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026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测试

第I卷(选择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

A.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

B.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

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D.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A错误;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C。

2.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清朝的君主以“勤政”著称。

如康熙帝感慨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未敢少懈,自朝至于日昃,坐卧起居,曾无片晷余闲。

”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对清朝君主“勤政”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历史趋势

B.形成了封建盛世局面

C.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

D.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制度,同时期的西方,例如英国,已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清朝君主专制的制度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故C正确。

当时的历史趋势是近代化,不是强化君权,故A错误。

形成了封建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不是君主专制,故B排除。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不是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解读最为准确的选项,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

3.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

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

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

”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长沙不在华北,与材料中“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是大规模会战,故D项错误;材料中“(1942年)1月”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表明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战果,故B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4.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依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17年拥溥仪复辟等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

A.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政治现代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

C.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

D.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但是民主共和观念并没有在人民心中扎根落户,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就是明显例子,因此,推进现代化首要推进民众思想的现代化,故D正确;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封建思想统治,故A错误;材料中提及的是思想,不是经济,故B错误;皇权思想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

5.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

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

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B.“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

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

D.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在战国以后的政府一直实行重农政策,另一方面抑商政策并非贯穿始终,商业仍然在发展,故A项正确;“盐铁官营”等政策保证了政府税收,但阻碍了商业发展,故B项错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故C项错误;古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不完全是闭锁状态,在鸦片战争以前已经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A。

6.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

这说明

A.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D.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答案】C

7.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

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

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使得社会逐渐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与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有1832年、1867年,1884年,表明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阶级差别,不平等现象是无法消除的,故C项错误;19世纪的议会改革不是扩大议会的权力,而是为了政治参与的普遍化,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进程

8.某历史学家说:

“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

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

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

”该历史学家意在说明唐代

A.科举注重真才实学反对死记硬背

B.诗文的繁荣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C.儒学并没有获得特殊尊崇的地位

D.科举考试内容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答案】C

【解析】“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说明唐代诗歌文学等的地位超过了儒学,而“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这说明老子的思想和地位也远在儒学之上,据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AB只能分别说明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概括整个材料,故排除;D与材料原意不符,故排除。

点睛: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

9.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这说明汉代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清代乾隆帝下诏设馆编修的《四库全书》,主要包括历代政治、宗教、哲学、天文、文艺等内容。

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内容相当。

这说明《四库全书》在编纂中

A.既保存了传统文化又禁锢了思想

B.传播了先进知识摒弃了陈腐文化

C.整理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D.剔除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糟粕

【答案】A

【解析】编修《四库全书》,一方面保存了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查禁焚毁书籍、石刻”是删除对自己统治不利的内容,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故答案为A项。

查禁焚毁的部分不能说都是陈腐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是对统治者不利的内容,排除BD项;C项说法不全面,保留的部分不能说都是优秀文化。

11.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答案】B

【解析】通过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信徒与上帝之间由原来的教皇、教会变为圣经。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A选项是错误的,这种变化是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

从图中正好可以看出教徒灵魂自救的途径由原来的教会变为圣经,因此B项正确。

信徒的地位在此并未发生变化,所以C项错误。

也不能看出新教主张世俗生活,只能看出“因信称义”。

点睛: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的概念,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理论。

灵魂得救不再需要教会或者教皇,只要有信仰就可以。

所以B项正确。

12.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A.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答案】B

【解析】材料“20世纪初”“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可以看出,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项排除;D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点睛:

材料“20世纪初”“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3.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

这种变化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是指工业革命之后,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矛盾的激化会反作用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继续完善,符合题意的是A项,国内产业工人阶级的壮大与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中的“起步”与史实不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4.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

时间

进口货物

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D.民族资本主义下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从1850年—1870年中国棉布进口大量增加,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商品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这一解体的标志是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故C项正确;表格体现不出清政府对鸦片的抵制,故A项错误;中国当时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格局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是甲午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15.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布特赏,专利5O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O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涉及到晚清政府关于专利保护的介绍,但是不足以说明相关制度是“完善”的,故A项错误;材料“给工部郎中实职”“给工部主事职”表明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深的现实,中国民族资本提出实业救国,清政府此举顺应了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虽然材料表明清政府对技术发明的支持,但从当时背景考虑,清政府主观上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以缓解财政危机的,“立国”说法不当,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

16.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

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

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C.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D.美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是为了提高工人的收入,促进消费。

“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是为了不使工人因消费陷入贫困。

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生产与消费矛盾。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经济体制改革·生产与消费矛盾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17.《苏联国民经济》记载: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B.“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苏联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D.对美国构成威胁,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直接原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可知,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缓慢,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B。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影响

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

”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政治体制的演变是一波三折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则是一票共和的产物,则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19.有人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中说:

“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

纵国共双方存有若干特殊问题,不妨事先商论,但所作成之解决方案,必须不与国人之公意相违。

”这一公开信

A.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表达了和平民主的愿望

C.试图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D.促使国共矛盾走向缓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和“必须不与国人之公意相违”,说明此信呼吁国共两党以谈判方式解决争端,表达了和平民主的愿望。

故答案为B项。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合作,排除A项;此信应当是在抗战胜利后,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内战仍然爆发,排除。

20.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

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

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国民党作战方针上面的转变可以看出,国民党对游击战的作用是认可的,意识到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必要性,D项正确。

A选项错误,1938年11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依旧是抗战的重心所在,排除。

题干强调国民党对游击战的作用是认可的,没有涉及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

题干强调国民党对游击战的作用是认可的,没有涉及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亊主张,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1.1954年秋,毛泽东亲自发动了由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展开的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

1955年,由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而变为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这些斗争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B.反映出“双百”方针遭到肆意破坏

C.集中体现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地位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因此这一时期开展的斗争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地位,同经济领域的三大改造一样,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故答案为D项。

这些斗争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不利,排除A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排除B项;“文革”时期确立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22.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

B.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C.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

D.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答案】C

点睛:

这一题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准确表达能力,根据时间可以排除A,BD属于不符合题意的不准确表达,故排除即可。

23.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

“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是采取了策略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严复“中体西用”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西学源头,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认识到西方政治的合理性而非片面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4.民国初年,孙中山说:

“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A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材料“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与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表明私人垄断资本的产生,因此不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而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的膨胀,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民主社会普遍地把多数意志或多数同意作为解决冲突、做出决定的基础性共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

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因为将多数规则奉为圭臬而忽视对多数权力本身进行制度性的补充、制约与完善,因而屡屡犯错。

——刘翀《雅典的民主与苏格拉底之死》

材料二社会的激变往往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阶级间的不平衡来自经济、社会、政治层面的大量不平等……几次革命的高潮都是由城乡贫民发起的……法国大革命的民众主导必然导致其平等至上的价值取向。

自由和平等严重失衡,使大革命的民主制……成为多数人暴政的“专制民主制”的典型。

——安然《论法国大革命的成就、局限及其原因》

材料三民粹主义将社会分裂为两个同质的对抗性群体——即“纯洁的人民”与“腐败的精英”,其主张可粗略地概括为反精英、反建制和激进民族主义。

……民粹主义在欧洲的盛行,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在全球的扩张与民族福利国家社会保护的冲突;另一方面反映了深度参与开放的精英与被边缘化的底层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于主流政党在民主绩效上的糟糕表现——其所代表利益的局限性,以及兑现竞选承诺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危机的能力愈来愈弱。

——李凯旋《民粹主义在当代欧洲兴起的根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多数人暴政”、近代法国大革命“专制民主制”和当代“民粹主义”出现的原因

(2)综合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民粹主义的危害,指出规避民粹主义的途径。

【答案】

(1)雅典:

直接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抽签与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陶片放逐法等忽视参政者的素质导致权利滥用误用;城邦利益至上的观念造成对个体权利的忽视;缺乏对公民大会等多数权力的有效监督;

法国:

政治上法国专制政体极力维护贵族特权,社会上等级身份制的存在使第三等级深受歧视,经济上第三等级深受剥削,导致三个等级之间的不均衡与矛盾;民众追求平等忽略自由;法国革命由民众主导,城乡贫民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当局的妥协退让。

当代:

全球化导致民族国家之间、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精英腐败,政治腐败,制度衰退;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

(2)危害:

缺乏理性,排斥精英,排斥民主代议制,危及民主制度;损害少数人权利;民族保护主义盛行;推动反全球化思潮的发展;

途径: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体制;预防消除政治腐败,加强权力监督;协调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注重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