皮泥在水中状态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后者之所以能浮起来的原因

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引导学生从排水量上考虑后者能够浮在水面的原因。

将船型的橡皮泥放在水中,记录此时排出的水量,进行记录。

将记录数据的表格呈现给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

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

总结结论:

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

引入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活动,通过比较各种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揭示沉浮变化的基本原因

拓展应用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学以致用,创设平台让学生用课堂所学解释生活所见

板书设计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在水中的状态排开的水量

沉少

浮多

课   题

§1.4造一艘小船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材简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同时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材料造船,设计出更多的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回忆船的发展史是活动的延续,通过此过程,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心中的创造欲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

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乐意来设计制作一艘自己的小船。

前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也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堵在水面上,装在的货物也就越多。

教学目标

K&S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在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达标情况:

P&M

1.探索用橡皮泥做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进入水中的体积。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作小船,并不断改进。

达标情况:

A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过程,激发创造欲望。

达标情况: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

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资源

课本实验器材

课前准备

为每组准备:

橡皮泥一块,曲别针若干,水槽一个

教学过程预设

设计思路

谈话导入——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揭示原理——船的发展史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我们使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装很多货物的小船。

学生思考怎么用橡皮泥制作小船

用轻松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

用橡皮泥造船

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学生以小组方式制作小船

在制作过程中,帮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曲别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曲别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曲别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每组的学生用自己组制作的小船进行比赛,比较哪个组制作的小船载货量大

通过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验证,比较什么样的船载货量大,从而产生怎样才能增大船的载货量的问题

揭示原理

将载货量大的船放在烧杯中比较它们的排水量。

引导学生明确:

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浸入水中的体积大的船载货量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载货量大的船的特点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思考,得出使船的载货量大的方法

船的发展史

阅读教材P11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史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心中的创造欲望

板书设计

§1.4造一艘小船

小船比赛成绩记录表

课   题

§1.5浮力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材简析

本课设计安排学生将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比较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发现它们的大小关系,从而寻找物体在水中上浮的原因。

学情分析

在前面四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

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教学目标

K&S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达标情况:

P&M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达标情况:

A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达标情况: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

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资源

课本

课前准备

200ml烧杯一个,大小不同泡沫三块,细线若干,橡皮泥一块,滑轮一个,弹簧测力计1个

教学过程预设

设计思路

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解释上浮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受浮力

回顾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

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

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

浮力。

出示教科书P12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学生回顾用手按压这些物体的感受,体会力的存在

 

学生理解“浮力”一词的含义,并理解课本P12力的示意图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讨论怎样测量浮力:

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

是多大呢?

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师演示实验:

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请个别学生读取读数。

教师在电脑上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

1.(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2.物体在水中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

学生讨论测量泡沫块受到的浮力的方法。

 

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操作实验,并读取弹簧测力计上所显示的读数

 

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得到拉力、浮力和物体的重力、排开的水量等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解释上浮的原因

引导学生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泡沫块的上浮原因和静止原因。

(在水中时,排开的水量大,物体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松开手后,物体就上浮;浮到水面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变小,使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漂浮在水面了)

学生尝试着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上浮和漂浮的原因

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

板书设计

§1.5浮力

物体在水中漂浮时力的示意图

漂浮:

浮力=重力

上浮:

浮力〉重力

课   题

§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材简析

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浮力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教科书提出了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活动,在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要求上更进了一步。

同时,通过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这与前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完整的概念: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比较容易理解。

对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没有把握。

但是,学生会有一些生活经验提醒他们,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K&S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达标情况:

P&M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达标情况:

A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达标情况:

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

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资源

课本实验器材

课前准备

250ml烧杯一个,下沉物体1个,细线1根,弹簧测力计1个,电脑

教学过程预设

设计思路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的大小——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提问: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研究的问题:

实验方法:

所需器材:

实验结果:

教师进行演示,在黑板上制作力的示意图,得出:

浮力=重力-弹簧秤的拉力

学生回顾在生活中接触的情形,猜测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根据前两节课进行的实验设计类似的实验,测定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要求上更进了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的大小

教师演示实验,请个别学生上台读取数据。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实验结论:

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总结: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学生观察教师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思考沉到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体积的关系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通过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与前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

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学生进行笔记,理解沉浮现象出现的原因

清晰的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物体在水中的力的示意图

课   题

§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教学目标

K&S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达标情况:

P&M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达标情况:

A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达标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

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资源

课本

课前准备

大烧杯(带清水),土豆一个,食盐若干

教学过程预设

设计思路

导入——马铃薯的沉浮——阅读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物体的沉浮除了和物体的重量、体积有关之外,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还和哪些因素有关

由问题导入思考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

马铃薯的沉浮

演示实验:

把一个马铃薯放到大烧杯中,观察马铃薯在大烧杯中的沉浮?

不断的向烧杯中加入食盐,并进行适当搅拌,观察马铃薯在溶液中的沉浮?

同一个马铃薯,在清水中沉下去了,在盐水中却漂浮上来了,我们怎么解释其中的原因?

和学生探讨马铃薯漂浮上来的原因:

只要水中溶解其他物质就能漂浮上来吗?

需要溶解多少物质?

可以采取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观察发现:

马铃薯沉在水底

 

学生观察发现:

马铃薯在溶液中浮起来了

学生思考马铃薯漂浮上来的原因,并进行解释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看到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能够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

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

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