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03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二 权威版.docx

古代文学史二权威版

1、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且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主题

(1)生死主题:

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

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2)游仙主题:

与生死主题的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祈求长生的愿望。

(3)隐逸主题:

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3、寒士文学:

门阀制度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心怀不平,士族与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应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主要有左思的《咏史》: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鲍照的《拟行路难》: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4、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创作反应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

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2.正是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3.泰康文学,代表人物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以繁缛为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4.东晋文学,玄言诗为主5.南朝宋谢灵运山水诗6.晋宋之交陶渊明田园诗,自然清新7.南朝齐之永明诗体,代表人物谢眺、王融,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韵,并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很多新的探索,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8.南朝梁之宫体诗,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的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向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代表人物萧子良、萧统为中心。

5、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即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

其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形成了一种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谓之“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代表作品及内容特点:

文士们由分散到聚合,且大都身历汉末战乱,体尝兵燹之灾,创作以描写战乱、抒述忧患意识为主一方面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表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壮志,慷慨悲凉,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反映动乱现实、高扬政治理想、个性鲜明而强烈、浓郁的悲剧色彩。

代表作品:

曹操《蒿里行》、《薤露行》;王粲的《七哀诗》;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

文学格调:

忧时愍乱,充溢慷慨悲凉之气。

成就:

1.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2.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建安诗人往往具有重建社会秩序和复兴文化的充分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热情。

他们注重现实而又不失理想精神,重视实际才干同时又充满艺术情趣,蒿目时艰,奋发有为,诗里洋溢着慷慨激昂又悲凉深沉的时代风格,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6、三曹(重点曹植)

1曹操: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1)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如《蒿里行》写的是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

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2)曹操的诗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如《度关山》,提出“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主张以法礼治国,提倡省刑薄赋,贵尚节俭。

如《短歌行》充分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一统天下的壮志。

《步出厦门•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也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写照。

(3)用旧曲,创新辞如《蒿里》。

曹操的诗歌风格:

古直悲凉、沉雄劲健,反对浮华、靡丽,务实尚朴。

地位:

开辟四言诗新天地:

(1)抒情述志,多与写景相结合。

(2)多用比兴。

(3)节奏强烈。

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进入了乐府文学的新的发展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引领建安文坛。

2曹丕:

字子桓,曹操次子。

建安文人集团的核心,诗有三类:

1.宴游诗致力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极写游宴盛况及欢娱场面后,归结到生命感慨,人生享乐与生命悲哀相纠缠,敏感而多情。

2.抒情言志之作3.代言体诗歌,特别是征人思妇之情心理描写逼真,刻划细腻,凄婉悲凉,颇得韵致。

代表作《燕歌行》,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丕的新变主要有二:

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3曹植:

字子键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俩期。

前期的诗歌主要歌诵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

曹植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理想与现实激起的矛盾与悲愤。

内容四类:

1、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如《野田黄雀行》2、用思妇、弃妇脱寓身世。

如《美女篇》、《七衰》3、述志诗。

如《杂诗》4、游仙诗。

《仙人篇》

艺术特点:

1.情感丰厚而深刻:

对自身遭际的悲哀愤恨,对曹彰的死别之思,对曹彪的生离之念,以及由生活的极端失望所产生的对人生价值的怀疑。

2.情、景、事、理的紧密交融3.整饰的篇结构与纯熟的五言诗体

文学特点与成就:

一、真正完成乐府诗的文人化:

1数量之扩大2、质地之提高3、典雅化:

俗----雅二、推动五言诗的发展三、艺术特点1.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2.多种诗歌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1)多种诗体的写作

(2)比兴的广泛运用(3)诗歌意境的营造建构(4)诗歌语言的世俗化与典雅化(5)章法句法的变化创新(6)辞语运用的丰富多彩

7、阮籍: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对司马氏集团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生活上,嗜酒佯狂,任性而行。

感情上,痛恨虚伪的礼教,善为青白眼。

佯狂不羁,内心却极度痛苦。

代表作:

《咏怀诗》八十二首,时期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诗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少了,从不同侧面、角度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痛苦、孤独寂寞和愤懑的复杂心情,寓时代的悲剧于个人的哀怨之中。

《咏怀》其一:

写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苦闷心情。

艺术成就:

1.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2.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首创了我国政治抒情组诗的体例。

3.阮旨遥深

8、陆机、潘岳和太康诗风(重点陆机)

陆机:

(1)其诗特点有二:

一是词尚华美,体求工稳,但过于繁缛,不免“有伤直致之奇”(钟嵘);

二是多机械模拟前人之作,乐府诗、《古诗十九首》及曹氏父子的作品皆为其模拟的对象,如《拟古诗》十二首即为此类代表。

(2)陆诗的风格特点是繁缛。

其诗喜用华丽的词藻与对偶句式。

(3)陆诗多情景相生,显示了自曹植以来,自然景物渐入诗坛的历史趋势。

陆诗中较为优秀的作品有《赴洛道中作》二首、《猛虎行》等。

文学理论著作:

《文赋》

潘岳:

诗文代表作:

《悼亡诗》三首、《哀永逝文》、《秋兴赋》、《闲居赋》、《怀旧赋》等。

艺术特点:

哀而婉,浅而丽。

1.善叙悲哀之情,流露低沉、感伤的情绪,形成以“哀”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2.“辞藻绝丽”(《晋书》)谢混谓:

“潘诗灿若舒锦,无处不佳。

太康诗风:

以“繁缛”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陆机的《拟古诗》可做华丽藻饰的代表。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猛虎行》中,陆机的拟作大大丰富了原作的内容。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总之,追求华丽词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又促进作用。

 

9、左思

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诗人左思

代表作:

《咏史》八首

内容:

1.表现为国立功的雄伟抱负。

2.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门阀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1)对门阀制度的揭露和抨击。

(2)既表示对豪贵的蔑视又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

(3)对门阀士族的强烈反抗,及与之决裂的态度。

左思咏史诗的成就与贡献:

<1>左思之前,咏史诗之正格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

<2>左思的咏史形式多样,咏史即为咏怀:

左思咏史诗之风格是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慷慨任气,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是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左思风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

《咏史》8首是他的代表作,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慨,名为咏史,实乃抒怀。

借古讽今,恰当深刻,笔力矫健,气势充沛。

这种艺术特色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咏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10、陶渊明

陶潜毕生三个时期: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装奶奶的辗转出仕时期、中晚年的隐居终老时期。

陶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后期。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音译生活,追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1>坚守“固穷”思想:

不失气节和人格;“固穷”是以儒家所倡导的个人品德和节操为思想基石;“猛志逸四海”、“有志不获骋”、“猛志固常在”<2>崇尚“自然”的思想:

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话”

(一)陶诗的思想内容

1.睥睨黑暗,坚持高远理想与志趣:

(1)表现卓然挺立、傲岸不屈、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与超凡脱俗、清新秀逸的隐者风范。

(2)对腐朽统治阶级和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

2.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描写劳动生活,反映劳动的甘苦体验。

3.通过咏史、咏怀,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1、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的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

2、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

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

3、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

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景物描的写上。

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而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

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自己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平淡自然中的语言锤炼语言质朴自然,精炼传神

5、风格多样。

6、总之,陶诗语言通俗浅显,风格或平淡自然、萧散冲澹或豪放有力、雄浑刚健,但总体上都呈现气象浑融的特点。

它直承汉魏古诗传统,入乎其中,出乎其上,外部结构看似随意疏散,但内在的意脉却极连贯浑成,形散而神不散,正说明作者诗学深厚又天才卓萦。

(三)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1、是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2、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它成就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成就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酒与菊的象征:

在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

(四)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1诗歌艺术方面:

第一,他打破了玄言诗统治诗坛局面。

第二,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道路。

第三,他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隽永的风格

2人格方面:

严延年《陶征士诔》(被政府征辟过的人过了60年,沈约作《宋书》把陶渊明列入《隐逸传》;刘勰《文心雕龙》没有提到陶渊明;钟嵘《诗品》把列入中品,放在陆机、潘岳之下。

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诗文学价值的人。

(五)陶渊明诗歌

有诗125首,赋文11篇。

诗歌分类:

教材分为五类:

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

A田园诗:

<1>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归园田居》其一,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

用词的精确,对仗的工整,又体现出平淡中见功力的诗人风格。

<2>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归园田居》其三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

<3>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和郭主簿》、《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移居》

<4>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惨象《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

<5>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如《桃花源诗》

B咏怀诗与咏史诗:

多组诗,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三良》、《读山海经》、《咏荆轲》等。

特点:

明显的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出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也表现他与世俗的隔阂和对恬淡生活的安然;当然也有忧愤激越时。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等。

C行役诗:

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是陶渊明行役诗共有的主题。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

D赠答诗:

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

如《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赠答诗的特点:

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者的形象。

(六)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代表作: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塑造的自我形象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情和生活乐趣。

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

11、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陶渊明----汉魏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南朝一代新风的开创者

从陶至谢:

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一)谢灵运诗

优点:

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技巧;有不少佳名句。

缺点:

1.情景往往割裂,不能交融。

2.往往有句无篇。

3.有时过于雕琢,丧失自然之美。

4.结构单一。

艺术特点:

1.善于精确地描绘山姿水态,摹形绘色;2.语言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3.似清丽简短的山水游记,结构多为:

“叙事----写景----说理4.多佳词丽句。

如: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二)鲍照

存诗约200余首,其中乐府诗约80余首,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拟行路难》18首代表作。

乐府诗的内容:

1、边塞诗: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生活,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代东武吟》2、抒发寒士不平:

充满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息。

《拟行路难》其四、《拟行路难》其六。

3、反映统治者的暴政和百姓疾苦4、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

哀怨凄怆,细致感人。

此外,鲍照还有部分拟古诗和山水诗。

鲍照诗歌的风格特色

1、主体风格:

豪放俊逸、奇矫凌厉。

“险俗”之评。

“鲍照之诗,华而不弱。

”(陈师道《后山诗话》)

2、处于诗风转变时期,古朴与华美兼长。

鲍照的地位和影响1、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全面,艺术风格独特。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说当时文章分为三派,鲍照是其中之一,云:

“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尤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2、对七言诗的贡献突出:

A、在鲍照以前,七言诗虽有完整之作,但是较少且被轻视。

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B、鲍照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完成了五言到七言的转变。

(七言歌行)

12、南北朝民歌

异同:

1同:

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体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区别于汉乐府)。

风格不同之原因:

受分裂的局面及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气候、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乐府诗集》:

“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2异:

南朝民歌情思婉转,清丽缠绵,以情歌为主;而北朝民歌质朴刚、明快俊朗,内容丰富(反映战争、羁旅、疾苦、爱情等)。

南朝民歌特点:

1.分类:

吴歌和西曲2.多为情歌3.艺术形式

(1)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3)双关语的广泛运用:

同音同字;同音异字

13、永明体,谢朓的山水诗

永明体的产生及特色:

永明体又称作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史称“永明体”。

永明体的兴起与对声律的追求有关。

它主要的创造者为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

永明体的产生,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的转折,为后来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谢眺及新诗

创作及贡献

1、齐永明时期声律论的主要创始人和倡导者,永明体主要实践者之一。

2、主张“三易说”:

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

3、齐梁代留存诗篇最多的作者之一“长于清怨”“诸作材力有余,风神全乏”

《别范安成》、《伤谢朓》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1、山水诗方面:

语言精美、清新流丽;注重对自然景物作选择、提炼,摆脱了冗长、深芜的弊病;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

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形成了秀丽清逸的诗风。

代表作: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新诗体方面:

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讲求对仗工整,注意音节和谐;其诗音调和谐,语言清新流畅,“圆美流转如弹丸”。

3、谢朓把五言四句的小诗变化发展,成为文人诗的一种新诗体,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如《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地位:

第一,他的诗大体上承大谢,但基本摈弃其玄言说理成分。

第二,第二,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萧散,改变了大谢诗的繁富典重风格。

第三,每篇以12——16句为基本格局,前四句或六句写景,中二句由景过渡到言情,后半篇抒情。

这种结构形式为齐梁所普遍模仿,几成定格。

但是也存在“有句无篇”的缺点。

14、庾信

庾信促进南北诗风的融合

他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丰富艺术遗产带到北方,另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健康刚劲的精神,扬弃了南朝诗风的轻靡浮艳,形成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诗歌特点:

1内容丰富而充实,有北方边塞的风沙气息2诗风从艳冶转向刚健3发展了诗歌格律:

五言新体诗在声律上暗合唐五律和五绝;七言诗,从句数、章法、对仗上看,也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4用典较多5为南北朝诗风融合的集大成者。

杜甫:

“庾信文章老庚城,凌云健笔意纵横”

15、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编篡刘义庆与门下文人门客杂采众书编纂而成。

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世说新语》全书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以类相从,分为36门,1130条,。

其中上卷四门,中卷九门,下卷二十三门。

刘孝标作注,引用了400多种书

思想内容1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2露魏晋统治者凶狠残忍和豪门贵族的骄奢淫逸3记述爱国志士、表彰优秀人物

艺术特色鲁迅: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1、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3、记言记事相结合4、语言精炼含蓄隽永5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16、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1.作者主观意图:

“发明神道之不诬”

2.代表篇目:

《干将莫邪》《韩凭妻》《董永》《白水素女》《紫玉》《李寄斩蛇》《宋定伯捉鬼》

背景:

社会的动乱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人民的困苦与寻求安康的愿望

积极内容:

1、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人民反抗精神的故事。

《干将莫邪》2、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

《白水素女》3、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

《吴王小女》4、不怕鬼神、敢于斗争的故事。

《宋定伯捉鬼》5、神话传说故事。

《八月浮木差》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

出于实录,虽有所提炼但多数缺乏想象;篇幅短小,粗陈梗概,情节简单。

处于小说初步发展的阶段。

17、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经济: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疆域宽广、军事强大,都市繁荣,对外交流活跃。

百姓安居乐业。

政治:

1政治清明,思想开放;2国家统一,南北融合:

清绮缠绵与质朴刚健结合,各去所短,何其两长。

3统治者思想较开明4实行科举制度

文化:

1儒释道趋向融合2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促进:

音乐、舞蹈(白居易琵琶行)3文学自身发展的成果:

前代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唐人态度4中外文化交流

18、唐诗繁荣的表现

1、数量多:

诗、文、小说全面发展2、质量高:

作者众多,名师辈出。

3、题材丰富4表现手法丰富高超:

(1)叙事细腻自然

(2)抒情含蓄隽永(3)议论融理入情

5、体裁兼备:

古体诗(五古、七古、乐府)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6、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李白(飘逸浪漫豪放)杜甫(沉郁顿挫)李商隐(幽隐朦胧)

19、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时期的产物。

1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

2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说,它是艺术经验充分积累之后的一次大繁荣,又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下一次的繁荣作了准备。

唐诗吸收了它之前诗歌艺术的一切经验,更加发扬创造,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

在唐代完成的律诗,成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形式。

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的影响。

20、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

“初唐四杰”扩大了诗歌的反映范围,给唐诗的发展注入了清新刚健的气息和明朗壮大的感情基调,开创了一代诗风,被称为唐诗的“始音”。

同与异:

1.同:

少聪颖;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命运多舛;自信自负,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反对纤巧浮靡的宫廷诗风,提倡刚健风骨

杨: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骆: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从军行》)

2.异:

创作个性不同: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歌行:

卢照龄《长安古意》与骆宾王《帝京篇》

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特别是乐府诗与骈赋两种文体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是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

五律:

在五律形式上的探索与提高杨炯《从军行》与骆宾王《在狱咏蝉》

成就与贡献

1.扩大题材范围,充实思想内容:

“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关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